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48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06:2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藤野先生
鲁迅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文体--散文
一、概念: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
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描述,
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要求
写真人真事,并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
二、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
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
务。
三、散文的分类:
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杂文集:《华盖集》、《坟》《二心集》、《三闲集》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1902年,鲁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弘文书院补习日语。1904年转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当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鲁迅在此认识了这位日本学者,并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生活的散文,就是在这时期写的。文中重点在于对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国民精神的解析,从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子民在国外感受的耻辱。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资料链接:
读准下列词语的音节
1、驿站( ) 教诲( )
2、系住( ) 芦荟( )
3、瞥见( ) 畸形( )
4、匿名( ) 诘责( )
5、绯红( ) 不逊( )
6、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
7、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
huì

huì
piē


jié
yǎo

jiàn
fēi
xùn

cuò
解释下列词语。
⑴宛如:
⑵绯红:
⑶油光可鉴:
⑷驿站:
正像,好像。
鲜红。
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⑸掌故:
⑹不逊:
⑺诘责:
⑻杳无消息:
⑼瞥见: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无礼。逊,谦逊。
反问并责备。
从此再没有消息。
杳:远得不见踪影。
一眼看见。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记叙的中心是什么?线索是什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⑴第(1-3)段: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和心境,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⑵第(4-35)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⑶第(36-38)段: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1、“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况
3、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电影事件
6、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7、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在仙台
在东京
离开仙台
★文章写了“我”的哪几件事?
“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实习
4、了解裹脚




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热情诚恳、关爱学生
求实精神
总结:
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真诚热情、没有民主偏见的优秀学者。
★“我”与藤野先生交往事件以及先生的品质:
自读思考: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记叙的中心是什么?线索是什么?
时间先后顺序
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明线: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一)在东京
找出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
找出作者流露所感的句子。
找出这一时段的修辞的句子。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品析副词的表达效果。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以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⑴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⑵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⑶实在标致极了。
反语
比喻
夸张、比喻
“形成一座富士山。” 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
本体是盘着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是形成一座富士山,抓住特征是:头上盘着辫子,揭示心理是“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揭示这些人的政治倾向是:效忠满清王朝。
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作者抓特征运用比喻、反语等修辞写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油光可鉴”,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一)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修辞:比喻、反语、夸张
所 感——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国
语句品味:文中还有一种情况,借助于副词,增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试举例。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只不过”的意思
★实在 是 标致 极了。
“实在”表“的确”
“标致”表反语
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这就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
的鄙视和反感。
(二)去仙台
思考:作者去仙台的途中,为什么特意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名?
日暮里: “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 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
作者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水户: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
(二)去 仙 台
去仙台
日暮里: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三)在仙台
一、“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具体表现有哪些?以及作者的感受?
二、研读,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⒈“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⒉依你看,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原因是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同情、友好情谊。
⒊文中“喂蚊子”“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是否讽刺“优待”,为什么?
不是讽刺,这只是反映“优待”的美中不足,因为优待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否定,而生活的缺憾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受优待的时候。
⒋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表。
名称
所处环境
待遇
共同点

北京的白菜
福建野生芦荟
物以稀为贵
受优待
由红头绳系住菜根,尊为“胶菜”
到仙台
运往浙江
一到北京
请进寝室,美其名曰“龙舌兰”
⒌选文中“初冬已经……居然睡安稳了。” 表现了什么?
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
习题:赏析“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这句话的内涵。
⑴这句话:“优待”含有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的含义。
⑵优待肯定是作者戏谑的说其真实原因是一般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同情、友好情谊。
⑶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是表现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为藤野先生的形象作陪衬。
⑷“优待”美中不足是“蚊子叮咬”和“芋梗汤”难吃。可是因为优待是实在的就不能去否定。可生活的缺憾是难免的,即使是受到优待的时候。
作者在仙台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二、研读,分析藤野先生形象
浏览6-10段,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浏览11-23段,找出文章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并给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思考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
耳闻亲见——
治学严谨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有顿挫
课文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
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治学严谨
关心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
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详)
(详)
(略)
(略)
1、运用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运用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
3、叙事有详略之分
4、上下文注意过渡
小结: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
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
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
受到严重挫伤


自读课文第24至3l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愤。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1)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2)被刺痛了的人(我)。
4、“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5、“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7、如何理解“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四)离开仙台后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得勇气和力量
爱 国

思考: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本文叙述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毫无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
主旨理解:
俯首甘为儒子牛
横眉冷对千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