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愚公移山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4.愚公移山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10:0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反复阅读,通过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培养文言语感。
3.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预习新知
【积累精彩语句】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3.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作品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
2.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讽刺性,寓意深刻而含蓄。
【掌握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rèn)  出入之迂(yū)   穷匮(kuì) 荷担者(hè)
孀妻(shuāng) 山北之塞(sè)  始龀(chèn) 
箕畚(jī)(běn)
2.理解词义。
(1)惩山北之塞(苦于)
(2)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曰(谋划、商量)
(4)毕力平险(尽、全)
(5)杂然相许(赞同)
(6)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7)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8)寒暑易节(更替)
(9)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0)何苦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家代表人物列御寇(列子)著。
【初步感知文本】
本文是一则寓言(体裁),讲了一个愚公移山故事,赞美了主人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品质。
【探究重点难点】
一、文言现象探究
1.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始一反焉(同“返”,往返)
2.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近)
(1)且
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焉置土石(哪里)
(2)焉
始一反焉(语气词)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跳往助之(代词,他们)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代词,他)
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4)其 感其诚(代词,他的)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5)而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达于汉阴(介词,到)
(6)于
告之于帝(介词,向)
3.古今异义
河阳之北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通豫南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担者三夫
古义:扛 今义:莲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惧其不已也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土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愚公)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翻译: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于是带着子孙辈中能够挑得动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译:凭着你残余的岁月剩下来的力气,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高,何苦而不平?
翻译: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呀,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再也没有大山阻隔了。
三、内容探究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人观点的分歧在于目光的长短。智叟所持的,是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坚持的,是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我认为愚公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观点是可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事物也就拥有了动态。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文中有哪些对比,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案:对比一——愚公与智叟对比: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作用:突出愚公信念的坚定。
对比二——愚公与孀妻弱子对比: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作用: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拥护和支持。
对比三——愚公妻与智叟对比: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作用:突出愚公妻热心助移山、智叟冷嘲笑举止。
3.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答案: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样收尾既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又使文章更具奇幻色彩,富有情趣。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而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释】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本文中“客”是如何评价愚公移山这件事情的?
答案: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