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ēi) 宛如(wǎn) 畸形(jī) 油光可鉴(jiàn)
B.不逊(xùn) 匿名(nì) 诘责(jié) 杳无消息(yāo)
C.凄然(qī) 教诲(huǐ) 托辞(cí) 抑扬顿挫(cuò)
D.瞥见(piě) 致使(zhì) 发髻(jì) 深恶痛疾(wù)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行走于江南水乡,心中 疑惑,江南的民众为何选择了黑白灰作为建筑的主色
②沿河一带树木掩映,形成一种宁静的气氛,与附近城镇车水马龙的 迥异。
③经典从来不是旧纸堆里的过往云烟, 宛如长者的谆谆叮咛,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可以落脚的现实意义。
A.不免 情形 而是 B.难免 情景 而是
C.不免 情景 就是 D.难免 情形 就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田野上的油菜花一片金黄,成群结队的蜜蜂嘤嘤嗡嗡地在花上飞舞着。
B.多年浩劫,致使他们夫妻分离,从此杳无消息。
C.他年近三十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D.金庸的小说构思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张告诉小王,睡前看电视时间太长或玩手机时间太长,都会导致他难以入睡。
B.文明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市民的一举一动往往可以显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
C.学校组织防震逃生演练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熟知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方法。
D.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希望来自力量——如果不感到自身充满力量,就不可能有生活。
②然而生活仍有希望,我们仍有希望。
③我们所说的信仰,翻译成一个字,就是爱。
④生活是一场真正的战斗,有信仰的勇者才能得救。
⑤力量来自信仰——如果没有坚如金石的信仰,生活就不值得过。
A.②③①⑤④ B.②①⑤④③
C.④③②①⑤ D.④①⑤②③
6.对下列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外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B.“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C.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心理描写,说明“我”对藤野先生的帮助还没有完全理解。)
D.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心理描写,表现出藤野先生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7.离开仙台后,鲁迅先生时时想念藤野先生,下面是一位同学代他给藤野先生写的一封感谢信,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感谢信
敬爱的藤野先生,仙台一别,甚是想念。你对我的关心和鼓励,使我作为一名弱国子民倍感温暖。你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和不倦的教诲,让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你的形象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此致
敬礼!
你的学生鲁迅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8.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请简要概括。
9.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10.你怎么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1.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变得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画镜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沾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 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想起了藕就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我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⑧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 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 怎得不怀念 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 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 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⑨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2、第②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 请加以概括。
13、第⑦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 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14.第④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情节,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15.叶圣陶的散文“布局严谨有序”。试以本文结构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 的 幼 年
张充和
①告诉我幼年生活的只有“忆”,并且它还告诉我那时的生活虽然很平淡,和别的孩子一样,但是比现在的生活要有味得多,温暖得多;在当时并不感觉到有味或是温暖,这才是真正的有味和温暖;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的好处,是再也感觉不到的;除非现在才这样感觉着,然而现在假使和那时同样的在不知不觉中的有味和温暖,又何尝会感觉到那时的有味和温暖呢。
②四岁时,外面来的客人们问我说:“你是谁生的 ”我总是答一声:“祖母。”他们总是大笑一阵,我只是莫名其妙地望着他们,心里说:“这有什么好笑的 难道你们不是祖母生的,还是从天上落下来的 ”我一直不晓得祖母而外还有什么人。
③在花园里,站在祖母面前,我还没有祖母的手杖高,祖母采了四朵月月红(花名)戴在我那两条短的发辫上,因为花园里没有镜子,我只得向地上看我的影子,只见牛角似的发辫每个上面添了一朵花的影子,我欢喜得直跳跃起来。我跑到许多深草处寻找野花和奇异的草,祖母向我说:
④“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快来!你乖,来!我替你比比看到我手杖哪里。”我跑了去,祖母替我比一比,然后叫我拾一块碎碗来,在手杖上刻了一个痕,又向我说:“今年这样高,明年就有这样高,后年就和手杖平了。”我开心极了,一心就想长到祖母的手杖高。
⑤书房窗外两棵梧桐树那样高,秋深了,梧桐子时而落了下来。我在读《孟子》:“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王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虽有此,不乐也。’先生,我要小便去。”先生允许了,我便一溜烟地跑了出去,满院的梧桐子,我拾了许多,袋袋里满了,又装些在套裤筒里,在外面打了一个转,又回到书房里去,先生给我瞒过去了。晚上总是我先睡,祖母看着用人替我脱衣,有时也亲自动手,今天也是这样,脱到套裤时“哗啦啦”一阵响,桐子都落下来;我心里有点儿着慌,怕祖母责备,哪知她还笑了声说:“生的吃不得,明天我叫他们拾些来炒熟给你吃,以后不要拾了。”啊!祖母,你哪知我骗了先生呢 !
⑥葡萄架下一张方桌,我坐在祖母怀里,手伸在几本书上,给一个戴宽边眼镜的医生在试脉,用人拿了电报来,祖母看了电报就老泪横流了;医生去了,祖母把我的一条红花夹裤翻了过来,里子是白色的花布。祖母又把我搂在怀里,眼泪不住地流着,带着颤抖的音调向我说:“乖乖,你从此要做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了!……你要好好地听我话,你……母……亲是个好媳妇,……以后,……再也没有她……她了!”我这才晓得我另外还有个母亲,但是在我晓得有母亲时,母亲已经死了,我看见祖母哭得那么厉害,我也跟着哭了。祖母又拍着我说:“孩子,乖乖,不要哭,你不是说你是我生的吗 你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你不要哭吧。”祖母又叫用人把我抱回床上去,说:“这里有风,哭了不好,怕病才好又要被风吹坏的。”
⑦现在我已长得比祖母的手杖要长一尺多了。祖母墓上的草,我以为一定不会有毒虫的。假使现在要有人问我:“你是谁生的 ”我还要说:“祖母。”不过,我明白了还有一个,也是生我的,叫作“母亲”,因为她们都是爱我的。我看见每个小孩子的母亲或祖母总是爱他们的。
⑧我似乎时常听见祖母的声音说:
⑨“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
(选自《小圆记事:张充和雅文小集》,有删改)
16.选文具体叙述了关于“我”和祖母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17.请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1)孩子,丛草处,多毒虫,不要去!快来!
(2)书房窗外两棵梧桐树那样高,秋深了,梧桐子时而落了下来。
18.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祖母的形象。
19.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片段写作
20、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特征,几笔勾勒,描写出藤野先生的外貌特征,甚为传神。请你模仿本文,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个人物的外貌。80字左右。
答案
A 2、A 3、D 4、B 5、B 6、D
7、①第二行要顶格写称呼并加冒号,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②署名下面要有日期。
8、看电影事件
9、前一个“他们”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10、前半句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但后半句是荒谬的,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作者这么说是为了揭露文中逻辑的荒谬,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为下文写自己思想的转变做铺垫。
11、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回国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评价: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明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12、①勤劳、淳朴、健康的男女藕农。②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③产藕的池塘和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
13、从句子本身来看,作者并不是真的不恋故乡,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目的是衬托“故乡可爱极了”。另外从深层意义来看,过去对故乡的思念,与今日迸发出的思乡之情相比,不深不足。
14、构思这样一个情节,以对比(或反衬)来突出异乡的藕与故乡的藕不同,更好地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结传递给读者。
15、(示例)本文讲究谋篇布局,结构缜密完整,重视结语。从通篇结构来看,作者重视的是平实、严谨,开篇扣题,“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以藕及乡,由乡及藕,再由故乡的藕写到城里的藕,由藕联想到莼菜,由故乡的食物联想到故乡的人,将怀乡之情层层渲染,末尾一句“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迎面撒开思绪之网,一网收住了藕与莼菜,乃至故乡人、故乡景,紧紧系于一个“所恋”上,尽含怅然无奈,让全文在一声不曾发出的叹息中作罢,宛如一首非常成功的、优美的、人生的诗。
16.祖母怕“我”被丛草中的毒虫咬,哄“我”和她的手杖比高;祖母没有责备“我”骗过先生拾梧桐子,反而说让用人拾些来炒熟给“我”吃;祖母收到母亲去世的电报时哭着把“我”搂在怀里安慰“我”。
17.(1)运用短句,体现出祖母的急切以及对“我”的担忧。
(2)环境描写,刻画出深秋自然景色的优美,烘托出童年生活的美好,为下文写“我”骗过先生拾梧桐子作铺垫。
18.祖母是一个慈爱的人,从文中给“我”戴花,不准“我”到草丛处玩耍,母亲去世安慰“我”中可以看出;祖母是一个宽容善良的人,从“我”骗过先生拾梧桐子被祖母发现后,祖母不但没有责备“我”,反而让用人拾些来炒熟给“我”吃可以看出。
19.与前文儿时祖母的呼唤相呼应;体现祖母与“我”之间深厚的感情,祖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表达出“我”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饱含深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0、(写作示例)这是一位修鞋匠,他40岁开外,黧黑的面孔,两道浓眉,一双大眼睛凹进眼眶,目光专注,嘴里一口结实的牙齿,好像能把含在嘴里的铁钉咬断。他总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中山服,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上长满了老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