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4 16:23:0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uí) 交卸(xiè) 遏制(è) 茸毛(róng)
B.俯瞰(kàn) 游逛(guàng) 漫延(màn) 避邪(xié)
C.踌躇(chú) 倦怠(dài) 琐屑(xiè) 蹒跚(mǎn)
D.苔痕(hén) 濒临(bīng) 婆娑(suō) 虬枝(qiú)
【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音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项“漫”应为“蔓”;
C项“蹒”应读“pán”;
D项“濒”应读“bīn”。
故答案为:A
【点评】注意汉字的偏旁部首,能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久看这些器物,潜滋暗长中,你会忽略它们的外形,真切地感受一种气韵。
B.他真是祸不单行,小车被撞坏了,又丢了钱。
C.小涵唱歌妙手偶得,因此,同学们都选她担任文艺委员的职务。
D.被老师批评之后,他情郁于中,撕坏了自己的作业本还冲我大喊。
【答案】B
【知识点】解释;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语境是“久看这些器物”,不符合语境。
B.“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语境是小车被撞坏,而且又丢了钱,符合语境。
C.“妙手偶得” ,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语境用来修饰唱歌,使用对象不当。
D.“情郁于中” 指浓郁的情感,积聚于心里或文章里或图画里。不能用指被老师批评了内心不高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使用的判断能力。要在平时积累词语的意思,还要善于结合语境从词语的使用范围、对象、褒贬色彩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一直受到各方面关注。
B.通过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上升趋势。
C.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程度”后加“标志之一”;
B.正确;
C.关联词不搭配,根据语境应该选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故应该将“而是”改为“而且”;
D.两面对一面,逻辑不对应,应将“能否”删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4.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课根据前后文的句意是否连贯或衔接来思考,可用排除法,如: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根本不会去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据此可排除AD选项;
画家更不会去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可排除B选项。
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③②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划线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太聪明”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是对自己不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自责;
B:“漂亮”是褒义词,形容事物出彩,人物或物体好看,也可以形容事情做得非常好。符合原意。
C:“卖弄”夸耀、显露本事。这里是“贬义词褒用”,感彩发生变化;
D:“狡猾”是贬义褒用,意思是“调皮、机灵”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恶等感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有时候根据语境的需要,这三者词性会灵活转换。
二、古诗文阅读
(2022八上·象州期末)诗歌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過真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疑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7.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 二字的妙处。
【答案】6.D
7.“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也是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哀怨与惆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6.运用排除法,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这首词隐含词人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并无“对现实的眷恋”之意,表述有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写作者回告天地,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华的苦闷;化用《离骚》诗,用日暮途远,象征当时动乱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社会现实,流露出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故答案为: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也是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哀怨与惆怅。
(2023八上·东昌府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8.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止午、未、申三时    
④月景尤不可言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0.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8.考虑;一同;仅;更
9.①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0.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8.①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③句意: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止,仅。④句意: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尤,更。
故答案为: 考虑 ; 一同 ; 仅 ; 更
9.①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的地面;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②重要词语有:受用,享受,享用;安可,怎么能够。整句的意思是: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故答案为: ①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0.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得出作者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寂寞、自我排遣的旷达;结合乙文“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以得出作者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台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故答案为: 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三、默写
11.(2019八上·衢州期中)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
(2)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90岁不离手术台,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来形容就是   ,   ;
(4)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运用对偶的手法,以蝉和猿的动来衬托出山林宁静的诗句是    ,   。
【答案】(1)山山唯落晖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文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注意“晖、骥、枥、暮)的书写。
⑷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故答案为:⑴ 山山唯落晖;⑵ 几处早莺争暖树;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⑷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2.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
③   。
13.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1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答案】12.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 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4.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15.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12.本文以倒叙的方式,叙述了有关母亲送我离去的三件事,表达母亲对我的不舍与关爱.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周末从母亲那里离去,她满眼不舍的送我走到很远;第二部分(4﹣9),回忆那年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送我离开小区,让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的万般不舍;第三部分(10﹣15),回忆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深重。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才:方,始。结合语境分析,我每次去看母亲告别时,母亲不仅仅把我送到门外,而是一直看着我离去的身影,直到她看不见我的身影 ,方回屋里关上门,说明母亲目送的时间很长,这样能真切的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如果删去,则过于平淡。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出母爱即可。
故答案为: ①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4.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结合语境分析,在我离去后“母亲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在我回头时,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这样的情景下流下眼泪的。结合“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可以看出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第二处,结合语境分析,我在医院陪伴母亲,母亲怕我淋雨,让我 早点离开,我离开后,母亲不放心,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因此我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15.文中的三件事: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都写了母亲对孩子离去的不舍,表现母亲是一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母亲虽然对孩子的离去很是不舍,但她并没有向孩子提出留下或是同居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明事理,懂得替孩子着想的母亲.据此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2022八上·北海期末)现代神迹
创纪录的神十三究竟“神”在哪
①4月16日9时56分,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就此圆满收官。此次我国航天员“太空出差”较以前的任务究竟有哪些不同?
②“太空出差”为啥是6个月?航天员就不能在空间站多住一段时间吗?
③首先,是对航天员身体情况的考虑。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曾表示:“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更加凸显,出现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将增高。”
④此外,除了航天员需要换班休息,载人飞船同样也要轮换。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太空辐射中,载人飞船部分电子元器件受到的辐射剂量随时间积累,在轨时间存在上限。而6个月的任务时长能够保证飞船各项指标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飞船在太空中暴露时间过长,则可能产生无法预估的风险。当然,宇航员也有“加班”的情况——半个月前刚刚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便在空间站中驻留达355天。
⑤神十三返回怎么能这么快?
⑥从北京时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到当日9时56分返回舱成功着陆,整个返回过程仅耗时约9小时,大致相当于乘高铁从北京去往广州的时间。神舟十二号返回时,从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其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大约花费了28.5小时。从28.5小时到9小时,快速返回快在了哪个环节?
⑦神舟十二号飞船在与中国空间站脱离后,并没有着急启动返回程序。而是先绕到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下方,与径向对接口靠拢,对径向交会对接的各项技术进行验证。也正是有了神舟十二号的“铺路”,神舟十三号在交会对接时首次成功采用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行奠定了基础。
⑧验证任务结束后,神舟十二号便进入了绕地环绕阶段。简单来说,便是围着地球不停绕圈。绕圈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窗口期”。由于载人飞船携带的燃料有限,返回时无法主动调整轨道面来对准着陆场所在区域。因此,只能让着陆场“主动瞄准”飞船。由于地球自转和飞船运行轨道的限制,这样的机会每绕一圈只有一次。而飞船连续不断地围着地球绕圈,便是为了寻找一个时间、气象等条件都处于最佳的返回“窗口期”。神舟十二号返回时,在这个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它绕地球转了大约11圈,每转一圈便要消耗1.5小时。因此,尽可能地减少“绕圈”次数,便是此次神舟十三号快速返回的关键。
⑨通过对最佳返回“窗口期”的精密计算,神舟十三号能够对脱离空间站的时机进行提前安排,从而保证飞船脱离空间站,进入绕地轨道后不久,东风着陆场便可“瞄准”飞船,省去了大量绕地时间。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三号在这一阶段仅绕行地球5个圈次。
⑩“这整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因此必须保证该技术成熟稳定后,才可进行。”杨宇光认为,快速返回技术的应用也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强大的象征。
(选自2022年04月19日《科技日报》有删减)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时间顺序,“‘太空出差’为啥是6个月”“神十三返回怎么能这么快”两个部分说明了创纪录的神十三究竟“神”在哪。
B.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所以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没有明显的影响。
C.载人飞船部分电子元器件受到的辐射剂量随时间积累,在轨时间存在上限,所以宇航员不能执行超过6个月的航天任务。
D.载人飞船返回时只能让着陆场“主动瞄准”,飞船连续不断地围着地球绕圈,是为了寻找最佳的返回“窗口期”。
17.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18.第⑧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它绕地球转了大约11圈,每转一圈便要消耗1.5小时。
【答案】16.D
17.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9小时的数字,突出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快速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不能。“大约”是“大概、大致”的意思,说明了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绕地球转了11圈左右,可能不到11圈,也可能超过11圈,如果去掉就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把握说明顺序;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列数字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材料中信息的筛选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的理解与分析。注意答题格式,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的说明什么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加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什么特征。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6.A.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故错误;B.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所以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凸显,故错误;C。宇航员能“加班”执行超过6个月的航天任务,故错误。
故答案为:D
17.这个句子用了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0时44分,9时56分、9小时是列数据;或者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神州十三返回时间和乘高铁从北京到广州的时间作比较,突出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快速的特点。
故答案为: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9小时的数字,突出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快速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或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神州十三返回时间和乘高铁从北京到广州的时间作比较,突出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快速的特点。
18.“大约”是“大概”的意思,表示不肯定,说明可能是不到11圈,也可能是超过11圈,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故答案为: 不能。“大约”是“大概、大致”的意思,说明了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绕地球转了11圈左右,可能不到11圈,也可能超过11圈,如果去掉就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23八上·玉林期末)文言文阅读
千里江山一图展
龚农
①在山水画史上,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千里江山图》全图构图周密,用笔精细,色彩鲜艳,是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的著名代表,通过此卷,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王希孟创作这幅画时,仅仅是一个年约18岁的青年。他的遭遇可以说是天妒英才的典型,在创作完这幅杰出的作品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仅20余岁,令人叹惋。
②王希孟学习和创作绘画的时期皆在宋朝徽宗的时候。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画家和艺术赞助人。他重视艺术尤其是美术的创作,设立翰林书画院,将大批画家召入宫廷,授以官职。成立专门机构搜集、收藏古代书法名画,古代绘画在他的统治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这一切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希孟十几岁时便在画学为生徒,宋徽宗从他的画中看出他绘画艺术的天赋,认为“其性可教”,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艺。半年之后,王希孟就创作了这幅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画成之后,被徽宗赐给了太师蔡京。牧仲的《论画诗》记载说:“宣和供奉王希孟,天下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断肠太师京。”作注说:“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③王希孟生长和学习的年代,正是山水画创作开始崇古的年代。当时的山水画以古拙简朴为目标,追求古雅精工的效果。王希孟所学的显然不是古拙简朴的一路,而是精工浓艳一派。王希孟被他的处境影响,他个人的文化资历也决定了他自己的审美情趣。他的山水画浓艳灿烂的气氛也正符合当时皇室的审美要求。
④《千里江山图》正如其名,采用近乎俯视的视角,千里江山一图揽,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莽莽苍苍,浩浩无垠;宏大雄壮,气象万千。画中的万峰千壑,星列棋布,重重叠叠,都浸在大江之中,岛屿相叠大江旷远,水天相接,河渚绵延;或一山孤处,或大山堂堂高峙,众多冈丘林壑分布其次;或二岳相望,或叠嶂层峦起伏峥嵘而各异。其山间岭上、汀旁岸边都有丛树林竹、寺观庄院、茅舍瓦屋,且皆有道路可通可寻。水中舟楫亭榭,繁密穿插,人物如蚁,不可胜数。总之,场面浩大,景物繁多,前无古人。这种场面,不可能是实地写生所得来的场景,而是通过一种诗意的想象,将千里江山的神貌艺术地再现。从诗意中寻找绘画题材正是宋徽宗朝画院的一个特征。
⑤《千里江山图》画法还比较明显,画山石,先用浓、淡墨线条勾出轮廓和大概形体,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①.高峰皴法略近荷叶。上部(如山头、石顶)用苦绿接染。山石的下部(如脚坡处)多保留赭石色。上部用苦绿接染后,再以浓厚的石青或石绿色覆盖。浓厚的石绿或石青到赭石、苦绿接染处亦渐淡,愈到山头、石顶处愈浓。石绿和石青多是交替使用前一个山头用石青,则后一个山头或邻近的山头用石绿。再后或旁边的又使用石青,以显见前后左右的关系清楚。石绿和石青的颜色很厚(以致后来成块脱落),皆原色,十分灿烂艳灼。这在以前的青绿山水中是少见的。水纹用笔纤细,峰头纹一览无尽。水面尽染苦绿色,似乎背后加衬石青和石绿。天空用石青。水天交接处以赭色接染,气氛浑然一体。房屋多淡赭色墙,浓黑屋顶或浓黑中又皴以深重石青、石绿色,以引起观者注意,同时也加重画面的分量。人物多用粉画。江渚皆用浓石绿和石青横抹。水草用黑青绿点写,柳树用浓墨色写杆枝,鲜艳的石绿色刷写一组一组的叶条,杂树干亦以浓墨写之,或用苦绿点叶,或加点深重的石青。整个画而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气氛调和,色彩浓饱,分量沉重,光彩夺目。
⑥《千里江山图》通过绚丽的色彩、大气的构图、气势磅礴的题材,表现的是一种灿烂辉煌的美,反映着典型的宫廷的审美情趣。它构思的周密,用笔的精细,色彩的浓艳都比在它以前的青绿山水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标志着大青绿山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着北宋后期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的技法之一。
19.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是《千里江山图》的作者。通过《千里江山图》的构思、用笔与色彩,可以窥见宋朝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B.王希孟在宋徽宗的亲自调教下,绘画技艺精进,不出半年,他就创作了名垂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
C.王希孟以诗意的想象寻找绘画题材。《千里江山图》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而单单是诸山峰的描绘就形态各异,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D.《千里江山图》的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大量使用石绿和石青两色描绘山川风物,间或用浓黑,人物则是粉画。
20.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对画作《千里江山图》做了全面介绍。开篇从画作《千里江山图》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的地位谈起。
B.第②段引用牧仲的记载,既说明了王希孟在绘画上的精湛技艺,也表达了对王希孟英年早逝的慨叹。
C.第③段指出王希孟的山水画浓艳灿烂的气氛也正符合当时皇室的审美要求,为下文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做了铺垫。
D.本文的语言严谨、准确,同时又颇具文学色彩,典雅而有韵味,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形成某种呼应与“暗合”。
21.结合文本,请简述北宋后期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
【答案】19.C
20.A
21.北宋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构思周密,用笔精细,色彩浓艳。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逻辑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把握,重点是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文本,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防止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逻辑错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分条作答。
19.A.根据第①段“在山水画史上,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千里江山图》全图构图周密,用笔精细,色彩鲜艳,是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的著名代表,通过此卷,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可知,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的前提是在山水画史上,且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并不是“宋朝”。选项描述错误;
B.根据第②段“王希孟十几岁时便在画学为生徒,宋徽宗从他的画中看出他绘画艺术的天赋,认为*其性可教,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艺。半年之后,王希孟就创作了这幅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中的半年之后"可知,选项“不出半年,他就创作了名垂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与原文不符;
D.根据第⑤段“《千里江山图》画法还比较明显,画山石,先用浓、淡墨线条勾出轮廓和大概形体,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高峰皴法略近荷叶。上部(如山头、石顶)用苦绿接染。山石的下部(如脚坡处)多保留赭石色。上部用苦绿接染后,再以浓厚的石青或石绿色覆盖。浓厚的石绿或石青到赭石、苦绿接染处亦渐淡,愈到山头、石顶处愈浓。石绿和石青多是交替使用前一个山头用石青,则后一个山头或邻近的山头用石绿。再后或旁边的又使用石青,以显见前后左右的关系清楚。人物多用粉画。江渚皆用浓石绿和石青横抹。水草用黑青绿点写,柳树用浓墨色写杆枝,鲜艳的石绿色刷写一组一组的叶条,杂树千亦以浓墨写之,或用苦绿点叶,或加点深重的石青。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除基调中,气氛调和,色彩浓饱,分量沉重,光彩夺目"可知,除间或用浓黑,也还有其他色,人物多用粉画。故选项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C。
20.A.根据第①段“在山水画史上,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千里江山图》全图构图周密,用笔精细,色彩鲜艳,是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的著名代表,通过此卷,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王希孟创作这幅画时,仅仅是一个年约18岁的青年。他的遭遇可以说是天妒英才的典型,在创作完这幅杰出的作品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仅20余岁,令人叹惋"可知,文章开篇介绍了画作《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及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并无时代背景的介绍;
故答案为:A。
21.根据第⑥段“它构思的周密,用笔的精细,色彩的浓艳都比在它以前的青绿山水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标志着大青绿山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着北宋后期山水画的杰出成就"可知,北宋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构思周密,用笔精细,色彩浓艳。
故答案为:北宋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构思周密,用笔精细,色彩浓艳。
五、名著导读
22.(2022八上·巴州期末)在画横线处依次填人动物名称,正确的一项是(  )
《昆虫记》里每一个昆虫都有自己的本领:如红蚂蚁具有神奇的记忆力可以评为“最强大脑”;
既可以参评“建筑大师”,也可以去参评“小提琴大师”; 善于制作各种样式的面包,可以评为“西点大师”; 每天热火朝天地劳动,争分夺秒地潜入地下,被评为“劳动模范”。
A.蟋蟀 西班牙蜣螂 隧蜂 B.蝉 西班牙蜣螂 螳螂
C.蟋蟀 萤火虫 隧蜂 D.蝉 萤火虫 蟑螂
【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昆虫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红蚂蚁:具有神奇的记忆力,能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寻找到回家的路,即使他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他也依旧能够记住回家的路,被评为“最强大脑”;螺:居住在草地上的螺掉,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螺摔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螺蜂在选择住处时,不会选择天然形成的隐蔽场所,它们通常选择那些排水条件优良,有充足阳光的地方,选好了还要自己动手建造。被称为“建筑大师”;西班牙蜕螂:西班牙蜕螂是除圣甲虫之外最美最大的一种。作者介绍了它的外形特点:前胸截成一个陡坡,头上也长着一个怪角,极其引人注目。西班牙蜕螂身子矮胖,缩成一团,又圆又厚,行动迟缓。它的爪子极短,稍有一点动静,爪子就缩回肚腹下面,与粪球制作工们的长腿简直无法相比。西班牙蜕螂的习性:喜静不喜动。一旦找够了食物,夜间或者日暮黄昏时分,它就在粪堆下挖洞。挖的是个粗挺的洞,能放得下一只大苹果。然后,它三下两下地一扒拉,龚料便成了屋顶,或者至少挡在其门口。只要宝贝食物没有吃完,西班牙蜕螂就不再回到地面。直到饭尽粮绝,这种隐居生活才会结束。于是,晚间,它就又开始寻觅、收获、挖洞,另建一个临时居所。如同圣甲虫一样,这时候它也必须弄到绵羊的软软的排泄物做成一个软面包。被称为“西点大师”;蟑螂:隧蜂的巢在隧蜂的巢旁的花丛里,随处可见隧蜂们愣头愣脑地四处搬运蜂密,这热火朝天地劳动也别有一番风味,它们必须争分夺秒地潜入地下……整整一天,隧蜂都在地下,忙着准备食物和磨光蜂巢。第二天,新的圆维形土堆又在地面上出现了,之后,他们又开始收集食物。几小时后,一切都停顿下来了。就这样,它们白天停工休息,夜间、早上工作,直到全部竣工。隧蜂被称为“劳动模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3.(2022八上·巴州期末)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下面是某中同学读《红星照耀中国》绘制的长征路线图,请补充完整。
江西瑞金→血战湘江→(①)→四渡赤水→强渡嘉陵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②)→爬雪山→懋功会师→过草地→激战腊子口→(③)
①   ②   ③   。
【答案】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陕北会师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1)强渡乌江:1935年1月,红军强渡江江界河渡口的军事行动,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占领遵义,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安计划,红军取
得了战路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3)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胶平渡的任务。红军主力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
(4)飞夺定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哨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故答案为: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 ;陕北会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4.(2022八上·东坡期末)《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案】“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意见建议。
要求结合原著中对红军的描写,表达自己的观点。三种观点皆可:认为红军是人,认为红军是神,认为红军是疯子。根据自己对红军的认识,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掌握名著《》有关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题目要求,作出合理的解答即可。
六、写作题
25.题目一:请以《藏在……….里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解开缚心的绳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⑴【题目分析】 “藏”字 提醒我们这种爱是不表现在外的,它可能隐在某处、某个小环节中 ,也可能暗含在某个细微的眼神、动作之中, “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是理解,是认同,是接纳,是包容,是长情陪伴。
【提取立意】 “藏”字注定要写作者拔开生活的表相,由表及里,深入认知。见到本质之前有一个探询觉察过程,具体文章中可以是表象生活对内心的冲击,唤醒内心参与,渐至本源。 写作时,要善于寻找寄托对象,于细微处窥探,在具象中表达。
⑵【题目分析】 首先,应明确“缚心的绳索”的所指。 其次,写出自己面对这些消极情绪调整心态、豁然开朗的过程,便是“解开缚心的绳索”的过程。
【提取立意】 可以指人生旅途中,面对他人优异的生活、学习条件时,很多人自叹不如,产生了自卑的心理;面对同龄人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思想素质时,感觉他人高高在上,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失败而不能自拔,产生了挫败的心理....,还可以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亲人之间产生了代沟,不理解父亲的严厉教导、严格要求,对母亲忙于工作而疏于对自己的呵护产生意见。
【点评】(1)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完成题目,定好内容。就是把空着的另一半题填上,使标题完整。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填题适当,符合自己的特点,就会有话可说,运笔时就不会时断时续甚至受阻。怎样选填另一半题呢?有两个原则,一是最熟悉的内容。二是最有新意的内容。作文贵在创新,尤其是考场作文,更要有创新特色,对于“填题”来说,主要是指内容创新,写人家少写或不写的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做到换位联想思考。
(2)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写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
一、基础运用
1.下列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uí) 交卸(xiè) 遏制(è) 茸毛(róng)
B.俯瞰(kàn) 游逛(guàng) 漫延(màn) 避邪(xié)
C.踌躇(chú) 倦怠(dài) 琐屑(xiè) 蹒跚(mǎn)
D.苔痕(hén) 濒临(bīng) 婆娑(suō) 虬枝(qi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久看这些器物,潜滋暗长中,你会忽略它们的外形,真切地感受一种气韵。
B.他真是祸不单行,小车被撞坏了,又丢了钱。
C.小涵唱歌妙手偶得,因此,同学们都选她担任文艺委员的职务。
D.被老师批评之后,他情郁于中,撕坏了自己的作业本还冲我大喊。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一直受到各方面关注。
B.通过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上升趋势。
C.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4.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5.划线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二、古诗文阅读
(2022八上·象州期末)诗歌鉴赏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過真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疑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7.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 二字的妙处。
(2023八上·东昌府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8.解释下面画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止午、未、申三时    
④月景尤不可言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0.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三、默写
11.(2019八上·衢州期中)古诗文默写。
(1)树树皆秋色
,   。王绩《野望》
(2)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90岁不离手术台,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来形容就是   ,   ;
(4)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运用对偶的手法,以蝉和猿的动来衬托出山林宁静的诗句是    ,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2.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
③   。
13.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1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1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2022八上·北海期末)现代神迹
创纪录的神十三究竟“神”在哪
①4月16日9时56分,随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东风着陆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就此圆满收官。此次我国航天员“太空出差”较以前的任务究竟有哪些不同?
②“太空出差”为啥是6个月?航天员就不能在空间站多住一段时间吗?
③首先,是对航天员身体情况的考虑。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曾表示:“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更加凸显,出现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将增高。”
④此外,除了航天员需要换班休息,载人飞船同样也要轮换。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太空辐射中,载人飞船部分电子元器件受到的辐射剂量随时间积累,在轨时间存在上限。而6个月的任务时长能够保证飞船各项指标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一旦飞船在太空中暴露时间过长,则可能产生无法预估的风险。当然,宇航员也有“加班”的情况——半个月前刚刚从国际空间站返回的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便在空间站中驻留达355天。
⑤神十三返回怎么能这么快?
⑥从北京时间4月16日0时44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到当日9时56分返回舱成功着陆,整个返回过程仅耗时约9小时,大致相当于乘高铁从北京去往广州的时间。神舟十二号返回时,从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分离,到其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大约花费了28.5小时。从28.5小时到9小时,快速返回快在了哪个环节?
⑦神舟十二号飞船在与中国空间站脱离后,并没有着急启动返回程序。而是先绕到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下方,与径向对接口靠拢,对径向交会对接的各项技术进行验证。也正是有了神舟十二号的“铺路”,神舟十三号在交会对接时首次成功采用径向交会对接技术,为后续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行奠定了基础。
⑧验证任务结束后,神舟十二号便进入了绕地环绕阶段。简单来说,便是围着地球不停绕圈。绕圈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窗口期”。由于载人飞船携带的燃料有限,返回时无法主动调整轨道面来对准着陆场所在区域。因此,只能让着陆场“主动瞄准”飞船。由于地球自转和飞船运行轨道的限制,这样的机会每绕一圈只有一次。而飞船连续不断地围着地球绕圈,便是为了寻找一个时间、气象等条件都处于最佳的返回“窗口期”。神舟十二号返回时,在这个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它绕地球转了大约11圈,每转一圈便要消耗1.5小时。因此,尽可能地减少“绕圈”次数,便是此次神舟十三号快速返回的关键。
⑨通过对最佳返回“窗口期”的精密计算,神舟十三号能够对脱离空间站的时机进行提前安排,从而保证飞船脱离空间站,进入绕地轨道后不久,东风着陆场便可“瞄准”飞船,省去了大量绕地时间。据了解,此次神舟十三号在这一阶段仅绕行地球5个圈次。
⑩“这整个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操作,因此必须保证该技术成熟稳定后,才可进行。”杨宇光认为,快速返回技术的应用也是我国航天事业不断走向成熟、强大的象征。
(选自2022年04月19日《科技日报》有删减)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时间顺序,“‘太空出差’为啥是6个月”“神十三返回怎么能这么快”两个部分说明了创纪录的神十三究竟“神”在哪。
B.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所以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没有明显的影响。
C.载人飞船部分电子元器件受到的辐射剂量随时间积累,在轨时间存在上限,所以宇航员不能执行超过6个月的航天任务。
D.载人飞船返回时只能让着陆场“主动瞄准”,飞船连续不断地围着地球绕圈,是为了寻找最佳的返回“窗口期”。
17.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18.第⑧段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它绕地球转了大约11圈,每转一圈便要消耗1.5小时。
(2023八上·玉林期末)文言文阅读
千里江山一图展
龚农
①在山水画史上,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千里江山图》全图构图周密,用笔精细,色彩鲜艳,是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的著名代表,通过此卷,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王希孟创作这幅画时,仅仅是一个年约18岁的青年。他的遭遇可以说是天妒英才的典型,在创作完这幅杰出的作品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仅20余岁,令人叹惋。
②王希孟学习和创作绘画的时期皆在宋朝徽宗的时候。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画家和艺术赞助人。他重视艺术尤其是美术的创作,设立翰林书画院,将大批画家召入宫廷,授以官职。成立专门机构搜集、收藏古代书法名画,古代绘画在他的统治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这一切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希孟十几岁时便在画学为生徒,宋徽宗从他的画中看出他绘画艺术的天赋,认为“其性可教”,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艺。半年之后,王希孟就创作了这幅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画成之后,被徽宗赐给了太师蔡京。牧仲的《论画诗》记载说:“宣和供奉王希孟,天下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断肠太师京。”作注说:“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③王希孟生长和学习的年代,正是山水画创作开始崇古的年代。当时的山水画以古拙简朴为目标,追求古雅精工的效果。王希孟所学的显然不是古拙简朴的一路,而是精工浓艳一派。王希孟被他的处境影响,他个人的文化资历也决定了他自己的审美情趣。他的山水画浓艳灿烂的气氛也正符合当时皇室的审美要求。
④《千里江山图》正如其名,采用近乎俯视的视角,千里江山一图揽,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莽莽苍苍,浩浩无垠;宏大雄壮,气象万千。画中的万峰千壑,星列棋布,重重叠叠,都浸在大江之中,岛屿相叠大江旷远,水天相接,河渚绵延;或一山孤处,或大山堂堂高峙,众多冈丘林壑分布其次;或二岳相望,或叠嶂层峦起伏峥嵘而各异。其山间岭上、汀旁岸边都有丛树林竹、寺观庄院、茅舍瓦屋,且皆有道路可通可寻。水中舟楫亭榭,繁密穿插,人物如蚁,不可胜数。总之,场面浩大,景物繁多,前无古人。这种场面,不可能是实地写生所得来的场景,而是通过一种诗意的想象,将千里江山的神貌艺术地再现。从诗意中寻找绘画题材正是宋徽宗朝画院的一个特征。
⑤《千里江山图》画法还比较明显,画山石,先用浓、淡墨线条勾出轮廓和大概形体,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①.高峰皴法略近荷叶。上部(如山头、石顶)用苦绿接染。山石的下部(如脚坡处)多保留赭石色。上部用苦绿接染后,再以浓厚的石青或石绿色覆盖。浓厚的石绿或石青到赭石、苦绿接染处亦渐淡,愈到山头、石顶处愈浓。石绿和石青多是交替使用前一个山头用石青,则后一个山头或邻近的山头用石绿。再后或旁边的又使用石青,以显见前后左右的关系清楚。石绿和石青的颜色很厚(以致后来成块脱落),皆原色,十分灿烂艳灼。这在以前的青绿山水中是少见的。水纹用笔纤细,峰头纹一览无尽。水面尽染苦绿色,似乎背后加衬石青和石绿。天空用石青。水天交接处以赭色接染,气氛浑然一体。房屋多淡赭色墙,浓黑屋顶或浓黑中又皴以深重石青、石绿色,以引起观者注意,同时也加重画面的分量。人物多用粉画。江渚皆用浓石绿和石青横抹。水草用黑青绿点写,柳树用浓墨色写杆枝,鲜艳的石绿色刷写一组一组的叶条,杂树干亦以浓墨写之,或用苦绿点叶,或加点深重的石青。整个画而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气氛调和,色彩浓饱,分量沉重,光彩夺目。
⑥《千里江山图》通过绚丽的色彩、大气的构图、气势磅礴的题材,表现的是一种灿烂辉煌的美,反映着典型的宫廷的审美情趣。它构思的周密,用笔的精细,色彩的浓艳都比在它以前的青绿山水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标志着大青绿山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着北宋后期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的技法之一。
19.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是《千里江山图》的作者。通过《千里江山图》的构思、用笔与色彩,可以窥见宋朝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B.王希孟在宋徽宗的亲自调教下,绘画技艺精进,不出半年,他就创作了名垂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
C.王希孟以诗意的想象寻找绘画题材。《千里江山图》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而单单是诸山峰的描绘就形态各异,蔚为壮观,让人叹为观止。
D.《千里江山图》的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大量使用石绿和石青两色描绘山川风物,间或用浓黑,人物则是粉画。
20.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对画作《千里江山图》做了全面介绍。开篇从画作《千里江山图》的时代背景、作者及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的地位谈起。
B.第②段引用牧仲的记载,既说明了王希孟在绘画上的精湛技艺,也表达了对王希孟英年早逝的慨叹。
C.第③段指出王希孟的山水画浓艳灿烂的气氛也正符合当时皇室的审美要求,为下文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做了铺垫。
D.本文的语言严谨、准确,同时又颇具文学色彩,典雅而有韵味,与说明对象的特点形成某种呼应与“暗合”。
21.结合文本,请简述北宋后期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
五、名著导读
22.(2022八上·巴州期末)在画横线处依次填人动物名称,正确的一项是(  )
《昆虫记》里每一个昆虫都有自己的本领:如红蚂蚁具有神奇的记忆力可以评为“最强大脑”;
既可以参评“建筑大师”,也可以去参评“小提琴大师”; 善于制作各种样式的面包,可以评为“西点大师”; 每天热火朝天地劳动,争分夺秒地潜入地下,被评为“劳动模范”。
A.蟋蟀 西班牙蜣螂 隧蜂 B.蝉 西班牙蜣螂 螳螂
C.蟋蟀 萤火虫 隧蜂 D.蝉 萤火虫 蟑螂
23.(2022八上·巴州期末)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下面是某中同学读《红星照耀中国》绘制的长征路线图,请补充完整。
江西瑞金→血战湘江→(①)→四渡赤水→强渡嘉陵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②)→爬雪山→懋功会师→过草地→激战腊子口→(③)
①   ②   ③   。
24.(2022八上·东坡期末)《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六、写作题
25.题目一:请以《藏在……….里的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解开缚心的绳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文体不限(有明确的文体特征),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形声字字形辨析;音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B项“漫”应为“蔓”;
C项“蹒”应读“pán”;
D项“濒”应读“bīn”。
故答案为:A
【点评】注意汉字的偏旁部首,能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能力层级A
2.【答案】B
【知识点】解释;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潜滋暗长”,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语境是“久看这些器物”,不符合语境。
B.“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语境是小车被撞坏,而且又丢了钱,符合语境。
C.“妙手偶得” ,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语境用来修饰唱歌,使用对象不当。
D.“情郁于中” 指浓郁的情感,积聚于心里或文章里或图画里。不能用指被老师批评了内心不高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使用的判断能力。要在平时积累词语的意思,还要善于结合语境从词语的使用范围、对象、褒贬色彩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3.【答案】B
【知识点】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成分残缺,少宾语中心语,可以在“程度”后加“标志之一”;
B.正确;
C.关联词不搭配,根据语境应该选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故应该将“而是”改为“而且”;
D.两面对一面,逻辑不对应,应将“能否”删掉。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4.【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课根据前后文的句意是否连贯或衔接来思考,可用排除法,如: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根本不会去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据此可排除AD选项;
画家更不会去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可排除B选项。
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③②①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A:“太聪明”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是对自己不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自责;
B:“漂亮”是褒义词,形容事物出彩,人物或物体好看,也可以形容事情做得非常好。符合原意。
C:“卖弄”夸耀、显露本事。这里是“贬义词褒用”,感彩发生变化;
D:“狡猾”是贬义褒用,意思是“调皮、机灵”的意思。
故答案为:B。
【点评】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恶等感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有时候根据语境的需要,这三者词性会灵活转换。
【答案】6.D
7.“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也是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哀怨与惆怅。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6.运用排除法,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这首词隐含词人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并无“对现实的眷恋”之意,表述有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写作者回告天地,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华的苦闷;化用《离骚》诗,用日暮途远,象征当时动乱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社会现实,流露出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故答案为: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也是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无限的哀怨与惆怅。
【答案】8.考虑;一同;仅;更
9.①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0.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8.①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句意: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③句意: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止,仅。④句意: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尤,更。
故答案为: 考虑 ; 一同 ; 仅 ; 更
9.①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的地面;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整句的意思是: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②重要词语有:受用,享受,享用;安可,怎么能够。整句的意思是: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故答案为: ①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②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0.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得出作者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寂寞、自我排遣的旷达;结合乙文“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可以得出作者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台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故答案为: 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11.【答案】(1)山山唯落晖
(2)几处早莺争暖树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文诗词名句的积累答题,注意“晖、骥、枥、暮)的书写。
⑷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故答案为:⑴ 山山唯落晖;⑵ 几处早莺争暖树;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⑷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平时学习中对于课本要求背诵的诗文内容要熟记于心,做到背诵无误,书写无误,理解无误。连续性默写,根据前后句的提示来填写;理解性默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答案】12.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 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4.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15.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12.本文以倒叙的方式,叙述了有关母亲送我离去的三件事,表达母亲对我的不舍与关爱.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周末从母亲那里离去,她满眼不舍的送我走到很远;第二部分(4﹣9),回忆那年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送我离开小区,让我明白了母亲对我的万般不舍;第三部分(10﹣15),回忆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深重。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才:方,始。结合语境分析,我每次去看母亲告别时,母亲不仅仅把我送到门外,而是一直看着我离去的身影,直到她看不见我的身影 ,方回屋里关上门,说明母亲目送的时间很长,这样能真切的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如果删去,则过于平淡。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出母爱即可。
故答案为: ①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②示例一: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示例二: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 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示例三: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14.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结合语境分析,在我离去后“母亲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在我回头时,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这样的情景下流下眼泪的。结合“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可以看出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第二处,结合语境分析,我在医院陪伴母亲,母亲怕我淋雨,让我 早点离开,我离开后,母亲不放心,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因此我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15.文中的三件事: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都写了母亲对孩子离去的不舍,表现母亲是一位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母亲虽然对孩子的离去很是不舍,但她并没有向孩子提出留下或是同居的要求,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明事理,懂得替孩子着想的母亲.据此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答案】16.D
17.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9小时的数字,突出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快速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不能。“大约”是“大概、大致”的意思,说明了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绕地球转了11圈左右,可能不到11圈,也可能超过11圈,如果去掉就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把握说明顺序;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列数字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材料中信息的筛选重在读懂内容,细心寻找,稍加整合。步骤:细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略读材料,把握每则材料内容;细读材料,各个击破,逐个审准材料并提取答题关键点。
(2)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的理解与分析。注意答题格式,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的说明什么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加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什么特征。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6.A.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故错误;B.失重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会随着失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所以长期处于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肌肉和骨骼系统等影响效应凸显,故错误;C。宇航员能“加班”执行超过6个月的航天任务,故错误。
故答案为:D
17.这个句子用了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0时44分,9时56分、9小时是列数据;或者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神州十三返回时间和乘高铁从北京到广州的时间作比较,突出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快速的特点。
故答案为: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9小时的数字,突出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快速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或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神州十三返回时间和乘高铁从北京到广州的时间作比较,突出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快速的特点。
18.“大约”是“大概”的意思,表示不肯定,说明可能是不到11圈,也可能是超过11圈,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故答案为: 不能。“大约”是“大概、大致”的意思,说明了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绕地球转了11圈左右,可能不到11圈,也可能超过11圈,如果去掉就过于绝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19.C
20.A
21.北宋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构思周密,用笔精细,色彩浓艳。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逻辑顺序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把握,重点是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仔细审读文本,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防止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逻辑错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分条作答。
19.A.根据第①段“在山水画史上,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千里江山图》全图构图周密,用笔精细,色彩鲜艳,是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的著名代表,通过此卷,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可知,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的前提是在山水画史上,且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并不是“宋朝”。选项描述错误;
B.根据第②段“王希孟十几岁时便在画学为生徒,宋徽宗从他的画中看出他绘画艺术的天赋,认为*其性可教,亲自教授王希孟绘画技艺。半年之后,王希孟就创作了这幅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中的半年之后"可知,选项“不出半年,他就创作了名垂千古、影响深远的《千里江山图》"与原文不符;
D.根据第⑤段“《千里江山图》画法还比较明显,画山石,先用浓、淡墨线条勾出轮廓和大概形体,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高峰皴法略近荷叶。上部(如山头、石顶)用苦绿接染。山石的下部(如脚坡处)多保留赭石色。上部用苦绿接染后,再以浓厚的石青或石绿色覆盖。浓厚的石绿或石青到赭石、苦绿接染处亦渐淡,愈到山头、石顶处愈浓。石绿和石青多是交替使用前一个山头用石青,则后一个山头或邻近的山头用石绿。再后或旁边的又使用石青,以显见前后左右的关系清楚。人物多用粉画。江渚皆用浓石绿和石青横抹。水草用黑青绿点写,柳树用浓墨色写杆枝,鲜艳的石绿色刷写一组一组的叶条,杂树千亦以浓墨写之,或用苦绿点叶,或加点深重的石青。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除基调中,气氛调和,色彩浓饱,分量沉重,光彩夺目"可知,除间或用浓黑,也还有其他色,人物多用粉画。故选项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C。
20.A.根据第①段“在山水画史上,王希孟是大有成就的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千里江山图》全图构图周密,用笔精细,色彩鲜艳,是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的著名代表,通过此卷,可以看到北宋大青绿山水画的杰出成就。王希孟创作这幅画时,仅仅是一个年约18岁的青年。他的遭遇可以说是天妒英才的典型,在创作完这幅杰出的作品不久,他就因病逝世,年仅20余岁,令人叹惋"可知,文章开篇介绍了画作《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及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的地位,并无时代背景的介绍;
故答案为:A。
21.根据第⑥段“它构思的周密,用笔的精细,色彩的浓艳都比在它以前的青绿山水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标志着大青绿山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着北宋后期山水画的杰出成就"可知,北宋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构思周密,用笔精细,色彩浓艳。
故答案为:北宋大绿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构思周密,用笔精细,色彩浓艳。
22.【答案】A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昆虫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该作品是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红蚂蚁:具有神奇的记忆力,能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寻找到回家的路,即使他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他也依旧能够记住回家的路,被评为“最强大脑”;螺:居住在草地上的螺掉,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螺摔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螺蜂在选择住处时,不会选择天然形成的隐蔽场所,它们通常选择那些排水条件优良,有充足阳光的地方,选好了还要自己动手建造。被称为“建筑大师”;西班牙蜕螂:西班牙蜕螂是除圣甲虫之外最美最大的一种。作者介绍了它的外形特点:前胸截成一个陡坡,头上也长着一个怪角,极其引人注目。西班牙蜕螂身子矮胖,缩成一团,又圆又厚,行动迟缓。它的爪子极短,稍有一点动静,爪子就缩回肚腹下面,与粪球制作工们的长腿简直无法相比。西班牙蜕螂的习性:喜静不喜动。一旦找够了食物,夜间或者日暮黄昏时分,它就在粪堆下挖洞。挖的是个粗挺的洞,能放得下一只大苹果。然后,它三下两下地一扒拉,龚料便成了屋顶,或者至少挡在其门口。只要宝贝食物没有吃完,西班牙蜕螂就不再回到地面。直到饭尽粮绝,这种隐居生活才会结束。于是,晚间,它就又开始寻觅、收获、挖洞,另建一个临时居所。如同圣甲虫一样,这时候它也必须弄到绵羊的软软的排泄物做成一个软面包。被称为“西点大师”;蟑螂:隧蜂的巢在隧蜂的巢旁的花丛里,随处可见隧蜂们愣头愣脑地四处搬运蜂密,这热火朝天地劳动也别有一番风味,它们必须争分夺秒地潜入地下……整整一天,隧蜂都在地下,忙着准备食物和磨光蜂巢。第二天,新的圆维形土堆又在地面上出现了,之后,他们又开始收集食物。几小时后,一切都停顿下来了。就这样,它们白天停工休息,夜间、早上工作,直到全部竣工。隧蜂被称为“劳动模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3.【答案】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陕北会师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
(1)强渡乌江:1935年1月,红军强渡江江界河渡口的军事行动,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占领遵义,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安计划,红军取
得了战路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3)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胶平渡的任务。红军主力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
(4)飞夺定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哨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故答案为: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 ;陕北会师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4.【答案】“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知识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红星照耀中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意见建议。
要求结合原著中对红军的描写,表达自己的观点。三种观点皆可:认为红军是人,认为红军是神,认为红军是疯子。根据自己对红军的认识,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掌握名著《》有关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题目要求,作出合理的解答即可。
25.【答案】略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⑴【题目分析】 “藏”字 提醒我们这种爱是不表现在外的,它可能隐在某处、某个小环节中 ,也可能暗含在某个细微的眼神、动作之中, “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是理解,是认同,是接纳,是包容,是长情陪伴。
【提取立意】 “藏”字注定要写作者拔开生活的表相,由表及里,深入认知。见到本质之前有一个探询觉察过程,具体文章中可以是表象生活对内心的冲击,唤醒内心参与,渐至本源。 写作时,要善于寻找寄托对象,于细微处窥探,在具象中表达。
⑵【题目分析】 首先,应明确“缚心的绳索”的所指。 其次,写出自己面对这些消极情绪调整心态、豁然开朗的过程,便是“解开缚心的绳索”的过程。
【提取立意】 可以指人生旅途中,面对他人优异的生活、学习条件时,很多人自叹不如,产生了自卑的心理;面对同龄人优异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思想素质时,感觉他人高高在上,产生了嫉妒的心理;学习过程中遭遇挫折、失败而不能自拔,产生了挫败的心理....,还可以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亲人之间产生了代沟,不理解父亲的严厉教导、严格要求,对母亲忙于工作而疏于对自己的呵护产生意见。
【点评】(1)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完成题目,定好内容。就是把空着的另一半题填上,使标题完整。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填题适当,符合自己的特点,就会有话可说,运笔时就不会时断时续甚至受阻。怎样选填另一半题呢?有两个原则,一是最熟悉的内容。二是最有新意的内容。作文贵在创新,尤其是考场作文,更要有创新特色,对于“填题”来说,主要是指内容创新,写人家少写或不写的内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做到换位联想思考。
(2)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写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