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共29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共29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7 21:0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导 入
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优秀的诗句真是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像诗,它会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解题
答/谢中书/书
回复
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它多用来记事陈情,也可写景、谈论政事、勉励后学等。
学习目标
1
2
3
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朗读并背诵短文;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
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知人论世
陶弘景(456-6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
齐高帝曾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丞相”之称。
有《陶隐居集》。
写作背景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政治云谲波诡,社会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宁愿隐居山林,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也不愿在朝在朝做官。写作此信时,陶弘景已年近古稀,早已看淡世事,通透豁达。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陶弘景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归隐林泉的志向,尽显山中宰相的雍容气度。
初读知“音”
俱(jù) 颓(tuí)
鳞(lín) 竞(jìng)
与(yù)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读知“意”
(整体感知,解释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
助词,的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五色:青、黄、赤、
白、黑五种颜色
交相辉映。辉,名作动,辉映
四季
全,都
完备,齐备
消散
纷乱
将要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
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明净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与其奇者。
翻译
介词,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
“领悟”的意思
代词,
……的人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好游山水,多次归隐田园,是六朝人心中“雅好自然”的典范。他长于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文言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文言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介词,从)
(连词,如果)
文言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作动词,辉映
文章结构
答谢中书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与其奇者。
(具体描绘)
(总领全文)
(感慨收束)
三读裳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任选角度,用
“山川之美,美在 ”的句式描绘奇丽之景。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任选角度,用
“山川之美,美在 ”的句式描绘奇丽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美在山水映衬。你看,山巍峨高耸,直入云霄,水明净澄澈,清可见底。水的流动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涂抹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任选角度,用
“山川之美,美在 ”的句式描绘奇丽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之美,美在色彩配合,你看,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的林木,苍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绮丽动人,美不胜收。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任选角度,用
“山川之美,美在 ”的句式描绘奇丽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川之美,美在晨昏变化,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将要消散之时,猿啼鸟鸣此起彼伏;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小结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任选角度,用
“山川之美,美在 ”的句式描绘奇丽之景。
写景内容 景物 特点 写景角度
四时之景 高峰 高 仰视
清流 清
斑斓
平视
青林 青 翠竹 翠 朝夕之景 晓雾 薄 视觉
猿鸟 恣意 听觉
夕日 美 静态
沉鳞 动态
石壁
活跃
俯视

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搭配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小结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请任选角度,用
“山川之美,美在 ”的句式描绘奇丽之景。
文中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缤纷之美,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再次是晨昏变化之美,一幅热烈欢快的场景图,一幅灵动欢悦的木景图,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三种美交替出现,互为影响,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
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
四读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谢灵运
陶弘景
时代背景
①对先贤的钦敬与追慕之意。
②对世人漠视秀美山水的惋惜之情。
③能继康乐之后领悟山水乐趣的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辨识主题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
文章结构
答谢中书书
总领全文
具体描绘
感慨收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欲界之仙都
四时之景
晨昏之景
高峰入云(仰视)
清流见底(俯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平视)
雾歇袁鸣(视觉、听觉)
日颓鳞跃(视觉)
未复有与其奇者
人间仙境
(静动结合)
自豪得意
愉悦得意
沉醉山水
写景手法
①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②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③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④修辞手法:对偶
拓展延伸
理解性默写
1.写山之高,水之净,山水相衬之美的语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在《答谢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哪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拓展延伸
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总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C.“猿鸟乱鸣”吐出来猿、鸟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C
拓展延伸
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了热爱自然、沉醉自然、娱情山水的欣喜之情以及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感。
体会作者情感
看景物
找关键字句
联系背景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语句,深入体会情感。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