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苏州园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梳理文章说明顺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说明顺序,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提问。
1.学一篇说明文应首先从哪些方面入手?
2.说明的顺序有哪几种?
3.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常见的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二、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xuānxiè) 池沼(zhǎo) 对称(chèn)
重峦叠嶂(luán)(zhàng) 丘壑(hè)
嶙峋(línxún) 镂空(lòu) 斟酌(zhēnzhuó)
阑干(lán) 蔷薇(qiángwēi)
2.解释词语。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匠师之心,指巧妙的设计。
俯仰生姿: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3.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整体感知文意。
(1)听完介绍,你对苏州园林有了怎样的印象?
(2)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明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2.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3.合并段落,划分层次。
明确: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1段):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二部分(2~9段):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欲望。
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1)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2)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3)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拓展延伸
1.根据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请你来当小导游。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有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有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跟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尽量用课文的原话介绍这张图片所体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指导学生按“总—分—总”的结构看插图说话)
五、达标检测
这篇说明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请同学们也用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个片段。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不仅赏美景,而且品美文,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魅力。
七、布置作业
将字词和说明方法积累到作业本。
八、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总领全文。(总)
第二部分(2~9段):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分)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欲望。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