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8《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8《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8 13: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1. 通过自主阅读文本以及小组合作活动,学生能够准确归纳说明对象的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学习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梳理说明顺序,体会语言特色。
3. 感受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体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梳理说明顺序,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作者茅以昇是中国知名的桥梁建筑家。文章灵活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与新时代的新发展,说明语言生动有趣而准确严谨,说明顺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文章结构工整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说明文以及说明方法具有初步了解,且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说明文基本没有阅读障碍,阅读时容易生发枯燥感。在此基础上,本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提升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并学会赏析说明方法,在写作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说明文阅读的枯燥感。
教学流程
环节一 :身边桥梁,激趣导入
师:汾河水由北至南贯穿着整座太原市,为便于东西两岸的交流往来,我们修筑了许多桥梁,这也成为了汾河景观的一道道风景线。身为太原市的青少年,我们有义务向全国宣传家乡的美丽风景,如果派你作为代表向大家介绍这些汾河水上的桥梁,你会怎么介绍呢?
这令同学们是否有些手足无措呢?不要担心,相信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同学们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环节二:着眼对象,明确特点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边读边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在文章中勾画出关键语句。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其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师: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特地举了两个石拱桥的例子,分别是什么呢?
明确:赵州桥与卢沟桥。
师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请同学们依据文中对赵州桥与卢沟桥的介绍,选择其中一座石拱桥,为其完成一张“石拱桥卡片”,填写卡片上的基本信息,并为“一桥掠影”部分绘制一张简易的石拱桥配图。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石拱桥卡片”。
师:接下来,我们请各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制作的“石拱桥卡片”,并简单介绍一下配图这样绘制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小组展示,班级交流。
明确:赵州桥具有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卢沟桥具有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此外,它还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环节三:着眼特点,明确方法
师:同学们能够将“石拱桥卡片”完成得如此细致准确,离不开作者在文章中对石拱桥特点的精准说明,作者是如何将它们介绍说明得如此清晰的呢?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大家知道哪些说明方法呢?
生: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去文中找一下,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石拱桥的特点呢?又有什么好处呢?在文中选取两处你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做旁批。
学生班级分享交流。
预设:(示例)在对赵州桥的说明中,第4段“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具有悠久的历史;第5段“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桥洞形状的特点;第5段“唐朝的张鹭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唐朝张鹭的赞语说明了赵州桥形式优美的特点,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师:聆听了大家的精彩分析后,我们知道了说明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且还要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加以说明。
环节四:着眼信息,明确顺序
师:想必同学们现在对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已经了然于胸吧!除此之外,同学们从文中还了解到了关于中国石拱桥的什么信息呢?请同学们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语句。
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关键语句。
明确:文中还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以及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师:每一座座坚固而优美的石拱桥,都离不开一群群勤劳而智慧的人们,这群人是谁呢?
生:劳动人民。
师:是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这一座座卓越的桥梁,透过作者字里行间对中国石拱桥的描述,同学们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这种情感又是由何而来的呢?
明确:自豪之感。我们惊奇于、自豪于自己的先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可谓“中国石拱桥,非凡人民造”。
师:本文的说明对象为“中国石拱桥”,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有没有遵循一定的顺序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思考一下,如果有的话,请用思维导图将其表示出来。
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班级交流。
师:通过同学们的慧眼,我们了解到作者在向我们介绍说明中国石拱桥时,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总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
环节五:着眼语言,明确特色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中的第一篇选文——《中国桥梁史》(罗英)选段,与课文对比一下两篇文章的说明语言有何异同?并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学生自读思考,小组讨论。
明确:相同点——两篇文章的说明语言都十分准确严谨。《中国石拱桥》第3段介绍旅人桥的历史时说“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一句运用了“大约”、“可能”这样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限制性的词语,《中国桥梁史》选文中也同样使用了类似的词语,如“约”、“左右”等,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不同点——《中国石拱桥》的说明语言更为生动有趣,读来浅显易懂。文中使用了较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将拱桥比作虹、将拱圈比作弓,读来生形象;同时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如“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中国桥梁史》的说明语言则学术性较强,使用了许多专业术语,读来专业性较强。文中使用了“联拱式石桥”、“桥堍”、“翼状石栏”这样的专业术语,说明语言科学性、专业性较强,如“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审合现代科学原理”。
师:课文《中国石拱桥》的说明语言读来并没有枯燥乏味之感,而是既生动有趣又精准严谨的,兼顾科学性与文学性。
环节六:作业布置
学习完《中国石拱桥》这一篇课文后,想必大家都能够顺利而出色地完成我们一开始的任务了,请同学们根据以下要求完成一篇说明文微写作:请选择汾河上的某一座桥梁,为其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解说词(说明文),抓住事物特点,运用3种以上说明方法,语言准确严谨而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