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4生态脆弱地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同步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秦汉以前,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存在一个面积16000km2的湖泊——猪野泽。秦汉时期,猪野泽沿岸成了农耕区,湖泊面积迅速萎缩后改称西海泽,湖泊盐度增大,湖岸植被消失;到了唐朝,西海泽沿岸人口增加到数十万,西海泽退化成十多个小湖泊。明清时期,西海泽附近人口暴增,湖泊缩小刮不足原来的1/100,称为青土湖。湖泊面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发生着大或小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在石羊河上游修建了红崖山水库,一年后青土湖消失。下图示意猪野泽到青土湖再至消失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考证猪野泽存在的依据有( )
①文献记载②地质发掘③民间传说④现代生物分布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秦汉之后,该湖泊面积在历史时期有所增大时,当地( )
A.农业发展 B.牧业衰退 C.农业衰退 D.人口迅增
3.加快青土湖消失的原因是( )
A.农业引水 B.植被破坏 C.沙漠南侵 D.气候变暖
【答案】1.C 2.C 3.A
【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证猪野泽存在的依据可以用文献记载和地质发掘,①②正确;民间传说没有科学和史实依据,不能做为考证的依据;猪野泽是历史时期存在的湖泊,至现代时已经退化消失,不能用现代生物分布去考证历史时期的环境,③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由材料“秦汉时期,猪野泽沿岸成了农耕区”可知,该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发育下的河流注入,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引水灌溉。引河流水灌溉的多少,会引起入湖水量的变化。农业发展,会引用灌溉水源增多,从而会使入湖水量减少,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A错误;当地形成的是农耕区,与牧业活动关系不大,B错误;农业衰退,会使农业引用河水灌溉量减少,入湖水量会增多,湖泊面积会增大,C正确;人口迅速增加,会导致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同时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粮增加,从而会使农业用地面积增大,从而消耗大量入湖水资源,使入湖水资源量减少,湖泊面积会减小,D错误。故选C。
3.由材料“明清时期,西海泽附近人口暴增,湖泊缩小刮不足原来的1/100,称为青土湖。20世纪50年代,在石羊河上游修建了红崖山水库,一年后青土湖消失”可知,青土湖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引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A正确;本区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垦成了农耕区,一直以来植被覆盖率较低,B错误;读图可知,沙漠分布在湖区的东西两侧,因此湖泊消失不是沙漠南侵,C错误;青土湖消失是在20世纪50年代,此时气候变暖趋势还较弱,D错误。故选A。
【点睛】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022·高二课时练习)沙棘是一种中肥、中湿型、耐寒冷的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农牧业、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沙棘生长适宜状况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乙、丙、丁为沙棘生长适宜状况的不同分区,其中最适宜沙棘生长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①②③④流域中,受地势和蒸发量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内流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乙区域的沙棘主要保护铁路安全运行,其原理是沙棘( )
A.削弱风力,增加土壤的湿润度 B.增加地表摩擦力,减少蒸发量
C.涵养地下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D.降低地表气温,形成下沉气流
【答案】4.D 5.C 6.A
【分析】4.根据材料“沙棘是一种中肥、中湿型、耐寒冷的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可知,最适宜沙棘生长的区域应该是丁区,半湿润地区,黄土分布区,土壤较肥沃,D正确;甲、乙、丙区域半干旱、干旱区,可以种植沙棘,但水分条件较差,土壤沙质土,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贫瘠。ABC错误。故选D。
5.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④流域为外流区,BD错误;①是贺兰山西侧地区,由于地势较贺兰山低,径流不能汇入黄河而形成内流区。但是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因此形成内流区的原因,没有蒸发因素;A错误;③区域是鄂尔多斯高原,在地形上,四周比内部高;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风沙大;河流稀少,多时令河,内陆湖盆是其归宿。形成外流区包围的内流区。是地势与蒸发量因素共同影响下而形成的,C正确。故选C。
6.根据材料“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可知,在乙区域的沙棘主要削弱风力,增加土壤的湿润度,增加植被,从而提高植被覆盖率,起到抗风沙保护铁路安全运行的作用,A正确;种植沙棘,不能减少蒸发量,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增加。另外,蒸发量与铁路行车安全无关,B错误;乙区域位于宁夏平原和 河套平原,气候干旱,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C错误;地表温度与铁路安全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但对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
(2021·高二课时练习)长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通常是因山势、地险,就地取材,建造起高大的墙体。汉长城的玉门关至敦煌段,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图示为部分汉代长城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玉门关至敦煌的汉长城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有( )
①降水稀少,墙体受外力作用小②当地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③多风沙活动,墙体被风沙掩埋④建筑工艺精湛,墙体质量较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修建玉门关的材料来自当地,下列可能是玉门关修建材料的是( )
A.黄土 B.大块岩石 C.木材 D.珊瑚
9.影响图示区域长城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政策 D.水源
【答案】7.C 8.B 9.D
【解析】7.玉门关地区降水稀少,墙体受外力侵蚀作用较弱,有利于长城保存,①正确;当地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有利于长城保存,②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玉门关至敦煌的汉长城仍然屹立在地上,没有被风沙掩埋,③错误;汉长城建筑工艺精湛,墙体质量好,是汉长城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④正确。故选C。
8.当地风力大,细小的沙土被吹走,剩下颗粒大的黄沙、细石、石块,所以石材丰富,黄土缺乏,A错误,B正确;该地气候干旱,森林缺乏,C错误;珊瑚是水生物质,本地处于内陆,D错误。故选B。
9.读图可知,图中长城的分布和走向与河流湖泊的分布一致,可以判断该长城的选址与水源关系密切,D正确,A、B错误。政策属于政治因素,不属于自然因素,C错误。故选D。
【点睛】玉门关至敦煌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离海洋比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荒漠广布,多风沙活动,自然环境恶劣。
(2021·高二课时练习)下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毫米)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单产(万千克/公顷) 粮食总产(亿千克)
1975年 19% 333 420 38 10% 1.23 1.025
1995年 12% 478 350 42 35% 0.9 0.975
10.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20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11.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是( )
A.荒漠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答案】10.B 11.B
【分析】10.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植被覆盖率减小,耕地面积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加等信息分析可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植被,毁林开荒,B正确。由图中耕地面积数据可知耕地面积是增加的,A错误。根据图表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可知降水有所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不能明显可看出水旱灾害,C错误。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B。
11.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植被覆盖率减小,耕地面积增加,河流含沙量增加等信息分析可知,该区域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会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B正确。荒漠化严重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问题,而本题中数据显示森林面积较大,不符合西北地区的特点,A错误。由图中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可知降水有所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大陆性气候增强,光照条件变好,CD错误。故选B。
【点睛】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土质、降雨、植被、地形地貌等;2、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3、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植被的破坏。(2)不合理的耕作方式。(3)开矿。
(2021·高二课时练习)右玉县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四面环山,与毛乌素沙漠毗邻。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如今的“塞绿洲”。下图示意右玉县挖鱼鳞坑造林及造林后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右玉县植树造林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 )
A.劳动力不足 B.降水稀少 C.气温较低 D.土壤贫瘠
13.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地表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下渗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2.B 13.C
【分析】12.根据材料可知,右玉县“与毛乌素沙漠毗邻”,表明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森林需水量较大,因此右玉县植树造林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降水稀少,B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劳动力是否不足,A错误。与降水稀少相比,气温较低和土壤贫瘠不是该县植树造林面临的最不利条件,CD错误。故选B。
13.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地区的空气湿度会增加,但降水量增加不明显,①错误;森林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随之增加,③正确;植被恢复,植被的截留作用增强,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②错误,④正确。故选C。
【点睛】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指由于森林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的调节作用而产生的有利于人类和生物种群生息、繁衍的效益。主要包括调节气候、涵蓄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改良土壤。
(2021·高二课时练习)淖毛湖是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深陷盆地,地势低,该地既没有河流,也不见湖泊,是古代哈密王流放犯人的荒凉之地。近二十年来,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攻关,克服了风力大,尤其是春季风力特大,严重缺水等不利因素,淖毛湖农场成为了绿色无公害的晚熟哈密瓜最大产地。为进一步提高哈密瓜的品质,瓜农在7月份给每一个瓜都套上纸袋。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4.淖毛湖农场的灌溉水源直接来自( )
A.地下水 B.降水 C.冰雪融水 D.跨流域调水
15.淖毛湖农场技术人员克服春季风力大的措施中,最可能的是( )
A.推迟播种时间 B.营造防护林
C.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D.利用草方格沙障固定周边流动沙丘
【答案】14.A 15.A
【分析】14.当地降水稀少,灌溉用水不可能是降水,B错误;因气候干旱,该地既没有河流,也不见湖泊,不会有跨流域调水,D错误;冰雪融水主要在夏季量大,对其它季节的灌溉起不了作用,C错误;该地为深陷盆地,地势低,冰雪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是当地主要的灌溉水源,A正确。故选A。
15.由于该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盆地中,山脉西部有缺口,所以强劲的西风对该地影响很大,而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我国主要盛行东南季风,而该地距海遥远,加上地形的重重阻挡,使得风力较小,所以可以推迟播种时间来克服春季风力大的影响,A正确;该地严重缺水,营造防护林难度大,且有可能使得该地缺水更严重,B错误;塑料薄膜覆盖对防风没有太大作用,C错误;该地地表主要为戈壁,而不是广大的沙漠,所以没有沙丘,也不需利用草方格沙障固定周边流动沙丘,D错误。故选A。
【点睛】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课时练习)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2)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案】(1)自然环境特征: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牧草地。
(2)措施: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了两个小题,涉及到地理环境特征、农业地类型、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
自然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应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加以分析。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以高原地形为主,根据年降水量大部分区域低于400毫米,气候干旱,河流流量小,含沙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大,植被稀少。
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图示可知,该地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和草地。
(2)
本题考查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沙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治理措施应合理利用草场,治理沙漠化;旱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应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保持水土。
【点睛】
17.(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过去60余年,黄土高原先后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发展历程,旨在探索生物或工程治理的最佳效果。从治理效果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黄土高原地区实施规模最大,也是最受好评的一项生态工程,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近年来延安、靖边、中宁等地率先实施了“治沟(填沟)造地”工程,“治沟造地”模式可分为山下(丘陵低山区底部)小流域治沟(填沟)造地和山上(丘陵低山区上部)削峁建塬(小平原)两种类型。
(1)从生态环境角度,简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深受当地药果复合生态园好评的原因。
(2)从农业发展角度考虑,说出治沟造地模式的优势。
(3)某喀斯特地貌村落欲采用“治沟造地”模式治理当地水土流失,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答案】(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增加了植被覆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减轻了水土流失,入黄泥沙减少,使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恢复。
(2)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土地水肥状况;产品多元化。
(3)不赞同。理由:喀斯特地貌为石质山地,治沟造地工程量大;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缺乏造地所需土壤;喀斯特地貌区多为可溶性岩石,局部地貌趋于平坦会导致溶蚀作用加强。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材料,涉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增加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药果复合生态园的生态效益;退耕还林还草有助于减缓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减少黄河泥沙含量,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等。
(2)
小流域治沟(填沟)造地、山上(丘陵低山区上部)削峁建塬造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发展多种种植模式,促进产品多元化。
(3)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治沟造地工程量大;喀斯特地貌土壤发育较差,土层浅薄,河流泥沙含量较小,缺乏造地所需泥沙和土壤;喀斯特地貌多发于透水的石灰岩地区,治沟造地会加剧下渗,导致溶蚀作用加强。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往往是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东北林草交错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下图为东北林草交错区示意图。
(1)分析东北林草交错区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
近年来,地处东北林草交错区的兴安盟大力开展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草原虫害防治项目,向当地牧民发放草原灭蝗牧鸡16万只。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2)说明当地牧民饲养草原牧鸡的好处。
东北林草交错区针对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困难、工程护坡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在较干旱的区域采取了植生袋修复的方法。植生袋内部填充土壤和营养成分,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不限制植物根系的生长,随时间推移,护坡愈加牢固。下图为两种护坡方式景观图。
(3)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说明植生袋护坡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答案】(1)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蚀;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交界处,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区域降水空间差异大,降水变率大;位于我国东北,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近,易受风力侵蚀。
(2)无农药残毒,减少了草牧场污染;养鸡给草原增加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地肥力;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绿色鸡肉食品,增加农产品种类;增加牧民收入,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参与灭蝗工作的积极性。
(3)当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植生袋能蓄水存水,保证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当地土层浅薄,植生袋能改善土壤,增加养分,保证植物生长所需养分。
【分析】本题以东北林草交错区为情境,涉及了生态脆弱性的成因,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及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途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并结合材料“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可知,东北林草交错区位于大兴安岭山区,图中西部海拔达3000米左右,东部为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蚀;位于我国东北,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近,易受风力侵蚀。大兴安岭林区近些年由于森林火灾,过度砍伐,林木变得稀疏,水蚀和风蚀现象加剧。由材料“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可知,东北林草交错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交界处,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区域降水空间差异大,降水变率大;位于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林木生长慢。恢复植被覆盖率较难。
(2)读材料“近年来,地处东北林草交错区的兴安盟大力开展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可知,草原为草原牧鸡提供了饲料,由材料“通过草原虫害防治项目,向当地牧民发放草原灭蝗牧鸡16万只”,草原牧鸡灭蝗,可以使牧草无农药残毒,减少了草牧场污染;养鸡给草原增加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地肥力;由材料“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可知,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了绿色鸡肉食品,增加农产品种类;增加牧民收入,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参与灭蝗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盈。
(3)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东北林草交错地带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在300~400 毫米左右,当地气候干燥降水少,植物生长困难。由材料“植生袋内部填充土壤和营养成分,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可知,植生袋能蓄水存水,保证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当地土层浅薄,植生袋能改善土壤,增加养分,保证植物生长所需养分。由材料“不限制植物根系的生长,随时间推移,护坡愈加牢固”可知,植物根系容易扎根,护坡效果显著。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2.4生态脆弱地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同步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高二课时练习)秦汉以前,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存在一个面积16000km2的湖泊——猪野泽。秦汉时期,猪野泽沿岸成了农耕区,湖泊面积迅速萎缩后改称西海泽,湖泊盐度增大,湖岸植被消失;到了唐朝,西海泽沿岸人口增加到数十万,西海泽退化成十多个小湖泊。明清时期,西海泽附近人口暴增,湖泊缩小刮不足原来的1/100,称为青土湖。湖泊面积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发生着大或小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在石羊河上游修建了红崖山水库,一年后青土湖消失。下图示意猪野泽到青土湖再至消失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考证猪野泽存在的依据有( )
①文献记载②地质发掘③民间传说④现代生物分布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秦汉之后,该湖泊面积在历史时期有所增大时,当地( )
A.农业发展 B.牧业衰退 C.农业衰退 D.人口迅增
3.加快青土湖消失的原因是( )
A.农业引水 B.植被破坏 C.沙漠南侵 D.气候变暖
(2022·高二课时练习)沙棘是一种中肥、中湿型、耐寒冷的落叶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农牧业、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沙棘生长适宜状况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乙、丙、丁为沙棘生长适宜状况的不同分区,其中最适宜沙棘生长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①②③④流域中,受地势和蒸发量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内流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乙区域的沙棘主要保护铁路安全运行,其原理是沙棘( )
A.削弱风力,增加土壤的湿润度 B.增加地表摩擦力,减少蒸发量
C.涵养地下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D.降低地表气温,形成下沉气流
(2021·高二课时练习)长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通常是因山势、地险,就地取材,建造起高大的墙体。汉长城的玉门关至敦煌段,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图示为部分汉代长城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玉门关至敦煌的汉长城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有( )
①降水稀少,墙体受外力作用小②当地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③多风沙活动,墙体被风沙掩埋④建筑工艺精湛,墙体质量较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修建玉门关的材料来自当地,下列可能是玉门关修建材料的是( )
A.黄土 B.大块岩石 C.木材 D.珊瑚
9.影响图示区域长城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风向 B.地形 C.政策 D.水源
(2021·高二课时练习)下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统计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毫米)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单产(万千克/公顷) 粮食总产(亿千克)
1975年 19% 333 420 38 10% 1.23 1.025
1995年 12% 478 350 42 35% 0.9 0.975
10.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20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11.目前,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是( )
A.荒漠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2021·高二课时练习)右玉县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四面环山,与毛乌素沙漠毗邻。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4%,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如今的“塞绿洲”。下图示意右玉县挖鱼鳞坑造林及造林后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右玉县植树造林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 )
A.劳动力不足 B.降水稀少 C.气温较低 D.土壤贫瘠
13.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地表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下渗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1·高二课时练习)淖毛湖是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深陷盆地,地势低,该地既没有河流,也不见湖泊,是古代哈密王流放犯人的荒凉之地。近二十年来,通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攻关,克服了风力大,尤其是春季风力特大,严重缺水等不利因素,淖毛湖农场成为了绿色无公害的晚熟哈密瓜最大产地。为进一步提高哈密瓜的品质,瓜农在7月份给每一个瓜都套上纸袋。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4.淖毛湖农场的灌溉水源直接来自( )
A.地下水 B.降水 C.冰雪融水 D.跨流域调水
15.淖毛湖农场技术人员克服春季风力大的措施中,最可能的是( )
A.推迟播种时间 B.营造防护林
C.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D.利用草方格沙障固定周边流动沙丘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课时练习)如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2)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17.(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过去60余年,黄土高原先后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发展历程,旨在探索生物或工程治理的最佳效果。从治理效果来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黄土高原地区实施规模最大,也是最受好评的一项生态工程,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近年来延安、靖边、中宁等地率先实施了“治沟(填沟)造地”工程,“治沟造地”模式可分为山下(丘陵低山区底部)小流域治沟(填沟)造地和山上(丘陵低山区上部)削峁建塬(小平原)两种类型。
(1)从生态环境角度,简述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深受当地药果复合生态园好评的原因。
(2)从农业发展角度考虑,说出治沟造地模式的优势。
(3)某喀斯特地貌村落欲采用“治沟造地”模式治理当地水土流失,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18.(2022·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态脆弱区是指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往往是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东北林草交错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区之一。下图为东北林草交错区示意图。
(1)分析东北林草交错区生态脆弱的自然原因。
近年来,地处东北林草交错区的兴安盟大力开展草原保护与修复工程,通过草原虫害防治项目,向当地牧民发放草原灭蝗牧鸡16万只。随着养鸡规模的扩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2)说明当地牧民饲养草原牧鸡的好处。
东北林草交错区针对工程创面生态修复困难、工程护坡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在较干旱的区域采取了植生袋修复的方法。植生袋内部填充土壤和营养成分,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不限制植物根系的生长,随时间推移,护坡愈加牢固。下图为两种护坡方式景观图。
(3)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说明植生袋护坡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