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8 15: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备课时间 主备教师
课题 1 消息二则 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 生答:新闻、消息、通讯。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著有《毛泽东选集》。 背景材料: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的战况。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三、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二)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3、准确性。语言简明扼要。(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加一个H”: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o (何人)What(何事) Why(何故) How(如何)(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五)新闻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高潮在前。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生词。渡过(dù)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2.根据资料助读中的文体知识,给消息划分层次。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3.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明确:何时,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如何,(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4、找到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特点?明确:简洁、概括。5.“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6、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7、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脉络清晰,节奏明快。五、归纳主旨。本文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第二课时回顾旧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新闻的相关知识。研读课文。1.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2.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 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品味:“经营了三个半月”说明经营之久,“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溃退之快,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反差中显出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品味:“平”和“静”,衬出我军的从容镇定、如有天助、胜算在握;“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势不可挡,蔚为壮观。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品味:“不到”“即已”“正向”“突破”“占领”“进击”等词的搭配,凸显我军攻势猛烈,锐不可当、势如破竹。3.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说说文中用语的精练、铿锵处。(讲解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或替换的答法。)(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三、课堂小结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冲破敌军防线,南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四、总结写法:1.短小精悍、一气呵成。2、四字句运用,简洁有力。五、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消息,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消息的认识。(200字左右)六、板书设计 复备记录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