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皋(gāo) 都护(dū) 黄鹤楼(hè)
B.萋萋(qī) 燕然(yàn) 啄春泥(zhuó)
C.徙倚(xī) 早莺(yīng) 没马蹄(mò)
D.采薇(wēi) 驱犊(dú) 白沙堤(tī)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东皋薄暮望( )
(2)徙倚欲何依( )
(3)山山唯落晖( )
(4)晴川历历汉阳树( )
(5)芳草萋萋鹦鹉洲( )
(6)征蓬出汉塞( )
(7)几处早莺争暖树( )
(8)乱花渐欲迷人眼( )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C.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易安居士,是唐中后期乐府诗歌的倡导者,《钱塘湖春行》是他的代表作。
C.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他的诗作色彩鲜明,意境恬淡。
D.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颔联、颈联多为对仗工整的对偶句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写了作者的经历和思想,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也出自《朝花夕拾》。
B.新闻作品包括消息、特写、通讯。消息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的特点,一般正文第一句是导语,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C.《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本文是吴均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作者用生花妙笔,为友人描绘出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写出自己面对美景的独特感受。
D.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七律”。 《渡荆门送别》是律诗,李白年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本诗写于他乘舟东下、出楚入蜀的途中。
6.下列诗句中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萧关逢候骑 B.长歌怀采薇
C.月下飞天镜 D.属国过居延
7.判断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8.默写。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是“ , ”。
(2)崔颢用对偶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
(3)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
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 ?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课内阅读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9.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0.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颔联描绘的画面,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12.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 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三)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3.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14.本诗语言极富特色,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
(四)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5.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轻车简从,经过迢迢关塞,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B.由颔联中的“归雁”一词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意境雄浑,壮阔深邃,“直”“圆”二字构成一幅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画面。
D.这是一首纪行诗,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17.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类文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9.诗歌首句中“ ”一词点明了当时的时令是“秋”。
20.最后一句中的“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别严士元①
刘长卿②
春风倚棹阖闾城③,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④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②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好友去湖南。③阖闾城:苏州城。④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21.“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情”字包含了诸多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2.有人评价此诗“落句娴雅”,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A
2、(1)接近 (2)徘徊 (3)落日的余光 (4)分明的样子 (5)草木茂盛的样子
(6)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7)向阳的树 (8)使……迷乱
3、D 4、B 5、D 6、B
7.(1)比喻、对偶 (2)比喻、对偶 (3)对偶 (4)拟人 (5)对偶
8.(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此联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10、举目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享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高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11、画面:几处向阳的枝头上,早莺在争斗嬉戏;不知谁家归来的燕子,正忙碌地衔泥筑巢。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及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1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示例三)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动植物的生命活力。
13、选择“水中映月图”。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抒发了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
(示例三)“飞”字赋予月以动感。月映于水,本是平常,而用“下”修饰,仿若入水如镜,是月的主观意愿,构思精巧,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天边云霞图”。
(示例一)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14、(示例一)语言简练生动。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注 意:广义的修辞是语言的运用,而非仅指修辞手法)
(示例二)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说水因不忍自己离别而送行万里,将江水拟人化,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含蓄隐微地流露出来,极富艺术表现力。
(示例三)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
B
16、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7、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 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重在抒情。
18、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19、去雁
20、“衔”字把空中的一轮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
21、前两联,“春风倚棹”“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均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颈联中“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尾联“青袍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字,表明了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情。
22、(示例)①第一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②作者写景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比如首联描写“水国春寒”,阴晴不定的感觉;颔联的“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如此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③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颔联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透露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之情;颈联一方面写出了落日云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诗人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任选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