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sù) 藻荇(xìng) 飞漱其间(shù) 与其奇者(yǔ)
B.素湍(tuān) 燕然(yàn) 夕日欲颓(tuí) 属引凄异(zhǔ)
C.未寝(qǐn) 竹柏(bǎi) 无与为乐(wéi) 鸢飞戾天(lì)
D.缥碧(piǎo) 霜旦(dàn) 互相轩邈(miǎo) 千转不穷(zhu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快)也。
B.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风烟俱(都,全)净,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的人)。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蝉则千转不穷
D.属国过居延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五色交辉”中的“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回清倒影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野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号东皋子。首句“东皋薄暮望”中,“东皋”即诗人自己。
B.《黄鹤楼》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崔颢,李白曾评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居延”在这里并非实指,是用来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D.《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7.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2分)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够 ,
, , 。
8.填空。(5分)
①《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
②《野望》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写景句是:“ , 。”
③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④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体现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9、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我在吴起镇遇到一个电气工程师,一个名叫朱作其的很有才能但严肃认真的共产党员。他的英语和德语都很好,是个电力专家,所写的工程教科书在中国普遍采用。他曾在上海电力公司工作过,后来在慎昌洋行。最近以前,他在南方担任顾问工程师,他是个很能干的人,一年收入可达一万元。但他放弃了这样的收入,丢下家庭,到陕西的这些荒山中来,尽义务为共产党贡献他的力量。这简直是不可相信的!这个现象的背景要追溯到他敬爱的祖父,宁波的一个著名慈善家,他临死时对他年轻的孙儿的遗言是要“把一生贡献给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水平”。朱作其于是断定最快的方法是共产党的方法。
朱作其这样做是有点戏剧性的,是本着一种殉道者和热心家的精神。对他来说,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意味着早死,他以为别人也这么想。我相信,当他看到周围居然嬉嬉闹闹,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他一定感到有点意外。当我问他有什么感想时,他严肃地说,他只有一个意见。“这些人花在唱歌的时间实在太多了!”他抱怨说,“现在不是唱歌的时候!”
我认为这一句话概括了陕西苏区这个奇特的“工业中心”的年轻气氛。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1)综合选段内容,请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朱作其的人物形象。(2分)
仿照下面两条《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巧选角度,也拟写一则书评,不少于50字。(2分)
10.综合性学习。(7分)
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分)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2分)
[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分别写出一个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3分)
二、阅读欣赏(共40分)
(一)(4分)
社 日
王 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1.从诗的前两句可以看出当地农村生活的哪些特点 (2分)
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整首诗没有一字描写社日祭祀的情景,但我们却能感受到祭祀的气氛,这是运用了 的手法。“家家扶得醉人归”中“醉”是表象,“ ”才是村民的真正心境。
(二)(12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由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色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6.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三)(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②,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③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去。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曾巩《醒心亭④记》
注:①作州:任知州。②滋:生。③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④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C.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D.山川之美 使巩记之
18.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主要原因是自康乐以来人们大多醉心名利,无心欣赏山川之美。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声,甲文借猿声表现山川之生机和活力,乙文借猿声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C.三篇文章都有山水游记的特征,甲、乙两文是书信中截取的部分,表面写景,实则向朋友传达情感。
D.欧阳修做知州期间,造了“丰乐亭”和“醒心亭”,这两个亭名本身就寄寓了欧阳修的理想和情怀。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
20.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川之美,试从写作手法和结构中选择一个角度具体分析两文的共同点。(2分)
21.乙、丙两文都写了作者观赏美景后产生了“忘归”之情,试分析两位作者“忘归”之情产生的原因。(2分)
(四)(12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观月记
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怀民亦未寝(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尽却童隶而登焉( )
(4)临水之观(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24.两文都写到了月亮,甲文写月的句子是“ ”,乙文写月的句子是“ ”,都突出了月光 的特点。 (2分)
25.在写景的同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仔细品味。(4分)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三、写作(共50分)
26.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历史遗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请用你明亮的眼睛,带上你善感细腻的心灵,把你发现的美景记录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案
C 2、D 3、D 4、C 5、A 6、A 7、丰富你的知识 开阔你的眼界 陶冶你的性情 净化你的灵魂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朱作其是一名精通英语、德语,业务素质过硬的电力专家,他严肃认真、无私奉献、忠于职守,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斯诺,一个美国记者,以他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阅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示例)孝敬父母:黄香温席、王祥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杨时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各举一例即可)
(3)(示例)孔子:温故知新、见贤思齐、韦编三绝等。孟子:孟母三迁、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各写一个即可)
11、(1)富足(或丰衣足食、物阜民丰等)、太平安宁(或民风淳朴等)。
12、侧面描写 乐
13.(1)书信 (2)消散 (3)指人间 (4)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4.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15.C 解析“乱”在文中是“此起彼伏”的意思,不是“繁多杂乱”。
16.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7、C 18、B
19、(1)有的人喝醉且劳累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2)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乐趣了,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
20、(示例一)从写景手法上看:甲文写“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乙文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文写景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示例二)从结构上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甲文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乙文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1、乙文忘归的原因是作者陶醉于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同时又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节操的体现。丙文因为“丰乐”情怀而忘归,因喝醉了酒劳累了的人,一到醒心亭看风景,无不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加想久留而忘了回去。
22.(1)睡觉 (2)交错纵横 (3)使退下 (4)靠近
23.(1)庭院里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啊。
(2)赏月之至,中秋的月亮,靠近水观看,独自前往,距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
2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白如昼 澄澈明净
25.(1)句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受: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2)句表达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赞叹之情。
26、例文:
最美的遇见
踏着青石板路,听着小桥流水声。风吹雨打去,孤零飘落起。徽州,我又遇见了你。在那古老的徽派建筑和悠远宁静的美景里,有中国传统文化最动人的灵魂。
冬已近,秋未远,我行走在紫阳镇的斑驳巷陌里,感受着跨越千百年亘古不变的历史气息,欣赏着那如同墨色渲染过的烟雨小镇。“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我仿佛倾听到朱老夫子在传诵中华传统文化,那声音犹如跳动的脉搏,低沉而有力。深浅不一的墨色层层渲染,浓淡相宜的线条,勾勒出千山万水的静谧。远山因雨起雾,因风生烟,忽隐忽现,时远时近,与树相依,与水相恋。这里才是被历史眷顾的地方,千百年来寄情于景,流传至今。
丰乐湖畔,我静立桥头,看船上的老人们乐呵呵地聊着天,为这美得不近人情的景,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儿,于是这景里也便多了几分意趣。起身上船,独自漂向无人的湖心。抬头看云卷云舒,俯身看湖清水净。就这样,慢慢感受岁月在湖面、在船头、在指尖停留。我明白,水载得了人,却载不动时间,历史被岸上那些黑白相间的房子所定格,就宛如尘封的老照片——人行明镜中,鸟飞屏风里。此时方觉,中国的文化醇香浓厚,经过时光的洗礼,历久弥新。
轻转身,慢回首,不知何时已到岸。我下船上岸,沿着青石板路向古镇走去,石板青得纯洁无瑕,静气聆听,仿佛能听到轻轻的敲击声,似乎看到了年轮中的岁月。
小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从马头墙檐翘角处聚多而滴。它们跌落下来,打在地面的小坑洼里,溅起一点水花,碎了,散了,又聚了。不多时,檐上的天和檐下的地,都被细雨笼罩了起来,那一层迷茫的白色,似乎笼罩着世界,也笼罩着这千年的历史文化。这时的徽州更像一幅渲染了墨色的水墨画,晕开了无尽的光阴,传承着千年的历史。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水墨徽州,让我遇见美,遇见历史,遇见文化——那是我最美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