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2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2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16:5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八上
内容分析
本课处于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内容都与塑造人的品格,抒发人的志趣情怀、抱负有关。本课通过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项问题,给予学生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在对课文的深入解读中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在艰难困苦中不馁不弃、奋发图强的乐观情操与品格的作用,更能通过与时事政治的联结让本课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导向意义,让学生理解到居安思危这种忧患意识在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以及中国历届领导人在治国方略上对于忧患意识的重视。本节思政课的讲授能够让学生古为今用,凸显其在塑造学生品格及深植忧患意识的育人价值方面的作用。
学情目标
本课处于八年级上册,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够通过现有的注释及资料的查阅迅速疏通文意,难点在于对于文言议论文思路的梳理与论证方法的辨认。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让学生在开课前扎实地落实文章的翻译工作,课堂中则着重研读课文及课外拓展部分的内容。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感,我运用了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一次一次地阅读中,逐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和语句,积累文言词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梳理论证方法及思路。
3、育人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及在艰难困苦中勇于奋进、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流程

导入
1、PPT出示以下“孟子语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信《书》不如无《书》。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2、师:以上这些至理名言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些话都出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位圣贤之口。这个人与孔子齐名,它就是被称为亚圣的(生齐答:孟子)非常好,各位同学,看来大家都积极地预习了我们今天要学的篇目。
3、资料简介(以检查对孟子和《孟子》的预习情况方式进行)。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来回答PPT上的问题。
预习题目:
孟子:战国时期 思想 家,名轲,邹国人,孟子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是 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其为“亚圣”。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成为“四书”。
那么,还有没有同学对孟子最主要的思想进行补充呢?(生答: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不错。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国文化道德政治的哲学观念,始终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政治奔走呼号,他的思想也和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到今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读
我们来第一次读课文:字正腔圆地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
PPT出示:读音:畎(qǎan)亩 傅说(yuè)
胶鬲( gé) 百里奚( xī) 空(kòng )乏
曾(zēng )益 拂( fú )乱 法家拂( bì)士
注意停顿与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读
我们来第二次读课文:抑扬顿挫地读。要求:跟随注释,读明文意,读出观点。
(PPT展示原文与译文的结合)
师:读的时候大家可以把预习时对文章文意的梳理与现在老师在PPT上展示的译文进行比较。看看自己在疏通文意的时候有没有疑惑的地方,并且边读边找到本篇议论文的观点。
(生预设问1:为什么舜是“发”,而傅说、胶鬲、百里奚等用“举”,我看到课下的注释里“发”和“举”都有“任用”的含义。师:这位同学阅读的很仔细,我们可以发现“举”与“发”的含义不尽相同,“发”主动的意味更强烈,“举”是被动的。舜是圣君,他的成功除了尧的赏识以外,更主要是舜的自身努力,他从干农活起步,所以说“发”,傅说等是贤臣,他们的成功除了才干以外主要取决于有人举荐和明主赏识,所以称之为“举”。
生预设问2:“空乏其身”根据课下的注释翻译不通。师答:大家要注意这篇文章有多处的使动用法。大家一起寻找一下。有“苦”“劳”“饿”“空乏”“动”“忍”。所以说空乏不应该翻译成财资缺乏,而应该翻译成“使……财资缺乏”,它是典型的使动用法。
生预设问3:老师,我发现了在这篇文章有同一个字,但是读音和用法皆不相同,就是“拂”字。师:这位同学非常认真仔细,这个是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在“行拂乱其所为”中读fú,是违背的意思,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中读 bì,是一个通假字,同“弻”辅佐的意思)
那么本篇文章的论点在哪里呢?生:在文章的结尾,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师:很好,大家找的很准确,本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论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齐答: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中可以使人死亡。

研读
我们来第三次读课文:气势磅礴地读。要求:带着问题来读。(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读后讨论)
PPT展示问题及译文。
问题展示:哪些句子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哪些句子论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展示成果,方式:一人负责气势磅礴地读,一人负责翻译及说出论证了哪个观点,一人负责说明为什么,一人负责说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预设答案1:“舜发于……曾益其所不能”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因为这6位人物都是出生寒微但是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奋进,最终获得成功的典型人物,他们恰好印证了在忧愁祸患中能使人生存下来的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预设答案2:“人恒过……而后喻”也是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因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是处于忧愁祸患中的表现,能改即是生存下来的表现,“困于心衡于虑”是在忧愁祸患中的表现,“而后作”是生存下来的表现,运用了道理论证。)
(预设答案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论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因为国内没有贤德大臣的辅佐,国外没有相匹敌的国家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要灭亡,这正是死于安乐的原因。这句话里没有论证手法)
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为什么老师要求你们要气势磅礴地读文章呢?有没有人能回答老师这个问题?生:因为本篇文章有排比句,所以可以读出磅礴的气势。师:很好,这是孟子文章的特色,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于使用排比句,因此读起来气势非凡,所以老师要求大家气势磅礴地去阅读。
师小结:本篇文章先谈人,着眼于“生于忧患”,后论国,着眼于“死于安乐”。在谈人时,先举出了6位出身寒微却在艰难困苦中得以成功的名人事例,说出了客观环境上的艰难困苦是造就人才的优良环境,又从人的主观性出发,说出只有“困于心衡于虑”才能奋发有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在谈国家时从反面入手,如果一个国家太平太顺,在虚假的太平表象下,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一旦出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本篇文章由小到大,由个人推演到国家,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及道理论证为我们证明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富有哲理及警示性意味的观点。

悟读
我们来第四次读课文:有感染力地读。要求:读出本篇文章的启示。
师:大家从文章中读出了哪些启示呢?
生预设回答1:在艰难困苦之中才能不断奋进,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生预设回答2:我们应该始终葆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师:非常好,同学们都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我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PPT展示)在安全的环境中要懂得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艰难困苦中更要懂得不馁不弃,奋发图强。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身处和平环境,还需要有忧患意识吗?还需要一如既往地艰苦奋斗吗
师小结: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中,小到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始终都应该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就像华为一样,为了能心有余力地应付那个有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危机时刻,他们早早地就开启了悲壮的旅程,这个旅程不是一个人,不是一群人,甚至不是一个企业,他,是一种意识,一种信念,一种在和平环境中也始终保有清醒头脑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仅贯穿了华为这样一个企业,更是我国历届领导人的治国方针,我想我们每位同学至此应该对于孟子两千多年前发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谆谆告诫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回读
让我们大声地第五次阅读课文:读出孟子的忧患意识,读出文章中那个在艰难困苦中绝不轻言放弃,奋发图强的自己,读出文章中那个在安全的环境中始终充满着忧患意识的自己!
最后我想请大家谨记:居安思危,须时刻铭记在心!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联系自己所知道的名人故事及类似的名言警句,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写1-2个合理、恰切的论据。
3、诵读《孟子》中感兴趣的篇目,例如《鱼我所欲也》、《吾养吾浩然之气》等。
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1、本篇教案重视诵读,通过五次诵读架构起对整篇课文的解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五次诵读分别是初读——解读——研读——悟读——回读。在一次次地诵读中,不仅能让学生加强语感,更能在诵读中逐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本篇教案第四个环节重视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研读议论文的内容,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本篇作者深藏于文字下的深刻哲理与警醒意味。
3、本篇教案第五个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通过当下社会的时事政治与本课的联结,充分让学生了解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并且通过聆听我国历届领导人对于忧患意识的表达,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树立清晰的意识,进而起到让学生紧跟我党正确路线的重要导向作用。
教学反思
本篇教案重视诵读,这一点在课堂上应该大力发扬,因为学生貌似可以从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深入理解课文,但是缺少了朗读指导,下次应该多加入一次朗读指导。本课虽然备课精心但是有可能错误地估计了学生对于文言文能力的把握,课堂容量偏大,有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不能够呈现完整的课堂内容。
教学点评
优点:1、教学过程科学有序推进,重视学生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读贯穿始终,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研究,在读中获取感悟。整堂课书声朗朗,能够让学生陶醉其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2、作为语文思政课,本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延伸拓展部分,能够充分地结合当下的国际形势,以及华为企业的居安思危及奋发图强的事例,让学生真正感知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解读我国历届领导人对于忧患意识的表达,让学生能够得到思想政治上的引领。
缺点:1、教师对朗读进行指导的部分偏少,经验不足,希望可以在实践中慢慢精进。
2、整体课程内容量偏多,时间显得非常紧凑,教学环节流程显得急促匆忙,让学生能够自我感悟理解的时间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