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练(含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综合练(含解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19 23:0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选出对李清照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 )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A.词的开头就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美妙神奇的境界。
B.“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是“慨叹”的意思,抒发词人在现实中空有才华却遭遇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C.“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D.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意境壮阔,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2.下列关于文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该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 “四书”。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列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饮酒》的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是我国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诗中的一、二句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句子,由于国家破败,国都沦陷,所以都城里的春天失去了往日光彩,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B.诗人看到国都的残败景象,看到花开而流泪,听到鸟叫也惊心,这使他更加担忧家人的安危,以至于忧愁搔首,青丝变成疏短白发。
C.诗题的“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家人的思念,对国家前程的忧虑,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之情。
D.这首诗蕴含着强烈的忧国思家的情怀。同是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这是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
4.下列名著知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阴文,凹下的叫阳文。
B.恰当地运用借代,可引人联想,有“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之效,如以“结草”指“结仇”,“鸿雁”指“书信”,“杏坛”指“教育界”。
C.《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贫苦孤女简·爱为寻求人格独立、爱情和尊严而挣扎奋斗的故事。
D.“停课不停学”网络作业完成后,小彭在互动区留言:老师,我的作业已上传,辛苦您拜读批阅。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季去南方看绿
梁惠娣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闲读唐诗宋词,冬天的诗词跃到眼前来,读着读着,冬便驾着诗之舟渡水而来了。
与北方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冬景截然不同的是,南方的冬天是绿色的。
南方的山是绿的。山上的桉树、尤加利树、榕树……一身古朴庄重的墨绿,像穿着一件绿衣裳,这件绿衣裳仿佛穿了千年,仍不肯褪下,因为那是它们生命力的象征。
南方的水是绿的。严寒时节,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截然不同的是,南方的水仍是清莹莹的绿。不知名的绿色藤蔓爬满了江堤、河畔,把冬水映得更绿了。藤蔓长出无数细碎的嫩黄小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一袭轻纱,绿得轻盈,绿得热闹。水面上,满眼翠绿的水浮莲就像一片绿海。一池绿意舞冬风,心里不禁氤氲浓浓的诗意。
南方的田野是绿的。田野上,新种的番薯长出新叶,是一片喜人的新绿。菜畦上,小青菜、生菜、小葱、小辣椒……长势旺盛,每一棵都是鲜嫩的绿,这是小家碧玉的绿,绿得可人,绿得诗意。这种绿,新鲜而嫩碧,带着湿湿的雾气,带着泥土的芳香。冬天的菜畦,仿佛一首绿色的诗,读着读着,就能把你的眼睛染绿。寒冬的晚餐上,当人们看到这一棵棵青绿,该是多么的温馨和亲切啊!
南方的村庄是绿的。竹子是南方的村庄里最常见的植物。竹子在南方的冬风里越发显得挺拔、清朗。高高的竹竿直插云天,尖细的竹叶像纷披的绿缎。董必武《病中见窗外竹感赋》里说:“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写的就是竹在寒冬里的清劲样子。风吹来,绿竹摇曳,绿意流淌,竹林是一片绿海。有鸽子在竹林间翩然翻飞,远看,仿佛绿海上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
冬季的南方,景色如画。翻看唐宋诗词,唐代白居易的《早冬》这样描写南方的冬天:“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宋代诗人刘克庄在南方过冬,也写了《冬景》一诗:“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在冬季的南方,赏绿观花、饮酒持蟹,是多么闲适的人生乐事呀!
冬天南方的绿,让你养眼,让你舒心。冬天,且到南方来看绿。
(选自2018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5.阅读课上,老师给推荐了《冬天去南方看绿》这篇文章,读后,同学们都被它的诗意所感染。请你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南方的绿的。
6.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身古朴庄重的墨绿,像穿着一件绿衣裳,这件绿衣裳仿佛穿了千年,仍不肯褪下,因为那是它们生命力的象征。
7.南方的绿给作者以怎样的感觉?它带给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8.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
面临问题 传承人老龄化 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人们的认识不够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缺乏资金
不同观点持有者所 占比例 52.4% 47.6% 65.3% 38.1% 61.9% 59.5%
【材料二】
平阳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西省临汾地区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它始于宋金,盛于元代,至明清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平阳木版年画为年画的“始祖”,《中国版画史》也有“版画之头,平阳启之”的论断。中国最早的张贴画(版画)珍品——宋金时期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和《义勇武安王位》即是古代平阳木版年画的代表作,曾被郑振铎先生誉为“世界版画精髓”。平阳木版年画一度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晋南的美术工作者在农村广泛收集原存的旧版年画,于20世纪50年代酝酿建厂恢复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目前新成立的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大力开展发掘、保护和恢复平阳木版年画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平阳木版画的制作需要三个环节,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临汾一带的木版画多使用枣木做刻版,用麻纸印刷。在成图过程中,有完全的木版刻印,也有少量的用手绘。
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一是宗教神画多。作用之一是驱邪镇宅。如秦琼、尉迟恭门神画和钟馗年画等;作用之二是降祥纳福。如供奉灶神、财神、天地神、福禄寿三神等等;二是戏剧人物画多。晋南是中国元代戏曲(元杂剧)的发祥地,商家为迎合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戏曲的口味,把戏曲和美术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的同时扩大自己的销售;三是民俗画多。过年过节,年年有余(鱼),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工艺美术家创作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等年画以及供人观赏的中堂“四季美人图”、“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民俗年画,使年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因此,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平阳木版年画包括中堂画、门画、影壁画、门头画、窗画、条屏画、灶龛画、桌裙等多个门类,其题材以传统内容为主,画面主题突出,形象夸张生动,色彩明快艳丽,显现出较强的装饰性,给人以豪放洒脱的印象。因此,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从【材料一】的统计表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3)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平阳木版年画榜上有名。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写一段有关平阳木版年画的简介。
写作提示: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条理清晰:不少于130字左右。
三、课外阅读
文言文阅读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妻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思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待李闫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待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是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意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馆,布单被载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9.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1)举茂才
(2)以此遗之
(3)由是震益见怨
(4)樊丰等因乘舆在外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此遗之
A.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
B.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D.不以疾也(《三峡》)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展早年便精通《欧阳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间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谗害,被遣归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2)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四、句子默写
13.默写
1.蜂蝶纷纷过墙去, 。(《雨晴》)
2. ,若出其里。(《观沧海》)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5. ,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六、名著阅读
16.《孟子·告子下》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请你结合读到的名著人物及事迹,谈谈自己的理解。
七、综合性学习
17.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你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吗?请说明理由。
八、作文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看到“财富”二字时,可能会想到家里的财产、父母的地位等,其实财富的内涵很丰富:师友的支持,亲人的关爱是财富;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是财富;就连那遭遇的挫折,经历的失败,也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财富……
请以“最宝贵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健康,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班名等有关信息。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内容。
B.“抒发词人在现实中空有才华却遭遇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述错误。 “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表达了自己不断追求的意念与过程;
故选B。
2.C
【详解】C.《周亚夫军细柳》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故选C。
3.C
【详解】C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并无展现对“春天的思念”,故错误;故选C。
4.C
【详解】A.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表述错误;
B.“结草”指“报恩”;
D.“拜读”是敬辞,指读别人作品或书信,句中意思是请老师批阅作业,使用不当;
故选C。
5.是从南方的山、南方的水、南方的田野、南方的村庄四个方面来写的。 6.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南方绿的可爱、久远,富有生命力。 7.南方的绿在作者看来,它让人养眼,让人舒心;景色如画。正是这种绿的美,才让作者对南方的绿有一种向往和钟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文章,第(3)—(6)段描写了南方的绿,提炼每一段的中心句作答即可。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对表现力较强的词语,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这段话将“冬天南方绿”拟人化,又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冬天南方绿的特点。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然后找出抒发作者情感的段落分析作答。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来理解,可知南方绿给作者的感觉是“景色如画”“让你养眼,让你舒心”。“冬天,且到南方来看绿”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南方绿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8.(1)示例: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人们的认识不够。
(3)示例:平阳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西省临汾地区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始于宋金,被称为年画的“始祖”。平阳木版画的制作需要刻制木版、染色套色、印刷三个环节。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一是宗教神画多,作用广泛;二是戏剧人物画多;三是民俗画多。其较强的装饰性,不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而且是研究华夏文明史的艺术珍品。
【详解】(1)考查宣传标语。此题只要围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主题来写,做到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有宣传性即可。例如: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
(2)考查图文转换。
认真阅读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统计表,分析比对有关数据可知,表中列举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六种问题,其中“人们的认识不够”这个观点持有者占比最大,有65.3%;“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这个观点持有者占比最低,竟也达到了38.1%。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人们的认识不够。
(3)此题考查材料提取与概括。认真阅读材料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材料二第①段“平阳木版年画是流传于山西省临汾地区的一种民间美术样式,它始于宋金,盛于元代,至明清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主要讲了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第②段“平阳木版画的制作需要三个环节,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主要讲了制作环节;第③段“平阳木版年画有三大特征:一是宗教神画多……二是戏剧人物画多……三是民俗画多”,主要讲了平阳木版年画的三大特征;再联系第③段“过年过节,年年有余(鱼),人们图的是一个吉利……”“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但是民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华夏文明史极其宝贵的艺术珍品”,用自己的话围绕上述分析简练概括即可,要条理清晰,表达顺畅。注意字数要求。
9.(1)推举(推荐) (2)留下、传下 (3)这 (4)趁着 10.C 11.C 12.(1)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
(2)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遗”在此处的意思是“留下”;“是”是古今异义词,解释为“此,这”;“因”在此处的意思是“趁着”。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例句:以:介词,把
A. 以:介词,凭借。
B.以:和“所”连用,表示凭借的工具或手段,可理解为“用来”。。
C. 以:介词,把。
D. 以:动词,认为。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作答。C项中,杨震开罪国舅耿宝,不是在任司徒时,而是在任太尉时。故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具体运用“留、补、删、换、调”五种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注意词性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情况。(1)句中,“故人”指的是老朋友。(2)句中,“遂”意思是“于是”,“去”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
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
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
永宁元年,他代替刘恺担任司徒。第二年,邓太后驾崩,宦官宠臣们开始横行。安帝乳母王圣,借着哺育皇帝的功劳,凭恃恩宠放诞恣肆;王圣的女儿伯荣随意出入宫禁,传通消息,作奸犯科,大行贿赂,尤其骄奢淫逸。他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杨震深深痛恨,到朝廷上书进谏,可是奏疏递进后没有回复。
延光二年,代替刘恺担任太尉。国舅大鸿胪耿宝向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听从。耿宝就亲自前往拜候杨震说:“李常侍国家是国家所倚重的人,想让您任用他的哥哥,我只是传达皇上的意思罢了。”杨震说:“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皇后的哥哥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举荐他亲近的人,杨震又不答应。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延光三年春天,皇帝向东方巡行泰山,樊丰等人趁皇帝车驾在外地,竞相修建宅第,杨震的部属高舒召来工匠拷问,得到樊丰等人假托皇命的诏书,准备以实情全部上奏。樊丰等人听到消息,极度恐慌害怕,适逢太史令说星象反常,于是他们趁机向皇上共同诋毁杨震。等到皇帝巡幸还都,便连夜派遣使者策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杨震从此紧闭柴门不接待宾客。樊丰等人又憎恶他,就请求大将军耿宝诬奏杨震不服罪,心怀愤恨,皇帝下诏遣送杨震回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就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门生们说:“死是读书人的本分。我承蒙国恩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猾却不能惩处他们,厌恶后宫作乱却不能禁止她们,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天地日月!我死的那天,用杂木做棺材,用布单薄被只盖住形体,不要埋进祖坟,不要设祠祭祀。"说罢喝毒酒而死,终年七十多岁。
13. 却疑春色在邻家 星汉灿烂 必先苦其心志 留取丹心照汗青 芳草鲜美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经典诗文句子的能力。本题中所有题目都是上下句对接,难度相对较小,只要平日注意积累,一般不会出错,默写时注意。小题1注意“疑、邻”的写法。小题2注意“灿烂”的写法。小题3注意“志”的写法。小题4注意“汗、青”的写法。小题5注意“芳”的写法。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A 15.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分析】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理解不当。“心远地自偏”意为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故选A。
15.本题考查炼字。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南山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6.示例:这句话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得经受住各种磨难的考验,且要有坚定的意志。《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抵挡住很多诱惑,才成功取到真经。这表明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未知的困难,所以一定要磨炼自己,让自己变得坚忍起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和名著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段话说明逆境出人才,也就是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就要有坚定的意志,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在名著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既经受住了客观环境的考验,有经受住了主观情绪的考验,成为了坚强的共产主义钢铁战士。结合名著人物的故事情节作答即可。
17. (1)示例:孟母断织、孟子休妻(始作俑者) (2)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多家长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示例二: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详解】(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人历史故事的积累与识记,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孟母断织、孟子休妻(始作俑者)有关孟子的故事有:孟母断织、孟子休妻。(2)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示例: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很多家长这样做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上名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18.范文:
最宝贵的财富
几天前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不能失信》,讲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作者的话语像涓涓细流,流入我的心田,使我懂得了诚实是多么的重要啊!诚实是做人应有的品质,是最可贵的美德。
想到这里,我不禁脸红了。这使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我独自一人到超市买学习用品,在拿双面胶时,由于好玩,我顺手将它套在了手腕上。选好了商品结账时,我居然忘了手上的那个“手镯”,交完款,拿着购物小票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回到家里,整理物品时,忽然发现手腕上的双面胶。呀!居然没付钱。我立刻抓起双面胶,带上钱,就想到超市付钱。可是一想到外面炎热的天气,我又犹豫了:唉,不就五角钱吗,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没人看见,再说我也不是故意的,算了吧。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无奈我便拿出一本书来看,想让它来消除我心中的不安,可是,我根本看不进去,心里总是胡思乱想。我仿佛听见无数个声音再说:“哼,不诚实的孩子,没人会喜欢你。”我的头嗡嗡作响,我的心痛的厉害!不行,我可不能因为五角钱而丢了诚信遭人耻笑,还是去付钱吧,不要贪这点小便宜啦!我下定决心,去超市付钱。
顶着炎炎烈日,到了超市,我把双面胶递了上去,拿出钱诚恳地说:“阿姨,我刚才买东西的时候把双面胶套在了手腕上,忘了付钱,现在付给您。”阿姨一边接过钱,一边笑着说:“小朋友,你真棒。”此时此刻,我才如释重负,好像搬掉了压在心上的那块沉重的大石头,轻松极了。
我走出超市,路边的小树随风舞蹈,发出“沙沙”声,似乎在为我鼓掌;鸟儿在枝头鸣叫,好像在为我歌唱。
诚实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一个人能从小在心中播下诚实的种子,并且悉心呵护它,经常给它浇水、施肥、除虫,它就能开出美丽的文明之花!
【详解】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财富”意思是具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等。根据材料“财富的内涵很丰富:师友的支持,亲人的关爱是财富;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格是财富;就连那遭遇的挫折,经历的失败,也可能成为一个人的财富……”的提示可知,本题指精神财富。“宝贵”指难得的,极富价值的;值得重视的。“最”副词,表示在程度上达到极点,超过一切同类的人或事物。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确定“最宝贵”的是指什么,如良好的习惯、顽强的意志、师友的鼓励、亲人的关爱等,然后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选定文体。如写成记叙文,应讲述“最宝贵”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最宝贵”的对自己的意义或揭示出为什么“它”最宝贵。如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良好的习惯,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