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提升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瞬间 酷似 沸腾 精采
B.裁叛 气氛 赞赏 轻盈
C.集训 敦煌 凌空 翻腾
D.由衷 慷概 潇洒 延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舰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轻巧灵活”为褒义词。
B.“像”是连词,“海燕”是名词。
C.“几近”是数量词,“下滑”是动词。
D.“发动机的咆哮声”是偏正短语,“对准甲板跑道”是动宾短语。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要塞(sài) 遗嘱(zhǔ)
B.颁发(pān) 轻盈(yínɡ) 默契(qì)
C.桅杆(wéi) 仲裁(zhōnɡ) 咆哮(páo)
D.由衷(zhōnɡ) 翘首(qiào) 镌刻(juān)
4.下列句子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B.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C.当年那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如今也已经垂垂老矣,真是岁月不饶人!
D.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sì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 南京大屠杀史实,详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 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lù。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 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5.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ì 我国殇 杀lù 惨绝人寰
6.文段是一则围绕“国家公条日”而发表的(体裁) ,立场鲜明地阐述了 的观点。
7.下列词语侬次填入以上选段空白处恰当的一项是( )
A.聚会 回忆 创造 怀念 B.集会 回想 发动 思念
C.集会 讲述 制造 悼念 D.聚会 讲解 制造 追悼
8.名句默写。
(1)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 。
(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说明了许多生活中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的诗句是: , 。
(4)《约客》中描写江南梅雨时节清新幽静的可爱景色,交代深夜候客客不至的原因的诗句是: , 。
9.文学常识填空。
新闻特写是截取 、新闻人物在特定场合中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 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是:都更多地借用 ,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10.某校八年级(3)班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参加了这次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下面一段话是主持人的开场白,请你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句子。
梦想给予拥有者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因为有梦想而在世界之林中跃马扬鞭,日新月异;生活因为有梦想 ;我们因为有梦想 。
(2)齐芳同学的妈妈不同意齐芳参加这次活动,还说:“学习这么紧张,还是省下点时间复习功课吧,不然的话,一切都只能是梦!”请你以齐芳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
(3)某论坛开展了关于“我的中国梦”的大讨论,网民们纷纷发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请你跟帖,阐述你的“中国梦”。
作家纪广洋:亿万同胞,千万家庭,芸芸众生,在同一片沃土、同一个梦想、同一次复兴中,同舟共济,共兴共荣。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中,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每个角落都干净卫生,每个生命都富贵尊荣。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网友风为裳:我所理解的“中国梦”是这样的:每个人安于自己的内心,清朗澄净;忠于自己的职业,恪尽职守;对身边的每个人友善,温暖有力;对这个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勿论大小。远离物质上的贫穷,远离精神上的贫瘠。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指责,不推诿。这样的中国,才是我梦想中的中国。
教师陈成龙:我国的语文教育改革更深入一点,我国民众语文素养再提高一点,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我的跟帖:
二、阅读与理解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①,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②。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③。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④。
【注释】①苍黄:同仓皇。②慨而慷:感慨而激昂。语出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一句。③沽[gū]名:贪图虚名;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④沧桑:指沧海桑田。
(1)这首诗涉及的战役 ,诗中的“风雨”代指 ,句中“虎踞龙盘”指的是 ,“天翻地覆”指的是 。
(2)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霸王”指的是什么?这两句诗歌表达了毛泽东主席的什么观点?
(3)在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沧桑”一词在诗歌中的含义是什么?这两句诗歌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新华社北京2017年2月8日电(记者 白瀛 史竞男)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7日晚在央视播出,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
②总决赛中,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取胜。在“飞花令”环节,她与大学老师王子龙以“酒”为关键词进行了七八轮交锋,一口气说出《水调歌头》《短歌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幕遮·怀旧》《将进酒》等多首带“酒”字的诗词,令评委赞不绝口。
③据节目总导演颜芳介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百余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
④92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说,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理想志趣的,因此纵使千百年后再读,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
⑤“《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使我更加坚信:中国的古典诗词绝对不会消亡。”叶嘉莹说。
12.请给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
13.消息导语中的“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说明了什么?
14.第②段表现了武亦姝的什么特点?
15.怎样理解第④段叶嘉莹说的话?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直上九霄揽明月
一舞衣袖,西昌城内,“嫦娥”翩翩启程,飞向遥远月宫。流传千年的传说,这一刻变为现实。
飞天的嫦娥
映衬着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组成一幅美妙图景。
清晨的一场雨没有阻挡住10时起出现的阳光,卫星按预定时间开始发射。
“各号注意,一分钟准备!”18时04分,卫星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发射塔架与火箭相连的线缆瞬间脱落,搭架摆杆迅速移开。
“10、9、8……”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点火!”
“起飞!”
18时05分04秒,乳白色的火箭喷射出橘红色的熊熊火焰,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飞向浩瀚太空。
海拔1500米的西昌,有着“月亮城”之称。此时,天边出现了绚丽的晚霞,尽管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但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
18时30分,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报告,星箭成功分离。紧接着,经过测算,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控制中心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骄傲的嫦娥
只用了3年,就托举着自主创新的嫦娥进入太空。
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至今,中国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而“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据报道,从1958年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起,美苏欧日在49年时间里123次探访月球,实现了6次共12人的载人登月。2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尽管我们晚了,但在历史长河中这四十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能够代表全国人民送中国的首位月球使者上天,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荣幸与骄傲。”
而据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从绕月探测工程2004年初正式立项,到现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人用了3年时间,就托举着完全自主创新的“嫦娥一号”进入太空。
节约的嫦娥
14亿元的花费,仅相当于修14公里高速路。
栾恩杰还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二期工程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实现自动采样返回。作为“三步走”计划中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于2004年初正式立项。
栾恩杰介绍说,从2004年初立项研制到发射,总共用了3年半时间;工程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目前国内修建14公里高速公路的费用。中国探月工程以好、快、省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诗意的嫦娥
从“探月”改为“嫦娥”,还选在“月亮之城”。
“这颗卫星最初叫‘探月一号’,后来改为‘嫦娥一号’这个诗意的名字。”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嫦娥’从‘月亮城’升起,这本身不就是件富有诗意的事情吗?”神话传说和古典诗词中,“嫦娥”和她所居住的“月宫”,常常是代表着思念、爱慕等美好情感的意象。而且在“嫦娥一号”的升空地西昌,人们把美丽勤劳的彝家女子比作“月亮的女儿”。
16.这则新闻选用了四个小标题,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17.简要分析“骄傲的嫦娥”这一部分的写作特色。
18.你认为中国首个探月卫星用“嫦娥一号”命名恰当吗?为什么?
三、作文
19.作文小练笔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抓住跳水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的瞬间,生动地描写了运动员起跳、腾空、入水的动作。请你也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生动活泼的片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精采”应写作“精彩”;B“裁叛”应写作“裁判”;D“慷概”应写作“慷慨”。
2.C
【详解】C.“几近”是“几乎近于”的意思,是副词;故选C。
3.A
【详解】试题分析:B改为:颁发(bān)。C改为:仲裁(zhònɡ)。D改为:翘首(qiáo)。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4.A
【详解】A.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褒贬不当;
B.梦中呓语:做梦时迷迷糊糊地说话。使用正确;
C.叱咤风云: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使用正确;
D.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使用正确;
故选A。
5. 祀 shāng 戮 huán 6. 新闻评论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7.C
【解析】5.祀我国殇(shāng):指祭奠那些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注意“祀”字的书写;
杀戮:杀害,屠杀。注意“戮”字的书写;
惨绝人寰(huán):世上还没有过的惨痛。形容惨痛达到极点。注意“寰”字的书写。
6.本题考查文体知识。
阅读文字内容,由“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详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知,这是一篇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这篇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沧桑巨变,鼓舞、召唤人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开创未来。根据文字最后一句“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可提炼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7.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第一空:“聚会”指聚集,会合。“集会”则是指集合在一起开会,一般指在某个固定场所为某个目的而进行聚集的正式行为。根据文段语境,“集会”更为恰当;
第二空:“回忆”指(人)回想过去的事情,“回想”与“回忆”等同,“讲述”是把事情或道理叙述出来。“讲解”则是分析说明,解读。联系文段语境,由“国家公祭鼎铭文”可知,这里应当填“讲述”;
第三空:“发动”指使某某行动起来,“创造”指发明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制造”指人为的造成某事(含贬义)。根据文段内容“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可知,这里应填“制造”;
第四空:“思念”指怀念,惦念。“怀念”与“怀念”近义。“追悼”指追念死者表示哀悼。“悼念”指对死者哀痛地怀念。联系文段语境,这里是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进行“悼念”;
故选C。
8. 可怜夜半虚前席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政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一山拦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详解】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有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隔”“庭”“塘”等字词的书写。
9. 新闻事件 再现 文学手法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新闻特写有关的文学常识。
10. (1)而在广阔天地中纵横驰骋,自由追逐 而在人生旅途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示例:妈妈,我明白您的意思,但您误解了。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同时心中有梦想,才会有奋斗的动力。虽然占用了一些时间,但也是值得的,您说呢? (3)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国际上没有敌对的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道题的仿写要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句意关联合理即可。根据例句和题干中的“句式相同”的要求可知,句式应是“而在…中…,…”,第一个省略号要写一个介词短语,第二个省略号要写四个字的动词短语,第三个省略号要写出四个字的短语表示结果。如:我会因为梦想而在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执着前行。(2)拟写劝说语要点:解答此类题要充分体现交际性和实效性。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礼貌问好亮身份。向对方表明身份是交际类考点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或者目标不明确,或对对方不尊重。(2)语言简洁亮主题。这类试题大多对答案都有字数要求,字数不宜过多。(3)语言委婉有讲究。礼貌用语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和身份,而且有利于相互交流,所以在交往时,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此题首先应该有称呼,然后再点明心中拥有梦想对于个人各国家的重要意义,注意要用商量的口气。(3)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一琮要观点突出,中心明确,说理有据,语言通顺优美。
点睛:要想做好语言仿写题,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同时,平时在阅读各类文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排比、比喻、对偶、名言警句等好句子的积累和欣赏。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类试题做好、抓牢。
11.(1) 渡江战役 战争 国民党一南京为都城 攻占、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2)项羽;表达了毛泽东主席要求我军要乘胜前进,不可坐失良机的观点。
(3)①喻指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改朝换代”;②兴盛与衰败的变化是自然界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结合标题和诗句“百万雄师过大江”理解,194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所以这首诗涉及的战役是“渡江战役”。“风雨”代指战争,“苍黄”两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暴风雨迅猛异常。南京历来被形容为虎踞龙盘之地,是建立帝业的好地方。汉末孙吴政权,明代朱氏朝廷,太平天国,以及孙中山的临时民国政府均立都于此。尽管蒋介石也看重这块地方的帝王景象,但终因反历史进步而被人民铲除。“虎踞龙盘”指的是国民党以南京为都城。今,毛泽东率领的百万正义之师铲除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即“天翻地覆”。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洁学霸王”。当年,项羽为博得“仁慈”的虚名,宽大为怀,没有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的军队,结果反被重新壮大势力后的刘邦消灭。结合注释提示可知,“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寓言故事,强调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不要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坚持革命到底,才能争取革命的全胜。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蕴含的哲理。
末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二句,包含着毛泽东对历史的慨叹。全句意思是说,天地若是通人类情性,那它们耳闻目睹人类是如何在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中发展以后,天地亦会同情为自身解放奋斗不息的人类进步力量的。“沧桑”一词引申为革命,喻指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改朝换代”。这二句诗是对全诗的升华,一是表现了这样的一种想法,别看当年蒋介石政权穷凶极恶镇压人民解放事业,历史进步终究是阻挡不了的。二是有些人指责解放军理胜不饶人,穷追狂打国民党残余势力。这样做是向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负责。战争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和平、建设,把沧海变成桑田。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洗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深刻涵义,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的(兴盛与衰败的变化是自然界不可改变的法则)。
12.示例:武亦姝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 13.示例:说明收看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之多,说明广大观众非常喜欢中国古诗词。 14.示例:武亦姝最终夺得冠军,并在“飞花令”环节有精彩表现,说明她诗词储备量非常丰富,表现了她才气充沛、沉着冷静、才思敏捷的特点。 15.示例:叶嘉莹说的话说明中国古典诗词融入了作者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和理想志趣,现代人读来仍然深受感动,所以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永恒的生命。
【解析】12.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概括新闻主要内容。该题是中考中的常见题型,要求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导语(本新闻的第一段),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事件报道,筛选信息时要把握关键要素,格式:人物(武亦姝)+事件(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作用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一句通过数据准确说明收看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之多,说明广大观众对中国古诗词的喜爱之深,数据说明,很有说服力。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仔细阅读第(2)段,通过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有精彩表现, “……七八轮交锋,一口气说出……”说明她诗词储备量非常丰富,“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取胜。”表现了她才气充沛、沉着冷静、才思敏捷的特点。
1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考虑它有几层意思,且是否是修辞手法句。“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理想志趣的”一句,说明中国古典诗词融入了作者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和理想志趣。“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是对今人的影响,“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得出结论: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永恒的生命。
16.(1)四个小标题概括了“嫦娥一号”从发射、研制到取名的全过程,具有概括内容的作用。(2)小标题用凝练的语言高度赞扬了我国科学家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资金研制出“嫦娥一号”的壮举。(3)每个小题标由五字短语构成,这些小标题充分体现了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壮举。 17.(1)列数字增加说服力,中国航天人仅用3年时间就使中国的卫星从距离地球8万公里以内上升到整整38万公里,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2)作对比增强说服力,从前苏联、美苏欧日与中国用了3年时间,证明完全自主创新的“嫦娥一号”进入太空是中国人的骄傲。 18.恰当。“嫦娥”是月亮女神,代表我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代表着他们想探求月亮奥秘的美好愿望,用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表明了我国人民探月的美好愿望的实现。而且“嫦娥一号”的升空地西昌被称为“月亮城”,“嫦娥”在西昌起飞显得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16.试题分析:要从小标题的内容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四个小标题具有概括内容的作用。叙述“嫦娥一号”从发射、研制到取名的全过程,高度赞扬了我国科学家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资金研制出“嫦娥一号”的壮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字短语构成,用语凝练。
17.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3年时间就使中国的卫星从距离地球8万公里以内上升到整整38万公里,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增加了说服力。前苏联、美苏欧日用的时间与中国用了3年时间做比较,证明“嫦娥一号”进入太空是中国人完全自主创新的的结果。
点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做假设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18.试题分析:探究“嫦娥一号”命名的意义。可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来谈。从嫦娥的传统意义上说,“嫦娥”富有神话色彩,是月亮女神,代表我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代表着他们想探求月亮奥秘的美好愿望,表明了我国人民探月的美好愿望的实现。从现代意义上讲,“嫦娥一号”的升空地西昌被称为“月亮城”,“嫦娥”在西昌起飞显得富有诗情画意。分角度分层次回答问题,会使答案条理井然。
19.示例: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们身体微微前倾,左右两脚轮流蹬着冰面,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二人几乎同时像旋风一样冲过终点。
【详解】试题分析:运用动作描写,写一个生动活泼的片段。最好也运用一系列的动词,把连贯的动作分解,这样,即使是表达的是瞬间,也能刻画得很详细,犹如慢镜头回放一般,展现出动作的娴熟优美。要运用一定的修辞,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点睛: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把客观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