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基础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B.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C.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D.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2.下列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或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选自《昆明的雨》
A.“把儿兰”表示特定称谓,因此要使用引号。
B.选文中括号中的内容“这个名字真不好听”是对前文的补充解释说明。
C.“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用顿号是表示两个短语的停顿。
D.“——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表示补充说明,所以用破折号。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春》《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白杨礼赞》作者茅盾用象征手法,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东北军民,及其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D.《龟虽寿》告诉我们:寿命长短,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诗中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精神,历久而弥新。
4.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联贯的一段话,是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角度
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③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
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A.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③⑥④⑤②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⑥⑤①④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使用“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自助通关,使旅客大大缩短了排队等候过关的时间。
B.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C.他的画作风格清新,色彩丰富,色调和谐,得到画界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D.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第四单元的散文,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朱自清面对满院狼①jí(A.藉 B.籍),簌簌落泪,父亲的坚韧慈爱给予他温暖和安慰;白杨树②倔(A.jué B.juè)强挺立在西北高原,展现出树中伟丈夫不折不挠的精神;个体有限的生命虽然最终会随时间(甲)(A.消逝 B.消失),整个宇宙的生命却永不凋谢;汪曾祺热爱生活,将生活中真实而美好的东西通过诗意的语言展现给读者……这些充满美感的作品绝非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反复(乙)(A.磨练 B.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它们反复告诉我们,自然与生命都是美好的,即使面对苦难我们也要心存感激,因为,生命 _____,思想 _____,意志 _____。
(1)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②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乙: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总是在彷徨中成熟
②总是在挫折中茁壮
③总是在磨难中坚强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7.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绝知此事要躬行。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5)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诗人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激励后人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诗句是 , 。
(6)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 , 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就在这时候,保尔站了起来。仓库里的犯人只剩下他和泽利采尔两个了。 切尔尼亚克站在这个小伙子面前,用那双黑眼睛上下打量着他。 “喂,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
上校马上就听到了回答:“我从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做鞋掌。” “什么马鞍子?”上校没有听明白。 “我家住了两个哥萨克,我从一个旧马鞍子上割了一块皮子钉鞋掌,就因为这个,他们把我送到这儿来了。
保尔怀着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又补充了一句:“我要是知道他们不让 ” 上校轻蔑地看着他。
“这个警备司令尽搞些什么名堂,真是活见鬼,抓来这么一帮犯人!”他转身对着门口,喊道:“你可以回家了。告诉你爸爸,叫他好好收拾你一顿。行了,快走你的吧!”
保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都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他从地上抓起多林尼克的外套,朝门口冲去。他穿过警卫室,从刚刚走出来的切尔尼亚克身后悄悄溜到院子里,然后从栅栏门出去,跑到大街上。
(1)本章这个情节的描写表现保尔 的性格。
(2)“保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都要从胸膛里跳出来了。”保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3)用简洁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9.综合·探究
材料一:
线上教育即E-learning,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材料二:
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方式已逐渐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方面,网络为教育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大部分人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实现个性化教学;但另一方面,线上教育也有很多劣势,如互动性差,技术不够成熟等。
材料三:
新浪网潘程《十年内,线上教育将成主流》一文披露iTutorGroup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杨正大博士观点:在未来十年内,线下教育终成辅助,线上教育才是主角。
材料四:
知网署名徐博、黄卉的文章《线上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育》认为,线上教育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弥补了以往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的问题,因此线上教育只是辅助,要完全取代线下教育是非常困难的。
(1)请综合上面材料设置一个问题。
(2)结合疫情期间你的体验,谈谈你对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认识。字数在100字以内。
二、阅读与理解
10.阅读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一诗,完成小题。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①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②。
【注】①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后一句中“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②畲(shē):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⑴从诗的一二两句看,诗人的观察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山上层层桃李花”中“层层”字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
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12.颔联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 。
(2)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葫芦架下的母亲
李汉荣
①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为我们缝补衣服,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完好。
②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我妈叹了一声,又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
③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④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若觉得掉在恰好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⑤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⑥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是只有上苍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⑦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⑧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我妈的美感和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这蓬勃着青藤绿叶黄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这个早晨,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13.请简要分析题目“葫芦架下的母亲”的作用。
14.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
15.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葫芦架下的母亲,前后写法有所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6.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17.文中的母亲将葫芦叶子的影子画下来,缝补在孩子们的衣服和书包上,给“我” 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日常生活中,你的母亲是如何给予你关爱的呢?试举出一例。
三、作文
18.作文
题目:家有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1.B
【详解】B项运用了修辞手法。“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其中的“聪明”一词是运用了反语。说是“聪明”其实未必聪明,没有理解到父亲深沉的父爱。
【点睛】反语: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义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方法。
2.D
【详解】D.“——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一句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而不是补充说明。
故选D。
3.C
【详解】《白杨礼赞》作者茅盾用象征手法,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不是东北军民,故C错误,选C。
4.D
【详解】③句引起语段的议论,应为首句。⑥句中的“这个有意义的世界”紧承③句中的“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应为次句。⑤句中的与⑥句中的“表面上”在语义上构成了转折关系,应为第三句。①句中的“每个人”紧承⑤句中的“每个人”,应为第四句。④句中的“多样性”与①句中的“不同”相照应,应为第五句。②为末句。故正确语序应为:③⑥⑤①④②。故选D。
5.C
【详解】A.删去“通过”或“使”;
B.“现代人”后加上“是否有”;
D.“和质量”改为“提高了信息流通的质量”;
故选C。
6.(1) A A
(2) 甲:A 乙:B
(3)D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根据积累作答。
①狼藉:“jí”写作“藉”,意思是乱七八糟,非常杂乱。故选A。
②倔强:“倔”应读作“jué”,意思是刚强、不屈服。故选A。
(2)(2)本题考查词语使用。
【甲】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例如:瞬间,一颗流星就从夜空中消失了;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消逝:不见而逝去。例如:火车的隆隆声慢慢消逝了;一抹残霞渐渐在天边消逝。根据语境选取“消逝”。故选A。
【乙】磨练: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锤炼:广义地说,是指从生活的观察,素材的积累到整个作品形成的全过程。“锤炼”比“磨练”会更深入、感彩更浓厚。从使用范围上,“锤炼”多用于物品,“磨练”多用于形容人。根据语境选取“锤炼”。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衔接。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句语境及句意综合分析。“生命”与“茁壮”搭配恰当;“思想”与“成熟”搭配;“意志”应该与“坚强”搭配,所以顺序为:②①③。故选D。
7. 纸上得来终觉浅 皆若空游无所依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枝枝叶叶靠近团结 力求上进的 【答题空10】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
【详解】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处注意“碌碌”“缘”“汗青”“决荡”等字词的书写。
8.(1)机智。(2)写出保尔被释放的快乐心情,这段文字表现保尔随机应变,突出他的机智。(3)保尔因救朱赫来而被抓进监狱,在新的行政长官来后,为了大头目的到来,审查释放一批人,其中包括保尔。
【详解】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其主要方法是:①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②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本题从保尔回答上校的问话并获得了自由,可以看出保尔的“机智”。
(2)本题从保尔听了上校说“你可以回家了。告诉你爸爸,叫他好好收拾你一顿。行了,快走你的吧!”的话内心的和激动,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语句分析即可。
(3)要在整体了解名著的基础上,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即可。注意概括语言要简洁。
9.(1)示例:针对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不同声音,你认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是什么样的?理由是什么?
(2)线上教育培训机构这几年如火如荼,解决了学生许多问题:上辅导班的地域问题;琐碎时间复习和预习功课问题;名师资源问题等。但线下师生的交流和管控是线上教育实现不了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因此,线上教育很有优势,但线下教育也绝对不可少。
【详解】(1)本题考查质疑分析能力。材料一给出了线上教育的定义;材料二分析了线上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材料三和材料四,写出了线上教育发展的不同前景:材料三认为“在未来十年内,现下教育终成辅助,线上教育才是主角”;材料四与之相反,认为:线上教育只是辅助,要完全取代线下教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结合这四则材料的内容,可以提出问题——既然针对线上教育的前景,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呢?理由是什么?
(2)本题考查语言应用能力。示例:线上教育学习方式灵活,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形式个性化,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数据库管理和双向交互功能,让系统对每个同学的学习进行跟踪;根据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个性化建议与计划,更利于同学顺利完成学业。但这是对有一定自制能力和学习基础起点较高的人而言的。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中学生们来说,老师的耳提面命往往更容易让他们学进心里面去,缺少监管的线上教育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点。
10.⑴由山脚遥望山顶。
⑵“层层”突出了桃李花花开繁茂与遍山皆是的特点。(意对即可)
⑶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答到“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即可)
【详解】试题分析:⑴读懂诗句是关键。“山上”“云间”等词语说明诗人的观察点是由山脚遥望山顶。⑵考查叠词“层层”的意思及作用。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层层”突出了桃李花花开繁茂与遍山皆是的特点。⑶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要在充分理解诗句及注释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抒发了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点睛: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1.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12. (1)争 啄 (2)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句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一空,根据题干提示,本诗以“孤山寺北贾亭西”为起点,最后一句点明了终点“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空,“最爱湖东行不足”中“最爱”二字说明景色美不胜收,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12.本题考查炼字能力。颔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动词很容易找出,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其作用。“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争”和“啄”描摹的是“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无限喜欢。
13.①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②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③富有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葫芦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自然垂落时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描写母亲将投影下来的葫芦叶连缀在衣服上做铺垫。 15.文章开头是详尽描述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情景,结尾是概括总结全文内容。这样,有详有略,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面结合,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6.①母亲爱孩子、爱家庭、爱自然;②几乎不识字,以苦为乐,心灵手巧;③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意对即可,答对两点给满分) 17.示例:每当我厌食时,母亲就给我做各种各样“动物样子的水饺”,总能使我垂涎欲滴,食欲大开。
【解析】13.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题目“葫芦架下的母亲”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富有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14.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运用了典型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葫芦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自然垂落时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下文描写母亲将投影下来的葫芦叶连缀在衣服上做铺垫。在答作用时不能忽略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的感情。
15.试题分析:一问,文章开头写母亲,是为了描述母亲在葫芦架下为家人缝补衣物的情景,这是点;而结尾是概括总结全文内容,这是面。所以有一定差别,不重复。二问,在结构上的作用:开头与结尾都写母亲,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6.试题分析:要根据情节和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例:①辛勤地给我们缝补衣服,是一个勤劳节俭的人。②由“天降甘露”想到“今天是个好日子”,是一个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③能够依据葫芦叶子和花的投影给我们修补衣服,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④从叶子的投影想到姐姐的梦,能及时发现投影在哥哥书包上的花的影子,是一个有丰富联想和想象力的人;⑤不识几个字,却能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创造美,是一个眼光敏锐,热爱平凡生活、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人;⑥老说缘分、天意,是一个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的人。
17.试题分析:题干“日常生活中,你的母亲是如何给予你关爱的呢”。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要理解好天下母亲都是爱孩子这一点,并能联系实际写出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具体例子即可。
18.例文:
家有“黄牛”老父
“……老哥,动作麻利点儿啊,时间不早了,该出发了。”几个男子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起身揉了揉蒙昽的睡眼向窗外望去——天还没亮呢。
我知道,他们又来叫父亲随他们一起到镇上卖青蚕豆了。今年风调雨顺,夏季上市的青蚕豆喜获丰收,我家也不例外。这几天,外省的许多客商到我们镇上来收购青蚕豆。家家户户都忙着摘豆、卖豆,因为青蚕豆的价钱要比以后卖干豆高出很多。
窗外的院子里,父亲弯着腰,正用绳子捆着昨天摘来的两包青蚕豆。我分明感觉到,清晨的风彻骨的凉,父亲痩弱的身躯在风中瑟缩着。不一会儿,父亲挑起两包豆,吃力地迈开步子,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走进黎明的晨光中。
昨天晚上,有位姐姐到我家说,她弟弟明天要到集市上去,如果愿意乘他的车,每人一元,一包豆也是一元。父亲算了算,我家的两包豆再加上他就得花3元钱……父亲拒绝了。
这些年,尽管粮食年年丰收,可父亲很节俭,总舍不得花钱。他要支撑起这个家,要供我和哥哥上学。他从不乱花一分钱。现在,乘一次车要花3元钱,他怎么肯呢?他只能一再苦自己,用单薄的肩膀去担起70多公斤重的担子。
中午,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从10里外的集市回来。见了我,他笑着说:“今天卖了个好价钱,有40多块哩!够你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吧?”说着,他径自向橱柜走去,添了一碗冷饭,夹上点儿冷菜,坐在门槛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父亲宛如我们家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每天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地劳作在田间地头,整天还乐呵呵的。父亲额上的皱纹一道道加深了,眼中布满了血丝,银发也长了出来。岁月的犁铧,使他痩小的身躯越来越沧桑。
今年,我们家蚕豆大获丰收,父亲心中充满了喜悦,也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 审题。家庭生活是中考作文命题关注的一大热点题材。这道“家有________”的半命题作文题,将我们写作的视角定位于“家庭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叙写家庭生活中的人、事、物。不过,大家要注意,题目中的“家”并非仅指“家庭”,它的内涵可以拓展到“家乡”“群体生活的场所及组织(如班级、学校等)”“国家”等。不论从哪个角度构思立意,都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要写好此题,恰当选择写作对象是关键。
第二,立意。具体说来,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写作角度一,叙家事,凸显生活的情趣。关键点是,这件(些)事情有什么意义,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挖掘出其中的积极意义。写作角度二:写家人,刻画人物的个性。写家人,一定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一千个家人,有一千个形象。家人不全是满面春风、阳光灿烂的,也可能是唠叨、冷酷、严厉、无情的,把人物的个性充分地刻画出来,写作就会很成功。写作角度三: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选材。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古语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跳跃着动人的音符。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家庭生活中捕捉可写的事件,并以生动的笔法将它再现出来。大凡喜事、乐事、伤心事,甚至是琐事、烦心事,均可进入我们的写作视野。家中亲人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也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人。因为熟悉,所以常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其实不然,家中亲人的个性我们最容易把握,还有,写亲人往往能带出真实的故事,使作文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家里除了人和事,还有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事物,包括植物、动物(宠物)、器物、玩具等,也包括抽象事物,如幸福、亲情、和谐、幽默、烦恼、伤痛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事物作为写作对象,叙述它们与自己的亲密关系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