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提升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背影》一文中所写的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爱子精神的写照。
B.《昆明的雨》通过对昆明雨季中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的描写,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C.《白杨礼赞》一文运用衬托手法,通过白杨树这个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D.《永久的生命》一文,作者用“永久”形容生命,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着眼前的一张张笑脸和一枚枚奖章,她不禁触目伤怀,喜极而悲。
B.在校庆会议上,老校长神采奕奕,没有一点儿60多岁人的颓唐之气。
C.实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对赋闲的人员进行转岗新技能培训。
D.重阳节那天,平时走路蹒跚的爷爷坚持户外活动1小时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差使/参差 奔丧/丧失 藤蔓/火势蔓延
B.狼藉/慰藉 焦躁/干燥 胰腺/夷为平地
C.晕倒/红晕 悲悯/闽语 瞭望/眼花缭乱
D.暮年/幕布 交卸/防御 驻扎/垂死挣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单位连续发生事故,我们不能不说他们在安全防范上没有漏洞。
B.谁能否定努力钻研科学技术是没有用的呢?
C.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顽强的学习毅力,就不难不取得好的成绩。
D.他连续三天无故旷课,我们能不指出他不遵守学校纪律吗?
5.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 )( )”或“旁yì( )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语段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婆娑( )( ) qiú( )枝 旁yì( )斜出
(2)“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都是赞美白杨树的,请指出这些词语中赞美白杨树外在美的是: ,赞美白杨树内在美的是:
6.理解性默写填空。茅盾《白杨礼赞》
(1)作者赞扬白杨树是“伟丈夫”的句子是“ , , , , , , ”。
(2)揭示主题,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的句子是“ , , 、 、 ”
7.名著阅读。
《昆虫记》又译作《昆虫物语》等,里面记叙了很多关于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内容。请列举书中写到的一种动物,并说说它的习性。
8.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目前,腾讯推出“成长守护平台”微信公众号,家长绑定孩子的QQ及微信,即可查看孩子的游戏时间、消费记录,甚至还可以设置禁止一些游戏,如果孩子不听话,还可以通过“一键禁止所有游戏”。
某班据此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看‘成长守护平台’”,请你参加讨论并简要陈述看法。(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 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 “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 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 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 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2)
(3)
12.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B.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13.根据全文,概况爸爸的形象。
1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孟庙的树
①远远地,一片浓重的黛色镶在楼群中,像汪在大地上的苔壁深潭,那就是孟庙了。
②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
③“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而秋冬季节,繁叶落尽,银杏看去又像一个戴着枷锁的无奈的囚徒。
④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这便是孟庙中著名的“桧寓枸杞”了。每年秋末,枸杞结出红彤彤的果实,摘几粒放入杯中,可品咂出枸杞的甘美和桧树的陈香。另一处奇景在孟庙东墙外,叫“古柏抱槐”。一株经年古柏苍老的树身只剩下一个外圈儿,恰巧在这个“圈”内茁壮地生长着一棵槐树,柏和槐紧密得没有一丝缝隙,像一对紧紧拥抱长久不分的恋人。柏和槐共生共荣,又各自葳蕤,谁知道这柏中可有槐,槐中可有柏。
⑤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这些桧和柏遍植孟庙的各个角落,给孟庙带来一派森然气象。这些老树有的枝树干朽,只有顶梢一片苍绿,像擎着一面旗。有的枝叶繁茂,而树顶却枯干了,像舞着一杆戈。再看树身,周身的裂纹呈螺旋状盘绕而上,可是它猛然用力留下的创伤?
⑥我去孟庙是一场大雪后的上午,庙墙的黑瓦上,还残留着没有化掉的雪……在庙中做了多年导游的张慧女士告诉我:孟庙中各种树木共四百三十余株。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八九百年,年岁甚至远远大于孟庙内的建筑物。她还告诉我,孟庙中的另一大景观就是这些树上居住着三四千只灰鹭……
⑦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孟子彩塑安放在亚圣殿内,气宇轩昂,双目如炬。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⑧这时,我觉得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
⑨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孟子在他年富力强之时,率弟子在上述国家之间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游说活动,力图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晚年,孟子退居邹国,教学、著述,终其一生。
⑩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
15.文章标题《孟庙的树》有哪两层含义?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16.文章第⑦段引用了孟子的许多名句,引用这些名句有什么作用?
17.赏析文中画线句。
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18.尽管后来孟子思想成为儒家经典,但当初他的政治抱负也是如“饱满的种子在皴裂的土地上滚动,始终没有扎根萌芽”。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请另举一例。
三、作文
19.作文
题目:家有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1.C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
C.“衬托手法”有误,应为:象征手法。故选C。
2.A
【详解】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颓唐:萎靡不振的样子。符合语境。赋闲: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符合语境。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符合语境。A“触目伤怀”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chāi/cī,sāng/sàng,wàn/màn;
B.jí/jiè,zào/zào,yí/yí;
C.yūn/yùn,mǐn/mǐn,liào/liáo;
D.mù/mù,xiè/yù,zhā/zhá;
故选A。
4.D
【详解】A.不合逻辑,去掉“没有”。
B.不合逻辑,“否定”改为“肯定”。
C.不合逻辑,去掉“第二个不”。
故选D。
5. (1)pó suō 虬 逸 (2)外在美:挺拔、伟岸 内在美: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详解】(1)“婆娑”指盘旋舞动的样子;注意“婆娑”的拼音,尤其是“娑”不要读成“sā”。“虬枝”指盘屈的树枝;注意“虬”和“札”的辨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要区分形容外在和内在的词语,要结合文章语句具体分析,“外在”主要是指外形方面的,如“挺拔”“伟岸”说的是身躯,在这里指的是树干;“内在”主要指精神品质层面,如“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可由此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6. 但是它伟岸 正直 朴质 严肃 也不缺乏温和 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 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
【详解】本题中“朴质”“挺拔”“所不可缺”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7.示例:螳螂。螳螂用利刃捕杀其他动物;专食活的动物,是个了不得的杀虫机器;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其中详细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例如蝉、蝈蝈、螳螂、土蜂等。熟读作品,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一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即可。
8.示例一:反对(或不需要)。“成长守护平台”实际上是监视学生玩游戏,对学生不信任。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培养自制力,而不是“一键禁止”。
示例二:赞成(或需要)。中小学生缺少自觉性,容易沉迷网络,需要外力严格要求。“成长守护平台”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真正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详解】此题属综合读写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材料主题,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解答要注意语句通顺,注意观点明确,符合具体要求。
9.“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文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出身不由己的感慨,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愤懑。 10.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
【解析】9.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结合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10.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
11. 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情感。 12.A 13.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14.爸爸教我的诗使我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人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解析】11.考查概括事件。
已知信息“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对应第③段。
第二件事:第④段记叙的是上小学前,我已经会背《示儿》,父亲问我最后一句的意思, 我用通俗的语言说了出来,父亲笑出了眼泪。可概括为: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第三件事:第⑤段记叙的是我上小学后,父亲突然回家,我躺在床上跟父亲一起读杜甫的诗,父亲教我理解诗句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概括为: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12.A.句中“朦朦胧胧”形容的是当时满天星斗的状态。并不是形容我对这一场景的记忆。成年以后,作者依然还记得当时的怀着,并将其写于文中,可见作者对这一场景印象的深刻。
故选A。
13.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⑥段中的“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怆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可知父亲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联系文本内容可知,父亲教我读中国诗,让我领会诗中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等情节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孩子教子有方的慈父。
1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联系文本内容可知,“爸爸在我童年时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指的是父亲在让教我读中国诗时,理解到的诗中那些伟大的爱国情怀,深挚的家国情思,以及父亲的人格魅力。作者将这些说成是“无可移易的存在”,表现了这些精神情怀在我心中占据有极为重要位置,永远不会改变,也永远不会忘记。爸爸通过教我读中国诗而领会的这些崇高的情感,会对我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5.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以及孟子这株大树。“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写古树为写孟子作了铺垫,古树的蓊蓊郁郁,象征了孟子思想历久弥新,逐步被发扬光大。 16.这些名句体现了孟子“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做了充分的铺垫;增加了文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 17.文段将“仁政思想”比作“种子”,将“仁政思想”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比作“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 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殷殷的喜悦之情,传达出作者希望孟子思想深入人心,实现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心愿。 18.示例: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他的经历与孟子的遭遇十分类似。
【解析】1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结合第②段“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得了一圈红墙的荫护,孟庙的树生长得恣意盎然,而且,出现了许多罕见的生物奇观”,第③段“‘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第④段“殿前长有两棵古老的桧树,其中一棵的树洞里垂挂出两丛旺盛的枸杞”,第⑤段“孟庙里最多的就是松桧和侧柏”,第⑦段“在这片树林的中央,端坐着孟子”,第 段“其实孟子就是一棵不老的树,这棵树历经两千三百年风雨,枝叶繁茂,蓊蓊郁郁,独木成林,荫庇天下”可知,“孟庙的树”既指孟庙里各种古老的树,也指孟子这株大树;
结合第⑧段“这片古树是专为穿过时空隧道走来的孟子准备的”可知,作者写古树是为写孟子作铺垫;古树的蓊蓊郁郁,象征了孟子思想历久弥新,写树实则象征了孟子的思想被发扬光大。
16.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⑦段“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飘动的髭须间吐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知,本段引用名句是为了体现孟子“仁政”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结合文章内容及第⑧段“最好让孟子在一片绿荫下讲出他的话语,最好在湿润的土地上播下优良的种子”第⑨段“两千年前的齐国、宋国、滕国、魏国都是一片干旱贫瘠……”可知,本文运用象征的写法,写孟庙的树,实则象征孟子的思想被发扬光大;这是一篇赞颂孟子的文章,本段引用孟子的名句,为下文赞扬孟子的思想作铺垫。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结合文中画线句“包裹着坚硬外壳的种子还是等来了细雨和风,它最终找到了人心这片温厚的佳壤,汩汩血脉滋润着它,使它慢慢破壳,慢慢生长”分析,画线句子将“仁政思想”比作“种子”,将“仁政思想”流传了下来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比作“种子慢慢破壳,慢慢生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孟子的思想被广大人民所采纳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表现了作者对此感到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希望孟子思想深入人心,实现孟子的治国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心愿。
18.本题考查个性阅读。这是阅读开放题,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举出历史上相同经历的事例即可。这句话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孟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和他有相同经历的如孔子,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示例:与孟子一样经历了类似的磨难还有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就个人而言,老子主张清心寡欲、清静无为。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9.例文:
家有“黄牛”老父
“……老哥,动作麻利点儿啊,时间不早了,该出发了。”几个男子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起身揉了揉蒙昽的睡眼向窗外望去——天还没亮呢。
我知道,他们又来叫父亲随他们一起到镇上卖青蚕豆了。今年风调雨顺,夏季上市的青蚕豆喜获丰收,我家也不例外。这几天,外省的许多客商到我们镇上来收购青蚕豆。家家户户都忙着摘豆、卖豆,因为青蚕豆的价钱要比以后卖干豆高出很多。
窗外的院子里,父亲弯着腰,正用绳子捆着昨天摘来的两包青蚕豆。我分明感觉到,清晨的风彻骨的凉,父亲痩弱的身躯在风中瑟缩着。不一会儿,父亲挑起两包豆,吃力地迈开步子,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走进黎明的晨光中。
昨天晚上,有位姐姐到我家说,她弟弟明天要到集市上去,如果愿意乘他的车,每人一元,一包豆也是一元。父亲算了算,我家的两包豆再加上他就得花3元钱……父亲拒绝了。
这些年,尽管粮食年年丰收,可父亲很节俭,总舍不得花钱。他要支撑起这个家,要供我和哥哥上学。他从不乱花一分钱。现在,乘一次车要花3元钱,他怎么肯呢?他只能一再苦自己,用单薄的肩膀去担起70多公斤重的担子。
中午,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从10里外的集市回来。见了我,他笑着说:“今天卖了个好价钱,有40多块哩!够你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吧?”说着,他径自向橱柜走去,添了一碗冷饭,夹上点儿冷菜,坐在门槛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父亲宛如我们家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每天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地劳作在田间地头,整天还乐呵呵的。父亲额上的皱纹一道道加深了,眼中布满了血丝,银发也长了出来。岁月的犁铧,使他痩小的身躯越来越沧桑。
今年,我们家蚕豆大获丰收,父亲心中充满了喜悦,也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 审题。家庭生活是中考作文命题关注的一大热点题材。这道“家有________”的半命题作文题,将我们写作的视角定位于“家庭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叙写家庭生活中的人、事、物。不过,大家要注意,题目中的“家”并非仅指“家庭”,它的内涵可以拓展到“家乡”“群体生活的场所及组织(如班级、学校等)”“国家”等。不论从哪个角度构思立意,都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要写好此题,恰当选择写作对象是关键。
第二,立意。具体说来,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写作角度一,叙家事,凸显生活的情趣。关键点是,这件(些)事情有什么意义,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挖掘出其中的积极意义。写作角度二:写家人,刻画人物的个性。写家人,一定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一千个家人,有一千个形象。家人不全是满面春风、阳光灿烂的,也可能是唠叨、冷酷、严厉、无情的,把人物的个性充分地刻画出来,写作就会很成功。写作角度三: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选材。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古语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跳跃着动人的音符。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家庭生活中捕捉可写的事件,并以生动的笔法将它再现出来。大凡喜事、乐事、伤心事,甚至是琐事、烦心事,均可进入我们的写作视野。家中亲人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也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人。因为熟悉,所以常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其实不然,家中亲人的个性我们最容易把握,还有,写亲人往往能带出真实的故事,使作文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家里除了人和事,还有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事物,包括植物、动物(宠物)、器物、玩具等,也包括抽象事物,如幸福、亲情、和谐、幽默、烦恼、伤痛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事物作为写作对象,叙述它们与自己的亲密关系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