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基础练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②。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①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②“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不久,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对两首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雁门太守行》通过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以及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B.《燕昭王》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C.同是运用了“黄金台”这一典故,《雁门太守行》借此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燕昭王》则是以此来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
D.两首诗同样运用朴质的词句、素淡的色彩,表达深沉的感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在春天,花、鸟本是常见的美好事物,但诗人笔下的花会“溅泪”,鸟会“惊心”。
C.颈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D.—厝朔东,一厝雍南。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衷(zhōng) 畎亩 殚精竭虑 (dān) 杳无消息
B.镌刻(xié) 折戟 正襟危坐(jīn) 藏污纳后
C.一厝(chuò) 殷勤 夷为平地(yí) 抑扬顿坐
D.拂士(bì) 于腐 同仇敌忾(qì) 不能自已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这小题。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归园田居(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②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③步荒墟。
徘徊丘垄④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枵⑤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⑥无复余。
一世⑦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⑨,终当归空无。
【注释】①游:游宦。②浪莽:放荡、放旷。③榛(zhēn):丛生的草木。④丘垄(lǒng):坟墓。⑤枵(wū):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⑥没(mò):死。一作“殁”。⑦一世:三十年为一世。⑧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为( )
A.甲诗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描写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B.乙诗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华丽,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C.甲诗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乙诗的后四句作者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的自然法则。
D.甲诗融情入景,语言特点质朴自然,颇为精练;乙诗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颇有悲愤慷慨之音。
6.下面的片段是浩然同学整理的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______,字子舆。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____________”,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____________”并称。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了《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请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画线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7.默写填空。
(1) 心远地自偏。
(2)感时花溅泪, 。
(3)角声满天秋色里, 。
(4) ,星河欲转千帆舞。
8.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 ,字 , 时期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
9.某校七(2)班开展了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邀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对爱国诗文的理解和诵读正确的一项是( )
A.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中铺排描述了“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许多富于关东生活气息的事物,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
B.冼星海的《黄河颂》中“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孕育中华文化、哺育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
C.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此句基于对山河、风、絮、雨、萍等的描写,顺势而发,直接抒情,写出了国事衰微,家破人亡的凄凉境遇,诵读时要表达诗人的哀恸之情。
D.杜甫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所写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相协调,属间接抒情,表达了国都沦陷、国破家亡的悲愤,朗诵时要慷慨激昂。
(2)为营造活动氛围,每位同学都创作了小诗,请补全下面的诗,使全诗形成一组排比句。
祖国,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要用婉转的曲调为你歌唱;
, ;
, 。
(3)根据活动的主题,除上述诗文外,请你再写一条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词送给同学。
二、阅读与理解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看”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11.结合诗人的理想,谈谈你对诗中“真意”的理解。
12.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按要求答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诗中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是:
(2)本诗和杜甫的《春望》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人表达的情感更突出、更鲜明。请结合两首诗中的相关诗句,分别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尊严
王永光
①将近五一小长假,来银行取钱的人挤满了大厅,一个接一个取钱、存钱、转账的,忙得我头都要大了。这天快中午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民工模样的男人在被我叫了号以后凑上来,一个20多岁的女人也紧跟过来。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排队,叫了号再过来。”可是那女人还是没有回转的意思,民工兄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们一起的。”
②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
③“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我急了。
④可那民工兄弟还是坚持在窗口取。“天!我服了。”没奈何,我只好把银行卡接了过来,没好气地说:“取多少?”
⑤民工兄弟说:“看看里面还有多少钱。”
⑥在密码提醒后,他输入了密码,我的脸一下子绿了……
⑦怪不得他非要坚持在这里取,因为那卡上的钱在自动取款机上根本就取不出来。我有些嘲笑地说:“还有37元6角——”我故意把声音拉得很长,大厅里的所有人应该都听得倍儿清楚。
⑧只见民工兄弟脸一红:“那……那就取30吧。”
⑨我心里想:取这么点儿钱还折腾我,也叫你丢丢人。不一会儿,我把30元钱丢给了男人。
⑩这时中午替班的来了,我交了班以后,匆忙去了街对面的一家面馆,因为我早就饿坏了。
可是走进店里,却发现那民工兄弟和他的女人也在里面,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
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民工兄弟见我走了进来,一下子红了脸,向里面转了一下头,大概是因为刚才在银行里的窘态,有些害羞。
我也忙知趣地快走几步来到吧台对老板娘说:“来一小碗担担面,打包带走。”在等面的几分钟里,我听见民工兄弟低声对女人说:“吃吧,你吃点吧!不为自个儿,也得为肚子里的孩子。”声音里明显带着哀求。我侧眼一看才发现女人是个孕妇。“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本以为过年老板还能给咱发两千,谁知道工地被质监局查封。吃吧,吃了这碗饭,咱就回家,搭大志的货车走……”
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那么对他。
我拿了面,塞给老板娘15元钱,小声对她说:“再给西边最北头那张桌子上碗面,我结账!我老家一个兄弟。”然后快步跑出了面馆。
我不想当面说清,是不想让民工兄弟再难堪。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
13.请从文中找出“我”面对民工夫妇情感变化的词语。
→嘲笑→ →感动
14.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5.结合语境,说说第 段中“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表情阴郁”的原因是什么。
16.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7.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是谁?请结合选文说说原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三、作文
18.按要求作文。
请以“那些幸福的日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立意新颖;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D
【详解】D.“素淡的色彩”有误。根据甲诗中“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凝夜紫”“红旗”等词可知,甲诗中色彩浓艳。故选D。
2.A
【详解】考查诗歌理解与分析。
A.“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有误。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此时正处安史之乱之中,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作者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反”通“返”,B项“惠”通“慧”,C项没有通假字,D项“厝”通“措”。
4.A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B镌刻(juān),藏污纳垢。C一厝(cuò),抑扬顿挫。D迂腐,同仇敌忾(kài)。
5.C
【详解】考查诗歌的鉴赏。
A.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B.乙诗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D.乙诗中,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中,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伤和感慨。选项中“悲愤”有误;
故选C。
6.(1)轲 战国 亚圣 孔孟
(2)将“了”改为“的”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平时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积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结构混乱,后半句的主语应是“《孟子》一书”,所以改为: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的《孟子》一书。
7. 问君何能尔 恨别鸟惊心 塞上燕脂凝夜紫 天接云涛连晓雾
【详解】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尔”“脂”“凝”“雾”等字词的书写。
8. 轲 子舆 战国 思想 教育 儒 亚圣。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9.(1)A
(2) 假如我是一片云 我要用轻盈的身姿为你舞蹈 假如我是一粒种子 我要用新生的绿色为你祈祷。(后连贯,意对即可)
(3)示例一:热爱祖国,就爱她的一切。示例二: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B.《黄河颂》的作者为光未然,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C.“直接抒情”有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联运用比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并未直接抒情;
D.“所写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相协调”有误。“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表达作者黍离之悲;
故选A。
(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写格式为:“假如我是……,我要用……的……为你……”。
示例:假如我是一棵树,我要用茂盛的树叶为你乘凉;假如我是一支笔,我要用绚丽的颜色为你绘画。
(3)本题考查爱国名言积累。
示例: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10.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景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11.“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远离世俗的纷扰,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追求。(或表明作者厌恶世俗和官场的污浊风气、名利纠纷,归隐田园,希望在田园的悠然和闲适中保持高洁的品行。)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诗人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见”把人与南山融为一体,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天然意趣。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开篇就说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是远离官场。如何做到不被俗事打搅,那就远离官场,远离尘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东篱边采菊,偶然抬头见到傍晚时分的南山雾气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诗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此中”可理解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真意”可理解为诗人希望远离世俗的纷扰,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追求。这两句说的是离开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人生的真义,即使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12.(1)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或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本诗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涵分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一写登高望得远,二写对前途的信心。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迷惑双眼,应该放眼大局立足长远。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本诗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意思是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这句诗中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为全诗奠定积极乐观,豪迈达观的感情基调;
《春望》中运用夸张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该句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也反映出劳苦大众反对战争,期盼安平和乐的美好愿望。
13. 生气 后悔 14.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写出“我”在听到民工兄弟坚持要在窗口取钱后的疑惑、埋怨、不耐烦与生气的样子。 15.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疼丈夫。丈夫因为没钱,为自己买了一大碗面,而他却喝白开水,所以心疼、难受,吃不下面。二是埋怨丈夫。丈夫瞒着她把钱借给别人,而两人连生活费和回家的路费都没有,所以埋怨、生气,吃不下面。 16.①交代“我”默默为民工兄弟买一大碗面而后离开的原因,点明主旨;②议论抒情,升华主题;③表达对民工兄弟的评价和赞美。 17.示例:最令我感动的人是民工兄弟,因为他乐于助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世界就会更美好。
【解析】1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从①段“我生气地脸一黑喝道”提炼:生气;从 段“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脸也跟着一下子红了,后悔不明真相的自己刚才那么对他”提炼:后悔。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限定角度为人物描写。“给你说了到外面去取、到外面去取,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语言描写,从语气中表达出“我”的不耐烦;“我急了”神态描写,写出“我”当时生气的神情;联系语境分析作用,②段“他把银行卡递进来说:‘取点零花儿。’我一下子就急了:‘取小额到外面自动取款机上去取!’他一脸难为情地说:‘我们就在这里取吧,排了半天队了’”,他取零钱,在“我”的提示下依然坚持在窗口取钱,“我”的语言“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表现了心里的疑惑、埋怨。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女人手里拿着筷子,却怎么也不见落进碗里”,根据 段“女人的面前摆着刚刚盛好的一大碗‘担担面’,而男人的面前则是一碗亮亮的白开水”可知原因:是心疼丈夫,自己吃面,丈夫喝白开水,心里难受,吃不下;“表情阴郁”,根据 段“我知道这事儿怨我,我不该把攒的钱借给刘三儿,可人家刘三儿他爹在医院里等着救命呢,你叫我说个啥”可知原因:对丈夫瞒着她把钱借给刘三儿的不满、生气。
16.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作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结构上:总结全文,“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照应题目。
内容上:“他是个好人,是个同伴遇到难处会毫不犹豫帮一把的好心人,是个懂得疼老婆、对孩子负责的好男人”,这是对对民工的评价,赞美他是一个“好心人”“好男人”;“而我需要做的不是堂而皇之的施舍,而是替他好好维护他那份虽然艰难、但却高贵的——爱的尊严”
交代“我”默默为民工兄弟买一大碗面而后离开的原因,表现了“我”善良;“也让他觉得这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好心人,让他可以有信心、有勇气把内心那份爱的尊严继续下去、坚持下去”,点明文章主旨,升华主题,将爱和尊严传递下去。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示例:最令我感动的人是文中的“我”。“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后,对自己的之前的做法深感后悔,说明“我”是一个善于反思、改错的人。“我”默默为农民工买面,维护他高贵的尊严,是个替他人着想的人。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即使是对他人的热心帮助,也要从他人的角度考虑,做到既帮助了别人,也维护了别人的尊严。
18.范文:
那些幸福的日子
记忆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躺在奶奶怀里,坐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听蝉鸣,听奶奶讲着古老的神话传说。
奶奶家住在乡下,那里的天是蓝色的,夜晚是宁静的,星空是明亮的,空气是清新的。我住在大城市,天是灰蓝色的,夜晚是繁华的,星空像是蒙上了一层沙,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着汽油和烧烤的味道。每当到了七八月份放假的暑期,我就会到奶奶那里住。即使路途比较远,住的时间也不长,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奶奶的依恋。小时候,奶奶会把我抱在怀里,我坐在她的腿上在大树的余荫下伴着蝉鸣听故事,我能安静地听好多好多的故事,听一下午都不烦。奶奶的故事是那么的动听,夏日的午后有了大树的遮蔽,不再炎热。那里的日子是多么幸福。
等到大些了,我坐在奶奶的身旁,两个藤椅坐在一起,这时的蝉鸣还是那样的动听。再大些的时候,我便很少去奶奶家了,每个暑假都被各种补习班所代替。而我和奶奶也只能在电话中听到对方的声音,电话里有时也会断断续续的传出蝉鸣,还是那样的幸福。
奶奶在我记忆中永远都是温和的老人,在奶奶的脸上我从未看到过其它的表情,只有慈爱与温暖。
奶奶离开时我就在身边,现在我一想到奶奶,便会想到那个画面,我坐在藤椅上,伴着蝉鸣听奶奶讲故事。很多年了,一回到奶奶家,我便坐在那个藤椅上,蝉鸣还会在耳边响起。我睡在藤椅上,梦里奶奶便会给我讲故事,与我说话。
奶奶家的那棵树还在,树下的两把藤椅还在,树上的盛夏蝉鸣也还在。听着盛夏的蝉鸣,是多么幸福,因为奶奶就在那盛夏的蝉鸣之中。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那些幸福的日子”。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日子”是中心词,暗示这篇文章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用“幸福”来修饰“日子”,表明文章的内容要体现“幸福”这一特点。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生活中,幸福感受的来源很多,可以来自父母的关爱,可以来自朋友温暖的话语,可以来自陌生人的帮助……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幸福”的感受,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即可。
【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不能错误地理解题意。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第三,选材要精当。要围绕着中心来选择材料,运用那些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写作时,依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要突出表现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结构文章时,注意内容上起、承、转、合,最好能写出文章的“波澜”;能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情揭示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语言上,要准确通顺,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