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ēi) 着陆(zhuó) 凛冽(lǐn) 一丝不苟(gǒu)
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
C.姿态(zī) 堪称(kān)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
D.揪着(jiū) 咆哮(xiào)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面前,衡水中学“高考工厂”比起所谓的“素质教育”显示出更加实用。(在“实用”后面加上“的优势”)
B.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旨在通过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从十个方面提升街巷环境。(将“提升”改为“改造”)
C.在陈学中的千亩农场里,看着绿油油的麦苗仿若一片绿色的海洋,让人不禁畅想到几个月后丰收的景象。(删去“看着”)
D.随着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放暑假,使一群群“小候鸟”陆续迁徙来到广州,与在此打工的父母短暂相聚。(删去“陆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博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DI”初步定价大约在4至6万元左右。
4.选择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一句话( )。
A.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B.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一样。
C.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D.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二、现代文阅读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
①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XXXX起飞,预计XXXX临空!”
②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极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④“航向XX,航速XX节省略号”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⑤X时XX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⑥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解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⑦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⑧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⑨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
⑩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X……”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堪称完美。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正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跟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版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文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问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5.选文⑧到 段写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6.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 段划线的句子。
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7.你是如何理解第 段中“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这句话的?
三、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②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的高分。
③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④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8.画“ ”的句子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9.结尾画“ ”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课外阅读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11.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13.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四、句子默写
14.根据提示默写。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3)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4) ,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
(5)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自己不服老、不信天、奋发有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 ; , 。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题大庾岭【1】北驿
宋之问
阳月【2】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3】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4】不开。明朝望乡处【5】,应见陇头梅。
注释【1】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2】阳月:阴历十月。【3】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4】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5】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15.下列关于诗歌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写到 “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了。
B.颔联写到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
C.颈联虚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想象见到的景色: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
D.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
16.下列关于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
B.后两联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
C.颈联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的抒情而蓄势。
D.尾联中写到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运用这一典故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
六、名著阅读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7.下列选项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 鲁迅 散文集 B.《西游记》 施耐庵 神魔小说
C.《骆驼祥子》 老舍 长篇小说 D.《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 科幻小说
18.“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 》(篇名),本文记叙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 。
七、综合性学习
19.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已于北京时间10月8日揭晓。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此殊荣。你们班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走近露易丝·格丽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辞中说:“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你们小组对露易丝·格丽克诗歌的这种“朴实的美感”很感兴趣。想做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1)请从三个不同角度拟写出具体的了解和研究方向。
(2)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始终游走在严肃与活泼之间,它本身并不会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实际利益,然而,很多人一直在思索、强调诗歌的作用。在以“诗歌的意义”为主题的讨论会上,你想起一位诗人曾说:“一个真正喜欢诗歌的人,他是坏不到哪里去的”。于是,你受此启发,想在会上谈谈诗歌与人的品性修养之间的关系。请写下你的发言内容。(100~120字)
八、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玩,是人的天性。玩,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钥匙;玩,是塑造性格、丰富情感的向导。玩中有学问,玩中有智慧……
请以“会玩,才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桅杆(wēi)——wéi;
B.坠毁(zuì)——zhuì;
D.澎湃(bài)——pài;
故选C。
2.D
【详解】D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此句属于残缺主语。删去“随着”或“使”即可。
【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3.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两面对一面,可删除“能否”;
C. 搭配不当,可将“改善”改为“加快”;
D. 语意重复,“大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删去任意一个;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是描写句;
B.夸张;
C.把“身体”比作“箭”,是比喻句;
D.拟人;
故选C。
5.通过对话交代着舰的进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塔台内听着两人的对话,富有现场感;突出飞机着舰过程紧张而有序。 6.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生动地写出舰载机逐渐下降,准备着舰的轻巧灵活姿态,表现飞行员技术的精淇。
描写的角度:动作描写,运用一系列动词,具体展现舰载机逐渐下降,准备着舰的过程,准确地表现飞行员技术的精湛。 7.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已经盼望半个世纪;(1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无数中国海军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终于成功了;表现了人们的激动和自豪之情。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⑧段“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第⑨段“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XXX!’”,第⑩段“着舰指挥员:‘航向XX,航速XX……’”,第 段“飞行员:‘明白!’”第 段“……”可知,通过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的对话,交代了着舰的过程;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仿佛也在塔台内听着两人的对话,富有现场感;通过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的对话,突出飞机着舰一步紧接着一步,着舰过程紧张而有序。
6.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结合划线句“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把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逐渐下降,准备着舰的轻巧灵活的姿态,表现飞行员技术的精湛;“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飞至舰艉后上方”“迅速下滑”,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对舰载机逐渐下降的动作进行了具体地刻画,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具体展现舰载机逐渐下降,准备着舰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飞行员技术的精湛。
7.本题考查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第 段“‘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问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可知,舰载战斗机着舰成功,每个人都为之感到激动和自豪;
结合第 段“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可知,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已经盼望半个世纪;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无数中国海军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终于成功了;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人们为之感到激动;综上可知,这是许多人“落泪”“激动”的原因。
8.动静相衬: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和上面“悄然不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动静相衬,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9.侧面描写:衬托出吕伟跳水精彩!也洋溢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和自豪感!
【解析】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与上文“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既是运用对比的写法,也是动静结合的写法,还是侧面衬托的写法。作用: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与悄然不惊的水花,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吕伟精彩的表演赢得人们由衷的赞赏,突出人物形象。
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结合全文内容来看,作者写印度记者对吕伟跳水的赞赏的语言,侧面衬托出吕伟的动作完成的精彩,突出表现了爱国的主题。表达了作为中国人以有这样的人才而骄傲的爱国情和自豪感!
10.B 11.C 12.D 13.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10.D中“愿”解释为“希望”,D项理解有误,故选D。
11.句意为:于是为盂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停顿为: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故选A。
12.根据文本内容“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D项“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的理解有误。故选D。
1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折(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去(离开)”的正确翻译。
【点睛】翻译: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来。”
盂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芏救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观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盂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观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泰国攻打魏国,不能攻克,但是游观的台榭已被烧毁,游观的乐趣已被夺走了。然而燕国劫不去援救魏国,魏壬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叉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禹,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自己会跋涉几千里寒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盂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14. (1)山山唯落晖 (2)白云千载空悠悠 (3)江人大荒流 (4)攀条折其荣 (5)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晖、悠、荒、攀、骥、枥、已”等字词的书写。
15.C 16.B
【解析】15.C项“颈联虚写”关于诗歌内容分析错误。颈联是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到的景色。
16.B项“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关于诗歌赏析不正确。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思念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没有对朋友的思念。
17.B 18. 《五猖会》 无知
【解析】17.B项错误,《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
18.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和情节。
19.(1)【示例】“朴实的美感”的起源、“朴实的美感”的内涵、“朴实的美感”的代表作。
(2)【示例】大家好,我认为学习诗歌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学修养,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而且能提升人的艺术修养水平,增强实现理想的勇气与信心,更充分地使人感受人生的趣味。中国人讲究含蓄委婉,诗词里多用起兴,所蕴含感情都是借风物传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诗歌时深入体会其中的风物、品味感情、有助于培养人的品性修养。
【解析】(1)
本题考查设计研究方向的能力。
此题可围绕“朴实的美感”的主题,从内涵、起源、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代表作品、意义等方面设计研究方向即可。
(2)
本题考查发表看法的能力。
此题可根据题干“一个真正喜欢诗歌的人,他是坏不到哪里去的”的提示,从诗歌对品性修养产生的积极作用角度作答即可。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诵读诗歌,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诵读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累积厚重的文化内涵。学生可将诗歌经典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影响自身的行为。对诗歌内容加以理解、运用,这种理解、运用体现在生活和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可据此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0.会玩,才好
小昆虫,小动物是我的最爱,平时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和他们玩,这不我又要和蚱蜢玩了。可别小看了这玩,这玩可以增长知识呢!
你知道蚱蜢长的怎么样吗?你知道蚱蜢吃些什么吗?你知道怎样捕捉蚱蜢吗?哈哈,我知道!而且是我在“玩”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蚱蜢。
平时,我对昆虫很感兴趣,也喜欢收集介绍这方面的书。
去年的国庆节,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位于太仓市的艳阳山庄度假。那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深深地吸引了我,“花、草、虫”生活得多么和谐、自在呀!
“我们捉蚱蜢去吧!这里一定有许多欢蹦乱跳的蚱蜢!”刚到目的地,哥哥就指着一片杂草丛生的草地对我说。我一听,有自己喜欢的蚱蜢,立刻放好行李,跟着哥哥扑向那片郁郁葱葱的野草地。
哥哥说得果真没错﹣﹣我们刚走进去,一些受到惊吓的蚱蜢立刻连蹦带跳地飞开了,吓得我抱头鼠窜。哥哥连忙拉住我说:“别怕,有我在!”在哥哥的保护下,我又兴致勃勃地钻进了草丛。但我一时却看不清蚱蜢。原来,蚱蜢为了保护自己,身上的颜色和青草很接近,长得宛如一片对折的小树叶。刚开始,我怎么也捉不住这些机灵的蚱蜢,我向哥哥求助,哥哥一边做着示范一边对我说:“弟弟,你看,像我一样﹣﹣看准了以后,把两个手并起来,像一个倒扣的碗,一下子罩下去。动作一定要快!”我按照哥哥的方法去做果然有效,不一会儿就逮到了好几只。我自己也“发明”了一种新方法:当蚱蜢落在树叶上休息时,你悄悄的走过去,看准了,快速捏住它的翅膀,可谓是手到擒来。
回家了,可我的“玩”兴未尽。就把几只蚱蜢放在瓶中带回了家。我又对其进行了仔细观察,并通过上网知道蚱蜢是益虫,专吃蚊子,一只蚱蜢每天最多可以消灭掉10多只蚊子。它就是靠着两支修长的翅膀和三对有力的大腿捕捉蚊子的。于是,我赶紧把这几只蚱蜢﹣﹣人类的朋友,放进了小区院子的花草中…
这样,我们既玩得开心,又获得了知识,我只想说:会玩,才好!
【详解】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会玩,才好”里的关键词语是“玩”,这里的“玩”可以获得知识,收获智慧,熏陶性格等,玩中有学问,玩中有智慧。这就打破了人们平常眼中的“玩”,不是低俗的,无情趣的玩,而是开动脑筋的,有探索意义等的玩。作文中要写出“玩”的深意、智慧、情趣。题目中还有一个词语“才好”,要突出好在哪里,即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影响。据此分析选材作文即可。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