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 课《孟子》三章
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
B.公孙衍(yá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所以动心忍性,曾(céng)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f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B.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举:向上抬,向上托。)
D.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常常犯错误。)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舜/发于/畎亩之中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戒之曰 必敬必戒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
C.居天下之广居 妾妇之道也
D.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列对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愤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7.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他们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 ,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
A.有些人妻儿可以不要 B.有些人官可以不当
C.有些人官可以不做 D.有些人财产能够抛弃
8.翻译下列句子。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译文
(5)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
9.填空。
(1)孟子,名 , (朝代)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七篇。
(2)《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 .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夫环而攻之 夫:
(2)委而去之 去:
(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
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结论又是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岂:
(2)居天下之广居 居:
(3)得志,与民由之 由:
(4)威武不能屈 屈:
14.翻译下列句子。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译文: .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
15.下列对本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的人格。
C.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16.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孙叔敖举于海
B.百里奚举于市 愿为市鞍马
C.必先苦其心志 以钱覆其口
D.征于色 天山共色
1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
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
20.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苏秦刺股( )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23.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 。此之谓大丈夫。”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4.请将文段甲中横线处的句子填写完整。
2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独行其道
B.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C.帝感其诚
D.其间千二百里
26.翻译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岂不诚大丈夫哉( )
(2)饿其体肤( )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8.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29.今天,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中国的高铁领先世界,手机支付方便我们的生活……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国人欢欣鼓舞,于是有些人开始沾沾自喜,觉得中国已经跃身成为世界强国。面对这样的观点,请你运用文段乙中学到的知识,发表一下你的见解。
片段写作
某中学食堂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但每次饭后倒掉的剩饭剩菜还是不少。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论述,100~120字。
答案
A 2.C 3.C 4.A 5.C 6.C 7.C
8、(1)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5)(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9、(1)轲 战国 儒家 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1)句首发语词 (2) 离开 (3) 泛指武器装备 (4)国防
11、施行仁政。“得道”的结果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1)难道 (2)居住 (3)遵从 (4)使……屈服
14、(1)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
(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15、C
16、(示例)这句话出自《孟子》,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被迷惑乱心;有危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7、A
1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20、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1.(1)大腿 (2)懂得道理(规律)
22.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人的情趣可以随时变化,必须通过学习来驾驭情感,成就人的本性。
23.A句运用了类比说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学习对于成就人的本性的重要性。
24.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5.D
26.(1)真正,确实 (2)使……受饥饿之苦
27.(1)一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外来祸患,那么这个国家常常要灭亡。
28.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者:①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都可以)
29.示例: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虽然现阶段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我们作为青少年,要好好学习,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让未来的中国更加繁荣富强。
30、不要让节约停留在口号上。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是每个同学应该做到的。但是如果把节约停留在口号上,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能达到节约的效果吗 自欺欺人罢了。所以要把勤俭节约落到实处,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