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预习新知
【积累精彩语句】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作品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2.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B1%A1%E5%BE%81%E6%89%8B%E6%B3%95 / 9189330" \t "_blank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本体)。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掌握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规范书写。
开垦(kěn)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qián)滋暗长
倦怠(dài) 婆娑(suō) 虬(qiú)枝 恹恹(yān)欲睡
秀颀(qí) 地壳(qiào) 倔强(jué)(jiàng)
宛然(wǎn) 鄙视(bǐ) 旁逸斜出(yì) 不折不挠(náo)
答案:书写略。
2.形近字辨析。
开kěn(垦) 不屈不náo(挠)
(1) (2)
诚kěn(恳) 富ráo(饶)
折断(zhé) 蛮横(hèng)
(3)折 折腾(zhē) (4)横
折本(shé) 纵横决荡(héng)
3.理解词义。
(1)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2)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3)恹恹欲睡:形容精神不振作、昏昏欲睡的样子。
(4)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5)婆娑:枝叶扶疏的样子。
(6)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7)妙手偶得:文学修养高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8)不折不挠:不弯曲,不屈服。形容节操刚正,意志坚强。
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他著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本文体裁是散文,“礼赞”含有崇敬而赞美之意。
【初步感知文本】
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案: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2.本文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探究重点难点】
1.白杨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它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答案: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是不平凡的:黄绿错综、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作者写高原景色,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这样的背景,烘托出白杨树的鲜明形象。
2.白杨树的“不平凡”各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案: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生长环境不平凡——景色美;外部形态不平凡——形象美;内在气质不平凡——-精神美。——所以,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内涵的?
答案: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先抑后扬,文势起伏。且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阳刚之美:“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样,文章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了白杨树的内涵。
4.怎样使用象征手法?
答案:第一,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第二,象征不同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主要着眼于局部的语言表达效果)。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在表达象征意义之前,往往要对这一事物进行细致描绘,突出其某方面的特点(如本课第5段),为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做铺垫。第三,象征的作用主要是,将作家想说而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巧妙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学习写作技法】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采用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义。请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表达对某种人物或品质的赞美之情。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绝壁松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