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愚公移山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愚公移山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1:1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愚公移山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万仞(rèn)  孀妻(shuāng) 无穷匮也(guì)
B.魁父(kuī) 冀州(jì) 叩石垦壤(kòu)
C.箕畚(běn) 荷担(hè) 一厝朔东(cuò)
D.始龀(chèn) 智叟(sōu) 出入之迂(yū)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提出)
B.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C.惧其不已也(已经)
D.寒暑易节(交换)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下列与“何苦而不平”这一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D.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也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河阳之北 D.河曲智叟亡以应
8.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
(3)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9.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
(3)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是:“ , 。”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 ”
(5)愚公认为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 。”
(6)文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 , 。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杂然相许(        )
(4)曾不若孀妻弱子(        )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2.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13.请你写一段话赞美愚公。注意主题突出,语言简洁。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 ”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先前。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向吾远游翼、雍  向:
(2)恐力不胜 胜:
(3)年且九十 且:
(4)自日出至薄暮 薄:
1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差矣,汝之言!
A.何苦而不平 B.甚矣,汝之不惠
C.告之于帝 D.聚室而谋曰
16.翻译下面句子。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17.从《二翁登泰山》的故事中,你获得了何种启示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 )
(2)固不可彻( )
(3)甚矣,汝之不惠( )
(4)意虎之食人( )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20.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内分别画“√”或“×” 。
(1)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均持否定态度。( )
(2)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应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称赞。( )
(3)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
(4)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 )
21.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就其中一个观点简要谈谈。
答案
C 2.C 3.C 4.B 5.B 6.A 7.D 
(1)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1)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 , 达于汉阴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0.(1)阻塞 (2)尽,全 (3)纷纷地 (4)不如,比不上
11.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
12.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
13.示例面对困难,你毫不退缩,说干就干;年近九十的你,为什么一定要移山 因为你心里想的是为后人造福。你的勤劳,你的坚韧,是我们后人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4、(1)以前,从前 (2)胜任,完成 (3)将近 (4)迫近
15、B
16、从太阳出山(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17、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18.(1)苦于 (2)顽固 (3)同“慧”,聪明 (4)估计
19.(1)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仔细地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0.(1)× (2)× (3)√ (4)√
21.人生有时会遇到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