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习题课件 (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习题课件 (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7: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第一单元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zhōng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mán 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cǎn 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lóng 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2)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huán chuō nán dào B.yuán lù nán diào
C.yuán chuō nàn diào D. huán lù nàn dào
(1)依次在横线处根据拼音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衷 蛮 惨 隆 B.忠 瞒 残 浓
C.衷 瞒 惨 浓 D.忠 蛮 残 隆
D
A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批判”和“揭露”对调。B.成分残缺,应在“和平”后加上“的理念”。D.主语残缺,应去掉“通过”或“使”。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批判和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阴谋,就是为了不让历
史的悲剧重演。
B.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向世界传递着珍爱和平。
C.历史,总会给人以无尽的智慧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D.12月13日,通过公祭仪式,使我们重温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那段惨烈的历史,
表达了我们对死难同胞灵魂的安抚。
C
解析:文章中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一事展开论述,体裁是评论。
B.文章列举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被歪曲的事实,
揭露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的企图。
C.文章中多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论述的真实性、针对性。
D.全文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语势强烈,掷
地有声。
D
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问题。
4.第2段作者列举一系列事实,有什么作用?
5.选文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6.怎样理解“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4.第2段作者列举一系列事实,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列举一系列事实,运用一系列排比句,证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从正面论证了论点。
5.选文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示例:
选文第1段提出论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第2段从正面论述“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第3段从反面论述还有一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6.怎样理解“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答案示例:
正义之士不会忘;无耻之徒企图扭曲历史,我们不能忘;只有记住国耻、民族的血泪史,才能以此为警钟,时时激励人们发愤建设祖国。祖国变得强大,才不会再受外敌这样的凌辱。
7.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
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2014年2月27日,十二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南京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
B.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
C.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
(2)请就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发表你的看法。(60字左右)
(1)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南京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
B.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
C.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
C
解析:A项,秦淮,河名,流经南京。秦淮是南京的古代别称之一。B项,钟山在南京。C项,姑苏是苏州的别称。D项,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
(2)请就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发表你的看法。(60字左右)
答案示例:历史不能忘却,重温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要永远定格在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 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作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个地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在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一片多么恢宏的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它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吗?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8.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9.文章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的三个时间,请依次答出(1)“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2)“三十年以来”、(3)“三年以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0.“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
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
12.作者说:“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这“悲壮感和
使命感”的内涵?
8.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案示例:
(1)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并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到南泥湾,震撼、感悟于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3)作者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
9.文章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的三个时间,请依次答出(1)“由此上溯到一千
八百四十年”、 (2)“三十年以来”、(3)“三年以来”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
重大历史事件。
答案示例: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3)1946~1949年,解放战争。
10.“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结构上:承上启下,既照应前文“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又引出下文没有读懂的文字。内容上:突出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认识经历,为下文真正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里的悲壮感和使命感做铺垫。
11.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它的背面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
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
答案示例一:
从修辞角度赏析。“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吗?”运用设问、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对碑文的深层理解,那些数字的背后,是阵容巨大的烈士们,是鲜活的生命,从中可感受到烈士的悲壮,表达了作者的震撼。
答案示例二:
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连用四个叠词,气势如虹,加上“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写出了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牺牲的人数之多,付出的代价之大,表现作者理解深入,感受深刻,震撼之大。
12.作者说:“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
理解这“悲壮感和使命感”的内涵?
答案示例:
悲壮感:作者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使命感: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1)小和同学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材料一】在第七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各地举办各种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在很多记录公祭活动的影像中,一张孩子们手捧菊花为死难者默哀的照片尤其触动人心。2020年12月13日上午10时零1分,警报声拉响,南京某小学举行悼念仪式,孩子们高举写有“勿忘国耻”的标识牌,为死难者默哀,提醒自己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材料二】2020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隆重举行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呵护和平;不是沉陷在苦痛历史中,而是激发爱国情怀,凝聚向未来奋进的力量。我们在珍爱和平中勇毅前行,在警醒奋进中开创未来,定不辜负新时代的召唤。
13.(许昌一模改编)2020年 12月 13 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公祭日,学校要开展以“铭记历史,
面向未来”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2)右图是央视新闻公众号在2020年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发布的《83年,从未忘记》一文中出现的海报。如果你是班会发言代表,请向大家介绍这幅海报并阐述其寓意。(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语言简明得体,180字左右)
(1)小和同学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材料一】在第七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各地举办各种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在很多记录公祭活动的影像中,一张孩子们手捧菊花为死难者默哀的照片尤其触动人心。2020年12月13日上午10时零1分,警报声拉响,南京某小学举行悼念仪式,孩子们高举写有“勿忘国耻”的标识牌,为死难者默哀,提醒自己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材料二】2020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隆重举行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延续仇恨,而是呵护和平;不是沉陷在苦痛历史中,而是激发爱国情怀,凝聚向未来奋进的力量。我们在珍爱和平中勇毅前行,在警醒奋进中开创未来,定不辜负新时代的召唤。
解析:【材料一】中谈到缅怀死难者,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材料二】中表达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愿望。
答案示例:
①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②让国民特别是青少年通过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③表达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崇高愿望。
(2)右图是央视新闻公众号在2020年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发布的《83年,从未忘记》一文中出现的海报。
如果你是班会发言代表,请向大家介绍这幅海报并阐述其寓意。
(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语言简明得体,180字左右)
答案示例:
各位同学,大家好!这幅海报的主体“南京”二字,用了黑色粗体,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南京的“南”内部变形为一个钟表,时间停留在10:00,
10:00 是公祭仪式开始的时间,寓意要铭记历史,警钟长鸣;钟表分针是十字架形状,寓意珍爱生命、热爱和平。“京”字中间是白色数字“300000”,寓意30余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海报最下方是“此刻,向30余万遇难同胞致哀”字样和时间“12-13”,显示了海报的主题和公祭日时间。
解析:解题分两步,一是介绍画面,二是明确寓意。介绍时首先是称谓,注意礼貌;介绍海报的具体顺序应该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