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 近代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庞大的人口数量
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当今世界的
资源、环境等问题无不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讨论:
就一个地区而言,引起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实际上,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二、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1、时间差异2、地区差异——不同的人口政策三、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农业革命之前高高低农业革命-二战后高低高二战后-现在低低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国家2001年的人口再生产资料 请说明世界人口每
增加10亿的时间规律?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继续增长,但速度放慢(注:图中是1995年的人口数) 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人口的空间变化 例题解析
【例3】 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有何积极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形成民工大军,根据图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民工流动的特点。
(3)大规模的民工有序地进入城市,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意义?
(4)目前我国对民工尚无十分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民工盲目流动现象比较严重,这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
(5)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的特点,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办?
解析:答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认识人口迁移发展过程和人口迁移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点评:这是一道融合地理、政治学科知识的综合题,它要求学生能从人口迁移知识入手,说明现代人口迁移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从黄河、长江下游地区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些迁移人口中,有些是国家有组织地从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内地和边疆,有些是农村人口自发地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西部、北部地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口迁移,对于调整我国人口分布、开发荒地和矿产资源、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工从农村流入城市,从内地流入沿海地区,从贫困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从高原区流入平原地区。
(3)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外地民工承担了许多脏、累的体力劳动,加快了城市基本建设,改善了城市面貌,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民工的劳务收入和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4)会加重交通运输部门的压力,加重城市的负荷,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城市社会治安受到干扰,部分地方的环境卫生和市容状况较差。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反映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这对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但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市场在配置资源中也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它又会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科技人才和有文化、有技术专长的劳动力向农村、内地、条件较差的地区流动,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例4】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拉丁美洲继续是国际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C.人口移出减轻了所在国的人口压力
D.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持续发展有外来移民明显的作用
解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欧、北美,1973年石油提价以后的波斯湾产油国,由于经济发展快,国民收入提高快。一些低收入、劳动条件差的工作需要廉价劳动力。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高,为限制外来移民享受本国国民福利,严格限制外来移民取得本国国籍,并限制非劳动人口流入,使得外籍工人成为移民的主要部分。
移民对移民迁出国来说弊大于利,移民多是成熟劳动力,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外流损失更大。而移民接受国得到了廉价的各种级别的劳动力。以美国20世纪末的标准计算,把一个婴儿培养到大学毕业约需12万美元,移民为美国节约了大批培养人才的费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新经济”(指以微电子行业为中心的经济部门)起了关键作用。“硅谷”的电子信息业从业人员中,外来人口占1/2以上。“硅谷”成了清华大学20世纪90年代毕业生的最大聚集场所。
点评:本题关键是要弄清楚人口迁移的概念及迁移变化过程的发展。
答案:ACD
【例5】 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提供了人口迁移的先决条件
B.最早到达美洲的欧洲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资源和珍宝
C.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和贩卖黑奴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亚洲的人口移出区都是人口稠密区
解析:经济原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欧洲人向外迁移就是为了掠夺财富。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开辟了许多种植园,印第安人大量减少已不够他们奴役,于是更为血腥的贩卖黑奴活动兴起。400多年中,非洲仅精壮劳动力就损失了1亿人,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生产力。
为了解决殖民地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欧洲殖民者也把手伸向亚洲,致使亚洲人口稠密区的劳动力也大量外流。
大量华工参加了美国大规模的铁路建设,许多华工死在工地上。美国铁路系统建成后,立即公布排华法案,严格限制中国移民进入美国。完成铁路建设的华工失去工作,生活无着落,许多人靠洗衣挣钱度日(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就蔑称中国志愿军是“洗衣匠”)。随着美国洗衣机的普及,许多华人华侨又转向餐馆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口迁移特点的掌握。
答案:ABCD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特点
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4.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特点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读图思考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点拨:
时间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四川省
主要在内地和边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内地省、自治区
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点拨:
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点拨: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我国古代人口的变迁
1、周朝前,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
3、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尤其是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引起了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2/3左右。
4、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5、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活动
从上述案例中任选一个,进行重点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点拨:第一次:战争 第二次:经济因素 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点拨:古代:战争 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
注意: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作业设计
1、请你用自己的话阐述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请你通过事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探讨
学习目标
学习提示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3.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是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难点为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互动
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总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0万,占总人口的82.1%。
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解析: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国内人口合理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深圳的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劳动力需要空前增大,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等条件为人口流动创造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人口的迁移,对深圳的影响除了对环境的影响外,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发展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方面,也表现在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等方面。
人口迁移除了对环境有所影响外,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发展也有影响。
合作讨论
1.何谓人口迁移?
我的思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
2.为什么会发生人口迁移?
我的思路:人口迁移发生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间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产生了迁移的拉力,导致了人口迁移。
3.人口迁移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我的思路:主要表现为对迁入地:增大环境承载量、公共设施加大负荷;对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对环境有积极意义。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原因、方向、目的有哪些?
我的思路:特点是自发流动人员大增,成为主流。
原因是市场经济增强,人口政策放松。
方向主要由乡村到城市、由内地省、自治区向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目的是务工、经商为主。
5.读下图,思考问题。
(1)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2)美国东北部气候有何特点?
(3)美国人口向南部和西部迁移,除气候因素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我的思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因而人口稠密。
(2)美国东北部纬度偏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
(3)东北部地区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和旅游业等。
决策参考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有很多知识点可以一清二楚地表示在图上,让人能一目了然,所以一定要利用好地图。如(1)能根据某地区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等;(2)通过读图了解目前世界外籍工人主要分布地区:北美、西欧、西亚、南美和南非等,其中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国人口的国家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等国;(3)美国人口大量从东北部和中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4)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式、原因及意义;(5)民工流动主要输出地与输入地(输出地:四川、江西、安徽、贵州等地;输入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
规律总结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它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客观上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混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人口迁移的发生,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的现象,受生产方式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不同的生产方式,人口迁移也具有不同的规律。教材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对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让学生了解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而这些因素最终是要通过其产生的迁移拉力和推力来实现。同时要通过一些实例具体分析其产生迁移的原因。而且这些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另外,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时针对不同知识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于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知识,特别是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的分析,在教学时不妨通过实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的培养。
(2)技能: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的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在“人口迁移”的一词定义中,给出了判断哪些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否则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另外,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是本节的重要技能目标,通过对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习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意义等知识,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人口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迁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口的空间变化 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思路导引
1.人口迁移是指( )
A.人口地理位置永久性或长期地变化
B.人口由一个居住地到另一个居住地
C.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人口空间移动
D.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该人口的居住地
解析:人口迁移强调人口的居住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答案:D
←人口迁移的内涵,理解人口迁移的三大要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表现在( )
A.只对人口迁出地有影响
B.只对迁入地有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有影响
D.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没有影响
解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有影响:从迁出地来看,人口的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人才的流失。对迁入地来说,有利的方面: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甚至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化人才,节省本国或本地区教育及培训费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及社会文化信息,促进经济发展、文化和科技进步;不利的方面:人均公共设施使用量减少,人均消耗量减少,加剧人地矛盾和社会供求矛盾。
答案:C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双向的,对迁出和迁入地均有影响,且均有正负两面的影响。
3.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解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淡水、土壤和矿产;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交通和通讯、文化和家庭、婚姻等因素;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政治中心的变革等。
答案:C
←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
4.历史上我国人口频繁迁移开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起,人口开始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渐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
答案:B
5.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规模小,频率高
B.规模小,频率低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频率低
解析: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
答案:B
←识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据此回答6~7题。
6.目前我国每年流动人口达2000多万,其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安置失业人员
B.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的建设
C.自发迁移
D.压缩城市人口规模
解析:见第7小题解析
答案:C
7.当前我国吸纳大量流动人口的地区是沿海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
A.以平原为主 B.经济发达
C.气候优越 D.人口众多
解析: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式主要是人口流动,而且是自发的,目的是务工和经商,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
答案:B
8.我国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 )
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环境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殖,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C.加速开发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输送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此题为2001年高考题。解答该题应着重从西部资源优势和西部人口问题两方面考虑:一是石油、天然气丰富;二是西部人才缺乏,人口素质在全国属于较低水平。
答案:CD
←人口的主动迁移可称之为自发迁移,通常是指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或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而迁移到其他地方,人的意志是迁移的主要动力。而被动迁移包括被迫的人口迁移和强制的人口迁移,均为客观存在外界压力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我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各不相同,引起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当前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主要是人口主动迁移,大型工程的建设使人口搬迁多属于被动迁移。80年代中后期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
二、填空题
9.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 到 的人口迁移。
答案:农村 城市
10.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最直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战争 移民支边 自然灾害
←填空题参看课本。
三、综合题
11.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
答案:京津唐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2)新疆吸引人口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见第4小题解析
答案:人口稀少,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全国重要商品棉基地,日益发展的国家边境贸易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缓解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_______和 。
解析:本题涉及知识面广,题目具有一定开放性,难度较大。回答时要结合教材,联系实际,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回答人口迁移的影响时,要注意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答案:流动人口 务工 经商
←此题为平面图判读题。平面图是用来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空间结构及分布规律的最主要方式。通过读图要能够正确读出人口迁移的地点,进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当时发生人口迁移的背景。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文练习答案
课本第9页活动参考答案: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明自己的祖籍所在地。每一次人口迁移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主要从就业机会、家庭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教育条件、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2.不相同。因为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对迁入地来说,①人口迁入为其提供了劳动力,调节了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改善了当地的综合环境;②涌入迁入地的人口过多,会给迁入地的综合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对于迁出地来说,缓解了当地人口压力,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易造成人才流失。
课本第11页活动参考答案: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以没有完全的答案,但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去分析。
(1)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原因:16世纪起,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欧洲移民带来资金和技术,开发矿山,发展工业和矿业。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的增加,迁往美国的人数逐年增加。20世纪初,美国每年接纳的移民超过100万。
战争、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农业的危机和自然灾害、老工业区的饱和与环境污染、新资源的开发以及老工业区的改造和环境的改善等原因使美国国内人口迁移频繁。
(2)我国古代的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主要有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等;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迫切需要寻找就业机会,政策的许可也为人口迁移提供了契机,而城乡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本题主要是分清美国的人口迁移包括国际人口迁移——移民国和国内人口四次迁移高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