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例题解析
【例1】 仓储超市是一种以批发为主的大型超市,其选址的主要依据是( )
A.位于城市中心
B.环境优美
C.交通便利
D.地租较低
解析: 仓储超市占地面积大,并且以批发为主,所以其布局主要考虑交通和地租。只注意仓储超市以批发为主,忽略了占地面积大的特点,容易造成漏选D选项。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影响商业区位因素的考查。
答案:CD
【例2】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区基本上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界,明显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类。
(2)A地区的气温约为25.3 ℃,若只考虑高度变化,B地的气温约为________℃。两类地区气候状况比较是:气温________;降水________。判断降水量不同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3)观察图中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看出,聚落分布的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城区成为当地商业中心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首先要认真读图,用图中提示的信息进行解答。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地区地形为山地和平原。然后,依据在近地面对流层中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计算B地的气温。进而判断A、B两地的气候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多分布在平原且沿河分布,A地居民点规模最大,处于河流交汇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应为该地区的商业中心。
点评:本题以等高线图为切入点,考核了地形的类型,地形对气温、降水的影响,地形与聚落分布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从而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答案:(1)200米等高线(或铁路线) 平原 山地
(2)19(或18~19.3之间) 平原高于山地 山地多于平原 山区水系发达
(3)沿河流及交通线分布 平原多、山区少
(4)交通方便,人口集中;有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
【例3】 读“株洲城市发展图”,回答(1)~(3)题。
(1)1949年以前,影响株洲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株洲现有街区与1949年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株洲城市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1)交通运输是从帆船、马车向公路、铁路运输发展的,因而城市是由沿河、沿大道逐步向沿公路、沿铁路布局的。读图分析,株洲在解放前主要是沿湘江发展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应是河流。(2)现在的街区分布一方面面积规模有较大扩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城市沿河、沿铁路发展的特点。(3)株洲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出了交通方式和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随着京广线的建成开通,城市沿河、沿京广线迅速发展,接着又随着湘黔线等干线的建设,株洲街区沿铁路线发展的特点更为明显,这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同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城市变迁。
点评:本题通过株洲城市发展的变化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城市区位选择和城市形态变化的影响。
答案:(1)河流
(2)街区面积明显扩大 现有街区沿铁路干线分布更加明显
(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和交通线的变化是造成株洲市城市形态变化的原因。随着京广线的建成,株洲沿河布局变成沿河、沿京广线分布,湘黔线建成后,城区沿铁路干线发展的现象更加明显。
●思维过程
1.注重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交通运输活动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基本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也有很多亲身体验,因此在学习时应和生活实践相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材也很注意选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增加感性材料。如:在学习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时,教材提到了株洲、日本筑波、浙江嘉兴的发展,我们可以走访当地有关部门,或者访问长辈,了解历史上当地交通运输布局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本市或本县的聚落形态有什么影响。在学习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时,教材以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作了比较,还具体提到了北京市场区的历史演变示意,我们也可以调查当地商业网点的分布,分析交通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联系实际,还应考虑到因地制宜,只有掌握了这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2.运用读图比较法,对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商业网点进行比较,可运用教材中的图,联系山区、平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分布状况、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通达性,结合商业网点的密度差异,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典例探究
规律发现
【例1】读“某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简要分析不同时期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解析:图中给了三个时间段的城市用地规模,另外,从图中的信息可看出,主要是交通运输对城市用地分布和规模影响较大,且出现运河、长江的字眼,可大致判定该地所处区域。
参考答案:1950年前,运河运输较繁忙,所以城区围绕运河建成,而建国后,随着铁路运输量的不断增长,我国交通运输以铁路运输为主,所以城市用地向北扩展,而1990年后,长江工业带开发,带动沿江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区面积再次向北扩展。
【例2】读下面“山区商业网点”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幅图中,表示山区商业网点的是图________,表示平原商业网点的是图______。
解析:见第3小题解析
答案:一 二
(2)图1、2比较,商业网点密度较小的是图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见第3小题解析
答案:一 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商业网络难建立;人口稀少、腹地窄,商品生产、消费量小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城市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图1 图2
山区和平原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造成了两者密度的差异。
(3)若山区为林区,平原为水稻区,则山区向外销出的商品有________,买进的商品主要有_______。可见,_______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地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和组织形式的有关知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商业网点的分布。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平原区商业网点密,且多采取固定的形式;而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的山区、高原则宜采用流动的形式,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也会出现诸如自动售货机、电视和网上购物等新形式。
答案:林产品 粮食(或稻米) 自然资源
5.2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4题。
20世纪初,石家庄只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庄。到1999年,石家庄站共有8个运转场、2个货场、一个客站、127条专用线。石家庄已成为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铁路枢纽,也发展成为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1、第一条通过石家庄站的铁路名称是( )
A 石太线 B 石德线 C 京汉线 D 正太线
2、目前,在石家庄与京广线相交的两条铁路是( )
A胶济线、 石太线 B 石太线、京九线
C京汉线、石德线 D 石太线、石德线
3、石家庄由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B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业发达
C 铁路的修建和发展
D 原有的工农业基础好
4、上述事实说明了 ( )
A一个地区交通干线的变化,会影响该地区城市的兴衰
B交通发达的铁路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C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路线的发展变化,不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D 能否成为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关键看交通发达与否
5、有关交通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交通线上
B、不同的交通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是相同的
C、沿河、沿海、沿铁路线可形成城市轴线,而在高速公路沿线一般不会形成
D、城市一旦形成以后,其所在地区的交通线路的变化对城市所带来的影响较小
6、下列地区的商业网点组织形式宣采用较密集的固定方式的是 ( )
A. 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地区
B. 山区
C. 牧区
D. 城市远郊区
7、西安市主要商业街分布在市中心,其体现的商业中心布局原则是 ( )
A.交通最优 B.资金最优
C.货源最优 D.市场最优
8、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在该城市交会的铁路干线有 ( )
A.京沪线、湘黔线、陇海线
B.京九线、浙赣线、襄渝线
C.焦枝线、湘桂线、枝柳线
D.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二)综合题
1、判断A、B两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A地乡村聚落呈 形或不规则的 形。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2)B地乡村聚落呈 状,村落沿 ________ 伸展。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是: 。
(3)由上面分析可知,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形态与 密切相关。
(4)A、B两地的乡村多分别出现在我国的 方和 方。
2、分析下图中A、B、C三个聚落,哪个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为什么?
3、读“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 较合理。理由是:
。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
。
(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I、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 的措施。请在国中适当位置用蓝笔画出。
(4)由于在山区的E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镇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这需要
条件做保证。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方便居民购物,甲乙两地的商业网点均分布在 、 的地区。
(2) 为提高商品流通效益,甲、乙两地商业网点均靠
地和 方便的 两旁。
(3) 由图可看出,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
平原地区的密度,原因是
。
(4) 图乙中 A、B、C 三处中 , 最容易发展成小型商业街的是 处 , 因为该处符合 、
原则。
(5) 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 ,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所以,很多商业网点以 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 沿线。
(6)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 。这些 的形成和布局,与 和 密切相关。
5、读株洲城市的发展图,回答:
(1)图中数码代表的铁路名称
① 线,② 线,③ 线。
(2)早期株洲城市规模的特点是 ;城市区位的特点是 。
(3)现代株洲城市规模和区位发生变化是
、 ;
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6、阅读材料,说明交通因素的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安徽省阜阳市对外交通口岸发生三次重大变迁,城市中心也发生三次转移。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阜阳市的对外交通口岸是泉河,货栈、钱庄、店铺集中在旧阜阳城北泉河南岸一带。第一次移动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泉河淤塞,主要对外交通口岸转移到颖河西岸三里河一带。1958年前兴建的码头、仓库、工厂集中在这一地带,现在这里成了阜阳市中心。第二次移动开始于1958年。当时在三里河南的颖河上修成颖河大闸。闸上虽有过船设施,航运毕竟不便。1958年后新建的工厂移到大闸以南的七里湾一带。20世纪60年代在七里湾一带形成新工业区。第三次移动发生在1972年后。1972年后从淮北市到阜阳市的铁路通车。火车站在颖河东面,火车站附近形成河东工业区和仓库区。接着阜阳到淮南市的铁路建成,京九铁路南北贯通,阜阳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火车站附近成为阜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扬州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是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然而后来却逐渐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
A. 水源供应不足 B. 战争迫使人口迁移
C. 政治中心的转移 D. 交通条件的变化
2、关于交通与城市区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沿河、沿海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B、扬州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C、宝鸡是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
D、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区位集中
3、石家庄原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来发展成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其原因主要是 ( )
①经济发展迅速 ②铁路的修筑
③自然资源的开发 ④交通条件的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有关中国京杭运河沿岸一些城市衰落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运河沿岸城市扬州的衰落是由于城市自身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B运河的淤塞是造成沿岸城市济宁衰落的原因
C运河沿岸城市的衰落是由于海上运输和铁路的发展而造成的
D中国南北贸易的减弱是运河沿岸城市衰落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市数目较多。秦汉两代,全国有18个规模较大的城市,都是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大部分都位于北方地区。隋唐时,由于大运河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宋代,南方的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超过北方,南宋时号称繁华的大邑有40个,其中三分之二分布在浙江。据此回答5-7题
5、秦汉时期,大部分城市都分布在北方,主要是因为: ( )
A、北方的气候更适合人类的居住
B、北方的自然资源比南方丰富
C、黄河流域是古文明发源地
D、南方交通运输没有北方便利
6、宋朝时,我国城市多数人口分布在南方,下列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北方战乱 B、南方水资源丰富
C、经济南移 D、商业贸易发展
7、隋唐时,南方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交通 B、资源 C、军事 D、政治
8、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安,城市中的主要商业街分布在 ( )
A. 处于西安城市的几何中心
B. 人口集中的城市居民小区内
C. 城市市区的环形路周围地区
D. 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9、在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区 , 商业网点的组织形 式是 ( )
A. 可以采用相应规模的固定形式
B. 由于地价较高,不宜采用固定商业网点
C. 为方便群众应主要采用流动服务的灵活组织形式
D. 应以货郎担和大篷车为主要组织形式
(二)综合题
1、下图为“上海市及上海港范围和位置略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回忆结合中国地图,说出上海港在全国海、陆、河的交通区位①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的________(南、中、北)段;②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________口;③位于沪杭铁路和_________铁路的交汇处。
(2)从地貌上说,上海港是长江_________上的一个河港 ,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_______江分布。
(3)一般情况下,决策者常把工厂建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宝山钢铁公司是20世纪后期我国兴建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简要说出宝钢明显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为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你能从图上看出其中的两项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海还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有许多条全国著名的商业街,它们以________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最著名的有_______(商业街)。
2、读下面我国某城市区位示意图,回答:
(1)图示城市名称是 ,其优势区位是
。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在我国与该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 、
等城市。
(3) 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 对城址的选择影响很大。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五个城市中形成较早的可能是 和
两个城市,其原因是
(2)A、C、D城市兴起共同的区位因素是( )
①平原地形 ②气候暖湿
③资源丰富 ④交通发达
(3)A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是 ,促进该城市发展和限制该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 和 。
C城市位于 地貌上。
(4)D城市适宜发展 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
。
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再形成一座城市,将这座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上。
(5)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字母所示地区适于发展的农业类型分别是:G ,
H 。
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地形区以 为界可以把地形分为 和 。
(2)A、B、C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 ,该点是城市形成的良好区 位,其原因是 。
(3)A、B、C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是 ,良好的区位条件有 ;A、B、C三城市地位的变迁,说明了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 ,会对该地区城市的 和 产生很大的影响 。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选择题
1.C 2.D 3.C 4.A 5. A 6. A 7. D 8. D
综合题
1.(1)圆 多边 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 (2)带 河道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山区中的河谷地区等(3)地理环境(4)北 南
2.C,因为C聚落位于河流的汇合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利于货物的集散。
【提示】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城市的区位,虽然这三个聚落都靠近河流,但C聚落附近位于河流的汇合处,是水运交通的一个优势地点,有利于货物的集散,因此C聚落更有可能发展为城市。
3.(1)方案② 路线虽长但沿途地形平坦,不穿过山地,工程量小 (2)有利于C镇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需要 (3)开挖运河 图略 (4)铁矿石来源 交通运输
4.(1)人口集中 交通便利 (2)商品生产 对外联系 道路 (3)小于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 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4)B 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 (5)分布的位置 便捷的交通 交通最优 高速公路 (6)标志 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 交通运输的发展 变化
【提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左图是山区商业网点的示意。右图是平原商业网点的示意。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 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所以,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5.(1)京广 湘黔 浙赣 (2)规模很小 沿河设城 (3)城市规模变大、由沿河设城转为沿铁路枢纽设城 铁路的兴建
解析 交通自古至今是影响城市区位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在靠帆船、马车运输的时代城市多建在河流、大道的汇合处,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铁路、公路沿线出现了许多城市。株洲城市的变化一方面说明了不同时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不同,另一方面说明了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6.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20世纪初以来,安徽省阜阳市中心经历了三次转移,而每次城市区位的变化都是伴随着阜阳市对外交通口岸的重大变迁而发生的。阜阳市中心转移的直接原因与过程大致是:阜阳
(依靠泉河水运)→ 发展了城北古商业码头区→(泉河淤寨,依靠颖河西岸三里河水运)→发展了三里河码头、工业商业区→(修建颖河大闸)→ 发展了闸南工业区→阜淮铁路、淮南铁路、京九铁路→河东工业、仓库区。
由此可见,交通因素是影响阜阳城区位的主要因素。
(一)选择题
1. D 2. B 3. D 4. BC 5. C 6. B 7. A 8. A 9. A
综合题
1.(1)①中②入海③京沪 (2)三角洲 黄浦 (3)接近大的消费市场;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提供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4)① 建立卫星城如:宝山、金山 ②开发新区如:浦东新区 (5)市场 南京路、淮海路等
2.(1)重庆市 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有三个方面的水运优势。 (2)沿河设城 宜宾 武汉 (3)河运 河流
3.(1)B C 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地形、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③ (3)石油资源 铁路运输 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 河口三角洲 (4)钢铁工业 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旅游 略(在连接BCDE四个城市铁路的交会处) (5)畜牧业 种植业
4.(1)铁路 山地 平原 (2)A 两条河流交汇处,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地 集散、中转 (3)C 沿河设城且在河流与铁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最为优越 分布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知识探讨
学习目标
学习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密度及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本节重点是交通线的变化引起聚落形态的变化,难点是山区和平原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合作讨论
1.“南船北马”是说在我国古代,南方主要靠帆船运输,北方主要靠马车运输。所以,我国北方的城市大都在大道会合处,南方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试分析河流如何影响城址的选择。
我的思路: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河流能提供大量的淡水。城市与周围地区、其他城市之间需要建立各种联系,如物质交流、人口流动等。这种联系越方便、越频繁,城市越繁荣。河流能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影响城址的选择。在工业革命以前,河流的运输功能最为重要。从我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湖河道发展起来的。古代还在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等处建设城市,可以利用天然的河面进行防卫,利用了河流的军事防卫功能。
2.石家庄市原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太、石德铁路又在这里与京汉铁路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河北省的行政中心。现在,石家庄人口已超过100万,而正定县城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这段材料反映了交通对城市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的思路:铁路是现代大宗货物快速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的修筑可以促进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抑制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3.“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对联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商业活动的影响?
我的思路:为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商业网点尽可能地扩大服务范围,增加交易机会,交通方便的地方便于商品的集散,能够“通四海,达三江”。
●决策参考
通过本单元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交通运输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又影响了城市的形态变化和区位选择。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的区位有所不同。在靠帆船、马车运输的时代,城市多建在河流、大道的会合处。我国南方的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例如古代城市邯郸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上发展起来的。随着铁路、公路的发展,在公路、铁路的枢纽以及公路、铁路的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例如,我国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有京广线上的石家庄、郑州,京沪线上的蚌埠,陇海线上的宝鸡等;我国湖南省株洲市就是在铁路枢纽上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例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得到充分的发展,扬州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活动最繁荣的城市。后来,随着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还会影响到商业网点的分布、集镇的发展。
由此我们了解到地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形成发展的观点;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之间又具有普遍联系性。在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其成因、分布和特征时必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规律总结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技能:能够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过程,也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过程。首先通过对株洲、筑波、嘉兴等城市空间形态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交通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接着通过山区、平原地区商业网点的对比,演绎和推理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进一步以北京商业区的变化作为印证。坚持这样的方法和过程,就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下掌握区位因素的分析过程。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课文知识点解析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全析提示
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读图5.5“株洲市略图”和图5.6“日本筑波略图”,分析城市形态与交通干线的关系。
株洲市形成初期,仅在湘江岸边平原、低地交通便利的地区分散布局,规模较小,亦不能称之为城镇。后来随着京广线在该区域的穿过,城镇沿京广线部分地区分布,但规模较小且分散,特别是1949年前更是如此,随后随着湘黔线、浙赣线的兴建,株洲成为铁路交通的枢纽,带动了株洲城市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被称做“火车拉来的城市”。
筑波是日本新兴的科学城,位于东京东北60千米筑波山西南麓。这里有40多个科研机构和2所大学。居民主要是科技人员、教职工、研究生和大学生,整个地区的分布以长达9千米的中轴线路为依托,形成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铁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特别是铁路运输,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这些城市沿铁路线聚集的特点十分明显。
2.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1)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读图5.7“浙江嘉兴略图”和案例②“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分析不同时期嘉兴聚落形态变化的特点。
解析: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特点是城市空间形态随交通线的发展而变化。嘉兴城在唐宋时建成的地区为团块状地域形态,明清时期,由于城区河流淤塞,不能通行漕运大船,城市沿环城河道向东、北两个方向伸展。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城市沿铁路迅速延展。建国初期,由于陆路交通发展缓慢,城市仍以沿河伸展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期,公路运输发展较快,城市开始转向沿公路发展,以老城区为中心,沿四条对外公路及大运河伸展,城市形态逐渐演变为星状。
(2)交通线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要点提炼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给该地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邗沟段和长江的汇合点即江都(扬州),随着南北贸易活动的频繁,扬州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唐代成为除长安外最繁华的城市,后来,随着运河的淤塞、京沪铁路的建成、海上运输的发展,扬州的发展缓慢了,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再如,广西的梧州,原是广西水路通往广东的总枢纽,但湘桂铁路修通后,沿铁路线上的南宁、柳州、桂林的发展超过梧州,梧州就从广西原第一大城市降到目前的第四位。
要点提炼
运河的淤塞、海运的发展及京沪铁路的建成,使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但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上保持不变。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读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图”和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分析山区和平原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除两者密度有差异外还可能有什么原因。
解析:商业网点应尽可能多地吸引购物者,以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而交通便捷程度是吸引商品范围、顾客多少的决定性因素。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平原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密集,交通方便。所以,山区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密度。
全析提示
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
思维拓展
人口稀少、交通不便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影响和制约着商业网点的分布,所以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分布的不同,除交通因素外,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稠密,也是导致两地商业网点密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读图5.10“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分析影响该服装市场分布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解析:高速公路附近,交通方便,有利于商品集散。
交通便捷,才能吸引大量购物者,所以,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3.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影响城市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
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读课本85页案例③“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分析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发展变化的关系。
解析:元朝把北京定为全国的首都,称“大都”。当时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以西的积水潭,同大运河连通,成为南米北运、物资交流的停泊港。于是,沿湖岸码头,靠近钟鼓楼一带,开始形成并发展为北京市的商业中心——钟鼓楼市场(图5.11a)
自明朝起,由于城内码头和航道的废弃,紫禁城的修建和王城的扩大,北京城内交通阻隔,出现了三个相对隔离的区域,分别形成了以前门为中心,以西四和东四为次中心的商业网点格局。(图5.11b)
20世纪初,东交民巷向外国使团开放,随着交通等市政设施的完善,王府井很快成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同时,一些过去被王城阻隔的主要街道被打通,内城各部分之间的通达性增强,全城性的购物活动活跃起来。除了东四、西单和西四等传统商业区外,前门和王府井成为了北京的两大商业中心。
50年代末,随着东西长安街延长拓宽,提高了西单的通达性。铁路客站由前门迁往东单附近,加强了王府井的区位优势。北京地铁在王府井、西单、前门均设立站点。这些交通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北京西单、王府井、前门商业中心三足鼎立的格局。(图5.12)
近些年来,北京市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相继建成,沿线出现了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今后,随着地铁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六环公路的建成,北京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布局也必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
4.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的地区,商品流动量小,商业网点密度小,宜采用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地区,商品流动量大,商业网点密度大,宜采用商业街、商业小区等固定形式。
[教材习题研讨]
方法点拨
课本第83、86页活动题答案:
注意点:这两题可以培养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原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我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资源得出结论的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最后得出结论,形成文字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洁性、科学性。
课本第84页读图思考题参考答案:
参看前面[教材优化全析]。
结合调查资料和所学的教材知识完成。
知识归纳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知识的技能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多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如,“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市(图5.5)。
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如筑波市(图5.6)。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⑴主要交通线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省嘉兴市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
⑵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例一:我国清末大运河的淤塞,加之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例二: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得到充分发展,扬州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而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0。。。。。。。。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发展迅速。
案例2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了解嘉兴城在不同时期,其“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扩展”的状况,真正理解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
走访当地有关部门,或者访问长辈,了解历史上当地交通运输布局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本市或本县的聚落形态有什么影响。把你的调查结果用图或文字表达出来。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至少有一个商店。把相邻的社区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有若干个商店组成的商业网点。人们通过这些商业网点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商业网点也尽可能多地吸引购物者,以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
建议可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资料.把所学的知识与当地的实际相联系。活动中要了解本地交通运输布局发生的变化,可先找到本地区的地图,就地图中交通线内容走访当地交通、科研或规划等政府部门或访问长辈,了解其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写出调查报告或用不同图例表示出来。
二、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从教材84页图5.8及图5.9可看出:山区商业网点密度要少于平原地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
原因分析: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因此,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
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⑴布局原则: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原因: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购物者。
⑵布局位置: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图5.10)。
案例3
通过这个案例,应注意了解以下问题
1.北京的商业中心分布和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钟鼓楼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
相对应的交通变化,钟鼓楼市场衰退与大运河运输地位衰落、运输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后两个阶段与
城市交通干线形态变化紧密联系。
2.教学建议:将案例3中的资料与图结合起来,指导学生理解交通与商业中心发展变化的关系。
3.交通线路的改变与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有的集镇因位于河道航运的终点而商业繁盛;当险滩被清除,航道向前延伸时,集镇的这种集散转运地位随之消失,商业逐渐衰落。
例如: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后来,由于公路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连定期的集市贸易都没有了,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⑴主要交通线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⑵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运输布局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⑴布局原则: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⑵布局位置: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3.交通线路的改变与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作业】
完成课后活动题
注意: 本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锻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中两个题目分别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为了加强城乡学生对其他地区的了解,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教师,都应努力引用其他地区的图文资料进行学习,以开阔学生视野。如果有条件,可以利用网络展开城市和乡村学校之间的交流。
课件20张PPT。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
变化的影响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2.聚落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市沿京广铁路线延伸日本筑波市受南北向公路的限制3.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交通线的发展促进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延伸发展交通线的衰落城市发展缓慢或衰落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如嘉兴市的演变运河通,城市兴;运河塞,城市衰。如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唐代因京杭大运河的兴盛扬州成为繁华的港口和商业城市元代以后因运河的淤塞和海运的兴起扬州迅速的衰落,扬州仍保持沿河伸展的形态嘉兴市的演变唐宋时期初始形态团块状地域形态明清时期城区河流淤塞沿环城河道向东、北方向发展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沿铁路迅速发展建国初期陆路交通发展缓慢沿河伸展为主60年代初建立许多工厂向外扩张70年代后期逐渐演变成星状公路发展迅速沿河和铁路扩展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每个商业企业点商业网点商业中心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运输线稀少,多沿河谷山谷分布,居民点和商业点稀少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众多,居民点和商店多商业网点:若干商业企业依靠交通运输线路所形成的商业网络。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平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山区 < 平原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便捷交通商业
网点市区环路边缘高速公路沿线聚集集散中转人流物流如: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服装市场说明交通最优原则代替了市场最优原则。交通优,人流拥,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交通最优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商业网点布局便捷交通交通运输线路的变化对集镇商业的影响因航道延伸或交通线路的改线集镇的形成与交通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服装市场(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的服装市场)P85案例3 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民变化钟鼓楼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小结:要致富,先修路。1.沈大高速公路边上的西柳服装市场的区位因素是( )
A.历史原因 B.自然条件好 C.国家政策 D.交通便利D2.形成商业中心最主要的条件有(?? )
A.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
B.社会发展,有一定政治历史地位
C.环境优美,可发展购物旅游
D.经济欠发达、人口稀疏A【课堂练习】3.现在,株洲市的空间聚落形态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
A.河流 B.地形 C.铁路 D.气候4.关于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和分布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的分布决定着聚落空间形态
B.军事因素对现代城市分布的影响在加大
C.交通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依然很大
D.政治因素对聚落空间形态起决定作用√√5、商业网点的密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A经济 B交通 C自然环境 D宗教6、石家庄和郑州等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河流 B人口 C铁路 D公路7、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批发中心应位于
A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B城市的行政中心
C居民的住宅区内 D市区环路的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课堂练习】8、关于交通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1)铁路运输具有运载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等特点(2)公路运输的发展速度不如铁路运输快 (3)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相比较,水路运输方式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小 (4)航空运输是最快捷的现代运输方式
A(1)(2) B (1)(3)
C (1)(4) D(2)(4)9、运量大,运具与线路和二为一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管道运输10.具有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 B公路运输 C水路运输 D航空运输CDB【课堂练习】第五章 第一节答案1、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 管道 航空 2、铁路 海洋 3、管道 4、社会 经济 技术 自然 13、(1)铁路 或 公路 (2)航空 (3)河运 (4)铁路 (5)海运26、方案三
解析:该题在起点和终点都已确定的情况下,进行交通线路的选择的原则是: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方案一:占用耕地少,线路短,但交通量最小。方案二:占用耕地较多,线路最长,货物周转时间长。方案三:交通量大,线路短,交通运输方便,但占用耕地也最多。所以综合衡量,方案三最合理。26、方案三
解析:该题在起点和终点都已确定的情况下,进行交通线路的选择的原则是: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方案一:占用耕地少,线路短,但交通量最小。方案二:占用耕地较多,线路最长,货物周转时间长。方案三:交通量大,线路短,交通运输方便,但占用耕地也最多。所以综合衡量,方案三最合理。40、(1)塔里木 管道 上海 (2)社会经济 山脉、河流 科学技术 (3)陇海-兰新 管道运输连续性强,损耗少,运量大,费用低 (4)、(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