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8 列夫 托尔斯泰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髭(zì) 长髯(rán) 一绺 鬈发(quán)
B.黝黑(yōu) 粗劣(liè) 气宇 穹顶
C.可憎(zēng) 蒙昧(mèi) 貂皮 酒肆
D.掠过(luè) 颔首(hán) 锃亮 僵绳
2.下面句子中关联词语填充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我(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
②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 )不写,我( )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③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 )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A.①虽然… …但… … ②不但… …而且… … ③如果… …就..........
B.①不仅… …而且… … ②因为……所以… … ③虽然… …但… …
C.①如果… …就.......... ②因为… …所以… … ③虽然… …但… …
D.①因为… …所以… … ②如果… …就… … ③虽然… …但… …
3.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què)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B.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jìn)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界。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C.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儿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qióng)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D.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zhā)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胡髭(zī) 尴尬(gāngà) 粗劣(lüè) 两颊(jiá)
B.侏儒(zhū) 粗糙(zào) 甲胄(wèi) 纠缠(jiū)
C.广袤(mào) 无垠(gēn) 掩饰(shì) 鬈发(quán)
D.敦实(dūn) 颔首(hàn) 锃亮(zèng) 长髯(rán)
6.请选出加点词语含贬义的一项( )
A.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B.祖母嘲笑我,说:“你这叫做瞎狗看星星。”
C.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二、字词书写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jié zé( )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长髯覆盖了两频,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yǒu hēi( )脸膛。
(3)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fān lái fù qù( )地看。
(4)fán huā sì jǐn( )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漫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
8.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粗制 造 藏污纳 寡欢
立鸡群 正 危坐 首低眉
无可 疑 然失色 广 无垠
三、填空题
9.文学常识填空。
(1)茨威格是 (国家)的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誉为“ ”。
(2)列夫 托尔斯泰是 国伟大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 》《 》《 》。
10.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 , 文学家,生于 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主要成就在 和 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 》和《罗曼 罗兰》等,小说《 》《 》《 》《一颗心的沦亡》等等。
11.《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 ,他是 (国籍)的作家,其代表作有传记《 》《罗曼·曼兰》等。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她吃足苦头和付出牺牲,全都是为了我们的缘故。
②因此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我们要做一切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母亲高兴。父亲决定向办公室请一天假,好在庆祝节日时帮帮忙,姐姐安娜和我从大学请假回家,妹妹玛丽和弟弟维尔也从中学请假回来了。
③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两个姑娘考虑到,逢到这样一个大场面,我们应该穿戴得最最漂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了一番,使它们显得挺好看。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几条带活结的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这个节日的纪念品。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而且两个女孩子都说,那顶旧帽子,她戴了非常合适。
④早饭后,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我们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母亲是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的,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坐车游逛几十英里,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⑤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
⑥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好了一切安排。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为了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和新年那样。母亲把所有的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放到一只篮子里,准备上车。
⑦唉,车子到了门口的时候,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父亲叫我们不必管他,他说他留在家里也很不错,他愿意留在家里;他说我们也用不着顾虑他三年来一直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假期这回事;他要我们马上出发,快快活活地过个节,不要为他操心。
⑧不过,当然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特别是,我们都知道,他果真留下来的话,准会闯祸。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做午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不过,她们都表示,只要母亲说句话,她们都乐意留在家里干活。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做饭。
⑨因此,到最后,决定还是母亲留下来,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而且尽管天气明媚,阳光灿烂,但室外还是有点儿凉,父亲有些担心,要是母亲出门,她没准会着凉的。他说,当母亲本来可以好好地休息的时候,如果硬拉她到乡下去转悠,一下子得了重感冒,他是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他说,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让她尽可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一会儿。他还说年轻人很少能体会到,安静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⑩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o母亲站在阳台上,从那里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父亲每隔一会儿就转身向她挥手,后来他的手撞在车后座的边上,他方说,他认为母亲再看不见我们了。
11嗯,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中行驶,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父亲钓到各式各样的大鱼,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12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可是首先她不得不给父亲拿来手巾和肥皂,还有干净的衣服,因为他钓鱼时总是弄得一身肮里肮脏的,这就叫母亲忙了好一阵子,接着,她又去帮女孩子们开饭。
13终于,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最最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有烤火腿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吃饭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屡次三番地站起来,去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便说,她完全不必这样忙来忙去,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站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14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15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我看见她眼里含着泪水。总之,我们大家都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得到了最大的报偿。(有删改)
12.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
①大家请假回家过节→② →③ →④大家外出游玩→⑤母亲为大家忙碌。
13.结尾处母亲眼里为何会“含着泪水”?
14.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15.请概述本文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之处,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16.母亲为家人忙碌操劳反而感到幸福,请结合这一点简述你对幸福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③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选自《列夫·托尔斯泰》有删改)
17.三段文字都在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但各有侧重,其重点分别是什么?
18.第二段末引用高尔基“托尔新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的描述,有何作用?
19.从选文中看出托尔斯泰是怎样的一个人?
五、综合性学习
20.语言综合运用。
(1)阅读下面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你得到哪些启示?(至少写两点)
有个青年总想一举成名。他去请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人好比分数,分子就是他自己实在有的那么大小,而分母就是他把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小。分母愈大,分数就愈小,如果分母是无穷大,分数就等于零了。”
(2)请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将托尔斯泰的话补写完整。
托尔斯泰在圣彼得堡广场上散步时,忽然看到一个乞丐,衣衫褴褛,托尔斯泰就给了他一些钱。有人告诉托尔斯泰,那人是个骗子。托尔斯泰说:“我不是捐钱给他, !”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茨威格正是抓住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其心灵。阅读下面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比喻句,试着另写一句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②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冑,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4)以“我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为题,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胡髭(zì)——(zī);
B.黝黑(yōu)——(yǒu),气宇——器宇;
D.掠过(luè)——(lüè),颔首(hán)——(hàn),僵绳——缰绳;
故选C。
2.D
【详解】关联词语常见的考查形式有在句中填写恰当关联词和辨析具体的语境中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两种类型。所以要首先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层次。D项正确,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分别为:因果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
3.A
【详解】考查词句理解。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托尔斯泰有“一百只眼珠”,他用这些“眼珠”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进而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中。故理解正确的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故选A。
4.C
【详解】A.胆怯(qiè),
B.正襟(jīn)危坐,
D.扎(zā)成,
故选C。
5.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A项,“劣”应读“liè”;B项,“糙”应读“cāo”,“胄”应读“zhòu”;C项,“垠”应读“yín”。据此,答案为D。
6.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D项正确,“精通时事”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7. 诘责 黝黑 翻来覆去 繁花似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本题中易错的字是:黝,覆。
8. 滥 垢 郁郁 鹤 襟 颔 置 黯 袤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成语的积累。成语文字填空的答题方法。遇到形近、音近或义近类成语填空时,要注意从相近成语的相异语素去分析,找出其差别。从而确定答案的文字。
9. 奥地利; “俄国革命的镜子” 俄国、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 《复活》。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2)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
10. 斯蒂芬 茨威格 奥地利 维也纳 文学传记 小说创作 《三位大师》 《焦燥的心》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象棋的故事》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象棋的故事》,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茨威格出身维也纳一个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他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 罗兰》等。
11. 茨威格 奥地利 三作家
【详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茨威格是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茨威格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位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12.(4分,每处2分) ②大家筹划过母亲节 ③大家决定母亲留下 (概括合理即可。) 13.(4分)母亲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最快活的一天,她看到大家请假回来给自己过节,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于是她流下了感动和幸福的泪水。(能从感动或幸福快乐角度进行分析,原因合理即可。) 14.(3分) 参考要点:①吃苦耐劳②无私奉献③体贴宽容④默默无闻⑤慈爱善良(答出三点,每点1分,概括合理即可。) 15.(5分)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或: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这一情节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形象(或:突出了文章主题)。(答出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内容2分,艺术效果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 16.(4分)示例: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的确,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能从付出的快乐这一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给满分。)
【解析】12.试题分析: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三个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这家人在“母亲节”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抓住最后一段中“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最快活的一天”一句即可理解母亲流泪的原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本题可根据文中具体的事例,从母亲的行为表现来分析其形象特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出人意料之处”即指不符合情节的常情常态,出现让人想不到的情形。根据这一意义,梳理文章内容,注意前后铺后的内容,找到有关的情节,从情节的生动性和阅读者的感受来分析评价这一情节的效果。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试题分析:先要根据本文的故事了解母亲感到幸福的原因,即为亲人服务表达了自己的爱,从这个意义来理解“幸福”并不只是享受,为亲人付出也是幸福的。从这个角度来谈感想。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7.①突出其犀利,有穿透力;②侧重其丰富多样性;③彰显其天赋和看透真相的洞察力。
18.采用夸张的手法,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 19.既森严可畏,又和蔼慈善,既多情伤感,又思想深邃。
【分析】1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感知。作答时细读文段,捕捉关键词。结合第①段中“这道目光就像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可以这里重点突出其目光犀利、具有穿透力。结合第②段中中的“穿透心灵的审视”“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满含粲然笑意”“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等句子可以看出他的目光蕴含丰富的感情。结合第③段中“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等句子表现出这对眼睛彰显其天赋,并且具有看透真相的洞察力。
18.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第②段末引用高尔基的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据此理解作答。
19.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从“这道目光就像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等句子中可看出他森严可畏的特点。对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的剖析;从“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可以看出他和蔼慈善的特点。从“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等句子可以看出他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多情善感。从“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等句子可以看出他思想深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据此理解作答。
20.(1)示例:①有才能的人从不会高估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②人不能盲目自信。③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2)示例:我是捐给道义
(3)示例:这道目光就像闪电,瞬间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4)示例:我眼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一生留下了大量富有哲理、充满情感的优秀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智者,他的作品无不闪烁着思考所带来的睿智的光芒。列夫·托尔斯泰又是一位仁者,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一部优秀的作品,艺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思想与情感价值取向才是其真正的灵魂,列夫·托尔斯泰重视的恰恰是这两个方面,他的作品总是从这两个角度进行着探索。这就注定了他的伟大。就凭这两点,他就可以超越许多只是玩弄文字技巧的人而成为真正的大家。
【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本题作答可从“青年”和“托尔斯泰”这两个角度来拟写。从青年的角度可得到的启示有:人应该谦虚;人不能盲目自信;欣赏自己要适度等。从托尔斯泰的角度可得到的启示有: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才能的人从不会高估自己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2)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本题要重点结合语境来分析作答。具体的情境是托尔斯泰把钱给了衣衫褴褛的乞丐,但后来听别人说这个乞丐是骗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说“我不是捐钱给他”,那么,下一句应该是捐给了“某种理念或某种道义”。据此填写作答。(3)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解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要以“眼光”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托尔斯泰眼光的犀利的特点。答案不唯一。(4)考查对人物的了解。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列夫 托尔斯泰的情况来拟写作答。可从人物的生平、形象特点、主要事迹、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即可。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