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引凄异 引:延长(郦道元《三峡》)
B.晓雾将歇 歇:消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互相轩邈 轩:远(是均《与朱元思书》)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 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 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xiē) 怀民亦未寝(qǐn) B.沉鳞竞跃(yuè) 盖竹柏影也(bó)
C.夕日欲颓(tuí) 遂至承天寺(suì) D.藻、荇交横(xìng) 步于中庭(tíng)
5.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填空题
6.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陈太丘与友期行 B.相与步于庭中 宋人令人问之于丁氏
C.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D.欣然起行 其人舍然大喜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缘由。
B.第二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呈现了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C.第三段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有此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的感慨。
D.寻张怀民赏月,说明作者只与张怀民志趣相投而朋友不多。
四、课外阅读
阅读《书杨朴事》和课内链接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选自《东坡志林·书杨朴事》)
【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杞:地名。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⑤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及召对( ) (4)无以语之(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13.联系相关语境,推敲加点语言,赏析表达效果。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上大笑,放还山。
14.《书杨朴事》和《记承天寺夜游》表现出苏轼相同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五、翻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五色交辉 交辉:
(2)四时俱备 四时:
(3)晓雾将歇 歇:
(4)夕日欲颓 颓:
(5)沉鳞竞跃 沉鳞:
(6)月色入户 户:
(7)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8)但少闲人 但:
16.课内古文加点字词解释。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晓雾将歇:
③盖竹柏影也:
④负势竞上: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C.“轩:远”错误。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句意: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故选C。
2.C
【详解】试题分析: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C
【详解】C项句子有语病。“来自”与“前来”语意重复。删去“来自”即可。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4.B
【详解】B.盖竹柏影也(bó)——bǎi。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D项正确,其余各项修改为: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滴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意思接近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首先要读懂原文,然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所以自然有观赏月色的闲情雅致。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作者要寻的这个人,一定不会在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详解】试题分析:分析“寻张怀民”,作者面对如此月景,要找一个共赏之人,而这个人面也一定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考点:考查鉴赏文言词语。
点评:鉴赏一个文言词语,首先分析其含义,再就是理解这个词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8.B 9.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10.D
【解析】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副词,均译为“一起”;
B.介词,在/介词,向;
C.均为副词,均译为“大概”;
D.均为助词,均理解为“……的样子”;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联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寻张怀民赏月说明作者与张怀民处境与志趣相同,表现两人相知的喜悦;本项“说明作者只与张怀民志趣相投而朋友不多”分析有误;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1. 共同,一同 于是,就 等到 代词,代指妻子儿女大哭这件事。 12.(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他)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 13.(1)“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苏轼)都没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
(2)“大笑”是神态描写,真宗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而看出真宗爱惜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 14.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贬官黄州,却仍能半夜因月色起行,相约好友散步赏月;《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却还幽默地以故事安慰妻子。
【分析】1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②句意: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遂:于是,就。
③句意:等到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及:等到。
④句意:我没有话说。之:代词,代指妻子儿女大哭这件事。
1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本句重点词有:但:只是;少:缺少;如:像;耳:罢了。
(2)本句重点词有:顾:回头看;子:你;作:创作,写。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语句理解与赏析。先审题,注意题干要求,“联系相关语境”也就是上下文情节,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主要围绕情感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作答。
根据链接材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面对月景,兴趣盎然,所以没有睡觉,但是自己一人欣赏有些单调,于是去寻找张怀民。所以题干“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的“亦”可见怀民也是因为这样的美景而为入睡,这个“亦”字写突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高雅。根据原文“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可知,宋真宗遍寻天下隐者,听别人说杨朴会作诗,而杨朴却说自己不会写诗,这样的回答可谓是欺君的罪,而皇上问他难道没有提前准备,杨朴以小妾的简陋诗词以答之,了解事情始末,可知题干“上大笑,放还山”中的“大笑”是宋真宗因杨朴的真诚回答而开怀大笑,并未怪罪他,从“放还山”也可看出宋真宗未怪罪杨朴,综合可得出宋真宗是一个开明的君主。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根据原文的注释“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可知苏轼写此文的时候遭遇贬谪,仕途不顺,人生失意,而根据文章“妻子送余出门,皆哭”也可以看出家人也因作者的贬谪而伤心难受,但根据文章“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可知苏轼面对妻子的大哭,幽默地安慰,也可反映出苏轼的心胸豁达,乐观看待人生的得失起伏。
根据链接材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被贬谪黄州,但是并未沉浸在仕途失意中,而是有闲情逸致赏月,“欣然”一词写出了作者的开心喜悦,与好友张怀民在庭院中赏月,为自己和怀民能赏到如此月景而自豪,也体现了苏轼的心胸豁达,乐观看待人生的得失起伏。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地名)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儿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链接材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5.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门 共同,一起 只是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
(1)句意: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
(2)句意:一年四季都有。四时:四季。
(3)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4)句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句意:在水里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6)句意:月光从门户射进来。户:门。
(7)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8)句意: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16. ①冲上,漫上 ②消散 ③大概是 ④凭借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至于夏水襄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襄:冲上,漫上;
②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古今异义,指消散;
③盖竹柏影也: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大概”;
④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