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B.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C.颈联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返”“归”两字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
D.尾联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怀念伯夷与叔齐,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4.下列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了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情感,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5.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首句字面写“问边”,实际写自己奔赴边关、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B.颔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圆”与“直”二字用语逼真,极具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尾联借一个叫萧关的侦察兵报告长官正在燕然前线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不能见到都护的惆怅心情。
二、填空题
6.填空。
(1)《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 的作品。他与 合称“王孟”,是唐代 诗派的代表人物。
(2)《渡荆门送别》是唐代 主义诗人 所作,他被称为“ ”
(3)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 ,人称“ ”,他的诗收录在《 》里。
7.《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 ,字太白,号 ,又号“谪仙人”,是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 并称为“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三、课内阅读
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白云千载空悠悠 (2)浩浩汤汤
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因为 B.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C.而或长烟一空 空:消散 D.春和景明 和:和煦
10.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翻译:
11.黄鹤楼和岳阳楼都属于我国“四大名楼”,两位作者各自登楼,抒发的心情不同,请根据诗文将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黄鹤楼前使人愁
仁者何求,岳阳楼上
四、课外阅读
浪游记快(节选)
【清】沈 复
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琢堂①为余颜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②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间,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乘骑至华阴庙。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拍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即希夷先生化形骨蜕处。有石洞如斗室,塑先生卧像于石床。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旁有古树三栋,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③即呼曰“无忧树”。
太华④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盖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
(选自《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释】①琢堂:姓石,沈复儿时好友。②幕游:指沈复离乡做了石琢堂的无官职的辅助人员。③土人:本地人。④太华:指华山。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惜未及含葩
(2)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
(3)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
(4)泉流甚急,修竹绕之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
14.“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拍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文中这个句子写出了树的 、 、 等特点。
15.作者书斋名为“不系之舟”,原因有哪些?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回答。
16.最后一段中,“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联系全文回答。
五、诗歌鉴赏
17.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诗词赏析】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营造了苍茫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翻译
1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东皋薄暮望 ②徙倚欲何依
③长歌怀采薇 ④使至塞上
⑤单车欲问边 ⑥长河落日圆
⑦仍怜故乡水 ⑧几处早莺争暖树
19.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略无阙处( ) (2)念无与为乐者( )
(3)鸢飞戾天者( ) (4)东皋薄暮望( )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C.有误,乙诗中“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的意思是旌旗飘舞如鸟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鱼的银鳞。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写战斗的艰苦,表现唐军将士与敌人顽强搏斗的精神和艰苦作战的场面,“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自然地转为抒情性的叙述,从气候严寒落笔,极力渲染,更烘托出战斗的严酷与艰辛写战斗的艰苦,并没有描写“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再结合乙诗“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的意思是方寸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将士心系君王,报效社稷,驰骋疆场,视死如归,写出了士兵的斗志旺盛,“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
故选C。
2.B
【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写“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写草的长势茂盛;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
C.“‘返’‘归’两字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赏析有误。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
故选C。
4.C
【详解】此题考查诗歌鉴赏。
C.有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项“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说法不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诗人“问边”,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奔赴边关、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赏析有误;
B.“南飞的大雁”有误,应为“北归”的大雁。“画面静谧而温馨”有误,应为“画面苍凉而感伤”;
D.“一个叫萧关的侦察兵”有误,“萧关”是地名;
故选C。
6. (1)王维 孟浩然 山水田园 (2)浪漫 李白 诗仙 (3)香山居士 诗魔 白氏长庆集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的理解。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1)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7. 李白 青莲居士 唐 诗仙 杜甫
【详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8. zǎi shānɡ 9.A 10.(1)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2)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1. 昔人已去 为国忧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析能力。根据语境来判断词语的读音。
①“载”是多音字。本句诗的含义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荡。“载”的含义是“年”,故读音为zǎi。
②“汤汤”形容水流大而急,读音为“shāng”。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句意为: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以: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以便”;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词:忧,担心;谗,说别人坏话;畏,惧怕;讥,批评指责;极,到极点。
(2)重点词:或,有时;一,全;空,消散;皓月,皎洁的月光。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理解能力和补写对联的能力。先理解文章内容,再根据对联知识把对联的内容补充完整。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
上联中的空缺处和下联的“仁者何求”相对应,结合《黄鹤楼》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或“黄鹤一去不复返”,可填写“昔人已去”或“黄鹤不返”等;
下联中的空缺处与“使人愁”相对应,结合《岳阳楼记》的主题,可填写“为国忧”“为民忧”等。
【点睛】参考译文:
岳阳楼记(节选) :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12. 到,等到,到……的时候 立即,就 写,书写 长,高 13.(我)下了马(马车),找到泉水漱口,才能说话。 14. 古,古老,古朴 多,众多 大,巨大; 15.屋如舟式,过着幕游生活(人生漂泊、居无定所),喜欢随意无拘束的生活等。 16.从全文来看,作者是一个喜爱出游的人。这句话写出了自己未能登太华山而感到遗憾;也写出了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山水的情感。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可惜还没等到菊花含苞待放。及:到,等到,到……的时候;
(2)句意:琢堂先去赴任,我与子琴、芝堂等人闲来无事,就外出游玩。辄:立即,就;
(3)句意:其中有陈希夷所写的“福”、“寿”字。书:写,书写;
(4)句意:草多呈绛色,泉流很急,长长的竹环绕。修:长,高。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骑,马;觅,寻找;始,才;言,说话。
14.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庙内多秦槐汉柏”其意思是:华阴庙内多有秦时槐树汉朝柏树。“秦槐汉柏”说明树种植时的年代,体现其年代久远、古老;
“大皆三四抱”其意思是:大的三四个人才能抱住。说明树粗大(巨大);
“有槐中抱拍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其意思是:还有槐树中抱柏树而生的,有柏树中抱槐树而生的。体现树生生不息,数目多。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不系之舟”指没有束缚和缆绳捆绑的船,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也比喻无拘无束的身躯。
“屋如舟式”其意思是:屋子形如小舟。点明“舟”的特点;
“此余幕游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其意思是:这应是我幕游生涯中排在第一的好居室啊。可见能在这里过着幕游生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6.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其意思是:华山不知道有几千仞高,可惜没能带着干粮前往攀登。
联系首段“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第二段“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等语句可知,作者是一位喜欢出游(游山玩水)的人,然而华山高耸,一个“惜(可惜)”字道出作者不能攀登的遗憾,侧面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山水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我住在园子南边,屋子形如小舟,庭院有土山,土山上有小亭,登亭可观览园子的概貌(全貌),四面都是绿荫,夏日里都感觉不到暑气。琢堂为我的这间斋室题名“不系之舟”。这应是我幕游生涯中排在第一的好居室啊。在土山之间,有艺菊十多种,可惜还没等到菊花含苞待放,而琢堂就调任山东左廉访了。眷属都移居在潼川书院,我也随着前往书院居住。
琢堂先去赴任,我与子琴、芝堂等人闲来无事,就外出游玩。有一回骑马到华阴庙,过了华封里,就是“尧时三祝”之处。华阴庙内多有秦时槐树汉朝柏树,大的三四个人才能抱住,还有槐树中抱柏树而生的,有柏树中抱槐树而生的。殿廷中古碑很多,其中有陈希夷所写的“福”、“寿”字。华山脚下有玉泉院,就是希夷先生神形脱胎化骨、羽化成仙的地方。有一间石洞大小如斗室,石床上塑有希夷先生的卧像。这个地方水净沙明,草多呈绛色,泉流很急,长长的竹环绕。洞外有一方亭,匾额上题着“无忧亭”。旁边有三棵古树,树纹如同烧裂的木炭,树叶好像槐叶而颜色更深,世人不知道古树的名字,当地人就称它为“无忧树”。
华山不知道有几千仞高,可惜没能带着干粮前往攀登。从华阴庙返回时,遇见柿林正黄,就骑在马上摘柿子吃,当地人喊也不听,嚼到口中酸涩难忍,急忙吐出,下马找泉水漱口,方能开口说话,当地人哄然大笑。原来柿子须摘下后在沸水中煮一煮,去其苦涩,我哪里知道呀。
17.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结合“单车欲问边”可知,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18.①接近 ②徘徊 ③比喻隐居不仕 ④出使 ⑤慰问 ⑥指黄河 ⑦喜爱 ⑧向阳的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之外,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本题中,①薄:是动词,接近;②徙倚:指徘徊,来回地走;③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④使:是一词多义,这里是“出使”;⑤问:慰问;⑥长河:古今异义,专指黄河;⑦怜:一词多义,此处指喜爱;⑧暖树:指向阳的树。
19. 通“缺”,空隙、缺口 考虑,想到 至、到达 接近,迫近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空隙、缺口。
(2)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句意为: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戾:至、到达。
(4)句意为: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薄:接近,迫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