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4背影一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4背影一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00:1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14 背影 一课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差使(chāi) 狼藉(jì) 簌簌(sù) 浦口(pǔ)
B.迂腐(yū) 蹒跚(shān) 擦拭(shì) 橘子(jú)
C.颓唐(tuí) 举箸(zhù) 丧事(sāng) 交卸(yù)
D.游逛(guàng) 搀扶(chān) 赋闲(fù) 嘱托(shǔ)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情郁于衷 勾留 锁悄 颓唐
B.触目伤怀 踌蹰 掂记 螨跚
C.满院狼藉 橘子 捡定 历害
D.不能自已 赋闲 栅栏 惨淡
3.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4.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5.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哀 衰弱 嘱拖 诸多
B.惨淡 踪迹 栅栏 钩留
C.晶萤 交御 奔丧 狼藉
D.亏空 赋闲 谋事 踌躇
6.对下面课文内容分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课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
B.课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C.文章四次写“背影”,首尾两次详写,中间略写。详略得当地将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
D.课文写父亲的语言并非浓墨重彩,却处处体现他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二、字词书写
7.阅读下文,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 )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 )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jí(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sù sù( )( )地流下眼泪。
差( ) 奔丧( ) 狼jí( ) sù sù( )
8.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典质:
蹒跚:
踌躇: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三、填空题
9.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①这些日子,家中光境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
②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
③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 )
④在晶萤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
10.《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是 散文。这样的散文以回忆为主,围绕主要人物的特点,多方选材,突出人物特点。
1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背影》中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p nsh n)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2.请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用楷体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p nsh n)
13.结合语境,说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攀”改成“抓”好不好,为什么?
14.语段中画线句“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朴实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你以第一人称口吻,写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5.请选出文中三个表现父亲爬月台不容易的动词。
16.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7.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是为什么?
五、综合性学习
18.找出下面语段中的两个病句,并改正。
①朱自清先生是著名的民主战士,对敌人从不留情。②然而,通过阅读《背影》,又让我们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③或许,伟大的,都如他般憎爱分明。④憎得彻底,爱得深沉。
(1)第 句是病句,应改为 。
(2)第 句是病句,应改为: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有误,“藉”应读“jí”;C项有误,“卸”应读“xiè”;D项有误,“嘱”应读“zhǔ”。故选B。
2.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应为“情郁于中”“琐屑”;B项应为“踌躇”“惦记”“蹒跚”;C项应为“拣定”“厉害”。
3.B
【详解】B项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A“太聪明”反语,使词语感彩发生变化。C“卖弄”拟人,使词语感彩发生变化。D“狡猾”贬词褒用,使词语感彩发生变化。
4.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作者的关心,言行中饱含父爱。)
5.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应为“衰弱”“嘱托”;B项应为“勾留”;C项应为“晶莹”“交卸”。
6.C
【详解】C项首尾两次写背影是略写,中间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景是详写;
7. chāi sāng 藉 簌簌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差使(chāi shi):意思是指官职,职务。
奔丧(bēn sāng):意思是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
狼藉(láng jí):释义为乱七八糟的样子。杂乱不堪。
簌簌(sù sù):指纷纷坠下的样子。
8.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详解】解释词语。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如“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不能自已”的“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点睛】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9. 景 咐 已 莹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汉字字形,平时应多积累牢记,结合词语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写法。
10.回忆性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文化常识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回忆性散文: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它的特点:①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②片段式的,不追求完整性;③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④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朱德,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反复记叙,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的深情,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上三篇文章都属于回忆性散文。
11. (1)心理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五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1)结合标志词语“踌躇”分析,运用了心理描写。(2)结合标志词语“劝、说”分析,运用了语言描写。(3)结合标志词语“攀、缩、微倾”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
12.蹒跚 13.不好“攀”,意思是向上抓紧,写出月台的高。写出父亲行动很吃力,很努力。 14.示例: 看到父亲探下攀上、那么艰难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我非常感动感激,我突然感到父亲已是老态龙钟,内心无比伤感、愧疚。
【解析】12.蹒跚,拼音是pán shān,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注意识记。
13.分析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攀”是动词,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拉。月台很高,父亲年老、穿着棉袍又比较胖高,所以他要用力使劲,“攀”突出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抓,“爪”意为“手指屈曲用力稳住活动物体”。字的本义是:用手拿稳物体,以防滑落。表现不出父亲艰难地去买橘子,就没有感人至深的效果。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语段中画线句“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次流泪是因为感动。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以第一人称口吻,写出作者当时的感动心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5.攀、缩、倾 16.(1)“我”看见父亲买橘子的艰难背影,流下感动的泪。
(2)当父亲背影再也看不见后,“我”流下了留恋(感伤)的泪。 17.因为父亲越是对儿子尽心尽力,心里就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详解】1.本题考查对动词的提取。文中写“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更何况是“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攀、缩、微倾”,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绘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过程,“显出努力的样子”可知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如此艰难却仍然去为儿子买橘子,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第一次流泪。结合“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可知流泪的原因是看到了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艰难的背影,感受到父亲的爱,内心非常感动而流泪了。
(2)第二次流泪。结合“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可知,此时父子分别,看到父亲离别的背影而流泪,想到和父亲分别了,很长时间不能见面了,这个泪水里有对父亲的不舍、依恋、依赖。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来回穿铁道爬月台,举动很艰难,作者却写他“心里很轻松似的”,其实可以理解为尽到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感到满足和欣慰;也可理解为故作轻松,宽慰儿子。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体现父爱,所以再艰难,父亲也要克服,这是一种心意,也是一种对儿子的安慰。所以说父亲买橘子很艰难,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
18. ② 然而,通过阅读《背影》,我们又看到了他深情的一面。 ③ 或许,伟大的人物,都如他般憎爱分明。
【详解】试题分析:(1) 残缺主语。去掉“通过”或“又让”。(2)残缺主语的中心语。“伟大的”后加“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