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资源包:《气压带和风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与解析(1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资源包:《气压带和风带》(课件+教案+学案+练习与解析(1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1-05 20:38:32

文档简介

气压带和风带 同步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边模式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3.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冬季盛行由陆地吹向 B.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4.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①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  ) A.赤道低压           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         D.副极地低气压带 6.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7.副热带大陆东岸与西岸降水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  ) A.地面状况不同         B.大气环流不同 C.太阳辐射不同         D.人类活动影响不同 8.下列地区中,气候较为湿润的是(  )   ①信风带的大洋东岸 ②信风带的大洋西岸 ③西风带的大陆东岸 ④西风带的大陆西岸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 9.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11.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 A.向西北方向          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12.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13.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二、综合题 14.读下表回答问题。
地点
气温(℃)降水(mm)
一月
四月
七月
十月
全年
甲地
气温
25
27
26
25
26
降水
253
292
158
210
2893
乙地
气温
16
25
32
28
28
降水
0
0
0
1
3
丙地
气温
6
15
25
16
16
降水
75
60
8
128
815
丁地
气温
4
9
20
10
12
降水
43
36
60
78
726
  (1)甲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气温常年较高的原因为__________。   (2)乙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降水少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丙地炎热干燥时,盘踞在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   (4)丁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图是“亚欧大陆沿北纬60°纬线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北半球是_________季节,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甲地的气压比亚欧大陆两侧同纬度的海洋________(高或低)。   (3)此时,开普敦的气候特点为_________。   (4)再过6个月,上海盛行___________风。?
一、选择题答案
BCCAB BBBDB BCB
二、综合题
14、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太阳高度大,辐射强   (2)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在副高的控制下   (3)地中海气候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亚洲低压   (4)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15、答案:(1)冬季亚欧大陆内部气温远低于东西两侧同纬度的海洋   (2)高   (3)炎热干燥   (4)东南
气压带和风带 同步练习(三)
1.北半球等温线图上的等温线是( )
7月份海洋上向高纬凸出 B. 7月份大陆向南凸出
C.1月份大陆上向低纬凸出 D. 1月份海洋上向南凸出
2.有关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成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3、下列四种气候类型中,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
4、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海水运动的影响
5、当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气压被热低压切断 B、副极地低压带被冷高压切断
C、此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 D、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6.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1.C 2.A 3.A 4.B 5.B 6.A
第2套
1.7月份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 )
A.印度低压 B.亚洲高压 C.蒙古高压 D.西伯利亚高压
2.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方是( )
A.亚洲南部 B.亚洲东部 C.北美洲东南部 .D.南美洲东南部
3.读图4,判断四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其排列顺序与图序一致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4.当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时,印度半岛盛行(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5.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 )
A.赤道低压 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 D.副极地低气压带
6.副热带大陆东岸和西岸降水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 )
A.地面状况不同 B.大气环流不同
C.太阳辐射不同 D.人类活动不同
答案:
1.A 2.B 3.B 4.D 5.B 6.B
气压带和风带 同步练习(二)
1.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 )
A.向西北飘扬 B.向东北飘扬
C.向西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2.在地球上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o附近
C.南北纬60o附近 D.极地附近
3.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暖低压
4.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草原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5.如果气球在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
A.向西北方向 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6.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规律是( )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7.下列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是
答案:
1.A 2.C 3.C 4.B 5.C 6.C 7.B
第2套
读下面的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
环流系统,则叙述正确的是( )
丙为极地高压带
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气压带丁和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丙为副热带高压带,其形成原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3.大气环流的主要原动力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地转偏向力 C.海陆分布 D.气压差
4.当地球公转至远热点附近时( )
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
亚洲大陆被亚洲高压控制
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印度盛行东北季风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叙述正确的是( )
高压控制下,气温都很高
高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
所有气压带都是冷热不均形成的
中纬西风带由低纬吹向高纬,容易成云致雨
6.由副热带高压带流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中纬西风 D.东南信风
答案:
1.B 2.C 3.A 4.A 5.D 6.C
气压带和风带 同步练习
下图为距地面一定高度的等压面。据图回答1题。
1.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
A.A点比B点气压低    B.B点比D点气压高
C.D点比B点气压高     D.C点比D点气压高
2.图一中四幅热力环流图与图二所示气压分布状态图相符的是 ( )
3.下图中H、K、M、N为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在H、K、M、N点精确测定的沸点,H、K两点为99.95℃,M、N两点为99.8℃,在忽略海平面摩擦力情况下,O处的风向是 ( )
A.北风   B.南风     C.东风    D.西风
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4~5题。
4.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5.若甲、乙分别为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则此季节 ( )
A.全球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B.亚洲高压处于强盛时期
C.亚热带大陆西岸干热少雨 D.我国山区泥石流、滑坡频发
下图是沿30°N的气压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季节,①地南部盛行 (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7.图示②地附近有一气压系统为 ( )
A.亚洲高压 B.夏威夷高压 C.亚速尔高压 D.阿留申高压
8.图示季节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方向自东向西 B.南极考察的最好时期
C.我国东南沿海台风的频发时期 D.圣地亚哥正值高温多雨时期
9.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0.关于亚洲季风和季风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形成季风的原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B.我国的季风都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
C.各类季风气候的特点都是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D.西南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迟早是造成东亚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11.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____;
冷却的是____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12.读下图 “沿600N纬线所作的某月平均气温和气压水平分布变化示意”,回答以下问题:
⑴两图表示的是600N纬线 月平均气温和气压的变化。
(2)由图可知,经度 附近气温最高,这是因为受 的影响;气温最低处的经度约为 (东、西经),这里低温的原因是

(3)a点的气温 (高、低)于两侧的同纬度地区,表明该区域是 ;b地所在的气压中心称 ,受它影响,此时印度半岛吹
季风。
(4)图中两条曲线的相关性为 。
13.读季风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两图中为1月份的是 图,判定理由是 。
(2)东亚季风:其成因是 ,该地冬季受     高压控制,盛行 季风,受其影响形成 气候特点;夏季盛行    季风,受其影响形成 的气候特点。
(3)南亚季风:冬季盛行 季风;夏季盛行 季风,其成因既与 有关,也与 有关。
【参考答案】
1.D 2.B 3.A 4.C 5.D 6.D 7.B 8.C 9.C 10. A
11. (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由A→B,高空由B→A,垂直方向是A地下沉,B地上升)
12. (1)一 (2)0 海洋(北大西洋暖流) 1200E 处在寒冷大陆的内部,是冷空气的源地,且海拔较高 (2分) (3)高 海洋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东北 (4)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呈负相关)
13.(1)甲 甲图中亚欧大陆为高压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亚洲 西北 寒冷干燥 东南 高温多雨 (3)东北 西南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备课资料
合作与讨论
  1.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往往因受热上升而形成低压。在副热带地区,虽然温度很高,但却形成了副热带高压。你能说一说其成因吗?
  我的思路:由于冷热不均,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往往因受热上升而形成低压。但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则不然。副热带地区虽然温度很高,但由于空气运动堆积下沉,照样可以形成高压。
  2.海陆风是大家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海陆热力差异,海风和陆风昼夜交替控制滨海地区,影响这里的天气。与此相似,东亚的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着沿海地区的气候。你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知识简单说一说东亚季风的成因吗?
  我的思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相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冷热不均。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样就形成了随季节不同而改变风向的季风。
  3.在地球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多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和北非地区。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也位于这一纬度地区,却摆脱了成为沙漠的厄运,而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请简述其原因。
  我的思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亚洲东部形成了明显的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取代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使这里形成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成为“鱼米之乡”。
  4.在寒冷干燥的冬季,我们国家很少有降水天气。但是在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的转播赛场上,我们却看到球员们经常在泥泞的草地上奔跑。为什么同样是北半球冬季,我们这里少雨的时候,意大利却阴雨连绵呢?尝试用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知识来说明。
  我的思路:虽然同在北半球,但我国在亚欧大陆东部,意大利在亚欧大陆西岸。冬季,由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地处北纬30°~40°的意大利受来自大西洋湿润的西风带影响,带来大量的降水,天气经常阴雨连绵;而同纬度大陆东岸的我国却受来自蒙古一西伯利亚干燥的冬季风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很少有降水过程。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仅占29%,所以海陆差异是下垫面最大和最基本的差异。海洋和大陆由于物理性质不同,在同样的辐射之下,它们的增温和冷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
从海平面对流层上层,1月份陆上气温比大洋上气温低;7月份相反。两者的差值,7月比1月大;低层比高层大,陆上年较差大于海洋上年较差。
海陆对气压和风也有明显的影响。气压分布随气温分布而变化。夏季,大陆是热源,海洋为冷源,因此陆上气压低,海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为冷源,海上气压低,陆上气压高,风从陆上吹向海洋。此外,海陆对湿度、云量、雾和降水量都有很大的影响。
海陆对气候影响显著,在地球上形成了差别很大的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别,在气温方面的表现为: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变化快、变化大,因此大陆性气候的日较差、年较差数值都较大;而海洋性气候则相反。大陆性气候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海洋性气候一般最高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2月,气温变化落后于大陆。在同一纬度,春夏的气温,陆上较高,海上较低;相反,冬秋的气温,陆上较低,海上较高。从而大陆性气候具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特点,而海洋性气候则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特点。在湿度和降水方面,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相对湿度较大,相对湿度年变化小,云量多,降水量多,降水的年变化小,秋冬降水较多;而大陆性气候的特色是,相对湿度较小,相对湿度的年变化大,云量少,晴天多,降水量少,降水的年变化大,夏季降水较多。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可概括为下表。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项 目
气温日
较差
气温年
较差
月最高
气温
月最低
气温
春温~秋温4~10月
年降
水分配
云 量
大陆性


7月
1月
正值
不均匀
较低
海洋性


8月
2月
负值
均匀
较高
气候类型的判断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降水这两个主导要素进行,先根据气温,再根据降水的步骤来分析,简便易行。
判断方法和步骤(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以1月平均气温15 ℃和0 ℃两个数值极限,把12种气候类型(除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缩小到三个范围内:
大于15 ℃的属于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15 ℃)
小于15 ℃大于0 ℃(0 ℃<T<15 ℃)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三种类型。
小于0 ℃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五种类型。
第二步:把上面划分出来的1月平均气温小于0 ℃的五种气候类型,再以7月平均气温18 ℃、10 ℃、0 ℃三个数值直接判断出三个类型:
大于18 ℃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其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年较差在25 ℃以上。
10 ℃<T<18 ℃的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0 ℃<T<10 ℃的属于苔原气候,小于0 ℃的属于冰原气候。
第三步:根据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和年降水量,判断余下的9种气候类型。
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因气温均在15 ℃以上,主要区别于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各月降水几乎都在100 mm以上,最小月都有50 mm以上,年降水量都在2000 mm以上。
热带沙漠气候:各月降水量都稀少或没有,年降水量(一般)在125 mm以下。
热带草原(萨瓦纳)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主要区别于降水的月份分配。热带草原气候:月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0 mm的月份少于3个月,年总降水量在750~1000 mm;热带季风气候:月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0 mm的月份多于3个月,年总降水量在1500~2000 mm。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三种,1月均温都在0~15 ℃,降水量的主要区别是: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年降水量在800~1600 mm(夏雨型);
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年降水量在300~1000 mm(冬雨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较均匀,气温年较差也较小,年降水量在700~1000 mm。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都是夏季多,冬季少。主要区别是月降水量 ≥100 mm的月份数。
温带大陆性气候:月降水量≥100 mm的月份数<两个月,年总降水量在200 mm左右。
温带季风气候:月降水量≥100 mm的月份数≥两个月,年总降水量在500~1000 mm左右。
上述方法只适用于各典型气候类型的判断,对于各种因素影响的气候或过渡性的地区气候有不同的变化。
位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10°N~25°N大陆东岸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环流控制
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中西部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压带(夏)和信风带(冬)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常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
(东亚)季风环流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和西风带(冬)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
温带
北纬35°~50°大陆东岸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环流控制
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暖湿润
温带大陆内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处温带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较少,集中夏季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受副极地低压带
控制
冬长寒,夏短暖,降水较少(夏雨
较多)
寒带
极地气候
苔原气候
受极地东风带和极地高压带控制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高山(原)地区
高山气候
随海拔高度产生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
关于大气环流
就水平尺度而言,有某大地区(例如欧亚地区)、某半球或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就铅直尺度而言,有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就时间尺度而言,有一至几天、一月、一季、半年、一年的直至多年平均的大气环流。它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的交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机制,又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见大气角动量平衡、大气环流的能量平衡和转换)。研究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形成、维持、变化和作用,掌握其规律,对于改进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研究气候形成的理论,以及为更有效地利用气候资源提供可靠的物理依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是太阳辐射能。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且因其赤道面和黄道面有23°26′的交角,所以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受热多,因而低纬度大气较高纬度大气暖。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是造成大气运行的基本因素。这种温度差异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大气环流的特征也随季节而变。
纬向环流 就平均情况而言,无论南半球或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最基本性状是大气大体上沿纬圈方向绕地极的运行。这在南半球更为显著。由全球沿纬圈平均的东西向风速分布图,可更清楚地看出平均纬向环流的特点。
在对流层,低纬度地区常盛行东风,称为东风带,又称信风带(在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其范围随高度减小;中高纬度地区则盛行西风,称为西风带,其所跨的纬度,除低层外均较东风带为宽。中纬度地区,西风的强度随高度迅速增大,最大风速出现在纬度30°~45°上空的200百帕附近,称为行星西风急流;极地附近,低层存在较浅薄的弱东风,称极地东风带。平均说来,在低层,极地东风有偏向中纬度吹的分量,中高纬度地区的西风有向高纬度和极地吹的分量,低纬度地区的东风有向赤道吹的分量。这些平均风带总称为行星风系,其范围和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平流层,冬半球为西风环流,夏半球为东风环流,在春秋过渡季节里,高纬度地区为西风,低纬度地区为东风。无论西风或东风,都随高度增强,强度都较对流层里的大。另外,在赤道附近的上空,东西风的交替,还存在准两年的周期性变化(见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环流)。
经圈环流 由大气在南北方向和铅直方向的平均运动所构成的平均环流,每个半球都存在三个经圈环流:(1)低纬度的正环流(或称直接环流),是G.哈得来在1735年最先提出的,故称为哈得来环流;(2)中纬度的逆环流(或称间接环流),是W.费雷尔在1856年最先提出的,故称为费雷尔环流;(3)极区的正环流,它比较弱,称为极地环流。哈得来环流和费雷尔环流的下沉气流区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平均纬度相吻合,而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的上升气流区和极锋(见锋)的平均纬度一致。此外,经圈环流的强度和位置,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非轴对称环流 大气环流不是轴对称的。在不同的经圈剖面上,纬向环流和经圈环流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等压面或等高面平均图上,高空存在西风带槽、脊和副热带高压、热带扰动,低空则存在一些半永久性的低压和高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这种特征,主要是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所引起的辐射、感热和水汽潜热等热力差异,以及地面摩擦和大地形的作用所造成的。正因为大气环流具有非轴对称性,使各地区的天气变化和气候特征更加复杂:有些地区出现显著的季风环流,低纬度地区出现沃克环流。由于地表的不均匀性,科里奥利参数随纬度的变化,以及大气本身的可压缩性和斜压性,加上大气中的水汽相变和风速的水平切变、铅直切变等因子,使大气总呈现出各种波动或涡旋形运行的状态。有时波或涡的南北幅度很大,大气主要作南北向运行,称为经向环流型;有时南北幅度很小,大气主要沿纬圈运行,称为纬向环流型。不管哪种环流型,大气环流状态都是由很多不同尺度和不同频率的大气波动叠加而成的。沿纬圈绕地球一周的波数为1~3个的波称为超长波,波数为4~7个的波称为行星波或长波。波数为8个或以上的波称为短波。行星波和短波都是移动性的波,超长波主要是摆动性的。在对流层内,短波主要出现在其中部和下部,长波主要出现在其中部和上部,超长波则存在于整个对流层。但在逐日天气图上,超长波为行星波和短波所掩盖面难以辨识;在旬或月平均图上,特别在多年的平均图上,因平滑而消去了较短的波,超长波就可清楚地显现出来了。例如图1所示的波动,基本上就是因海陆和大地形所激发的超长波。一般的海平面天气图所显示的低层大气运动更复杂,可出现更多的旋涡,包括气旋(或称低压系统)和反气旋(或称高压系统)。在中纬度,气旋多同冷暖空气的界面——锋面相结合,气旋内部和邻近地区有上升运动;反气旋内部有下沉运动。高空和低空的大气环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低空环流系统与经圈环流也是相互联系的。
大气环流的逐日变化,是由那些不同尺度的高空波动和旋涡,以及低空的锋系、气旋和反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所引起的,并表现为纬向环流型和经向环流型的循环转变过程。大气环流平均状态中的三个经圈环流、东风带、西风带和急流,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加热不均匀、地球自转、大型扰动和摩擦等因子共同作用所造成和维持的。
研究动向 大气环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环流性状在不断地变化着,有的年份还有明显异常。从长期来看,即使是一些最基本的状态,也经历着缓慢的变异,表现为气候变化。这是太阳—天气气候关系、地—气关系、海—气关系,甚至还有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大气探测技术的发展,为获取更多的气象要素资料、不断揭示大气环流各种事实提供了条件。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动力学理论分析和模型实验外,已更广泛地利用大型电子计算机,对物理因子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东亚季风的天赐恩惠
中国的亚热带在纬度上多处于副热带范围内,但自然景观却与同纬度的中亚、西亚和北非等著名的干旱沙漠地带截然不同。这里具有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水热同季、湿润多雨的气候特点,广布着水量丰富的河流和湖泊。这里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显著的南北过渡特征。在长江和大巴山以北的北亚热带地区,天然植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在南岭以南地区,海拔1200米以下为含有热带树种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从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在中亚热带地区为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亚热带植被。此外,亚热带针叶林(如东部的马尾松林、西部的云南松林)、竹林也是这个地带常见的植被。中国亚热带的土壤分布同样具有南北过渡特性,黄棕壤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赤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盆地、丘陵地区,是亚热带红壤向热带砖红壤的过渡型土壤;红壤与黄壤是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前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后者大面积分布于贵州高原和亚热带东部山地。除地带性土壤外,这里还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灰性土和紫色土,前者以广西、贵州境内的石灰岩丘陵区最为集中,后者以四川盆地分布面积最广。中国亚热带的优越自然环境,是经历漫长岁月的孕育、演化和发展之后形成的,它对生物界的旺盛生长和循环,对农作物的栽培和畜牧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因此,中国的亚热带现已成为地球上适宜生物繁衍生长的“摇篮”,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和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珍稀动物大熊猫的“故乡”、白暨豚的“乐园”。
那么,中国亚热带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绚丽多姿的景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但却可以肯定地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赐于东亚季风的恩惠。
季风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亚热带地区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这里的四季气候特征是由季风环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而这里的自然景观又深深打上了季风气候的烙印。
中国亚热带的季风环流形势,可用东亚各季具有代表性的气压场特征来加以揭示。
冬季,整个亚洲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从1月海平面气压场图可见,在蒙古及其邻近地区是一个强大的冷高压,其中心气压值达到1040百帕,比北美冷高压要高出20百帕。它的覆盖范围之大、维持时间之长,均较北半球其他地区显著,从而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冷高压。它是秉性干燥而寒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源地。与此同时,在北太平洋北部的阿留申群岛附近存在一个较深厚的低压,其中心强度仅1000百帕,称为阿留申低压。该低压几乎盘踞整个北太平洋,其势力强盛时南界可扩展到北纬32°左右的地区。在冬季时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衰减,在太平洋西部几乎见不到踪迹,主要退缩在太平洋东南部,于是可吸引寒潮东流;但势力减弱时则南下的寒潮和冷空气频率增大。由此可见,东亚季风区冬季天气和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蒙古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势力强弱与消长。中国亚热带地区,正位于冷空气南下的路径上,往往出现大风、雨雪和剧烈的降温天气。因此,这里冬季气温要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
1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场
春季,是由冬季到夏季气压形势变换的过渡季节。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地面和空气温度不断升高,中高纬度地区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势力明显减弱,而副热带地区的北太平洋高压逐步加强,其中心扩展到太平洋西部,这时印度低压也初具雏形,控制东亚地区的高低压系统已由冬季的两个中心变为四个中心,即中高纬度的系统在减弱、退缩,而副热带地区的系统却在发展和加强。四个东亚大气活动中心都影响着春季大气环流活动,形成以河套为中心的鞍形气压场。因此,春季南北气流交换复杂,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变化急剧,风向也不稳定,造成华北一带多大风和沙尘天气。由北方冷气流与南方暖气流交汇而成的极锋带及由此产生的大范围降水带,从中国华南登陆并逐步北移。此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南风机会增多,低层湿度明显增大,偏南气流与来自河套地区的东北气流在华中地区辐合,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辐合带,使亚热带中部出现阴沉、潮湿、多雨的天气现象。
夏季,气压场分布形势与冬季完全相反。这时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势力消亡;相反印度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已发展为鼎盛时期,前者控制整个亚洲大陆,后者盘踞在中国东面的太平洋上。因此,东亚夏季的天气气候变化基本上受这两个环流系统的强弱和相互作用所控制。从“7月海平面气压场图”中可看出,在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中国西南一带有一个强大的热低压,中心强度为995百帕,其周围的环流几乎包括整个亚洲大陆在内,1005百帕等压线所伸展范围即几乎包括中国全境。与此同时,在中国东面的太平洋上有一个北半球最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其中心强度超过1025百帕,其向大陆西伸和向北移动的位置都是全年最盛时期。由于这两个强大的高低压气流间的等压线在东亚沿岸大体呈南北向分布形式,以致夏季在中国沿海盛行东南风。
7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场
此时影响中国亚热带天气的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都是夏季降水的重要水汽来源。热带海洋气团源出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性质湿热而稳定,在中国华南登陆,多为东南风(夏季风),它将海洋上水汽携入大陆,当其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交锋,形成极锋。极锋的进退与雨量带的推移是一致的:4月华南雨季开始,5月中旬至6月上旬江南丘陵多雨,6月上中旬至7月上中旬,江淮地区出现梅雨,7月下旬以后极锋北移,江淮伏旱开始。在中国亚热带,降水集中的雨季是与高温期相一致,即“雨热同季”,这对植物生长与农业生产都十分有利。若在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控制下,则天空晴朗少雨,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酷热天气。赤道海洋气团发源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越过赤道洋面后仍具高温多湿性质,但已不够稳定,即使在它单一控制之下也会形成雷雨天气,向中国移动时表现为西南季风。在亚热带范围内,它主要影响东经105°~110°以西的云南和川西。印度大陆低压的出现,主要促使气流向大陆辐合上升,造成雷暴雨天气,并支配着西部高原地区的风向。
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气压形势变换的过渡季节。这时副热带地区的印度低压和太平洋高压开始明显衰退,而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却开始活跃起来。但由于在近地层冷高压(蒙古高压)迅速建立的同时,其对流层中高层仍有副热带高压维持在较高的纬度,从而形成地面冷空气之上重叠着暖空气,大气层结构稳定,大部分地区出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稳定天气。此时,中国西南地区仍受西南气流影响,多阴雨天气。随着西南季风撤离大陆,川黔上空东风环流转为西风环流,形成“华西秋雨”。嗣后,副热带高压迅速南撤,印度半岛北部已由气旋环流转为反气旋环流,中国大陆上秋高气爽的季节结束,华西秋雨停止,标志着夏季环流型已转变为冬季环流型。随着太平洋高压和印度低压先后退离大陆,盛行气流又恢复到冬季情况。冬季风逐渐遍及中国各地,东亚各地又成为蒙古高压控制的局面。
青藏高原的存在,对于上述季风环流形势的加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冬季高原近地面有青藏冷高压出现,使高原与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产生气压差异,在高原东侧的平原上空盛行东北风。青藏冷高压愈强大,东北风也愈强,影响范围也愈大。从而加强了来自蒙古高压的冬季风势力。由于夏季在高原近地面为青藏低压,其长轴7月份所在的平均位置在北纬32°附近,使高原东侧的西南季风加强,并影响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向西延伸,从而加强了东南季风的势力,创造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良好条件。由于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一带冬季受暖平流的影响较小,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和蒙古高压的发展;夏季使印度半岛很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有利于热低压的维持。同时,高原地形使西风带气流在其西端受阻而发生分支现象,在高原南北两侧形成两支强西风气流。南支西风气流的存在,实际上扩大了西风带向南影响的范围,使冬季风到达更南的纬度,并阻滞了西南季风向北前进。因此,随着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气流消失,西南季风以突然爆发的形式迅速北上,东南季风在江南丘陵地区停留后开始向北跃进,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开始。此外,由于冷空气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迫使冬季风在中国东部地区加强,从而推移到更南的纬度地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大大改变了由海陆影响所引起的气压分布,进而也影响到大气环流形式,增强了中国季风现象的复杂性。
大气环流的作用
在高纬与低纬之间、海洋与陆地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出现气压差异,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地球上的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引导着不同性质的气团活动、锋、气旋和反气旋的产生和移动,对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常年受低压控制,以上升气流占优势的赤道带,降水充沛,森林茂密;相反,受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占优势的副热带,则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来自高纬或内陆的气团寒冷干燥,来自低纬或海洋的气团温和湿润。一个地区在一年里受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控制,气候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我国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则是受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冬夏交替控制的结果。总之,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在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进行着大量的热量和水分输送。在经向方向的热量输送上,大气环流输送的热量约占80%。
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使热带温度降低了7~13 ℃,中纬度温度则有所升高,60°N以上的高纬地区竟升高达20 ℃。
大气环流水分输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气中水分输送的多少、方向和速度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北半球,水汽的输送以30°N附近为中心,向北通过西风气流输送至中高纬度;向南通过信风气流输送至低纬度。我国的水汽输送,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孟加拉湾、印度洋和南海,随西南气流输入我国;另一支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随西北气流输入我国。南方一支输送量大,北方一支输送量小,两者的界线是黄淮之间和秦岭一线,基本上相当于气候上的湿润和半湿润的界线。
降水的形成离不开天气系统,离不开云、水汽的输入和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这一切都和环流形势紧密相连。例如,降水量的多少和进入各种天气系统的水汽量有关,暖湿赤道空气的流入能在几小时或1小时以内产生100毫米的降水;雷暴降水量的多少可和流入积雨云内水汽量的多少成正比。
世界降水的分布有两个高峰和两个低峰,即两个多雨带和两个少雨带,两个多雨带和赤道辐合带、极锋辐合带两个气流辐合带的位置基本相符;两个少雨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两个气压带的位置一致。
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环流控制下就会有不同的气候,即使同一环流系统,如环流的强度发生改变,则它所控制的地区的气候也将发生改变;如环流出现异常情况,则气候也将出现异常。
大气环流状况的变化,可用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强弱和转换来表示。某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环流的变化都有一个该时期的平均状况。当某年某一段长时间内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持续时间和转换频率,大大超过该时期的平均状况时,则称某年某一段长时间内的大气环流状况为环流异常。如1972年的主要环流特征,北半球有两个稳定而强大的长波槽脊存在,12~次年3月在欧洲上空和北太平洋上空为阻塞高压,大西洋西部和亚洲为低槽,5~9月,欧洲和北美西部为阻塞高压,北美东部和东亚为大槽。整个一年里,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欧洲东部和东北部、亚洲西部大部分地区在强大的大范围阻塞高压控制之下,故对于北半球而言,1972年为环流异常年。
由于环流异常,就必然引起气压场、温度场、湿度场和其他气象要素值出现明显的偏差,从而导致降水和冷暖的异常,出现旱涝和持续严寒等气候异常情况。
世界气象组织在1972年度报告中指出:“1972年世界的天气是历史上最异常的年份之一。”这一年,1月,美国密执安州的功圣马利降雨、雪量达1351.3毫米,超过正常年份十倍以上;2月,强烈暴风雪袭击了伊朗南部,在阿尔达坎地区,许多村庄被埋在8米深的大雪之下;3~5月,美国中、北部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先后遭到强大的风、雨、雪袭击,而在中东和近东地区几乎同时也发生了数次暴风雪并伴有强烈的低温、冻害;5~6月,印度酷热,最高气温超过50 ℃以上,香港发生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7~8月,北冰洋上漂浮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冰山,比常年同期多出四倍。苏联欧洲地区连续近两个月出现酷热少雨天气,引起泥炭地层自焚及森林着火,而西欧地区却连续低温,致使英国伦敦出现了1972年夏至日最高气温比1971年冬至日气温还低的特异现象;秋季,亚欧东部地区普遍低温,使初霜提早;冬季,西北欧的瑞典出现了两百年来少见的暖冬,苏联也出现了异常暖冬,莫斯科郊区的蘑菇竟能在冬季破土而出,列宁格勒下了百年未见的“冬季雷雨”,在崐西非、印度以及苏联欧洲地区,几乎出现了全年连续干旱的严重旱情。西非,人和牲畜的饮水都成了问题。
在我国,由于欧洲和亚洲西部阻塞形势持久稳定,冷暖空气在我国交绥机会少,以致我国北方和南方的部分地区汛期少雨,干旱严重。
由此可知,在环流异常的情况下,可能在某一地区发生干旱,而在另一地区发生洪涝,或者在某一地区发生奇热,而在另一地区发生异冷。
大气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通过环流的纬向分布影响气候的纬度地带性,而且还通过热量和水分的输送,扩大海陆和地形等因子的影响范围,破坏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当环流形势趋向于长期的平均状况时,气候也是正常的;当环流形势在个别年份或个别季节内出现异常时,就会直接影响该时期的天气和气候,使之出现异常。
知识总结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本节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部分知识。其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气压带和风带在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下不同季节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则是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具体应用。在不同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形成了四个气压带和三个风带。其中,四个气压带从成因上看分为动力和热力两种原因;从分布上看高低相间,使得低纬度盛行东北信风,中纬度盛行西风,高纬度盛行极地东风。在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海陆热力差异又造成同一纬度的气压差异,带来了季节性的气压中心,使全球气压分布更为复杂。不仅气压带和风带本身影响气候类型的形成,它们在一年内的周期性季节移动也对气候类型产生明显的影响。
  (2)技能:利用地图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分布及成因的能力,是本节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无论是气压带和风带,还是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只有首先确定其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才能深入了解其成因和特征。从空间分布来看,同样是高压,副高和极地高压的位置不同,成因和特征也各不相同;从时间变化来看,同样是北半球,冬夏不同的季节,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截然不同。
  利用案例比较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是本节课程的又一个目标。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一个案例只介绍了一种气候类型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但在其分析过程中所包含的由国寻果即以其成因为突破口来分析特征和分布的思维方式却是我们想要最终获得的。
  2.过程与方法
  气候的构成要素包括气温、降水、气压、风等多个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人们往往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描述不同的气候类型。要想把握气候类型的特点,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必须掌握这两种统计图的判读方法。一般来讲,气温曲线图主要从最冷月、最热月、年温差等几方面来分析;降水柱状图主要从年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各月分配情况来分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 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导学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 。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 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 移,冬季 移。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
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
高压,北太平洋形成 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 低压,北太平洋形成 高压。
6、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成因
风向
性质
东亚
季风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南亚
季风
① ;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9、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复习内容】 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
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引入】 “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 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三圈环流
【指导看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6—38,思考三个问题:
1.做了怎样的假设?
2.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的因素?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备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教师边板书,边讲解)
首先,假设地表均匀,地球静止不动,地球上大气将如何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
第一步


赤道空气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
【板书】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
【教师总结,继续启发】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刚才所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请看地球仪。
【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
【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
【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
【学生回答】南风。
【启发提问】风能一直向北吹吗?
【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风向要怎样?向哪偏转?偏转为什么风?
【学生回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备注: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示)
【启发提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
【学生回答】小。(备注:教师进一步指出:可忽略为零)。
【启发提问】因此,南风最终会偏成什么风?
【学生回答】西风。
【启发提问】回答的很好。正是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南风偏转为北风。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
【学生回答】不能。
【启发提问】那会怎样呢?(要启发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下沉。
【启发提问】对。气流最终在北纬30°附近下沉。那么,30°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升高。
【启发提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能沿直线运动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启发提问】非常正确。(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备注:然后让学生画图体会。中、高纬环流的形成由指导优生为学生们讲解、师生共同认识完成)。(略)
【启发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三个,即:A.低纬环流圈 B.中纬环流圈 C.高纬环流圈。
【总结板书】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备注:请同学们将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画在笔记本上)
【启发提问】请考虑在纬度0度、北纬30度、 北纬60度、北纬90度的近地面高低气压状况如何?把它们标在图中(提醒注意是近地面)。如果在南半球会怎样?
(学生讨论,并找一位同学将高低压各称标在示意图上)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挂图):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记忆方法是: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 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同: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
【启发提问】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你能否根据高低气压状况,画出风向?如果在南半球风向如何? 找一同学将风向画到示意图上。
【总结】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分别是(指挂图):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记忆方法是:风带东西相间分布--东、西、东(信)、(信)东西、东。
【板书】(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巩固练习】做游戏,方法如下: 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南北半球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教师提问,各组按要求回答,限时三秒,回答正确则为小组加一分,累计分多的小组为胜。如教师说:赤道空气受热上升,代表赤道的同学立刻回答"东南信风"即加一分;又如教师说:到S之间是什么风带?代表信风带的同学立刻回答"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即可得一分……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P39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板书】(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二、三圈环流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P40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
【简图记忆】 现以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为例来分析:
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总结】【板书】3

亚洲
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转折讲解】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我们来阅读P41“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板书】4、季风环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东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风,1月份吹西北风打乱了原来的风带格局。 南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南季风。 东亚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吹东北信风,而在1月份季风图中吹西北季风,在7月份季风图中吹东南季风。
【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说明一下。
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
【思考】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你在东部季风区的话,你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吗?
【转折】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问题。
【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介绍】
作用: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注意: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引导看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42活动,思考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分布举例
热带雨林气  候
南 北 纬 10°之 间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 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
终年温和多雨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和分布、东亚季风,简要说明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思考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课后作业】P43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3.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4.季风环流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
分布举例
热带雨林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补充材料1 主要气候类型比较
?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
南北纬10°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
南北纬10°—回归线之间
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
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南北纬10°—回归线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
南北回归线—30°大陆内部、西岸
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温夏热夏雨
地中海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副高和西风带交替
冬温雨夏干热
温带
温带季风
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寒冷干燥夏炎热多雨
温带海洋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寒带大陆
北极圈附近
极地大陆(海洋)气团
冬寒长暖短
寒带
苔原带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严寒
冰原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极地气团控制
全年酷寒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变化
气温随高而降
补充材料2 气候类型的简易判别
于慧 /山东省荣成三中
气候类型的判别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虽然杂志中有不少这方面方法的论述,但学生很难掌握,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方法作一介绍,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正。
第一步:判别南北半球
方法:据温度曲线(或数字)七月气温高(低);一月气温低(高)为北(南)半球
第二步:若为北(南)半球,观察一(七)月份的平均气温t
当t≥15℃时 热带雨林气候 各月降水量均较多
热带季风气候 观察月降水量 ≥3个月
热带草原气候 ≥200毫米的月份 < 3个月
热带沙漠气候 各月降水量均较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 各月降水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当0℃≤t≤15℃时 地中海气候 量不均匀 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温带海洋气候 各月降水量较均匀
温带季风气候 观察月降水量 ≥2个月
当t<0℃时 温带大陆性气候 ≥l00mm的月份 < 2个月
极地气候 各月气温均很低
例:据下表数字,判别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利用上述方法)
地点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A
气温
6.9
7.9
10.6
13.7
18
21.8
24.7
24.4
21.2
16.5
11.7
8.2
15.5
降水
79
77
77
72
61
44
18
25
65
132
122
107
882
B
气温
-13
-10
-3.4
4.4
9.3
13.5
17.5
20.1
16.4
9.4
-l
-11
4.2
降水
10.5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739
C
气温
24
24
26
28
29
28
27
27
27
27
27
25
26
降水
3
3
3
3
30
465
617
351
267
56
10
3
1793
D
气温
3.1
3.8
7.2
10.3
14
17.1
19
18.5
15.9
11.1
6.8
4.1
l0.9
降水
54
43
32
38
52
50
55
62
51
49
50
49
585
答案:A、地中海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气候
提示:以B为例,第一步:根据一月份气温低于七月份气温可以判别是北半球
第二步:观察一月份平均气温t=—13℃,属于t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三种中的一种;再观察各月气温并非都很低,可排除极地气候;到底是温带季风气候还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呢?再看月降水量≥lOOmm的月份,得知为3个月(7、8、9三月),据判别方法知其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2.2 气压带和风带
相关素材
龙卷风
  龙卷风,因为与古代神话里从波涛中窜出、腾云驾雾的东海跤龙很相象而得名,它还有不少的别名,如“龙吸水”、“龙摆尾”、“倒挂龙”等等。

  现在我们知道,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远远看去,它不仅很象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象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
  这个大“象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自然里的龙卷风诞生在雷雨云里。在雷雨云里,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在地面,气温是摄氏二十几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在积雨云顶部八千多米的高空,温度低到摄氏零下三十几度。这样,上面冷的气流急速下降,下面热的空气猛烈上升。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倒挂”(向下旋转运动)。由于上层空气交替扰动,产生旋转作用,形成许多小涡旋。这些小涡旋逐渐扩大。上下激荡越发强烈,终于形成大涡旋。大涡旋先是绕水平轴旋转,形成了一个呈水平方向的空气旋转柱。然后,这个空气旋转柱的两端渐渐弯曲,并且从云底慢慢垂了下来。对积雨云前进的方向来说,从左边伸出云体的叫“左龙卷”,从右边伸出云体的叫“右龙卷”;前者顺时针旋转,后者反时针旋转。伸到地面的一般是右龙卷,左龙卷伸下来的机会不多。
  另外,龙卷风也容易在两条飑线的交点上发生。飑线经常出现在炎热季节强冷空气的最“前哨”。
  龙卷风出现时,往往不只一个。有时从同一块积雨云中可以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象鼻”--漏斗云柱。只是有的“象鼻”刚刚开始下伸,有的“象鼻”下端却已经接地或在接地后正在缩回云中,也有的在云底伸伸缩缩、始终不垂到地面。
  龙卷风的范围小,直径平均为200-300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米,只有极少数直径大的才达到1000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促,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其移动速度平均每秒15米,最快的可达70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10公里左右,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公里以上。它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一般只有l-2公里。
  龙卷风的脾气极其粗暴。在它所到之处,吼声如雷,强的犹如飞机机群在低空掠过。这可能是由于涡旋的某些部分风速超过声速,因而产生小振幅的冲击波。龙卷风里的风速究竞有多大?人们还无法测定,因为任何风速计都经受不住它的摧毁。一般情况,风速可能在每秒50-150米,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每秒300米或超过声速。
  超声速的风能,可产生无穷的威力。1896年,美国圣路易斯的龙卷风夹带的松木棍竟把一厘米厚的钢板击穿11919年发生在美国明尼斯达州的一次龙卷风,使一根细草茎刺穿一块厚木板;而一片三叶草的叶子竟象楔子一样,被深深嵌入了泥墙中。不过,龙卷风中心的风速很小,甚至无风,这和台风眼中的情况很相似。
  尤其可怕的是龙卷内部的低气压。这种低气压可以低到400毫巴,甚至200毫巴,而一个标准大气压是1013毫巴。所以,在龙卷风扫过的地方,犹如一个特殊的吸泵一样,往往把它所触及的水和沙尘、树木等吸卷而起,形成高大的柱体,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龙倒挂”或“龙吸水”。当龙卷风把陆地上某种有颜色的物质或其他物质及海里的鱼类卷到高空,移到某地再随暴雨降到地面,就形成“鱼雨”、“血雨”、“谷雨”、“钱雨”了。
  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顶部或车辆时,由于它的内部气压极低,造成建筑物或车辆内外强烈的气压差,倾刻间就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如果龙卷风的爆炸作用和巨大风力共同施展威力,那么它们所产生的破坏和损失将是极端严重的。
  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如果龙卷风经过居民点,天空中便飞舞着砖瓦、断木等碎物,因风速很大也能使人、畜伤亡,并将树木和电线杆砸成窟窿。就是一粒粒的小石子,也宛如枪弹似的,能穿过玻璃而不使它粉碎。
  据统计,每个陆地国家都出现过龙卷风,其中美国是发生龙卷风最多的国家。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印度等国,发生龙卷风的机会也很多。我国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它还经常出现在南海的西沙群岛上。
由于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烈雷暴的出现密切相关,所以龙卷风一般在暖季出现。但在没有雷暴的寒冷季节里,只要具备强烈对流的条件,也是可以出现龙卷风的。
  龙卷风在白天、夜间都能生成,但大部分发生在午后。有时,同时有几个龙卷一起出现。
  从火山爆发和大火灾产生的烟和水蒸汽中,也可能诞生龙卷风。这种龙卷风称为火龙卷或烟龙卷。
  各种龙卷风的范围很小,寿命很短促,这给科学研究和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龙卷风到来之前,只要留心观察,总会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天气现象和特征的。比如,龙卷生成前大气很不稳定,云系对流旺盛,气压明显降低,云的底部骚动特别厉害等等,这对于预报龙卷风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气象雷达在发现和追踪龙卷风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测到300公里外的雷雨云,一旦在雷达中发现有龙卷风存在的钩状回波时,即可发出警报。但也有的龙卷风出现时,这种钩状回波不明显。因此,采用雷达和目视相配合的方法常常更可靠一些。当观察者发现龙卷风后,应立即报告气象部门,可用雷达跟踪,随后还有一定的时间对龙卷风路径上的居民和单位发布警报。
  气象卫星的出现给龙卷风预报增添了新的探测工具,尤其是用同步卫星拍摄的云层照片,在监视龙卷风的发生上起着更重大的作用。卫星昼夜都能观测,并且可以看到更小的目标。如果把卫星和雷达结合起来,就能连续观察龙卷风的变化,可在龙卷风发生前半小时发布警告。
气压带和风带 练习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边模式图,回答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解析: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旱,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B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解析: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亚季风环流海洋的干燥的西北风。
  答案:C
  3.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冬季盛行由陆地吹向
    B.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解析:赤道低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副热带高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冷低压;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答案:C
  4.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①热带草原气候 ②热带雨林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赤道低压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答案:A
  5.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  )
    A.赤道低压           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         D.副极地低气压带
  解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我国夏季暖空气的主要源地,来自这里的夏季风使我国东部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答案:B
  6.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解析: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亚欧大陆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出现低压中心,切断了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
  答案:B
  7.副热带大陆东岸与西岸降水有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是(  )
    A.地面状况不同         B.大气环流不同
    C.太阳辐射不同         D.人类活动影响不同
  解析:借大陆东西两岸降水的差异来考查气候的差异及其成因。副热带大陆西岸常年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东岸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而降水较多,雨热同期。
  答案:B
  8.下列地区中,气候较为湿润的是(  )
  ①信风带的大洋东岸 ②信风带的大洋西岸 ③西风带的大陆东岸 ④西风带的大陆西岸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两点细节:一是风带本身本没有干湿之分,关键要看风的来向。来自海洋的迎岸风降水较多,来自陆地的离岸风比较干燥。二是要分清大陆和大洋的东西岸。
  答案:B
  9.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
  解析:本题借气球上升的快慢考查不同气压带空气的垂直运动情况。显然,以上升气流为主的低压带中,赤道地区的对流上升更为强烈。
  答案:D
  9.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解析:在高空的低压状态下,气球内部的压强使其膨胀破裂。
  答案:B
  11.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
    A.向西北方向          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解析:借气球的水平运动考查西风带的风向。
  答案:B
  12.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解析:副热带高压带的大陆东岸,由于有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
  答案:C
  13.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解析:由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可以在热的地方形成高压,也可以在冷的地方形成低压。
  答案:B
  二、综合题
  14.读下表回答问题。
地点
气温(℃)降水(mm)
一月
四月
七月
十月
全年
甲地
气温
25
27
26
25
26
降水
253
292
158
210
2893
乙地
气温
16
25
32
28
28
降水
0
0
0
1
3
丙地
气温
6
15
25
16
16
降水
75
60
8
128
815
丁地
气温
4
9
20
10
12
降水
43
36
60
78
726
  (1)甲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气温常年较高的原因为__________。
  (2)乙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降水少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丙地炎热干燥时,盘踞在亚欧大陆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
  (4)丁地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其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看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甲地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全年炎热干燥,为热带沙漠气候;丙地雨热不同期,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是地中海气候;丁地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较为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太阳高度大,辐射强
  (2)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在副高的控制下
  (3)地中海气候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亚洲低压
  (4)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15.下图是“亚欧大陆沿北纬60°纬线气温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北半球是_________季节,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甲地的气压比亚欧大陆两侧同纬度的海洋________(高或低)。
  (3)此时,开普敦的气候特点为_________。
  (4)再过6个月,上海盛行___________风。
  解析: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亚欧大陆内部气温远低于东西两侧同纬度的海洋时,应该是北半球的冬季。由于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大陆内部形成高压。注意开普敦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其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答案:(1)冬季亚欧大陆内部气温远低于东西两侧同纬度的海洋
  (2)高
  (3)炎热干燥
  (4)东南
课件17张PPT。2.2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课 件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垂直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复习摩擦力 :与风运动方向相反
方向:复习在高空:因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
偏向力的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在近地面:因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成一夹角
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性大气环流有什么作用? 热力环流的范围有大有小,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它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
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全球性大气环流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P33页的活动注意假设条件: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地球不自转GDGD1、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单圈环流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动动手不可能存在,在假设条件下,赤道与极地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但是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大气一开始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会发生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赤道北纬30度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南风北纬30度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被迫下沉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
偏向力。假设地表均匀。副热带高压带24副极地低压带761358910----三圈环流极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赤 道 低 压 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南信风盛行西风极 地 东 风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
如何记住这些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分布规律:也是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可根据气压带来记风带风带移动.swf导航请观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解说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2、移动规律是什么作业布置:
地理填充图册P13—P14
教材精析精练:选做P31—P32
高中地理必修(1)系列练习
2.2气压带和风带(试卷)练习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B、地形的障碍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ACB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A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从容说课】
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图表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因为本节重难点多,也可根据需要多加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引入)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师: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输送和交换热量。
师: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活动)P36活动1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在书中36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生:(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师:(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显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高低气压的位置)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过渡)
师:很好。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
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
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
(参照讲授情况补充历史故事: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信风带为“贸易风”。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大胆地选择了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出乎意料之外偷袭成功的。)
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风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生:(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指认并画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有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而且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师:很好。(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过渡)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的呢?
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从冬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
师: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投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各个季节时所在的位置)
师: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
生: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页就没有了季节移动。
(过渡)上述气压带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板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师: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呢?
生: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
师:那么,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生: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温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
(投影)书39页活动3图示(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
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
师:为什么?
生: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师:夏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
师:为什么?
生: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师: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
生:冬季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
师: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
生:不会,图中的气压带会被高低压中心切断。
师: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会被切成块状分布于大陆和海洋上。
师:很好。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
(投影)图示和表格(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
(投影)一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生:(在老师引导下探究分析归纳)
(投影)表格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
生:(回答填表)
师: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冬季的亚洲高压(也叫西伯利压高压)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压(也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就很大。
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又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知道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结束(布置作业):
1、书38页活动2:制作三圈环流模型。(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
利用硬纸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2、书41页活动4。(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然后采取小组代表汇报的办法,既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又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活动与探究】
活动或探究课题的题目:东亚季风
活动或探究的内容:
(1)分析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讨论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
(3)举例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学生合作完成
活动或探究的结果:小组汇报
活动2:略
活动4:1.(1)和(2)共同回答: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2.由于我国广大地区盛行季风气候,因此,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大小和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2?3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等。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推进(新知识传授)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师:请大家在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
生:(一学生指投影回答,其他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空白图上填图)
(在绘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
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
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
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0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mm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学生再跟随演示指认)
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
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纬400至南、北纬60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
师:很好。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气流下沉。
师: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生:终年高温少雨。
师:这种气候叫热带沙漠气候。
(投影)开罗--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学生读图说出降水和气温值)
师: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生: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西亚阿拉伯半岛、印度河流域、墨西哥、西南非洲、澳大利亚的中西部、智利北部和秘鲁等地区。 (同时动画演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分布。
师:终年在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下,南、北纬400至南、北纬600的大陆西岸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投影)伦敦--温带海洋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生: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终年湿润,年降水量在700-1000mm之间,气温年较差小。
师:这种气候叫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冬不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动画演示)温带海洋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交界两侧的西海岸、南美洲的智利南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
(过渡)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带来风带和气压带的南北移动,这样就会有一些地区夏季受某环流的影响,而冬季又会受另一种环流的影响,下面我再一起来探讨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板书)(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动画演示)南北纬10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南北纬300—400的大陆西岸。
师:南北纬10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因为离赤道较近,故全年高温。看北纬100—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夏季赤道低气压会移动到这儿并控制这个地区,会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会控制这个地区,降水稀少。
师: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
(投影)--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看图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
生:全年高温,夏半年降水多,冬半年干燥。
师:正确。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请你找出主要分布的地区。
(动画演示)热带草原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师:很好。再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已标示风带和气压带),南北纬300—400的大陆西岸。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生: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并影响这一地带,暖湿多雨。
师:正确。这种气候在哪儿最典型?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
师:很好。这就是地中海气候。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周围和帕斯周围。
师: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
生: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旧金山、洛山矶、圣地亚哥、墨尔本、帕斯、好望角、开普敦等
师:这是唯一一种夏干冬湿的气候类型,大家要认真理解记忆。
(过渡)前边我们探讨的五种气候类型都分布于大陆的西部或中西部,大陆东部的气候类型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上节课我们请大家课后完成“活动4”。请几个同学来谈谈大陆东部的气候类型、成因、分布及其特征。
(投影)1月、7月亚洲季风图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亚洲的季风气候)
生: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生:东亚地区--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生:以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生: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生: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东南信风会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并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影响大致位于北纬10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在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亚洲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较强的气压梯度,给本地带来干燥的东北季风。
师:刚才大家分析的很准确。在南北纬 250—350大陆东岸,即北美洲美国的东南部、南美洲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也有类似于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
(同时动画演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区
生:(指认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
师:我们了解了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想想看,中纬度大陆中部的气候会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生:大陆中部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稀少;陆地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冬夏温差大。
师:正确。这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洋近一些的地方降水稍多,植被以草原为主,是温带草原气候;深居大陆内部的地区,降水更少,植被不表现为荒漠,是温带沙漠气候。纬度较高的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分布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但因蒸发弱,仍为湿润地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也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
(同时动画演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区
生:(指认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
师:极地地带该会是怎样的气候呢?
生:冬季酷寒,全年气温低,降水稀少,夏季短促。
师:极地气候可分为两种,即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
(同时动画演示)极地气候的分布区
生:(指认极地气候的分布)
结束(小结):刚才我们主要探讨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道:在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三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3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要特别注意: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
我们也分析了其他因素形成的气候类型。下面请大家做一些巩固练习。
结束(练习):填表
气候类型
特 点
分 布
成 因
热带雨林气候
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_____控制。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_____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___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夏半年受______控制,冬半年受_____控制。
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
______。
?  
学生回答后:(投影答案)
气候类型
特 点
分 布
成 因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_____控制。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 30度—40度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_____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温差小,降水多且分配均匀。
南北纬 40度—60度大陆西岸。
终年受___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两侧。
夏半年受______控制,冬半年受_____控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
南北纬 25度—35度大陆东岸。
______。
结束(布置作业):
选择题
1、下列气候类型中,终年只受一个气压带或一个风带控制的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BD
2、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冰原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答案:BD
3、有关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说法正确的是
A大陆性气候的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 B海洋性气候的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C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较大 D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较大
答案:BC
【板书设计】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  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赤道附近南北纬10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0大陆中西部地区
热带沙漠气候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常年炎热干燥
温带
南北纬400-600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冬不冷,夏不热,终年降水均匀
(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位  置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南北纬10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中西部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压带(夏)和信风带(冬)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亚热带
南北纬300-400间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和西风带(冬)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活动与探究】
活动或探究课题的题目:活动5--比较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
活动或探究的内容:比较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独立完成。提出如下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1、概括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个是最北达到的纬度,一个是东西跨越的范围大小)
2、根据图中的地形分析,从地形的角度看两个地区地形有什么不同?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3、提供洋流图,让学生对比北大西洋暖流与阿拉斯加暖流的不同。说明洋流对气候影响程度有什么差异?
活动或探究的结果:小论文
参考答案: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训练
读关于大气运动的简图,完成1~2题:
1、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极地高气压带 B.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C.③东南信风带 D.④副极地低气压带
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近地面共有6个气压带、6个风带 B.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风向相同
3、放飞气球是节日里的一种庆祝形式,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赤道地区 B.副热带地区 C.副极地地区 D.极地地区
4、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A.向东飘扬 B.向西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北飘扬
5、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西欧国家工业区的排放源传送过去的,其传送媒介是
A.极地东风 B.东北信风 C.中纬西风 D.东南信风
6、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C.西风会给大陆西岸带来降水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7、1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8、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海陆分布的影响
9、成因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10、季风环流的正确叙述是
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是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
B.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C.风向季节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
D.东亚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东南部
读“某地气温(曲线所示)和降水(柱状所示)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12、气温曲线a部位气温最高的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 B.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C.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D.受高原地形影响
13、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
A.赤道低压 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 D.副极地低气压带
14、下列地区中,气候较为湿润的是
①信风带的大洋西岸 ②信风带的大洋东岸 ③西风带的大陆西岸 ④西风带的大陆东岸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非洲撒哈拉地区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但是气候和自然景观完全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在两地区分布不均
B.地面状况不同,如海陆位置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C.两地区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D.两地区地形差异明显
分析下表气候资料,回答16~18题。
(单位:气温°降水mm)
地点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A
气温
24
24
26
28
29
28
27
27
27
27
27
25
26
降水
3
3
3
3
30
465
617
351
267
56
10
3
1793
B
气温
-13
-10
3.4
4.4
9.3
13.5
19.5
20.1
16.4
9.4
-1
-11
4.2
降水
10.5
5
22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739
C
气温
3.1
3.8
7.2
10.3
14
17.1
19
18.5
15.9
11.1
6.8
4.1
10.9
降水
54
43
32
38
52
50
55
62
51
49
50
49
585
16、表中A地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17、表中B地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C.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D.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18、表中C地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A.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 B.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C.南北纬40°~60°的大陆东岸 D.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19、天气情况对大型运动会的运动员成绩和会场组织工作影响很大,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召开的理想日期是
A.4月~5月 B.7月~8月 C.8月~9月 D.9月~10月
20、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因素是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台风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洋流
二、综合题(共60分)
21、读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
(1)判断近地面风向:风从______吹向______。
(2)从季节上看,这种风一般在______季出现。
(3)此时,北太平洋上的气压是______强盛的季节,亚欧大陆上是______强盛的季节。
(4)请在上图中画出该地此时的热力环流图。
22、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回答:
(1)在图中补画箭头,表示“三圈环流”
(2)图中气压带A是________C是________E是________G是________
(3)图中风带B是________D是________F是________
(5)在图中气压带E和风带D控制下,降水________(多或少),因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
(6)在气压带C控制下,降水________(多或少),因为________________。
23、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气压带断裂成块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B、C三个气压系统名称: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
(3)亚洲东部盛行________风,是由北太平洋西部的________高压吹向亚欧大陆的________低压,在________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4)亚洲南部的________风是由于南半球的________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24、读“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回答。
(1)①为________半球的________气候,分布规律是________。
(2)②为________气候,分布在________两侧,气候特点是________。
(3)③为________气候,________地区面积最广、最典型,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CBABC,ACCCB,DABAB,CADDC
21、
(1)海洋、陆地
(2)夏
(3)夏威夷高压、印度低压
(4)略
22、
(1)略
(2)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3)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
(4)赤道地区气温高,形成上升的暖气流;极地地区气温低,形成下沉气流
(5)多;低压形成上升气流;在西风的影响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6)少;高压形成下沉气流
23、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热带高压被大陆热低压切断在海洋上
(2)亚洲低压 夏 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3)东南 夏威夷 亚洲 地转偏向力
(4)西南季 东南信
24、
(1)南 温带海洋性 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2)热带雨林 赤道 全年高温多雨
(3)地中海 地中海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