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地理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域差异在同一自然带中是不存在的
B.自然环境中有相同的地区,也有相似的地区
C.陆地自然环境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上的相互叠加,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D.两相邻的不同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分异界线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地域差异的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在每一个自然带中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差异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自然环境中是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地区的。相邻自然带逐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异界线。
答案:C
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差异是指( )
A.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B.沿纬线方向更替
C.沿东西方向变化 D.随南北方向延伸
解析:此题考查自然带的空间特征。自然带在空间上具有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两种特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在更替规律上是按照南北排列的,南北方向是纬度的变化方向,是经线的延伸方向。
答案:A
3.下列地域差异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
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的不同
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的变化
D.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解析: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分异在更替方向上是东西更替的。此题除考查这一基本原理外,还考查相关的区域地理基础,是一道比较综合的小题。
答案:C
4.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是由于中纬度地区( )
A.虽然热量也有纬度差异,但水分的经度差异影响更显著
B.没有热量影响,只有水分的影响
C.大陆宽阔,海陆对比最强烈,水分差异明显
D.从沿海至内陆依次存在森林、草原、沙漠。由此产生了水分的经度差异
解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陆地面积最宽广的地方,海陆对比最明显,由此产生的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最明显。
答案:C
读下图,回答5~8题。
5.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6.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7.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8.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C.极圈附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地带性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差异为基础的,辅之以水分的差异。山麓的基带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低,基带在水平方向上的类型越接近赤道地区,从下往上,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逐渐更替为更高纬度上的自然带,这个更替规律是不可能颠倒的。
答案:5.A 6.A 7.A 8.A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A地所属自然带名称:_________,E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_________,C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_________。
(2)分析评价下列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农业发展的条件:
A处_________条件配合好,宜种植以_________为主的粮食作物;C处_________条件好,但_________资源不富裕,宜发展以_________为主的旱作农业;D、E处应充分利用有很大优势的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资源,发展畜牧业和_________农业,生产优质的畜产品和_________等农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自然带以及各自然带内农业生产特点,综合性很强。在答题时要有扎实的区域地理基础,然后根据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和农业因地制宜的特性回答。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 温带季风气候 (2)水热 水稻 光照、热量 水 小麦、棉花 光热 草场 灌溉(绿洲) 长绒棉、葡萄
10.读下图,解释天山地区韵地理现象。
(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_________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_________(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_______农业。
(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驼
解析:本题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和读图用图能力。作为坐标系模式的剖面示意图,运用坐标系图的有关知识,可以较容易地判断第1小题;第2小题是考查实际运用能力,即夏季温度升高,高山草甸生长良好,气温适宜,是天山夏季牧场的主要分布地和主要放牧季节。
答案:(1)垂直 高 绿洲(或灌溉) (2)A (3)B
11.读“南美洲沿46°S作酌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是_______山脉。
(2)A、B两地中,有温带落叶林分布的是_______地,这里是_______气候。
(3)A、B两地中,多有地震发生的是_______地,因为这里是_______。
(4)同此剖面北移10°纬度处西坡的河流,夏汛发生在_______月;是靠_______补给形成的;冬汛是靠_______补给形成的。
解析:本题从区域地理和地形剖面示意图入手,考查学生对区域内容的识记和读图能力。解题时要注意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的分布知识的关系。
答案:(1)安第斯 (2)A 温带海洋性气候 (3)A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处 (4)1 冰雪融 水雨水
12.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是_______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和_______。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_,在大陆西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_。
(5)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_,该自然带典型的动物有_________等。
(6)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干是纬度和高度的坐标系示意图,考查内容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以及自然带和土壤、动物、气候等环境要素的关系。注意带着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苔原 4000~5300米 (2)没有 南半球相应纬度地带是海洋 (3)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4)红壤 褐土 (5)亚马孙平原 河马、猩猩(6)低纬度高山地区
13.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
(4)把相关内容用线连起来: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③
骆驼 松鼠
⑥
棕壤、褐土 荒漠土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水平差异)的理解。同时对气候土壤生物等整体性也加以考查。此图画出了大陆东半部植被分布情况,在南北向上能看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东西向上能看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答案:(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A 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3)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不同 (4)温带大陆气候、骆驼—⑥—荒漠土温带季风气候、松鼠—③—棕壤、褐土
14.阅读课本101页图5.11,回答下列问题。
(1)珠峰南北山麓的海拔大约各是多少?各处在什么热量带?
(2)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南北坡的雪线高度大约是多少?珠峰南北坡的雪线有何特性?为什么?
(4)从珠峰自然带的分布,你可总结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哪些规律性知识?
解析:此题考查知识点较全面。要求识记热量带、垂直地带性、雪线、自然带谱等概念,还考查了坐标系的判读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等。
答案:(1)南坡山麓海拔约1200米,位于亚热带;北坡山麓海拔约4200米,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2)a.自然带基带不同。这是因为山麓的海拔不同,所处的热量带不同。
b.自然带谱南坡多、北坡少。这主要是因为南坡相对高度大,迎风坡,降水丰;北坡相对高度小,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南坡雪线约6600米(下界为5500米),北坡雪线约7400米(下界为5900米)。与北半球一般雪线的分布规律正好相反:在北半球,南坡为向阳坡,雪线应该高。但珠峰南坡接受印度洋暖湿的气流,降水较多,加之坡度较缓,雪线较北坡要低。
(4)a.山麓基带类型取决于纬度位置。
b.在纬度位置相同的情况下,自然带谱的多,少,取决于海拔高度或相对高度。
c.在不考虑非地带性因素的条件下,可根据雪线高低判断坡向,根据坡向可以判定南北半球。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练习(一)
1.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2.根据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部的自然带是( )
A.热带季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下列属于纬度地带性现象的是:( )
A.横断山区植被的垂直变化
B.东北平原至塔里木盆地植被的变化
C.亚欧大陆出现的亚寒带针叶林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山麓出现的荒漠
4.南半球缺少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在各自然带和气候类型中,自然带相同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6.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距海洋远近不同
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7.关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受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影响
B.以热量为基础,与水分状况无关
C.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D.有海南岛到大兴安岭的热带——亚热带——温带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这种分异
答案
1.A 2.C 3.C 4.C 5.D 6.A 7.B
第2套
1.有关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纬度表现较明显 B.以水分为基础
C.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D.各自然带东西更替
2.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是( )
A.从西欧平原到东欧平原的差异
B.泰山东西两侧的景观不同
C.天山山脉山顶雪峰连绵,山麓绿洲肥美
D.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差异
3.自然带的命名依据一般是( )
A.气候分布名称 B.植物分布名称
C.土壤类型名称 D.地形类型名称
4.自然带呈明显带状分布,并且基本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的是( )
A.亚欧大陆 B.美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非洲大陆
5.在各自然带和气候类型中,自然带相同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6.大陆的西岸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自然带的排序是(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7.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距海洋远近不同
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答案
1.C 2.D 3.B 4.D 5.D 6.B 7.A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练习(三)
1.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2.根据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部的自然带是( )
A.热带季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下列属于纬度地带性现象的是:( )
A.横断山区植被的垂直变化
B.东北平原至塔里木盆地植被的变化
C.亚欧大陆出现的亚寒带针叶林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山麓出现的荒漠
4.南半球缺少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5.在各自然带和气候类型中,自然带相同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6.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距海洋远近不同
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7.关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受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的影响
B.以热量为基础,与水分状况无关
C.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D.有海南岛到大兴安岭的热带——亚热带——温带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这种分异
答案
1.A 2.C 3.C 4.C 5.D 6.A 7.B
第2套
1.有关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纬度表现较明显 B.以水分为基础
C.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D.各自然带东西更替
2.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是( )
A.从西欧平原到东欧平原的差异
B.泰山东西两侧的景观不同
C.天山山脉山顶雪峰连绵,山麓绿洲肥美
D.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差异
3.自然带的命名依据一般是( )
A.气候分布名称 B.植物分布名称
C.土壤类型名称 D.地形类型名称
4.自然带呈明显带状分布,并且基本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的是( )
A.亚欧大陆 B.美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非洲大陆
5.在各自然带和气候类型中,自然带相同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6.大陆的西岸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自然带的排序是(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7.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距海洋远近不同
C.地势高低起伏 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答案
1.C 2.D 3.B 4.D 5.D 6.B 7.A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练习(二)
1.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正确的是( )
A.两极表现较明显 B.以热量为基础
C.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D.各自然带南北更替
2.世界上经度地带性最明显的是在下列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3.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经度地带性差异
B.纬度地带性差异
C.垂直地带性差异
D.非地带性差异
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6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 —— 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7. 从我国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地表景观不断变化,这种地域分异是( )
A.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既是纬度地域分异,又是垂直地域分异
8.若山体的高度大体相同,垂直自然带最复杂、最典型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高纬地区 D.沿海地区
答案
1.C 2.C 3.C 4.A 5.D 6.B 7.B 8.A
第2套
1.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地表景观不断变化,这种地域分异是( )
A.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既是纬度地域分异,又是垂直地域分异
该图是一座相对高度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2~3题
2.右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
3.若山顶有永久冰川带,则山脚的气温T(T冬 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 表示夏季最低气温)应是( )
A.T冬<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
4.垂直地域分异中,自然带类型最多的山地是( )
A.滨海地区的山地 B.低纬度地区的高山
C.内陆地区的高山 D.中纬度地区的高山
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6.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答案
1.B 2B 3B 4.B 5.A 6.D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同步练习(四)
1.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正确的是( )
A.两极表现较明显 B.以热量为基础
C.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D.各自然带南北更替
2.世界上经度地带性最明显的是在下列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3.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写的景观差异属于
A.经度地带性差异
B.纬度地带性差异
C.垂直地带性差异
D.非地带性差异
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5.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6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 —— 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7. 从我国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地表景观不断变化,这种地域分异是( )
A.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既是纬度地域分异,又是垂直地域分异
8.若山体的高度大体相同,垂直自然带最复杂、最典型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高纬地区 D.沿海地区
答案
1.C 2.C 3.C 4.A 5.D 6.B 7.B 8.A
第2套
1.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地表景观不断变化,这种地域分异是( )
A.从低纬到高纬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既是纬度地域分异,又是垂直地域分异
该图是一座相对高度3000米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2~3题
2.右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
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
3.若山顶有永久冰川带,则山脚的气温T(T冬 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 表示夏季最低气温)应是( )
A.T冬<18℃ B.T夏<18℃ C.T冬<10℃ D.T夏<20℃
4.垂直地域分异中,自然带类型最多的山地是( )
A.滨海地区的山地 B.低纬度地区的高山
C.内陆地区的高山 D.中纬度地区的高山
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6.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答案
1.B 2B 3B 4.B 5.A 6.D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主要知识点:
1、地球表面相应的 、 和 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 、呈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图示
主要影响因素
更替方向
延伸方向
赤道到两极(
纬度明显)
沿海向内陆(
纬度明显)
垂直地域
分异规律
3、山地垂直带是在 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 带一致。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 、 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 ,海拔越 ,垂直带数目越 ,垂直带谱越 。
4、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使得农业生产产生了 地域差异,这是因为
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同步训练】
右图为南美洲三座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读图回答:
1.造成图中三座山脉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势高低 B.纬度高低
C.山脉坡向 D.距海远近
2.图中甲植被带的农业活动最有可能是:
A.地中海农业 B.混合农业
C.热带迁移农业 D.乳畜业
(2009江苏卷,文综)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3-4题。
3.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4.图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面两图中,上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下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5——7题.
5.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6.在下图中,大陆东部和西部沿岸地区都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种类不同,其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源 D.气候
7.在下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D.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的生长
读右下全球生物气候地带示意图,回答。
8.从图中可以看到,森林分布的极端界限条件是
A.年平均气温大于-7℃ B.年降水量大于400mm
C.年降水量大于1 000mm D.年平均气温大于0℃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带、寒带与温带的分界分别约为年平均气温18℃和4℃
B.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带、寒带与温带的分界分别约为年平均气温4℃和18℃
C.在年平均气温20℃的条件下,年平均降水量从0—1500mm,地面植被依次是半沙漠、多刺灌木、草地、林地
D.在年平均气温20℃的条件下,年平均降水量从0—1500mm,地面植被依次是多刺灌木、半沙漠、草地、林地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10-12题。
97°W附近某山东坡年均温、自然带垂直分布
海拔(m)
<640
640~1800
1800~3420
3420~4100
4100~5700
平均温(℃)
28~24
24~18
18~12
12~6
<6
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①
②
③
④
10. 下列选项中,数码代号、自然带、农作物的正确组合是
A.①—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林带—水稻 B.②—高山针叶林带—玉米
C.③—高山针阔混交林带—花生 D.④—高山草地带—小麦
11.该山地最适宜人类聚居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对该山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终年受赤道暖流的影响
B.东北信风对自然带基带的形成有影响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D.河流源远流长
13.下列是四座相同高度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带谱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四座山地都位于南北半球中的同一半球
B.甲丙丁在南半球,乙在北半球
C.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甲丙丁乙
D.相同高度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数量的多少与其所处的纬度高低有关
14.下面四幅山地垂直带谱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山地是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第15题:
15.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1月份M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
二.综合题
1.2005年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测绘局局长公布了珠穆朗玛峰新高程,原1975年公布的高程数据停止使用。2005年中国珠峰高程复测行动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①总结了历史经验,将经典大地测量与现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相结合;②珠穆朗玛峰地区大地水准面精化;③峰顶采用雷达探测技术确定峰顶冰雪层厚度。读“珠穆朗玛峰垂直带分布”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最新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程为 米,比1975年所测的高度降低了
米,原因除了测量误差方面外,还有主要原因是:
① ;
② 。
(2)图中字母A、B、C、D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A为 带 ,B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带,C为 带,D为 带。
(3)珠穆朗玛峰南坡形成明显的垂直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
.
(4)2005年10月8日8点50分南亚次大陆发生地震,此次地震达到里氏7.6级,震中位于伊斯兰堡东北部地下10公里处。此次地震按震源深度划分属 , 历史上这一地区就是多地震的地区,原因是该地区处于 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5)有关南亚次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项选择)………………………………( )
A.指南亚地区 B.指赤道以北的南亚地区
C.指印度半岛及其附近的岛屿 D.指南亚的大陆部分
(6)在本次珠峰测量中GPS被广泛应用,GPS又称为 系统,要实现相对地心的三维定位,必须能够观测到来自 颗卫星的数据。请再举一例GPS在生活中的作用: 。
2.(2009上海卷地理部分)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援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加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 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 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 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 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 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 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 、 。
3.读下图“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回答:(12分)
(1)自然带①是 带,它在40Ο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 ;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判断理由是
;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是 和 ;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岸的典型土壤是 ,在大陆西岸的典型植被是 ;
(5)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 ,该自然带的典型动物有 、 等;
(6)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是 。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ABD 6-10DDBBA 11-15ABDDD
二、综合题:
1.(1)8844.43; 3.7; ①珠峰峰顶冰雪深度的测量更加精确 ②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计算结果更加完善;(2)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珠峰南坡相对高度大,坡度比北坡缓,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南坡所处纬度更低 (4)浅源地震;亚欧;印度洋 (5)D (6)全球定位;4;汽车导航(只要合理均可)
2.(1).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2).乙,丙.(3).乙;湿带荒漠;温带草原;从沿海到内陆(4).地形;海陆位置
3.(1)苔原 4000—5000米(2)没有 自然带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纬度范围是50ΟN—70ΟN,而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是海洋(3)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东岸)(4)红壤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5)南美亚马孙平原 河马 猩猩(6)低纬度高山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五、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知识结构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2.用景观图片引入。教师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或者,教师提问学生旅游经历,将不同学生到过的不同地区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对比)
3.设问引入。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然后问学生是否认可这种观点。教师总结,引出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
【承转、过渡】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严格地说,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
(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板书)?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板书)?
【设问、分析】: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板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打出投影胶片图5.6或利用挂图,并板书简单图示如下)
(提示:教师可结合复习气候的内容)
教师先画出上图的左半部分──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图5.6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在完成填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
[生]有的,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师]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课时
【引入新课】(提问)请几位去过不同地区旅游的同学,说一说当地的景观和我们中山有什么不同。并指出这种不同就是地域差异性的表现。并复习自然带的分布。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比如说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生]依次会出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景观。
1.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
(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读图]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
[师]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板书)?
分析、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完成粘图)?
【承转】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生]略?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板书)?
(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承转、过渡】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三)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板书)?
【分析、讲解】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呢?(学生回答)对!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还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引导学生读5.6图分析)。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最后可以把本节课的内容概括成下面一个表格,方便学生巩固记忆。
分异规律 表现形式 主导因素
由赤道到两极 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 热量
由沿海到内陆 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 水分
垂直地带性 由山麓到山顶,垂直更替 水热
非地带性 无一定形式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课堂小结】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当中而又表现出了其复杂性。?
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概念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⑴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⑵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最明显
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十、练习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 )
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 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
4.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赤道地区 D.高纬地区
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 )
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 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 D.热带雨林地区
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0.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
【答案要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C C B D A A A
11.(1)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2)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水分 中 (3)温带季风 温带草原 风力 (4)水(或水分)
十一、课后反思
1.对于本节课概述部分有以下几点建议:
(1)本课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并加以系统化。因而要充分利用旧知,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区域对比,使学生建立“区域是有差异的”的观念。然后再从学生谈到的例子,以及教师根据需要补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道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总结。
(2)重点讲述陆地自然带。有两层意思要明确,一是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其中气候因素起决定作用,其他因素与之相适应;二是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中要贯彻这样一个观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7热带雨林景观图与图5.8苔原景观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到地域分异的存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同一自然带内自然环境又具有整体性,表现在景观具有一致性。对这两幅图片的分析,可以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例如设计诸如“各带内气候怎样?植被如何?动物如何?”等问题。(学生回答:在热带雨林带中,终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场所。典型动物有猩猩、河马和各种鸟类等。在苔原带内,气候严寒而湿润,土壤冻结,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地带。动物种类不多,典型动物有驯鹿和北极狐等。)
2.对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建议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一组学生研究“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一组学生研究“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还有一组学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异”。每一组都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主导因素是什么?
(2)找足够的事实材料支持你的观点(鼓励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挖掘)。
(3)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这节课的特点是空间分布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将这些内容落实在图上。由于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反映的内容比较详细,使得一些大规律反而不容易看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幅图适当简化,这样对学生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
这节课的另一个特点是涉及许多的自然带的名称,这些名称之间又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总结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热量带名称+植被名称),还可以将最易混淆的两个自然带名称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别等。当然,这些自然带名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在他理解了之后就会自然记住了。
课时教案
学 科:高一地理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课时】1课时
【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能力目标:掌握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环境的整体观及科学、正确的环保观。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重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难点】1、掌握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方法】讲议结合法
【教具】多媒体材料
【教程】<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相对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外部环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内部环境)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呢?地理环境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呢?
<讲授新课>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复习>同学们回忆地理环境的四大循环过程。
<教师强调>(1、过程。2、参与者。3、意义。)
<播放媒体材料>师生共同完成四大循环的相关问题。
<提问>:四大圈层的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三个相互)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自然推导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播放媒体材料>师生共同完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
<应用>1、环境保护: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举例说明)<总结>“牵”一发而“动”全身。
2、解决地理问题常用的思维方法:要从题干给定的有限信息通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分析出这一区域的总体的自然环境特点。即从表象信息———→隐含信息。而往往隐含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播放媒体材料>由该景观图你都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补充。 <总结>“给”一发而“知”全身。
<播放媒体材料>不同地区的景观材料。
<承转>由上面的景观资料中既反映出同一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同时又反映出不同的地区有显著的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播放媒体材料>出示热带雨林和苔原景观图。<学生分析>两者差别及其成因。
<教师总结>以热量为基础的差异———→纬度地带性。
2、<播放媒体材料>出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景观图。<学生分析>两者差别及其成因。
<教师总结>以水分为基础的差异———→经度地带性。
3、<播放媒体材料>出示珠穆朗玛峰南坡景观图。<学生分析>两者差别及其成因。
<教师总结>以水热为基础的差异———→垂直地带性。
<启发>垂直地带性在哪一纬度地区表现的较为明显呢?<学生回答>略。
4、 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非地带性分布。
<应用>对于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应当尊重不同地域环境差异的客观规律和现实,实施因地制宜的全理的开发利用。
<练习>利用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解释实际地理问题。
【小结】该节主要讨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板书】
整体性 (板图)
地理环境
热量———→纬度地带性
差异性 水分———→经度地带性
水热———→垂直地带性
【课后小结】略
自然地理的差异性 第1课时
●从容说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其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属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还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教学时可选取恰当的视听资料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教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南北向的大铁路——京九线沿途景观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这种景观的过渡是由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教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东西向的大铁路——陇海线沿途景观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从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是由于水分的差异而引起的。在教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山体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山体的垂直带谱丰富程度相差很大?最后得出结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跟山地的高度以及山地所处的纬度有关,并深刻理解这种现象的地理成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立体、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精讲]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的差异性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
答: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组合—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着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2.在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哪些自然带是横穿整个大陆的?它们分布在什么纬度?
答:高纬度的苔原带、针叶林带和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横穿整个陆地。
3.在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的分布有着怎样的规律?
答:在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大陆内部各自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在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为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及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教师精讲]
师: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同学们长途旅行过吗?现在让我们沿着中国东西向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做一次旅行。
(出示图片“陇海铁路”)
(在陇海铁路东端、中部、西端相应的地方各出现一幅典型景观图)
(东端动画出示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部出示“温带草原”,西端出示“温带荒漠”)
师:请同学们思考,沿陇海铁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三类景观的更替?
(生讨论,师总结)
从沿海向内陆,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干湿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师:这种变化在什么纬度体现得最明显?
生:中纬度。
(活动)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请讨论,哪种主张较合理,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
师: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生长的典型植被是高大的树木,而西部地区则是以草原和荒漠景观为主?
生:水分条件不同。东部地区水分充足,而西部地区水分缺乏。
师:对。森林、草原、荒漠植被三者对比,它们生长的速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森林生长得最快,因为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多。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少,因此生长得最慢。草原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
师:事物都是辩证的,森林虽然生长得快,可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耗水量也最多。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需水量也最少,草原的需水量则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那么,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究竟应该种植什么呢?
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
生:因为西部地区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条件,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很好!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
生: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对。因此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过渡)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水平方向的分异规律。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高大的山岭,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规律。
师:请同学们看P101“活动”,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着很大差异?
(生思考讨论)
师:查看地图,请说一说喜马拉雅山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属于什么气候带。
生:大约处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气候。
师:对。这里平地上应该是怎样的植被景观?
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对。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的山麓地带为什么自然带不同?
生: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达4000米。
师: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有。南坡处于北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而北坡处于背风坡。
师:很好。为什么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丰富得多?
生:因为北坡相对高差小,而南坡相对高差大,水热变化的空间大,因此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的复杂得多。
师:很好,而且南坡的纬度也比北坡低。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师:查看地图,思考为什么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谱非常丰富?
生:乞力马扎罗山的纬度很低,山麓属于热带草原,海拔高,水热状况垂直变化明显。
师:对。因此,山麓与水平带是一致的,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的数目就越多,垂直带谱也就越完整。
(P101“阅读”)
师:农业生产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师:我国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在气候要素上有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我国的农业的地域差异?
生:我国自南向北热量条件越来越差,自东向西降水越来越少,这种热量和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的逐渐变化,引起了我国自东南向西北动植物种类、生长期、耕作方法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力也呈现地域性差异。
师:对。在我国贵州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为什么?对农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生: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垂直高差显著,气温和水分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化,水热的垂直差异使土地形成了立体利用。
师:对。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有地域差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规律性。请大家用一幅简略图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
自然地理的差异性 练习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域差异在同一自然带中是不存在的
B.自然环境中有相同的地区,也有相似的地区
C.陆地自然环境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上的相互叠加,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D.两相邻的不同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分异界线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地域差异的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在每一个自然带中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差异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自然环境中是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地区的。相邻自然带逐渐过渡,没有明显的分异界线。
答案:C
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差异是指( )
A.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B.沿纬线方向更替
C.沿东西方向变化 D.随南北方向延伸
解析:此题考查自然带的空间特征。自然带在空间上具有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两种特点。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在更替规律上是按照南北排列的,南北方向是纬度的变化方向,是经线的延伸方向。
答案:A
3.下列地域差异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
A.沿京九铁路坐火车沿途看到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的不同
C.坐火车从乌鲁木齐到连云港看见植被的变化
D.珠穆朗玛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解析: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分异在更替方向上是东西更替的。此题除考查这一基本原理外,还考查相关的区域地理基础,是一道比较综合的小题。
答案:C
4.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是由于中纬度地区( )
A.虽然热量也有纬度差异,但水分的经度差异影响更显著
B.没有热量影响,只有水分的影响
C.大陆宽阔,海陆对比最强烈,水分差异明显
D.从沿海至内陆依次存在森林、草原、沙漠。由此产生了水分的经度差异
解析: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是陆地面积最宽广的地方,海陆对比最明显,由此产生的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最明显。
答案:C
读下图,回答5~8题。
5.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6.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7.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8.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C.极圈附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地带性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差异为基础的,辅之以水分的差异。山麓的基带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低,基带在水平方向上的类型越接近赤道地区,从下往上,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逐渐更替为更高纬度上的自然带,这个更替规律是不可能颠倒的。
答案:5.A 6.A 7.A 8.A
二、综合题
9.读下图,回答问题。
(1)A地所属自然带名称:_________,E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_________,C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_________。
(2)分析评价下列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农业发展的条件:
A处_________条件配合好,宜种植以_________为主的粮食作物;C处_________条件好,但_________资源不富裕,宜发展以_________为主的旱作农业;D、E处应充分利用有很大优势的_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资源,发展畜牧业和_________农业,生产优质的畜产品和_________等农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主要自然带以及各自然带内农业生产特点,综合性很强。在答题时要有扎实的区域地理基础,然后根据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和农业因地制宜的特性回答。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 温带季风气候 (2)水热 水稻 光照、热量 水 小麦、棉花 光热 草场 灌溉(绿洲) 长绒棉、葡萄
10.读下图,解释天山地区韵地理现象。
(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_________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_________(高、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_______农业。
(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驼
解析:本题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和读图用图能力。作为坐标系模式的剖面示意图,运用坐标系图的有关知识,可以较容易地判断第1小题;第2小题是考查实际运用能力,即夏季温度升高,高山草甸生长良好,气温适宜,是天山夏季牧场的主要分布地和主要放牧季节。
答案:(1)垂直 高 绿洲(或灌溉) (2)A (3)B
11.读“南美洲沿46°S作酌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是_______山脉。
(2)A、B两地中,有温带落叶林分布的是_______地,这里是_______气候。
(3)A、B两地中,多有地震发生的是_______地,因为这里是_______。
(4)同此剖面北移10°纬度处西坡的河流,夏汛发生在_______月;是靠_______补给形成的;冬汛是靠_______补给形成的。
解析:本题从区域地理和地形剖面示意图入手,考查学生对区域内容的识记和读图能力。解题时要注意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的分布知识的关系。
答案:(1)安第斯 (2)A 温带海洋性气候 (3)A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处 (4)1 冰雪融 水雨水
12.读“北半球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带①是_______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
(2)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和_______。
(4)自然带④在大陆东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_,在大陆西部的典型土壤为_______。
(5)⑤所在纬度的自然带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区是_________,该自然带典型的动物有_________等。
(6)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表现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干是纬度和高度的坐标系示意图,考查内容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以及自然带和土壤、动物、气候等环境要素的关系。注意带着联系的观点考虑问题,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苔原 4000~5300米 (2)没有 南半球相应纬度地带是海洋 (3)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4)红壤 褐土 (5)亚马孙平原 河马、猩猩(6)低纬度高山地区
规律总结
本节课对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自然带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的对比,以及水平方向的两种分布规律的对比上,学生必须学会理性地分析、鉴别。为了更好地区分三种分布规律,最好画出一个图表来更清楚地区分。例:
形成基础
形成原因
主要差别
自然带延伸方向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赤道到两极
的分异
热量差异
热量和水分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从沿海到内陆
的分异
水分差异
水分和热量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垂直分异
热量差异、水
分差异
热量和水分
基本沿等高线
延伸
沿山地上
更替
本节的另一个能力要求是对实际景观的判别和分析能力。地理景观图是反映真实地理外貌的图片,能直观地反映地理环境要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理图像。在课本的“世界陆地主要自然带分布图”上,有十一种主要的自然带类型,它们是以图例的形式展现的。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有的在本文中展现了,如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温带荒漠带,从景观图片中就可以看出这些自然带的植被特征以及形成这种特征的背景原因。那么其他的自然带呢?受条件所限,老师不一定全部搜集到并展现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尽力搜集,另一方面要把各个自然带的植被特征了解清楚,并试着用气候学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特征,做到对号入座。总之,景观图片的描摹和鉴别是地理学野外考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我们学习时要做到“学什么,像什么”,要像一个地理学者那样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环境,就必须加强这种实际判别技能。
课件22张PPT。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课时] 从视频中我们比较了祖国南方和北方在冬季的景观。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你知道这种特征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吗?探索与发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纲要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蚂蚁不辞辛劳地想沿图示箭头方向去找寻那片最理想的森林。
1.沿蚂蚁的足迹,自然带是沿着什么变化的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这种变化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了哪些地带呢?
2.是什么原因导致自然带这样有规律更替的?由此表明这种地域分异是以什么为基础的?蚂蚁的烦恼①②③④⑤⑥⑦ 根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中信息,你能得到什么依据证明太阳辐射是由赤道到两极递减的?知果求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
地域分异瓜熟摘瓜中纬寻律1.沿图示箭头方向,自然带是沿着什么方向有规律的更替的?
2.是什么原因导致自然带这样有规律更替的?由此表明这种地域分异是以什么为基础的?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让我们去看看,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量的多少是怎样导致沿海和内陆干湿差异的?知果求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
地域分异瓜熟摘瓜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
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结合下文
(见教科书P93)讨论,哪种主张比较合理,
说明理由。我的主张 你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景象属于自然带的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从此图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呢?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求真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纬度山脉的海拔相同,但是个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植被类型的多少是否一样呢?其分布有何规律?海拔相同的山脉在不同纬度的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为什么吗?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与南坡那么多的植被类型吗?为什么?迎风坡背风坡1.影响山坡自然带谱多少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如下图)。2.同一自然带在阳坡海拔较高,阴坡较低。瓜熟摘瓜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瓜熟摘瓜1、影响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陆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两极表现较为明显 B、以热量为基础
C、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D、各自然带南北更替
3、下列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昆仑山 B、乞力马扎罗山
C、天山 D、富士山ACB马到功成 我们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目的是服务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结合我们的教材p94的《阅读》,说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的关系。课余课后谢谢各位专家光临指导!!!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容说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其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属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还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教学时可选取恰当的视听资料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如教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南北向的大铁路——京九线沿途景观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这种景观的过渡是由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教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东西向的大铁路——陇海线沿途景观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从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是由于水分的差异而引起的。在教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山体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山体的垂直带谱丰富程度相差很大?最后得出结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跟山地的高度以及山地所处的纬度有关,并深刻理解这种现象的地理成因。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立体、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推进新课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
答: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组合—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着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2.在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哪些自然带是横穿整个大陆的?它们分布在什么纬度?
答:高纬度的苔原带、针叶林带和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横穿整个陆地。
3.在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的分布有着怎样的规律?
答:在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大陆内部各自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在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为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及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推进新课
师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同学们长途旅行过吗?现在让我们沿着中国东西向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做一次旅行。
(出示图片“陇海铁路”)
(在陇海铁路东端、中部、西端相应的地方各出现一幅典型景观图)
(东端动画出示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部出示“温带草原”,西端出示“温带荒漠”)
师请同学们思考,沿陇海铁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三类景观的更替?
(生讨论,师总结)
从沿海向内陆,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干湿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师这种变化在什么纬度体现得最明显?
生中纬度。
(活动)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请讨论,哪种主张较合理,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
师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生长的典型植被是高大的树木,而西部地区则是以草原和荒漠景观为主?
生水分条件不同。东部地区水分充足,而西部地区水分缺乏。
师对。森林、草原、荒漠植被三者对比,它们生长的速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生森林生长得最快,因为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多。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少,因此生长得最慢。草原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
师事物都是辩证的,森林虽然生长得快,可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耗水量也最多。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需水量也最少,草原的需水量则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那么,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究竟应该种植什么呢?
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
生因为西部地区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条件,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很好!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
生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对。因此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过渡)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水平方向的分异规律。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高大的山岭,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规律。
师请同学们看P98“活动”,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着很大差异?
(生思考讨论)
师查看地图,请说一说喜马拉雅山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属于什么气候带。
生大约处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气候。
师对。这里平地上应该是怎样的植被景观?
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对。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的山麓地带为什么自然带不同?
生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达4000米。
师除了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有。南坡处于北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而北坡处于背风坡。
师很好。为什么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丰富得多?
生因为北坡相对高差小,而南坡相对高差大,水热变化的空间大,因此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的复杂得多。
师很好,而且南坡的纬度也比北坡低。综合以上原因,所以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
师查看地图,思考为什么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谱非常丰富?
生乞力马扎罗山的纬度很低,山麓属于热带草原,海拔高,水热状况垂直变化明显。
师对。因此,山麓与水平带是一致的,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的数目就越多,垂直带谱也就越完整。
(P99“阅读”)
师农业生产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师我国自南向北、自东向西在气候要素上有着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我国的农业的地域差异?
生我国自南向北热量条件越来越差,自东向西降水越来越少,这种热量和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的逐渐变化,引起了我国自东南向西北动植物种类、生长期、耕作方法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力也呈现地域性差异。
师对。在我国贵州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为什么?对农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生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垂直高差显著,气温和水分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化,水热的垂直差异使土地形成了立体利用。
师对。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有地域差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规律性。请大家用一幅简略图总结本节的知识结构。
必修1第5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时训练
1、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受寒流或暖流的影响
C.距海洋远近不同 D.地势高低起伏
2、我国北方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自然景观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海拔高度
3、世界上经度地带性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非洲大陆 D.亚欧大陆
4、下列自然带的分布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明显的是
①南半球高纬度缺少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②北美洲中部的温带草原带
③安第斯山南段同纬度东西两侧的自然带不同 ④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在下列地理环境中,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区
B.亚寒带针叶林绵延数千公里
C.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D.澳大利亚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带的半环状分布
6、下列关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说法正确的是
A.山麓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是一致的
B.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没有关系
C.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少
D.喜马拉雅山南坡植被比北坡的植被数目要少些
读下图,回答7~8题:
7、若上图纬度为40oN, 则 P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P点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P点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P点的自然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D.P点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8、若上图纬度为40oS, 则 P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P点在非洲 B.P点在南美洲
C.P点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P点附近有巴西暖流
9、南半球缺少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
C.亚寒带针叶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0、在下图中的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我国暖温带的山地可能是
11、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最大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2、下列山地中,垂直自然带带谱最丰富的是
A.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 B.阿空加瓜山(6940米)
C.北美麦金利山(6194米) D.珠穆朗玛峰(8848米)
读“我国大兴安岭及其两侧的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判断13~15题:
13、甲地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4、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 B.旱地种植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15、适合在地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大豆、黄麻、甜菜 D.水稻、甘蔗、玉米、谷子
16、下列关于热带雨林带和苔原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带植物种类多,苔原带植物种类少
B.热带雨林带植物需水量少,苔原带植物需水量多
C.热带雨林带植物较低矮,苔原带植物较高大
D.热带雨林带植物需要热量少,苔原带植物需要热量多
17、在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自然带名称和排序正确的是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B.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C.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寒 带针叶林、热带季雨林
18、温带荒漠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有关
A.海拔高度 B.海陆位置 C.气压带和风带 D.地形起伏
19、下列北纬20°纬线穿过的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是
A.热带草原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雨林带
20、下列资源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太阳能、水能、海洋能 B.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空间资源
C.煤炭、石油、天然气 D.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
21、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③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③分布于________和_________气候区.
22、读下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自然带是________,在50°N的高山上开始出现该自然带的高度约为________米,根据图示,该自然带分布下限最高的山地的纬度大致是________。
(2)图中③自然带是________,该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主要是________。
(3)⑤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________。
(4)从水平方向看,表现的是陆地自然带的________规律。
(5)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___。
23、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珠峰南北山麓的海拔大约各是多少?各处在什么热量带?
(2)南北坡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南北坡的雪线高度大约是多少?珠峰南北坡的雪线有何特性?为什么?
(4)从珠峰自然带的分布,你可总结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哪些规律性知识?
参考答案:
ABDBD,ADBCD,CABCA,ABBCD
21、
(1)热量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距海远近不同,水分条件有差异
(3)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温带季风
22、
(1)寒带苔原 3000米 23oN左右
(2)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亚马孙平原
(4)纬度地带性
(5)低纬度地带
23、
(1)南坡山麓海拔约1200米,位于亚热带;北坡山麓海拔约4200米,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2)
a.自然带基带不同。这是因为山麓的海拔不同,所处的热量带不同。
b.自然带谱南坡多、北坡少。这主要是因为南坡相对高度大,迎风坡,降水丰;北坡相对高度小,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3)南坡雪线约6600米(下界为5500米),北坡雪线约7400米(下界为5900米)。与北半球一般雪线的分布规律正好相反:在北半球,南坡为向阳坡,雪线应该高。但珠峰南坡接受印度洋暖湿的气流,降水较多,加之坡度较缓,雪线较北坡要低。
(4)
a.山麓基带类型取决于纬度位置。
b.在纬度位置相同的情况下,自然带谱的多少,取决于海拔高度或相对高度。
c.在不考虑非地带性因素的条件下,可根据雪线高低判断坡向,根据坡向可以判定南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