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6章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6章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1-06 18:3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4张PPT。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六章1.通过对我国人口压力、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的分析,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理解循环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认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基本国情
(1)发展中大国: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______________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2)人口问题:人口________,素质低。
(3)资源问题: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________较低。增强综合国力 基数庞大 利用率 (4)自然环境危机的表现大气 固体废弃物 城市 农村 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程度在加深 2.措施:走____________之路。
3.《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1)发布时间:________。
(2)主要内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对策以及________。可持续发展 1994年3月 总体战略 行动方案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1)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________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手段:环境________技术。
(3)核心:提高________。
(4)资源利用方式:________。
(5)原则:资源输入________、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___________化。
(6)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________化。循环利用无害化生态效益环境友好减量化再生资源化生态化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1)环境效益:资源的________利用,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
(2)经济效益;有利于________和调整________。
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可持续技术改造工业结构生态系统生产结构生态上和经济上1.判断正误并思考原因。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仅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  )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减少资源的过度开发。 (  )
(3)只要将排出的污染物进行处理的工业生产就是清洁生产。 (  )
(4)我国南方的“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 (  )2.问题思考。
(1)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东西部地区各以什么为主?
(2)为什么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 1.(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如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全球环境问题及国际公约等对中国的压力等。(2)×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与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与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
(3)× 清洁生产的出发点是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的过程中,而不是进行末端处理。
(4)√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符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遵循了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一种生态的良性循环,属于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体现。2.(1)我国经济发展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的环境问题分布的不平衡,东部以环境污染为主,西部以生态破坏为主。
(2)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探究活动 
结合下图,探究下列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图示内容反映了什么问题?
(2)除了上述问题,我国资源在利用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3)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答案】 (1)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2)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3)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这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压力大大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和废弃物排放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产生了资源和环境问题。归纳提升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有关,具体如下:
1.庞大的人口基数。2.严重的资源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对点演练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其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2)题,我国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基数庞大、增长较快,因此,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探究活动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行道流动的经济。传统经济高强度、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1)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有何不同?将探究结果填入下表中。(2)下列行为中,能较好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有哪些?
A.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 B.消费者选用一次性用品 C.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的混合模式 D.城市垃圾集中填埋 E.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 F.生产企业减少对商品的过度包装 G.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H.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答案】  (1)自上而下: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化利用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循环流动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2)C E F G H 归纳提升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2)生态农业
(1)内涵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四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生态农业的特点
①农业资源得到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②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1)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B.乙图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C.甲图模式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乙图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2)下列哪种生产方式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
A.广西贵港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园
B.杭州研制成功节水生态型“泡沫公厕”
C.不可降解包装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使用
D.海尔集团研制成功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乙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第(2)题,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因而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是C项。【例1】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关系。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2)题,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选项大牧场放牧业适宜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发展;B选项,该地种植业比重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C选项,该地人口压力大,若全面封山育林,尽管可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会降低经济效益。
【答案】 (1)A (2)D【例2】 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图甲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图乙是“设想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2)图乙所示的生产流程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此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
(4)图示地区还可发展炼铜工业,其主要优势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以“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和“钢铁工业生产流程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循环经济的特征以及有色金属工业的最大特点等;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①由图甲中图例可以看出攀枝花钢铁工业附近有煤、铁、铜资源、水电能源、铁路交通、河流提供水源条件等;②图乙中左边为主导产业区,右边为能源提供和辅助产业区,特别注意了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甲乙两图并与所学原理相结合。【答案】 (1)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煤矿区、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地形起伏大,平地少。
(2)铁矿石 煤炭 钢铁
(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加强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4)铜矿资源丰富,水电充足【例3】 下图展示了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活能源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
(2)根据图并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村生活能源以______________为主,东南丘陵农村的生活能源以____________为主。
(3)指出这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解析】 第(1)题,扇形比例图是常见的统计图,根据图中说明,直接读出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以秸秆为主,其次是薪柴,煤、电、油只占很少的比例,其中秸秆、薪柴类生物能相加共占71.5%,这就说明能源构成的显著特点是以生物能为主要生活能源。第(2)题,解答要从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的农业构成去考虑。第(3)题,秸秆作为生活能源就不能实现秸秆还田,从而使耕地的有机质得不到补充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大量使用薪柴作为生活能源,必然导致植被被破坏,从而引起地表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改变这种问题的途径,必须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答案】 (1)以生物能(秸秆、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共占71.5%。
(2)秸秆 薪柴
(3)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一,砍伐植被(森林),(破坏生态结构)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第二,秸秆不能还田,减少耕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第一,(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第二,(大力)建设薪炭林;第三,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人口数、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完成第1~2题。1.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
A.深刻的环境危机 B.生活贫困
C.资源短缺 D.人口素质过低
2.下列农业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
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
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说明的是资源短缺问题。第2题,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会破坏生态环境,可以将部分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林地、草地开垦为耕地,但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陡坡开垦耕地、修梯田,会造成水土流失。下图为“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图中生态功能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低山丘陵区
B.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C.都位于省区交界处
D.三级地势阶梯上均有分布
4.图中序号代表的生态功能区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  )
A.①地位于青、藏之间
B.②地跨陕、甘、宁、晋地区
C.③地主体位于川、渝地区
D.④地跨粤、桂、黔之间
5.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答案】 3.D 4.B 5.C【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重点建设的生态功能区在我国三级地势阶梯上均有分布。第4题,图中生态功能区中,①为祁连山地区,位于青海、甘肃之间。②为黄土高原地跨陕甘宁晋地区。③为秦岭地区位于陕川渝交界处。④为珠江上游地区,位于云桂之间。第5题,图中国家重点建设的生成功能区,均位于生态脆弱地区,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图是“我国某地生态农业系统图”,读图完成第6~7题。6.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
①a—粮食 ②b—养畜
③c—秸秆 ④d—发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关于该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②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③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④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6.D 7.D【解析】 第6题,根据图中的生产链可以判断出a是农作物秸秆等,为畜牧业提供了大量饲料;b是牲畜粪便;c表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为沼气池提供原料,而沼渣、沼液可以为农田提供肥料;d表示沼气的发电、照明。第7题,该地农业生态系统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改善农田施肥结构,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解决了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工业生态学是研究工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友好互助、协调发展的科学,是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它效法自然生态系统,实施工业生态化技术,将传统工业改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下图为我国某生态工业园生态链图,是循环经济模式的代表。读图回答8~9题。
8.该生态工业园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黑龙江省 B.上海市
C.江苏省 D.广西壮族自治区
【答案】 D
【解析】 甘蔗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区。9.下列有关生态工业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工业园的规划范围可由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一、三产业
B.工业生态园效法的是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应着重发展第一产业
C.生态工业园内应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D.生态工业园内各个产业间形成了争夺资源、相互竞争的态势
【答案】 A
【解析】 该生态工业园的关联性可延伸到第一、三产业,但不应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区。10.下面的人类活动使人地关系向良性发展的是(  )
A.内蒙古高原垦草种粮
B.长江下游伐林造田
C.我国沿海海域实行休渔制度
D.太湖平原弃田造林
【答案】 C
【解析】 我国沿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有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11.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③开展综合利用
④广开源流,开发建设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属于生态农业。二、综合题
12.读下面我国某地生态经济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下列选项的代码填入图中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①无公害水果 ②沼气 ③沼气池 ④养猪 ⑤避免农村人口涌向城市 ⑥生态旅游 
⑦月柿节 ⑧沼渣、沼液 ⑨富裕的生态家园 ⑩森林覆盖率提高
(2)请根据系统重要环节给此生态经济系统取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阐述该地生态经济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答案】(1)见下图:(2)养猪—沼气—林果 (3)经济效益:通过水果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态效益:沼渣、沼液入田,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又改善了该地的生态环境;农民的燃料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保护了森林,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城市化,同时又避免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带来的城市化问题。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 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减轻酸雨危害,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4)环境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表现,②③④地区中属于环境污染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生态破坏的是____________。【答案】 (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或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毁草开荒
(2)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积极退耕还林
(3)工业发达,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SO2等酸性气体;地形闭塞;大气中水汽丰富 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加强SO2、NO2的综合利用;开发无公害的新能源
(4)④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