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美丽的颜色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窒息(zhì) 炽热(zhì) 设备简陋(lòu)
B.沥青(lì) 轮廓(guō) 自我吹嘘(xū)
C.咽喉(yàn) 铀矿(yóu) 来回踱着(duó)
D.酸渍(zì) 钥匙(shi) 骤雨猝至(cù)
2. 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
(1)雨后院落扑面而来的清新,让我感到欣喜,不愿再走进郁闷 (zào rè)的斗室。
(2)她永远记得看 (yíng guāng)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3)这两支部队隔河你追我赶,整整一天之久,终于慢慢地把 (jīn pí lì jìn)的敌军甩到后面去了。
(4)看着 (hé yán yuè sè)的语文老师,犯了错误的孩子不由得惭愧地低下头来。
3. 下面画线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A)尤应树牢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以行动标注精神文明新刻度。杜绝浪费,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担起责任。(B)针对食堂浪费现象,学校要多措并举。(C)可在事前加强管理,事中精细服务,事后加强教育。从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到社团、志愿者加大宣传力度,(D)避免光盘行动成为“一阵风”,都旨在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的转变。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称为“自传”。
B.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题材。它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C.“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称呼对方的父母时,可用“令尊”“令堂”这样的称呼。
D.《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根据居里夫人的事迹创作的小说。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大江南北分布着众多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
B.第一次参加学校举行的长跑比赛,我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还是坚持跑到了终点。
C.想起学校,张老师那和颜悦色的面孔又浮现在我眼前。
D.居里夫妇在简陋的棚屋里工作了四年,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A.“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的主干是“材料迷住他们”。
B.“失掉”是动词,“柔情”是名词。
C.“反自然”中的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
D.“比埃尔和玛丽”是并列短语,“迷住了他们”是动宾短语。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做题。
材料一: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面对外国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质疑,袁隆平向“饥饿恶魔”发起挑战,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袁隆平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隆平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外国人惊叹袁隆平“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
材料二:吴孟超院士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他94岁高龄仍然奋战在手术台上,从医70多年,完成了1.6万余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了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推动中国的肝病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吴孟超看来,“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冬天查房,他会先把听诊器焐热了再使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这是医者仁心,也是一名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挚爱守护。
(1)根据材料二拟写下联。
上联: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下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阅读以上两则材料,探究两位院士的事迹体现出了一种怎样的科学精神。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李洪文
1964年的6月下旬,骄阳似火,空气酷热,湖南的这个季节最为炎热,如果在太阳底下放一支白蜡,相信过不了十分钟,它就会变成一地的蜡油。袁隆平光着头,赤着脚,裤腿高卷,正手拿放大镜,站在稻田里,一株株地观察着扬花的水稻,仔细寻找着不育株。天然不育株究竟生的什么样子,它的形态有什么特点,这一切的一切就好像一个谜,都等待着袁隆平亲手解开谜底。
当时还有一个姓潘的学生,也在稻田里帮袁隆平寻找着天然不育株。
袁隆平手里拿着放大镜,沿着田埂,一行行,一株株,一穗穗地找了下去。汗水沿着额头落下,他挥袖擦掉汗水,他的衣服上溅满了泥点,他全然不顾。袁隆平目不转睛地盯着稻田里的稻,生怕错过了发现天然不育株的机会。
按照书上提供的理论,天然不育株在普通稻田里的存在概率应该在三万分之一到五万分之一之间。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五天过去了,袁隆平也不记得检查了多少稻株,天然不育株还是不肯露出它真正的面目。
袁隆平每天吃罢早饭下田,中午就着水壶里的白开水,吃两个凉馒头,即使中午最热的时候也不能休息。艰苦的环境,外加不合口的饮食,袁隆平犯起了严重的肠胃病。
可是一年中水稻开花的时间只有十天左右,一旦错过了这段时间,要想找不育株,那就只有再等明年了!
袁隆平头顶烈日,身处稻田,手里拿着放大镜,他已经拿出了不找到不育株誓不罢休的劲头。袁隆平嘴唇干裂出血了,他顾不得擦一擦,胃痛了,他就用另一只手压迫止痛。这一天,因为天气太热,袁隆平身子一歪,“扑通”一声昏倒在了稻田里。
邓哲白天在农技站工作,因为实在放心不下丈夫的身体,这天中午的时候,她做好了热乎乎的饭菜,用饭盒盛着,然后骑着自行车给袁隆平送了过去。
邓哲刚刚骑车来到稻田边,就听见小潘发出的急切的呼救声,她急忙放倒自行车,跳下稻田,和小潘一起将昏倒的袁隆平移到了田边的树荫下。
袁隆平一身泥水,双眼紧闭,邓哲喊了半天,袁隆平才睁开了眼睛。小潘要用自行车推着袁隆平去看医生,可是袁隆平却连连摇头,说:“时间来不及了,如果不抓紧时间,想要寻找水稻不育株,只能等到明年这个时候了!”
后来袁隆平回忆起当年的这段经历时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时间对我来说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时袁隆平的胃痛得非常厉害,但是他还是忍着病痛继续工作,他没有去看医生,一直找到第16天中午。此时三个人差不多检查完14万株水稻的时候,邓哲只觉得头顶的阳光就好像一支支炎热的火箭,齐射在她身上,稻田里的水汽被晒得上升,成了一片湿漉漉的雾霾,令她五脏六腑说不出的难受,身子一软,瘫倒在了田埂之上。
在不远处工作的袁隆平,急忙将她扶到了稻田边的树下,然后拿出解暑的十滴水,给邓哲服了下去,过了20多分钟,邓哲才缓缓地苏醒过来。
袁隆平为了抢时间,他让邓哲在树下休息,自己和小潘又到稻田开始寻找不育株了。邓哲休息了一会儿,她只觉得胸口有一团火在烧,她实在待不住了,便拿起放大镜又悄悄地下到了另一块稻田中。
下午两点多的时候,邓哲正在观察一个稻穗,她手中的放大镜忽然停了下来。她站直了身子,用急促的语气招呼道:“隆平,你快过来看看!”
袁隆平听到了邓哲的招呼,他踩着田里的泥水,急忙跑了过来。
正常水稻开花,花药鲜黄,只要有外力触动,便会有大量的花粉飞出,可是这面前的水稻,却是一副“病怏怏”的神态。袁隆平手持五倍的放大镜,首先检查这株“怪稻”的花药,检查发现,这株水稻的花药不开裂,即使经过人工震动,也没有花粉飞出。
袁隆平为了确定它是否为自己要找的不育株,便对它做了标记。接着采下它的花粉,并用碘化钾对其进行了测验。正常的花粉,遇碘化钾后,就会呈现蓝色反应。这些花粉毫无反应,说明它们绝非正常的花粉。袁隆平最后确定,这株“怪稻”就是他们苦心孤诣一定要找到的天然不育株。
(选自《袁隆平传》,有删改)
在阅读本文时,小语和小文展开了讨论,请根据内容填空。
小语:我搜到传记的定义是,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地编排、描写与说明。所以,传记的第一特征应该是真实,小文,你同意吗
小文:是的,本文就是由一个个真实的镜头组成:8. ① —袁隆平晕倒在稻田里—
② —邓哲瘫倒在田埂上—③ 。
小语:这几个镜头确实可以传神地表现人物,但是我发现画横线句子却有些夸大,这是怎么回事
小文9
小语:原来如此。这学期我们学了传记《美丽的颜色》,课文好几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体现出来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小文:是啊!本文也引用了袁隆平说的话,从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
10. 小语:原来引用也是传记的独特写法。
小文:这篇文章是没有题目的,我在网上搜到了两个题目,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合适 这两个题目是:
A.发现,终于找到了不育株
B.病恹恹的“怪稻”
小语:1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德国军队的迅速推进,使玛丽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她是应该到布列塔尼去和她的女儿们在一起,还是应该留在巴黎?若是敌军有占领首都的威胁,她是否随卫生机关一起撤退?
②她冷静地考虑这些可能发生的事,决定了办法:无论什么事发生,她要留在巴黎。不只是她现在担任的救护工作要她留在这里,她还想到她的实验室,想到居维埃路的精密仪器,想到比埃尔·居里路的新建筑。她想着:“我在这里,德国军队或许不敢抢夺它们,但是假如我离开了,所有的东西都会失踪。”
③这个固执而有毅力的玛丽在本能上不喜欢逃避行动,她认为害怕就等于为敌人服务,她决不让得胜的敌人走进无人照料的居里实验室而自鸣得意。
④她准备离别她的女儿们,把她们托付给她丈夫的哥哥雅克照料。虽然玛丽能够从容地考虑住在被包围、被轰炸甚至于被占领的巴黎生活,然而有一件宝物——实验室所拥有的那一克镭——却要她加以保护,不让侵略者侵占。她不敢把这一点珍贵的东西交给任何使者,决定亲自把它运到波尔多去。
⑤玛丽坐在一辆满载政府人员和官员的火车里,身穿一件黑羊驼呢的防尘外衣,带着一个小行囊和一克镭——即装着许多小试管并且包了铅皮的匣子。居里夫人奇迹般地在座席上头找到一个地方,并且还能把那个沉重的包裹放在她面前。她决意不听车厢里悲观的谈话,凝视着窗外阳光普照的田野。但田野上的一切是一派失败气象,铁道沿线的公路上不断有向西逃去的成行的汽车。
⑥法国人大批逃往波尔多,搬运工、出租汽车、旅馆房间,都很难找到。天已经黑了,玛丽仍站在车站的广场上,守着那个她无力搬动的重担。人群往来撞着她,她并没有发怒,她觉得自己的处境很有趣……难道她必须终夜守着这个价值一百万法郎的匣子么?一个部里的雇员认出她来,走过来帮助她。这个援助者替她在一个私人住宅里找到一间住房,那一克镭有了安置的地方。第二天早晨,玛丽把她的笨重宝物存放在一家银行保险库里,办妥之后,她就走上了回巴黎的途程。
⑦她到波尔多去并没有引起注意,但是离开时却引起热烈的评论。一大群人围住这个怪人——“这个要回到那边去的女人”。这个“女人”留心不使人知道她是谁,但是话比平常说得多,尽力想平息那些使人惊慌的谣传,并且温和地说巴黎一定“可保”,居民一定不会遭到任何危险……
⑧在她看来,安静的、受着威胁的巴黎在9月初的灿烂的阳光下,似乎有一种它从来不曾有过的美丽和价值。这样一个珍宝难道会失去么?但是街上已经在传布着一个消息,其猛烈不下于海啸。居里夫人风尘仆仆,就忙着去打听:德国军队的进攻已被粉碎,马纳战役业已开始!
⑨1914年9月6日玛丽写给伊蕾娜①的信上说:
⑩“……战场此刻正在移动,敌军似乎正在撤离巴黎。我们都觉得很有希望,我们都深信法国能取得最后胜利。
“要让年轻的费南·沙瓦纳②做物理习题。你们既不能为法国的现在工作,就应该为它的将来努力。唉!这次战争之后,法国一定缺少许多人,必须有人补他们的位置。你们必须尽力研究物理学和数学。”
【注释】①伊蕾娜:居里夫人的大女儿,193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②费南·沙瓦纳:居里夫人好友的儿子。
12.根据选文,完成下面有关玛丽·居里经历的思维导图。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⑤段为什么要写田野上的失败气象和成行逃走的汽车?
14.本传记引用居里夫人的信(⑨— 段)有什么作用?
15.请给这段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题目,并阐述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
批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为了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武向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选定人迹罕至的地方架设天线。远离人群,这里可以最大程度避开调频广播和其他无线电的干扰。A南北天山交汇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凶险和孤独相随,星辰为伴。
②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解开它,无疑将拓宽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填补人类认识宇宙的空白。这个当今观测宇宙学最热门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
③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漫天星辉驻入心田;大学和研究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却琢磨着为何类星体如此明亮;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宇宙也在看你。这种奇幻的交流,让武向平痴迷。
④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
⑤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高原上,四野荒芜,每年只有七、八两个月的夏季。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直到乌拉斯台观测基地在一砖一瓦中建成。由于远离人烟、交通不便,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患上了痛风。
⑥经过三年建设,南北4公里、东西3公里,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诞生,共计10287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
⑦基于21CMA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中国SKA清晰的科学目标和发展路线图已经确立。“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⑧另外,武向平又担任“中国天眼”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今年4月,“中国天眼”将向世界开放。中国射电天文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上升,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人类共享一个太空。“FAST和SKA,一个完全自主研发,一个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面展现了我国科研能力。”武向平说。
⑨对遥远世界无限接近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而中国也在大力发展天文学。
十年前,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做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坚持每年到贫困地区为中小学做讲座,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大江南北、千沟万壑,他以双脚丈量,践行着科普重心向西部和山区倾斜的承诺。
批注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B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耳朵竖得高高,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层空间有没有硅基生命”……在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里,武向平陶醉了。
“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把科学的种子撒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好时机。向着星辰,眼里有神,脑门生光。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选自《科技日报》2021.3.29新华社记者任沁沁 董瑞丰)
16.阅读选文,根据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17.请选择一个角度给文中画线句做批注(A、B两句中选择一句)。
18.在叙事中,作者多处引用武向平的原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19.文章结尾“那光,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中的“光”字意蕴丰富,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四)
夜归鹿门①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③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④自来去。
【注释】①鹿门:山名,在襄阳。②庞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携妻登山采药,一去不回。③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岩洞的门。④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20.假如你是摄影师,请根据制作要求完成诗歌图片拍摄方案,品味诗歌的意境。
镜头画面 环境氛围 表达情感
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头人们急于抢渡归家,喧闹不已。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的场景,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1) (手法) 写渔梁渡头日暮十分喧闹,表现诗人的沉静孤寂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人们沿着沙路向江村走去,诗人乘舟返鹿门。 群闹独静 两种归途展现两种不同的心境,表现出诗人(2)
月照烟树,夜登鹿门山,游至庞公栖隐处的情景。 月色朦胧 “忽”字用得极妙,可作这样赏析:(3)
(4) 寂寥 诗人以庞公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士形象。
答案
D 2.(1)燥热 (2)荧光 (3)筋疲力尽 (4)和颜悦色 3.A 4.D 5.A 6.C
7、(1)一刀救人众人体健
(2)体现出了不畏艰难、钻研进取、为民着想的科学精神。
8、①袁隆平烈日下寻找不育株
②邓哲和小潘救起了袁隆平 ③袁隆平一行找到并确认不育株
画横线句子发挥了想象,运用比喻、夸张,写出了邓哲当时在检查水稻时的难受场景,更加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在艰难环境下的坚守的可贵品质。用此来衬托袁隆平科研的不易,也为下文寻找到不育株做铺垫。
画波浪线句子引用袁隆平说的话,写出了袁隆平不顾自身安危,争分夺秒地研究的细节,更凸显了他的坚守。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变换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
11、示例1:我选择A。内容上,体现传记真实的特性,全文围绕“找到不育株”展开,塑造人物在艰难环境下的坚守的宝贵品质;结构上,从寻找到发现到求证,贯穿全文,条理清晰。所以我选择这个题目。
示例2:我选择B。这个题目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如这株“怪稻”怎么是病恹恹的,“怪稻”为什么会出现等,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助于补充并还原当时真实的细节,塑造人物在艰难环境下的坚守的宝贵品质。
12、(1)亲自运送镭到波尔多
(2)把镭存放到银行保险库
(3)听说德军进攻失败,马纳战役已开始
13、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渲染了紧张氛围;反衬出玛丽的勇敢与愿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14.引用居里夫人的信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表达了她对法国取得胜利的信心,以及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进一步凸显了玛丽的伟大。
15、孤军奋战。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居里夫人为了她的实验室,决定孤身一人留在巴黎;为了保护那一克镭,她孤身一人将它护送到了波尔多。这一系列行为,都表明她为了科学在孤军奋战。
16、①大学和研究生时期
②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
③担任“中国天眼”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
17、示例:A.运用环境描写,写出环境的恶劣,烘托了武向平为追寻宇宙中第一缕光的不畏艰险、踏实笃定的情怀,赞扬了武向平献身科学的精神。示例:B.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武向平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18、①引用武向平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揭示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意义和中国在其中的价值;③交代他投身青少年科普的原因;④凸显他的科学眼光,突出人物的形象。
19、“光”指武向平追寻的宇宙中的第一缕光,也指孩子的眼睛里求知若渴的热情之光;指武向平对天文研究的执着坚韧的精神之光;探索奥秘的科学之光;为大国重器的铸就拼尽心力的信念之光;培养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的希望之光。
20、(1)对比
(2)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忽”字表达了诗人忘情地攀登崎岖山路,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的隐居地,表现了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以至于忘乎所以。
(4)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