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4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课件4份+教学设计4份+习题精选4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08 08:38:49

文档简介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成吉思汗的历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完成蒙古统一大业     B.1260年尊称为成吉思汗
C.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  D.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于(  )
A.1260年        B.1271年  
C.1276年        D.1279年
3.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的是(  )
A.文天祥  B.王立  C.于谦  D.辛弃疾
4.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
A.丞相  B.尚书省  C.中书省  D.内阁
5.元朝设置的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是(  )
A.户部  B.农业部  C.中书省  D.司农司
6.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它是(  )
A.女真  B.波斯  C.维吾尔  D.回族
7.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蒙古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  B.汉族与蒙古民族的矛盾
C.蒙古贵族与汉族农民的矛盾  D.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8.元朝统治者把各族人分为四等,其目的是(  )
A.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B.通过分而治之,达到长治久安
C.发展各自的民族文化     D.保证蒙古族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9.元朝民族融合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迁徙与杂居     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全国大一统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江南地区
10.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1.行省制度,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二.填空题
12.元朝统治者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_____________制度。中央设_____________,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13.1271年,_____________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_____________。1278年,元军占领_____________,南宋灭亡。
三.动脑筋
14.《元史?地理志》载:“自封建(指分封制)变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不及)元。”在这种情况下,元朝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对后世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尽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并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尔。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织八万匹、粟四十余万担。何为五用哉!”
――——《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耶律楚材)秦立燕京等十路征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左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的不同观点是否有用?
(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
(4)他这样回答窝阔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四.议一议
16.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蒙古大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地。”楚材言“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之列,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补给,何谓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
                 ????????????????  ——《元史?耶律楚材传》
材料二:元世祖时,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三:自古立国,皆有规模,循而行之,则治功可期。……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北)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鲁斋遗书》卷七
回答:
(1)材料中的“汉地”、“汉法” 各指的是什么?
(2)材料所反映的元初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3)试分别评论三段材料的观点。
17.阅读下列材
材料一?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1936年2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二? 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成吉思汗》。
你看了电视剧《成吉思汗》后,有何感想?在你心目中,成吉思汗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一、1.B 2.B 3.A4.C5.D6.D7.D8.B9.C10.C11.C
二、12.行省; 中书省; 行中书省. 
13.忽必烈; 大都; 临安.
三、14.建立了行省制度。对以后的行政区域划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15.(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而杀之,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而留之。群臣认为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2)有用,材料中所述事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3)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有的有能力的人。(4)根本目的:求得元朝的巩固和长治久安。
四、16.(1)“汉地”是指汉族人的耕地。“汉法”是指汉族封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先进制度。
(2)是实行汉法,还是采用蒙古旧俗。
(3)材料一欲变耕地为牧地,这是历史的倒退,这也是对先进的文明的破坏。材料二对“不遵旧俗”进行“质问”,说明西北藩王愚昧无知,完全不懂治国安邦的道理。材料三的作者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可以长治久安的良策,它不仅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而且也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
① 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的时间是( )
A.1206年 B.1260年 C.1271年 D.1279年
3、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 D.国家统一
4、元政府设置的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行中书省 C.司农司 D.宣政院
5、元朝时,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 )
A.行中书省 B.中书省 C.六部 D.尚书省 6、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A .鲜卑族 B.女真族 C.满族 D.回族
7、元朝时创立(现在仍在实行)的对全国有效统治的制度是(  )
A.行省制度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
8、史书记载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朝代是(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9、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是 ( )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10、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文天祥 D.王安石
11、“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句话是谁说的( )
A 唐太宗 B 元世祖 C 宋太宗 D 宋神宗
12、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13、元朝编写的刊行全国的农书是( ) A.《农桑辑要》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二、问答题
1、统一蒙古的人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
2、成吉思汗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3、元朝是谁建立的?什么时候建立的?元统一全国时间?
4、领导武装抗元的南宋大臣是谁?元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有何目的?
5、忽必烈都采取了哪些重要的统治政策?
参考答案
一、1. B 2. C 3. D 4. C 5. B 6. D 7. A 8. C 9. B 10. C 11. B 12. C 13. A
二、1、铁木真 、 成吉思汗
2、蒙古英雄,统一蒙古。
3、忽必烈 、1271年、1279年统一全国。
4、文天祥、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四等,已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5、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 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 )
① 统一蒙古各部 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交通发达  C.对外开放 D.国家统一
3、元朝时创立(现在仍在实行)的对全国有效统治的制度是( )
A .行省制度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分封制
4、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
A .鲜卑族 B.女真族 C.满族 D.回族
5、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宣政院 C.理藩院   D.澎湖巡检司
6、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是 ( )
A.流求 B.琉球 C.夷州 D.澎湖
7、“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句话是谁说的( )
A.唐太宗 B.元世祖 C.宋太宗 D.宋神宗
8、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西藏 D.岭北
9、从根本 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
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
10、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
A.辽阳省 B.岭北省 C.吉林省 D.黑龙江省
二、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 引自《元文类》卷40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2、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3、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三、问答题
忽必烈改制的措施和伟大意义?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D 6、B 7、B 8、 C 9、 A 10、A
二、答:1、行省制度。
2、“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3、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
三、答:政治方面 :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忽必烈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 省”或“省”。元政府通过向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 。元政府还把台湾、西藏置于中央的管辖之下,拓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业。
经济方面:忽必烈刚即位时就下达诏令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并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汉人为奴。同时中央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机构“司农司”,还规定以辖区内百姓人口、户数的增加、开垦田亩的数目、赋税是否公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忽必烈还诏令司农司编成《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忽必烈这一系列措施,使饱受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得到了恢复,有的地方甚至有了发展,为中原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也为蒙古社会制度的封建化注入了新 的物质内容。
忽必烈改制的意义: 忽必烈的改制顺应了蒙古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的农业封建文明。由于忽必烈大行汉法,元朝的经济实力大为加强,并进兵翦灭南宋残余势力,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选择题
1、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A.统一六国 B.建立唐朝 C.统一蒙古 D.建立明朝
2、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
A.忽必烈 B.铁木真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3.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
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南宋政权 C.建立西夏 D.建立元朝政权
4、“蓝蓝的天空,清淌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蒙古族歌手腾格尔的这首经典名曲《天堂》,我们经常吟唱。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5、2010年4月20日,在“情系玉树 大爱无疆”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晚会上,汉藏两族著名歌手同台演唱:“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6、“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元朝主要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内阁制 D.行省制
7、元朝以前,就有许多汾州人、并州人迁至今新疆地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共同劳动生活。这说明 ( )
A.北方战乱导致山西人迁往边疆 B. 蒙古族、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友善
C.元朝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 D. 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共同开发了边疆
8、小明发现了一张破损的古地图,依稀能看出“辽阳行、岭北行省”等字。绘制这张地图的朝代不早于(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9、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了解回族形成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0、中国古代史上实现从长期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有(  )
①秦朝 ②隋朝 ③唐朝 ④元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
元朝疆域图
材料中反映了元朝的什么行政制度?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5 CBABB 6—10 DDCCB
二、元朝:行省制度;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