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钱塘湖春行
目录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文学常识——边塞诗
诗词详解
品味妙处
课堂练习
第壹章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 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第贰章
《背景介绍》
写于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唐代开始,西湖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就神往西湖。
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的第二年春天刚刚来临,大地稍露些许春的气息,早就仰慕杭州美景的白居易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游赏,终于实现少年时的心愿。漫步西湖湖堤上,面对早春的西湖景色,白居易不禁为西湖美景感染,兴奋而作《钱塘湖春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西湖名诗。
第叁章
文学常识
现实主义
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作品大多数是以同情民众的疾苦,揭露社会腐朽昏庸为主题的,彰显的是诗人的家国意识、忧国忧民心态。
透过具体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以感知当时的社会情状。另外,现实主义作品还有表现对国土沦丧的伤痛、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失地不能被收复的悲愤。
第肆章
诗词详解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起】叙事
交代游踪
此诗押“i”韵:西、泥、蹄、堤。
首联点题,交代游
踪。诗人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孤山寺”“贾亭”两个地名连用,表明诗人是边走边看,暗扣诗题之“行”。
钱塘湖春行
“水面”与“云脚”相连,写出了早春湖面烟雾迷蒙、水汽萦绕的特点。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译 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树、春燕衔泥的生动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一“争”一“啄”,呈现出活泼而充满生命力的春意。
·
·
默写常考句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表明早莺尚少,新燕始回,符合早春特点。
【承】写景
禽鸟活动
(动)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译 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
“乱”写出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
“浅”写出春草初长,尚未丰茂,符合早春特点。
·
·
默写常考句
【转】写景
早春花草
(静)
“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译 文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以“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合】抒情
最爱湖东
“湖东”“白沙堤”点明游踪,与首联呼应。
“不足”指观赏不够。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译 文
第五章
品味妙处
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此外,“几处”也暗示了诗人行吟中顾盼寻觅的神情。因为是“新燕”,所以用“谁家”,而非“家家”,也是突出一个“早”字,同时又暗示了诗人行吟中的张望疑喜的状态。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第陆章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C
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 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 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C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