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可编版)2015伴你学教师用书生物人教版必修3备课参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分节课件+单元课件+课时作业+阶段检测,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可编版)2015伴你学教师用书生物人教版必修3备课参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分节课件+单元课件+课时作业+阶段检测,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09 08:01:48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章末高效整合专题讲座内环境中的成分和发生的生理过程1.内环境含有的物质成分与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成分2.发生在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与不属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1.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O2、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胃蛋白酶、Ca2+、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解析: 纤维素是植物中的多糖,血浆中没有,A错误;胃蛋白酶属于消化酶,存在于消化液中,C错误;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存在于细胞内液中,D正确。
答案: A
2.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NaHCO3中和体内产生的过多的乳酸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蛋白质氧化分解
D.胰岛素的合成
答案: A组织水肿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水肿现象。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有:
(1)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
(2)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3)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4)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而造成组织水肿。
(5)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降低。3.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 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 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淋巴循环受阻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
答案: C4.劣质奶粉事件导致一批婴幼儿成为“大头娃娃”,原因是劣质奶粉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导致水肿。水肿是由于图中哪一部分的含量增多而造成的(  )
A.① B.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细胞,食用劣质奶粉,造成婴幼儿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出现水肿。
答案: B综合检测谢谢观看!第1章 第1节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激素 ④激素、细胞内液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组成成分有水、O2和CO2等气体,以及各种无机离子;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及细胞代谢的废物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 A
2.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题干中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组织液会从血浆中渗透吸水,从而使组织液增多。
答案: B
3.下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
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使图中液体②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图中细胞①和③生活的具体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
D.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②
解析: 首先识别图中各结构的名称: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②为组织液,③为组织细胞,④为淋巴,⑤为血浆,⑥为红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型,A正确;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D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这层细胞的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织液,C错误。
答案: C
4.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
解析: 组织液与血浆相互渗透,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到组织液,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答案: D
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①
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
解析: 据图可以得出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及淋巴。a、b、c、d分别为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细胞及毛细淋巴管。其中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血管、组织细胞及毛细淋巴管中。组织细胞中O2浓度最低,CO2浓度最高。
答案: B
6.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Na+
B.载体蛋白、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蛋白、尿素
D.K+、葡萄糖、氨基酸、尿素、H2O
解析: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存在于内环境中。
答案: D
7.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来说,过程a、b、c同样重要;组织液中的CO2对pH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答案: D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血红蛋白、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解析: ①为淋巴管中的淋巴,②是毛细血管(内有单行的红细胞)中的血浆,③是组织细胞间的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内环境由①②③构成,故A错误;血红蛋白不在血浆中,而是在红细胞中,故B错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不进入细胞内液,故C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如图为肠腺组织局部结构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________共同构成内环境,其中________与________的成分最相似,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填序号)
(2)①③⑤⑧的内环境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⑧中的O2进入⑦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
(4)②的渗透压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其含量减少,会引起________。
解析: 图中①是组织细胞,②是血浆,③是毛细血管壁,④是组织液,⑤是毛细淋巴管壁,⑥是淋巴,⑦是细胞内液,⑧是红细胞。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最相似。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红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红细胞中的O2到达组织细胞需穿过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和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若蛋白质含量减少,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 (1)②④⑥ ④ ⑥ ② ④
(2)④ ②和④ ⑥和④ ②
(3)4 (4)无机盐 蛋白质 组织水肿
10.如图甲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乙是内环境的示意图,请回答:
(1)若图甲A、B、C分别代表与人体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系统,则A和C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系统;人体依赖B系统主要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项功能。
(2)图甲中②和④对应图乙中的相应物质,则a是图乙中的[ ]________,b是图乙中的[ ]________(括号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在图甲方框内用箭头表示a、b和④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3)①②③④中,O2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填序号)。
解析: 系统A从外界摄取物质,所以应为消化系统,系统B与外界进行物质的相互交换,所以该系统应为呼吸系统,可吸收O2,排出CO2,系统C向外排出物质,所以该系统为泌尿系统。图甲中的②和④分别是细胞内液和血浆,b为组织液,a为淋巴,图乙中O2浓度最低的是②细胞内液。
答案: (1)消化 泌尿 O2的获取和CO2的排出(气体交换)
(2)[①]淋巴 [③]组织液 如下图:
(3)②
11.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验证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滴管等。
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设计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向B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入表。
(3)结果预测:
A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体内环境pH稳态的调节机制。从实验材料和用具可看出,通过向蒸馏水、家兔血浆和预先配制的缓冲液中加入乳酸或Na2CO3(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对比pH的变化,可得出结论。
答案: (1)Na2CO3、乳酸
(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 ③Na2CO3溶液
(3)B组: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课件53张PPT。 第 1 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1.区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
2.掌握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了解内环境的作用。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______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___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
(3)②③④之间的相互关系是:______________。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水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2.内环境
(1)概念:由__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2)组成及关系:细胞外液[思考探讨] 1.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心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各是什么?
提示: 血浆、血浆和组织液、组织液。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比较 (1)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内,是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人体的外分泌液不属于体液。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尿液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3)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膀胱腔、输卵管腔的液体属于外界环境。1.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
(1)血浆的主要成分: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_______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成分 [判断]
①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尿素、O2、激素等。( )
②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血浆蛋白质×√2.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渗透压:
①概念:溶液中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②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___。溶质微粒越大越低无机盐、蛋白质Na+和Cl-(2)酸碱度:
①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______。
②维持因素:与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___ 等离子有关。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____ 左右。7.35~7.4537℃ [思考探讨] 2.下列物质哪些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并说明原因。
①纤维蛋白原 ②尿素 ③呼吸酶 ④消化液 ⑤血红蛋白 ⑥胰岛素
3.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为什么?
提示: 2.③④⑤不是内环境成分,③⑤存在于细胞内,④存在于外界环境。
3.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降低。1.细胞外液的成分
(1)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糖类、脂质、氨基酸、维生素等。
(2)代谢废物:尿素等。
(3)气体:O2、CO2等。
(4)激素: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等。
(5)血浆蛋白:如抗体等。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分析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如图所示: (1)血浆渗透压与0.9%的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渗透压大致相等,故0.9%的NaCl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又叫做生理盐水。
(2)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记知识纲要] [背关键语句]
1.人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3.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脂肪酸、尿素、CO2、O2、抗体、激素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与细胞呼吸、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消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Na+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下列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细胞外液包括淋巴、血浆、组织液,A正确;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B正确;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答案: D【互动探究】 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来自哪里?
提示: 组织液。 内环境组成成分的判断方法
(1)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三看是否属于体内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1.如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O2
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D.a中细胞种类最多解析: 由图中箭头判断,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三者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A错误;血浆中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不消耗O2,B正确;组织液中含有多种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等,但不含消化酶,消化酶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中,C错误;细胞3的种类最多,D错误。
答案: B2.右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O2浓度高于b处
C.①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解析: 据图可以判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②为肝脏细胞,则图中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时,组织细胞消耗O2,b处O2浓度小于a处,B正确;组织液中的小分子蛋白质能进入毛细淋巴管但不能反向回流,C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D错误。
答案: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有关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完成。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A错误;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B错误;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⑤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C正确;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答案: C 细胞液、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细胞液是指成熟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是指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外界环境是指人体外的环境。答案: C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解析: 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它们在物质组成上相似,都含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以及激素等,因此选项A、B正确。内环境中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中血浆和组织液间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间以及淋巴和血浆间的交换是单向的,因此选项C正确。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D错误。
答案: D2.如图为人体内肝脏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②④⑥⑦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③生活的内环境是②,⑤生活的内环境是⑥
C.②中运输的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等可以经过④进入①
D.图中的②和④可以相互转化,④和⑥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 图中②、④、⑥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连同⑦构成了体液,故A错误。③生活的内环境应是②和④,⑤生活的内环境应是④和⑥,故B错误。内环境可以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以及调节物质,故C正确。②和④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相互转化,④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可以成为⑥,而⑥只能通过淋巴循环经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②,故D错误。
答案: C3.如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CO2可以存在于②中
C.与②④相比,①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解析: 由①与②可以相互渗透,②与③可以相互渗透,可推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A错误;O2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B正确;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C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浆中不存在蛋白质水解酶,D正确。
答案: A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C.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D.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解析: 组织液与血浆的成分大体相同,不同的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组织液。
答案: C5.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和结构②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少
C.③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通过a液排到体外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的反应
解析: 结构①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结构②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二者所处内环境不同,A错误;营养不良会引起组织水肿,即c液增多,B错误;③中的呼吸产物CO2可通过循环系统排出,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发生在c液中,D错误。
答案: C6.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右面是人体胰岛组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在“[ ]”中填写数字代号,在“________”上填写名称)
(1)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液体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血液中的O2进入细胞的途径是____________(用数字代号和箭头表示)。图中O2浓度最高处是________(填数字代号)。
(3)若胰岛素由细胞④合成,则细胞④生活的内环境是[  ]________,胰岛素经分泌、运输后将分布于图中________等处。
(4)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将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但一般情况下机体可以通过体液和神经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1)淋巴 血浆 组织液 (2)②→③→④ ② (3)[③]组织液 ②③或①②③ (4)升高谢谢观看!第1章 第2节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
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无限的
解析: 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
答案: D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解析: 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人的血浆pH为7.35~7.45,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B正确;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C错误;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D错误。
答案: B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 饮水不足,通过抗利尿激素调节维持体内水平衡,属于机体正常的调节过程,而不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A错误;缓冲体系只是内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主要组成体系,B错误;内环境中的各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才是稳态,C错误。
答案: D
4.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由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解析: 剧烈运动,机体会产生大量乳酸,使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A正确;人体摄入的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佝偻病患者体内Ca2+缺乏,所以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D正确;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积累过多,不易排出体外,超出了内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所以C错误。
答案: C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是在内环境中完成的
B.血红蛋白、激素、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渗透压、温度、pH保持不变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解析: 蛋白质在消化道中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范畴,A错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成分,细胞外液中没有血红蛋白,B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保持动态平衡的,C错误;毛细血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内侧是血浆,外侧是组织液,D正确。
答案: D
6.分别向20 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 一定范围内,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维持pH的基本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盐酸或NaOH加的过多,pH会明显下降或上升,D正确。
答案: D
7.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解析: 骨髓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产生新的血细胞,这一过程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
答案: D
8.如图所示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直接生活环境是③
B.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⑤
C.葡萄糖由③进入②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D.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析: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③和⑤,故A错误;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④,故B错误;葡萄糖由③进入②的过程是协助扩散,故C错误。
答案: D
9.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胰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解析: 内环境不仅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也是体内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故A错误;胰腺和唾液腺产生的消化酶会排放到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故B错误;尿液不是内环境,因而其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故D错误。
答案: C
10.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解析: 组织液的增多有可能是由自身渗透压增加吸水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与之有关的血浆、淋巴等渗透压的降低而引起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主要由图中的________组成(填序号);D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
(2)②与①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的流动受到阻碍,人体将会出现____________现象。
(4)一般情况下,健康人①中葡萄糖浓度为____________,能使其浓度降低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中C为肌细胞,则它所利用的O2直接从[ ]__________中获得。
(6)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①②④ ②④ (2)蛋白质 (3)组织水肿
(4)0.8~1.2 g/L 胰岛素 (5)② 组织液 (6)③
12.如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____;E________。
(3)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
(4)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高等动物体内的血浆(A)、组织液(B)和淋巴(C)共同构成了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另外,组织液还可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经左右锁骨下静脉可汇入血浆。(2)D吸收营养物质,应为消化系统;E排出代谢废物,应为泌尿系统。(3)体内细胞产生的尿素等代谢废物需经过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温度和渗透压等都是相对稳定的,为细胞代谢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稳定的条件。
答案: (1)细胞外液(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循环 泌尿 (4)适宜的温度和PH等
课件53张PPT。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阐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可结合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分析理解并归纳出相关规律。1.原因
外界___________的变化和体内__________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生理学家把________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叫做稳态。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______________都处于_____________中。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环境因素细胞代谢正常各个器官、系统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理化特性动态平衡
[思考探讨] 1.进行体检时,化验单中血糖浓度、血脂含量等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试分析原因?
2.内环境稳态的对象及特点各是什么?
提示: 1.①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②不同个体存在差异。
2.稳态的对象有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特点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人体维持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_________________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的。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器官、系统神经—体液—免疫有一定限度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① ___________含量和血液中的___________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②适宜的______________等条件保证了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正常生命活动血糖含氧量温度和pH
5.请将下列调节方式与其特点用线连接起来:
①神经调节     A.抵御、清除体内和外来异物或病原体
②体液调节 B.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
③免疫调节     C.体液中化学物质对机体进行的调节
提示: ①—B ②—C ③—A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神经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由神经系统参与,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体液调节:体液中的化学物质(激素、CO2、H+等)对机体的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主要由内分泌系统参与。
(3)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二者共同抵御外来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主要由免疫系统参与。2.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 内环境成分失调引起的不良反应:
(1)失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2)蛋白质含量减少,会导致组织水肿;
(3)代谢废物含量增多会导致尿毒症;
(4)血浆中钙离子含量过低时会出现抽搐,过高时会出现肌无力。 [记知识纲要]
[背关键语句]
1.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内环境的稳态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某人一次性吃了很多的橘子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
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维持人体稳态
D.人体红细胞内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要通过12层磷脂分子层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吃了较多的橘子后,血液的pH只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A正确;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B正确;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除了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要补充适量的无机盐,C错误;红细胞内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依次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一层细胞两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共6层膜、12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 C1.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 题中A项是指稳态的调节,C项是指稳态维持的基础,D项是稳态的生理功能。
答案: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进入组织液中
C.NaHCO3/H2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pH之所以能维持恒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其中含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物质,称为缓冲对,如NaHCO3/H2CO3、NaHPO4/NaH2PO4等。
答案: C 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2.下图是一幅生物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内环境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酸碱度、温度与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与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完成的。
答案: B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 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Na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 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0.1 mol/L的HCl溶液、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
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缓冲液是由弱酸强碱盐组成的,具有缓冲作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而探究的问题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据此可推出该实验中血浆组是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清水组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符,清水中加入HCl溶液后,溶液pH应由7下降; 血浆组和缓冲液组
的曲线走势相同,说明二者的功能相似,都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作用。
答案: (1)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作比较
(2)①清水 清水中加HCl溶液后,溶液pH下降
②对照 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
(3)加入一定浓度NaOH溶液后,血浆pH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实验原理] 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1)图解
①表示用NaOH溶液对自来水的处理。
②表示用NaOH溶液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③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
(2)结果: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3)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3.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解析: “等量”是排除数量多与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摇匀有利于反应完全,B正确;乙试管是空白对照,pH变化明显,C正确;血浆中因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但不是不变化,D错误。
答案: D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1.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维持生物体pH的稳定
B.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患病
解析: 如果血液的成分稳定,但其他内环境稳态被破坏,人也可能患病。
答案: D
2.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解析: 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因此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故A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故B正确;血浆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分、血浆蛋白、无机盐等,其中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的含量是决定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故C正确;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是在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下,血浆pH维持在7.35~7.45,不会出现显著下降,故D错误。
答案: D3.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下列根据检查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肝细胞发生了病变
B.可能有肾功能障碍
C.会出现尿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D.可能患有脂肪肝和贫血症
解析: 通过对血液检查结果的分析,只有肌酐的测定值不在正常范围内,由此可推断出病变部位可能在肾脏。
答案: B4.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盐酸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外一种实验材料
C.从加入盐酸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解析: A、B两项描述的是本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而以pH为纵轴。结果显示,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情况与缓冲液很接近。
答案: D
5.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解析: 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糖原正常情况下不出现在内环境中。
答案: B6.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图中A、B、C、D代表人体的不同系统,E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A、B、C、D、E所代表的名称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中的气体进入C必须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气体由C进入B必须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界物质通过A进入C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中的O2通过B、C、E到达组织细胞并参与呼吸作用,至少要经过________层生物膜。
答案: (1)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环境 (2)毛细血管壁 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 (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4)11谢谢观看!第1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B.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C.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一般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解析: 内环境不是细胞内的环境,而是体内细胞的生存环境。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
答案: B
2.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①②③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可表示细胞所需要的O2、养料,⑤可表示代谢产生的CO2等废物
C.过程⑥表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析: 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须依赖于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A正确;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所需要的O2、养料,并将代谢产生的CO2等废物通过内环境排出体外,B正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组成的,故D错误。
答案: D
3.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不变
B.与⑤相比,③中含有的蛋白质多
C.②中的O2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O2浓度高于④处
D.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的pH变化
解析: 肌肉细胞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血液的pH变化不大,A错误;②中的O2到达④中,首先要穿过②的1层细胞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的2层细胞膜进入组织间隙,最后穿过④的1层细胞膜,共穿过4层膜,故C错误;细胞②中无线粒体,不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故D错误。
答案: B
4.如图为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乙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甲
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
解析: 淋巴中的物质只能来自组织液,而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到血液循环中,故可以确定甲、乙和丙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是维持细胞生活环境保持正常渗透压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则会引起组织水肿等症状,B正确;淋巴循环有三个作用:免疫、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水分交换、将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血浆,C正确;细胞所必需的物质及代谢废物只有通过体液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交换才能正常地获得和排出,D正确。
答案: A
5.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 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或淋巴,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故D错误。
答案: D
6.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③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解析: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不能进入淋巴,B错误;③表示重吸收作用,C正确;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正确。
答案: B
7.右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②③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
B.乙表示细胞内液
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
D.丁液中的O2浓度比甲液中的高
解析: 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丁为细胞内液。T细胞和B细胞为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淋巴中。
答案: C
8.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C6H12O6→CO2+H2O+能量”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解析: 根据题干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可以判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为组织液,而③属于细胞内液,故C错。正常细胞(成熟红细胞除外)都能够进行“C6H12O6→CO2+H2O+能量”的反应。
答案: C
9.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代谢中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解析: 蔗糖属于植物体内的二糖,因此不可能存在于内环境中,A错误;消化液在小肠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不变,D错误。
答案: B
10.右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那么bc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Na2CO3反应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解析: B点乳酸浓度高,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水解为CO2和H2O。
答案: D
11.右图为小肠绒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协助运输
B.③内液体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C.由②携带的氧到组织细胞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
D.⑤内液体含有的蛋白质与③内一样多
解析: ①为小肠绒毛细胞,②为红细胞,③为毛细血管,④为组织液,⑤为毛细淋巴管;O2离开红细胞要经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单层毛细血管壁需经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又通过1层生物膜,但选项中最终到达的部位是“发挥作用的部位”——具双层生物膜的线粒体,所以至少需经过6层生物膜,C正确;葡萄糖进入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组织液④渗透压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淋巴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血浆中少,D错误。
答案: C
12.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从①到达②内要穿越2层生物膜
B.若②为胰腺细胞,则①处的O2浓度高于⑤处
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⑤
解析: O2从①到达②内穿越膜的层数为3层,A错误;若②为胰腺细胞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O2,则①处的O2浓度高于⑤处,B正确;③是毛细淋巴管,④是组织液,毛细淋巴管中的蛋白质只能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C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血浆和④组织液,D错误。
答案: B
13.如图a、b、c表示三种主要的内环境,①②③④表示相应通过的具体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
B.图中③和①中通常都含有大分子物质
C.小肠黏膜(近肠腔一层)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b和c
D.图中a为淋巴,b为血浆,c为组织液
解析: 图中a为淋巴,b为血浆,c为组织液。
答案: D
14.右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
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a、b、c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答案: C
15.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效应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解析: 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④组成的,A错误;体液①中不含有血红蛋白,B错误;效应B细胞位于血浆和淋巴中,所以分泌的抗体直接进入①④内,C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18分)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共穿过__________层生物膜。
解析: (1)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2)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CO2浓度,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最后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 (3)降低 NaHCO3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5
17.(22分)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构成内环境,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O2为例,O2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O2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阶段。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②的化学组成中有HCO、HPO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6)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与A端液体相比较,B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等。
(7)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物质。
(8)内环境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 据图,①②③④⑤分别为组织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红细胞内液。(1)血浆、组织液、淋巴即②③④构成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接触血浆,外侧接触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2)组织细胞内液与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血浆与红细胞内液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侧接触组织液,内侧接触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③④。(3)气体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O2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4)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与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而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5)HCO、HPO等物质对于维持血浆pH的稳定有重要意义。(6)据图,A端为进入肝脏端,B端为出肝脏端,经过肝脏的代谢,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尿素等。(7)人体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酸碱缓冲物质对于血浆pH的相对稳定起调节作用。(8)酶促反应需要酶的活性正常,而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答案: (1)②③④ ②③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2)①③、②③、②⑤ ③④ (3)自由扩散 三 (4)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5)pH (6)O2、营养物质 CO2、尿素 (7)7.35~7.45 缓冲 (8)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