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藤野先生》同步练习(后附答案)
课前预习·独立自学语文(集体必做)
反复读,读顺文本,攻克生字词。
反复读,复述大意,归纳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围绕藤野先生写了哪些事件,圈出相关语句,思考:分别体现他怎样的品质,寄托了作者哪些情怀。
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者有哪些质疑?(这是考验你是否有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时候,认真思索便于东叔调整课堂策略)
课后巩固·拓展·提升
一、基础攻关(分层一,必做)
(一)字词关
1.用楷体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1) 【fēi hóng】(2) 【wǎn rú】(3) 【zhǎng gù】
(4) 【luò dì】(5) 【jī xíng】(6)不 【bú xùn】
(7) 【nì míng】(8) 【jié zé】(9) 【qī rán】
(10) 【yóu guāng kějiàn】(11) 【yǎo wú xiāo xī】
(12) 【zhèng rén jūn zǐ】(13) 【shēn wù tòng jí】
情景化:私塾内,夫子对孩子们的jiào huì________还历历在目,可他那yì yáng dùn cuò________的声调却再也发不出来了。
2.根据意思选词语
(1) :深红色。(2) :好像;仿佛。委曲顺从的样子。
(3)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 :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5) :科举考试未中。 (6) :不正常。
(7) :不恭敬,没有礼貌;骄横。
(8) :指隐瞒身份、不说明是什么人物。
(9) :诘问谴责。 (10) :凄凉悲伤。
(11) :教导训戒。 (12) :没有一点儿音信。
(13) :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14) :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本文指假装正经的人。
(15)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3.片段化造句:编一个故事将读读写写的生字词写成一段话(写在作业本上)
4.下列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吴老师读完这篇文章,紧紧攥着,嘴唇微张,似乎要诘责抄袭者。
每次考试,他总喜欢把自己的匿名写在试卷最明显的地方。
这部小说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每天我读完他们这些日子寄给我的信的时候,想起了杳无音信的他们,陷入了沉思。
(二)文学文化常识
《藤野先生》选自《 》,古代考试,榜上无名,考不上科举,叫做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拓展提升(分层二,部分可选做)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⑤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⑥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⑦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⑧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⑨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⑩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也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不见到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我希望他可以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1.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不属于刘老师一天的日常的一项是( )
A准备好讲义,给同学们上历史课 B课堂上慷慨陈词,耐心指导学生
C他专心致志地做各种各样的风筝 D下课后让同学们帮住自己放风筝
2.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坚定)
3.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认为年老的刘老师“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4.若将原句改成修改句,句意似乎不大,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原句:“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修改句:刘老师,你在哪里?我思念你。
5.文章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可是作者却在④~⑧段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分层三,部分可选做)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提高全民阅读水平,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B.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国家新推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能有效防止校园欺凌不再发生。
D.“五一”假期,邮政快递业保持总体安全平稳、高位有序运行的良好态势。
2.离开仙台后,鲁迅先生时时想念藤野先生,下面是一位同学代他给藤野先生写的一封感谢信,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指出。
感谢信
①敬爱的藤野先生;②仙台一别,甚是想念。③您对我的关心和鼓励,使我作为一名弱国子民倍感温暖。④您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和不倦的教诲,让我内心充满了感激。⑤您的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此致
敬礼⑥
您的学生;鲁迅⑦
3.鲁迅读书的时候要上“对联课”。一次,寿镜吾先生以“陷兽入阱下”为题让学生对课。从上下联词性相同的角度判断,你认为下列对得最好的一项是( )
A.骑马去郊游 B.放牛归林中 C.童子进学堂 D.雪中寻腊梅
四、古诗文训练·核心素养提升(分层四,部分选做)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 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根据语境,填入诗中横线内最恰当的一个字是( )
A.起 B.升 C.急 D.奔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概述诗人流下“两行泪”的原因。
答案:
课后巩固·拓展·提升
一、基础攻关(分层一,必做)
(一)字词关
1.用楷体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1)樱花【yīng huā】 (2)绯红【fēi hóng】 (3)宛如【wǎn rú】 (4)掌故【zhǎng gù】 (5)落第【luò dì】 (6)畸形【jī xíng】 (7)不逊【bú xùn】 (8)匿名【nì míng】 (9)诘责【jié zé】(10)凄然【qī rán】 (11) 油光可鉴【yóu guāng kějiàn】 (12)杳无消息【yǎo wú xiāo xī】 (13)正人君子【zhèng rén jūn zǐ】 (14)深恶痛疾【shēn wù tòng jí】
情景化:私塾内,夫子对孩子们的jiào huì________还历历在目,可他那yì yáng dùn cuò________的声调却再也发不出来了。
2.根据意思选词语
(1)绯红:深红色。
(2)宛如:好像;仿佛。委曲顺从的样子。
(3)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掌故: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5)落第:科举考试未中。
(6)畸形:不正常。
(7)不逊:不恭敬,没有礼貌;骄横。
(8)匿名:指隐瞒身份、个人特征或不说明是什么人物。
(9)诘责:诘问谴责
(10)凄然:凄凉悲伤。
(11)教诲:教导训戒。
(12)油光可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13)杳无消息:没有一点儿音信。
(14)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本文指假装正经的人。
(15)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3.片段化造句:编一个故事将读读写写的生字词写成一段话(写在作业本上)
4.下列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A)
A吴老师读完这篇文章,紧紧攥着,嘴唇微张,似乎要诘责抄袭者。
每次考试,他总喜欢把自己的匿名写在试卷最明显的地方。
这部小说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每天我读完他们这些日子寄给我的信的时候,想起了杳无音信的他们,陷入了沉思。
(二)文学文化常识
《藤野先生》选自《 朝花夕拾 》,古代考试,榜上无名,考不上科举,叫做__落第__
二、现代文阅读·拓展提升(分层二,部分可选做)
1.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不属于刘老师一天的日常的一项是(D )
A准备好讲义,给同学们上历史课
B课堂上慷慨陈词,耐心指导学生
C他专心致志地做各种各样的风筝
D下课后让同学们帮住自己放风筝
2.结合文本,揣摩刘老师说话时的语气,选出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A.“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凝重、严肃)
B.“好!五分!”(肯定、赞赏)
C.“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鼓励、期待)
D.“你不要管,我自己来。”(自信、坚定)
解析:A.有误,刘老师在介绍他残疾原因的时候,是“笑着对我们说”的,“女娲造人”是神话故事,他说自己的腿是女娲造人时甩丢的,很明显是调侃,所以说话时应是快乐、放松的。BCD.正确。故选:A。
3.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认为年老的刘老师“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尽管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依然如少年一般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及不懈追求。在放风筝时仍像孩子一样朝气蓬勃,富有生气,对生活充满热爱,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4.若将原句改成修改句,句意似乎不大,但表达效果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原句:“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修改句:刘老师,你在哪里?我思念你。
答案;原句中,多一“啊”字,舒缓了语气,更利于直接抒情,触动心怀,“深深地”“深深地”,运用了反复,加深了思念的程度,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浓浓思念之情。
5.文章的题目是“理想的风筝”,可是作者却在④~⑧段写了与风筝无关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①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播也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②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④~⑧段侧重于对刘老师的描写,看似与风筝无关,实则突出了刘老师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达了我们对刘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也为下文写“放风筝”和体现主旨作铺垫。
三、语言运用·核心素养(分层三,部分可选做)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为提高全民阅读水平,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B.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国家新推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能有效防止校园欺凌不再发生。
D.“五一”假期,邮政快递业保持总体安全平稳、高位有序运行的良好态势。
解析:D 。A项,重复赘余,可去掉“目前”; B项,语序不当,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改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C 项,否定词语滥用,可去掉“不”。故选 D。
2.离开仙台后,鲁迅先生时时想念藤野先生,下面是一位同学代他给藤野先生写的一封感谢信,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指出。
感谢信
①敬爱的藤野先生;②仙台一别,甚是想念。③您对我的关心和鼓励,使我作为一名弱国子民倍感温暖。④您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和不倦的教诲,让我内心充满了感激。⑤您的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此致
敬礼⑥
您的学生;鲁迅⑦
答案;①要顶格写称呼。②署名下面要有日期
3.鲁迅读书的时候要上“对课”(即“对对子”,一般先生出上联,学生对下联)。一次,寿镜吾先生以“陷兽入阱下”为题让学生对课。从上下联词性相同的角度判断,你认为下列对得最好的一项是(B)
A.骑马去郊游 B.放牛归林中 C.童子进学堂 D.雪中寻腊梅
【解析】“陷”是动词,“兽”是名词,“人”是动词,“阱”是名词。“下”是方位词。A 项,“游”是动词。B 项,“放牛归林中”这几个词分别是动词、名词、动词、名词、方位名词 C项“童子”是名词,D项,“雪”是名词。故选 B
四、古诗文训练·核心素养提升(分层四,部分选做)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 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根据语境,填入诗中横线内最恰当的一个字是( )
A.起 B.升 C.急 D.奔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概述诗人流下“两行泪”的原因。
1.C【解析】“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皈依,心情也急切不安,与作者此刻心情相符。
2.示例: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前路迷茫的抑郁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