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先锋】第1课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先锋】第1课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7 14:57:13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给自己制定
一个目标
新学期寄语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渡过了愉快的假期。带着希望,带着憧憬,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新学期,新起点,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一页。希望大家都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每天都拥有新的进步。
https://www.21cnjy.com/
1.课前布置学生从当地具影响力的报纸头版中剪取一则新闻,内容不限。
2.课前向学生派发《“我与新闻”调查表》。
课前准备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情景导入
1949年4月21日,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渡江战役开始。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听范读
点我播放
知识备查
新 闻 
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狭义上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上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新闻有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三个属性。
消 息
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事情详细的经过和细节的一种文体,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使事件的高潮在前,被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最重要事实
次重要事实
再次重要事实
更次重要事实
最次要
事实
导语
主体
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倒金字塔式结构
标语
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
五部分构成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
5部分
构成
新闻的要素
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六个最基本的要素:
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
这六要素常常被称为“五个W和一个H”。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https://www.21cnjy.com/
https://www.21cnjy.com/
【背景资料】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播放视频
字词清单
芜湖 督战 荻港 溃退
诸城 要塞 歼灭 锐不可当


zhū
sài
kuì
jiān
dānɡ

多音字
( )
( )
( )
( )
( )
( )
yīn
( )
( )


sāi

sài
dānɡ

hénɡ
hènɡ

塞子
闭塞
要塞
殷切
殷红
当然
当铺
横竖
蛮横
yān
( )
dànɡ
理解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并管理。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督战:监督作战。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无法阻挡。文中形容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阻挡。
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为何:
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
芜湖、安庆之间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发起渡江战役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
2.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吗?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
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
3.从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你获知了哪些信息?你认为消息的标题应具备哪些特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人物及数量
结果
事件、地点
标题特点:
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4.“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新闻的
电头
电头的作用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合作探究
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1.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特点
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
作用
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2.讨论 我们该如何确定一篇消息的导语?
方法指导
1.注意导语的特征。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了什么事,以及事件的意义等。
2.注意导语的位置。
比较短小的新闻(一段话),一般第一句话是导语;比较长的新闻(多段话),一般第一段话是导语。
3.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
(主体)
(标题)
4.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地描写渡江战斗的情景呢?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军“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根本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5.浏览全文,体味消息的语言,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即“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渡过长江。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体现了消息的准确性。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反衬出解放军的英勇。
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直取对岸”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战斗场景。
这句话指出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战斗正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情况。
“不到二十四小时”显示人民解放军攻击强度之高,无坚不摧。
结语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板书设计
安庆


芜湖
我军:直取对岸,锐不可当
敌军:纷纷溃退,军无斗志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