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
它却总是轻波微澜。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
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
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无论是在炎炎夏日进行户外作业的工人,农民,还是在冰天雪地的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他们的体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呢?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这又是为什么?
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从而使体内的细胞拥有稳定而适宜的生活条件。
章节引入
问题探讨
图1
图2
讨论1:图1和图2所示的各是什么细胞?
图1:血液中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
图2: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讨论2: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存环境 获取营养的方式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
水环境中
直接从水中获得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并把代谢的废物直接排到水中
?
?
血细胞
相似之处:都是液体环境;
不同之处: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
问题探讨
图1
图2
讨论3:若将两幅图的细胞生存环境互换,会发生什么变化?
若将血细胞置于草履虫生活的水环境中,血细胞会出现吸水膨胀直至破裂的现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细胞
细胞生活的环境
物质交换
能量交换
(水环境)
单细胞生物的细胞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
水中
生活在
生活在
?
人体体内的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第1课时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①体液;②细胞外液的组成;③三者之间的关系;④内环境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②PH;③温度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拓展:组织水肿,物质跨膜问题
2.细胞外液的成分
①血浆的化学成分;
②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组成成分;
拓展: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以及内环境中能发生的生理过程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 体液:
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如:细胞质基质、核液
线粒体基质、
叶绿体基质、
细胞液(液泡内)、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 细胞外液的组成
(1)血浆:血液中除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可通过血液加入抗凝剂离心制备。
注意:区分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
血液≠血浆
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
(纤维蛋白原,血清)
白细胞:较少,防御、保护
血小板:最少,止血、加速凝血
最多,运输O2和CO2
因血压等而导致的渗出
因渗透等而导致的吸收
小静脉
小动脉
毛细血管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 细胞外液的组成
(1)血浆:
结论:血浆是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2. 细胞外液的组成
(2)组织液:又称组织间隙液
体内绝大部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毛细
血管
组织液
组织
细胞
营养物质
血浆
由毛细血管壁渗出
组织液
大部分物质被重吸收
代谢产物
细胞
内液
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 细胞外液的组成
(3)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
毛细
血管
组织液
组织
细胞
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终汇入血浆。
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可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组织液
由毛细淋巴管壁
进入淋巴管
淋巴液
经左右锁骨
下静脉汇入
血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结论: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为什么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是单向关系?
如何区分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端,其中流动的液体为淋巴液。
盲端的内皮细胞像鱼鳞一样相互覆盖,形成只向管内开放的单向活动瓣膜
2. 细胞外液的组成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3)淋巴液:
拓展:其他外液(如脑脊液)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液体。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脑脊液是大脑细胞的直接生活的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1)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思考·讨论】P3
3.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
体内大多细胞浸润于细胞外液中:
①血细胞--血浆
②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
③大量淋巴细胞--淋巴液
(2)血浆、组织液、淋液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请绘制反映三者关系的模式图。
(两端开放)
(有盲端)
双向关系:血浆与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
单向关系:组织液与淋巴液,淋巴液与血浆
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关系模式图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淋巴液
(动脉)毛细血管壁
淋巴循环
少部分
毛细淋巴管壁
(静脉)大部分渗回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3)为什么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三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4. 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人体角度看:
人体外的环境—人体所生活的外部环境;
人体内的环境—内环境
细胞角度看:
细胞外—细胞外液;
细胞内—细胞内液
②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 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无内环境。
①内环境 = 细胞外液 = 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③人的泪液、汗液、尿液、胃液、胰液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与生活的联系
静脉注射(输液):
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细胞内液);
肌肉注射(打针):
药→组织液(少数进入淋巴,淋巴又汇入血浆)→血浆→组织液→靶细胞(细胞内液)
1、静脉注射(输液)和肌肉注射(打针),药物运输途径有何不同?
【思考】
①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_______;
②水疱过一段时间可以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结构)
③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液
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内环境中的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2、水疱: 摩擦性水疱,是因运动摩擦造成其表皮与皮下组织分离形成间隙,并令其间充满液体。
课堂检测
淋巴液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相通
1.用箭头标注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中O2、CO2浓度大小关系
①O2浓度:
②CO2浓度: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O2和营养物质
CO2和代谢废物
O2和营养物质
CO2和代谢废物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课堂检测
3. 以下细胞生活环境(内环境)分别是什么?
① 组织细胞
② 毛细血管壁细胞
③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④ 血细胞
⑤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和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和血浆
由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
2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
3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
毛细血管壁细胞
淋巴管壁细胞
组织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液和组织液
组织液
课堂检测
1. 辨析甲~丁各代表的成分:
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
丙:_________;丁:__________。
2. 细胞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______和______ (填乙、丙或丁),最
终被排出体外,因此,就CO2浓度来说,甲、乙、丙中CO2浓度由高到
低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3. O2先后经过______和______ (填“乙”“丙”或“丁”),最终进入
细胞,因此,就O2浓度来说,甲、乙、丙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乙 丙
甲>乙>丙
丙 乙
丙>乙>甲
小试牛刀
1、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体液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
B.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都属于体液
C.血浆蛋白、血红蛋白都属于体液的成分
D.体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2、下列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液的量相差较大
B.血浆中的葡萄糖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组织液
C.组织液中的尿素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血浆
D.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绝对的稳定
C
A
小试牛刀
3、如图是淋巴液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
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和淋巴液构成了内环境
B.生物体的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外部液体环境
C.乙、丙分别是组织液和血浆,一般情况下,甲内O2浓度最低
D.维持丙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A
小试牛刀
细胞外液的成分
成分 含量
丙氨酸氨基酸转移酶 9~60U/L
总蛋白 65~85g/L
总胆红素 5~21μmol/L
碱性磷酸酶 45~125U/L
尿素 2.8~7.2mmol/L
肌酐 57~111μmol/L
尿酸 208.3~428.4μmol/L
葡萄糖 3.9~6.1mmol/L
乳酸脱氢酶 140~127U/L
甘油三酯 0~1.7mmol/L
成分 含量
总胆固醇 3.1~5.2mmol/L
钠 137~147mmol/L
钾 3.5~5.3mmol/L
钙 2.2~2.65mmol/L
磷 0.81~1.45mmol/L
镁 0.73~1.06mmol/L
血清铁 11~30μmol/L
氯 99~110mmol/L
碳酸氢盐 22~28nmol/L
总CO2 21~31.3mmol/L
讨论1: 尝试归类血浆中的物质
水
无机盐
无机物
糖类:葡萄糖
蛋白质
脂类(甘油三酯、胆固醇)等
有机物
血浆
血浆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气 体
调节物质
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脂肪酸等
(尿素、尿酸等)
(O2、CO2等)
(维生素、激素、淋巴因子、神经递质等)
如钠、钾、钙、磷、镁、血清铁、氯、碳酸氢盐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碱性磷酸酶、
乳酸脱氢酶等
【思考·讨论】P4 血浆的化学组成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
细胞外液的成分
讨论2: 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有哪些物质?
【思考·讨论】P4 血浆的化学组成成分
血浆中还有各种激素、维生素、氧气等
讨论3: 回忆所学知识,你能说出其中哪些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
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三酰甘油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
1.血浆的化学成分:
细胞外液的成分
2.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
组织液、淋巴液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
主要差别是血浆中 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较少。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或淋巴液
蛋白质
> > 。
蛋白质含量:
2. 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拓展: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思考: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1.氧气2.血红蛋白3.血浆蛋白4.载体蛋白5.有氧呼吸酶6.H+7.泪液8.消化酶2、4、5、7、8总结:内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判断方法(四看法)一看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 如血红蛋白、核酸、糖原、胞内酶( 呼吸酶、ATP合成酶、RNA聚合酶、解旋酶等)二看是否是细胞膜上的成分, 如转运蛋白(载体、通道蛋白)、受体等是否是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物质, 如纤维素、麦芽糖、淀粉等是否与外界相通的管腔中的成分(细胞合成后,直接分泌到外界环境中):例如各种消化酶(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尿/泪/唾/汗液等;三看四看思考:下列生命活动发生在内环境
1)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2)蛋白质、核酸的合成
3)乳酸和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4)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5)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
总结:内环境中能发生的生理过程
①乳酸和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④激素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
内环境中不能发生的生理过程
①细胞呼吸的各个阶段;
②细胞中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
拓展:内环境所发生的生理过程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的是( )
①水、无机盐、血浆蛋白 ②血红蛋白、O2、胃蛋白酶
③葡萄糖、CO2、胰岛素 ④激素、呼吸酶、氨基酸
⑤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 ⑥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
A.①③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解析: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呼吸酶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三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成为麦芽糖在消化道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发生在细胞内,这两个过程均不会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A
A
课堂检测
小试牛刀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在37℃时,人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概念:指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能力
溶质微粒多=溶液浓度高=吸水力大=渗透压高
与微粒大小和种类无关!
(2)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微粒的数目。
(3)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和 。
③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
②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
Na+
Cl-
无机盐
蛋白质
K+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思考: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
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虽然蛋白质含量最多,蛋白质的分子质量较Na+和Cl-大得多,但数目远少于Na+和Cl-。
血浆的渗透压与0.9%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故0.9%的NaCl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前者又叫生理盐水。凡浓度高于0.9%NaCl溶液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低于则称为低渗溶液。
(1)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2)血浆中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物质是HCO3-、 H2CO3等。
HCO3-
H2CO3
+H+
+OH-
2、酸碱度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3、温度
注意: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
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医院给病人输液时常用到生理盐水,但是过多注射生理盐水会影
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溶液,二者成分差别不大
B.生理盐水的pH与血浆的相差不大,过量补充不影响血浆pH的稳定
C.过量补充生理盐水时,血浆中的其他成分的浓度会发生改变
D.适量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发生改变
C
课堂检测
拓展:组织水肿
(1)概念:组织液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
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水肿,又称浮肿。
(1)血浆渗透压下降
(2)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原因
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的因素
血浆渗透压下降
血浆蛋白减少
组织水肿
③严重营养不良(摄入蛋白质不足)
血浆较多水分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增多
血浆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未及时渗入血浆
①肝功能受损(合成血浆蛋白减少)
②肾小球肾炎(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
拓展:组织水肿
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
由血浆渗透到组织液的水增多
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①代谢产物增加(如:局部组织代谢旺盛)
②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大量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如:花粉引起过敏、毛细血管壁局部损伤)
③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不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如:毛细淋巴管阻塞)
组织水肿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毛细淋巴管阻塞
C.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D
课堂检测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外界环境
?
血细胞
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等
物质交换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讨论】P 6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思考1:Na+、葡萄糖、氨基酸和O2等分别是经过什么途径进入内环境?
Na+:可直接被吸收。
糖类、蛋白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细胞内
(运输)
(消化吸收)
O2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细胞内
思考2: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样排出体外的?
CO2
→组织液→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尿素
→组织液→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皮肤→体外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讨论】P 6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组织
细胞
营养物质,O2
毛细淋巴管
淋巴循环
内环境
代谢废物,CO2
营养物质,O2
代谢废物,CO2
消化系统
营养物质
O2
呼吸系统
代谢废物
CO2
呼吸系统
皮肤、
泌尿系统
外界环境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P6)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讨论】P 6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P6)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系统的参与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1.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参与的系统有:呼吸/消化/泌尿/循环系统
参与的器官有:皮肤/肺/肾/肠
拓展:物质穿膜问题
① 葡萄糖从外界环境到被组织细胞
利用,至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② O2从外界环境进入组织细胞,至
少穿过几层生物膜?
O2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至少
穿过几层生物膜?
7层
9层
11层
注意:先确定起点、终点。
看清是生物膜层数还是磷脂(双)分子层数。
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液和B液之间的渗透是双向的
B.A液中的物质可以通过C液运回B液
C.细胞在人体内的生活环境——内环境主要指A液、B液和C液
D.红细胞内的O2进入胰腺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解析:红细胞内的O2必须进入胰腺细胞的线粒体内才能被利用,因此需要穿过1层红细胞的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壁细胞再出来)、1层胰腺细胞的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共6层生物膜,D项错误。答案:D
D
课堂检测
×
×
√
×
×
√
1.如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甲、乙、丙、丁中CO2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C
课堂检测
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液和
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①②③的总量比细胞内液多
C.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D.当人体内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渗透压下降,③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
A
课堂检测
解析: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通过泌尿系统或皮肤来完成,A错误;②表示O2进入内环境、CO2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B错误;④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表示养料和O2,C正确;⑥可表述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答案:C
C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②只通过肺就能完成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主要为养料和O2
D.⑥可表述为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