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2.2 细胞膜
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
细胞膜也称质膜
细胞膜
(质膜)
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区分隔开,以确保细胞内部环境相对稳定,使细胞内的生命活动有序进行。
葡萄糖
淀粉
碘-碘化钾
本尼迪特
葡萄糖
淀粉
碘-碘化钾
本尼迪特
实验现象:
A、透析袋内变蓝
B、透析袋外水浴加热出现红黄色沉淀
实验结论:
细胞膜构成成分
(动物细胞)
胆固醇
主要由磷脂和蛋白组成,除此之外,还含有少量糖类。
动物细胞膜中还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
一、磷脂
①元素组成:
②功能:
C、H、0、P (N)
细胞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头亲水
尾亲脂
(疏水)
思维探究
依据磷脂分子的性质,请推测磷脂分子在下列界面中的排布情况。
空气
水
苯
水
水
水
用磷脂分子包裹脂质类药物形成脂质体,磷脂分子如何排布?
1895年,欧文顿凡发现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
相似相溶
1925年,戈特和格兰德尔,用有机溶剂抽提了人红细胞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后,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其面积约为所有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并推测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
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基本骨架
小资料:
二十世纪初科学家采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经过特殊处理使细胞发生溶血现象,一些物质溶出,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洗掉,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称血影)然后用蛋白酶处理。(已知蛋白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发现膜的结构被破坏了,证明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蛋白质。
二、蛋白质
镶嵌在细胞表面
贯穿
全部嵌入
部分嵌入
细胞的功能越多,其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膜蛋白的功能:
三、糖类
四、胆固醇
1.以半透膜为实验材料进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过性”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实验用半透膜模拟的是生物膜
B.实验中烧杯中的溶液变蓝色
C.B组烧杯中的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
D.实验结果推测生物膜作为细胞的边界,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
B
2、在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中,精子能够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精子将其头部钻入卵细胞中,与卵细胞发生结合,当一个精子进入后,细胞发生变化,不再让其他精子进入。这一现象体现出细胞膜能够( )
A.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保证卵细胞摄入所需要的精子
D.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3、下列物质中最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是( )
A、葡萄糖 B、蛋白质
C、甘油 D、无机盐离子
C
D
C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呈流动状态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奠定了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该理论主要包括: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内外结构的不对称性;
3.磷脂和蛋白质位置不是固定的,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细胞膜的结构
磷脂分子层中间的疏水层通常情况下呈液态
细胞壁是植物、真菌和大多数原核细胞的外层结构
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果胶
细菌:肽聚糖
真菌:壳多糖(几丁质)
全透性
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形态,加强细胞机械强度,
参与细胞间相互粘连,是激素等化学信号传递的
介质和通路
课堂总结
细胞膜(质膜)
结构组成
结构探究历程
脂双层
膜蛋白
一定的流动性
选择透过性
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细胞壁
对比
丹尼利(J. Danielli)和戴维森(H. Davson)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出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一脂质一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细胞膜是由双层脂质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共同构成。
罗伯逊(.DR小)根据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展现的暗-亮-暗三条带,推测两边暗的条带是蛋白质,中间亮的部分是脂双层分子。罗伯逊在“三明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单位膜模型,推断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
如图为质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质膜外表面有些糖分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
B. ②和③大都是运动的
C. ③构成质膜的基本骨架,与物质进出无关
D. 质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糖分与膜蛋白结合为糖蛋白
蛋白质
磷脂
双分子层构成质膜基本骨架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