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8 14: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中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了《短文两篇》不同的语言风格。今天我们将继续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深入学习。先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张书睿你来给大家读一下吧!
屏显学习目标。
二、赏其景
师:为完成目标,老师设置了两个活动。
师:下面我们先进入第一个活动
——好景与君共赏。请同学们看到校本作业当堂演练第一题,于腾翔你给大家读一下。
请自选喜欢的一篇短文,将你领略到的美景再现,分享给你的同学,并传递出你的独特感受。
要求:调动生活体验、借助联想及想象,挑选最打动自己的某一处景或某一个画面。分享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以求达到令人身临其境之感。
生自由分享——
生A: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官唤醒!“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看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听那明净的溪流叮咚潺湲,白云悠悠,山高水长,何其雅致,又何其壮丽!
生B:同学们,你们是否疑惑为何石壁会有五彩斑斓的颜色?这对我来说也是无法想象的,可正是的神秘更引起了我的兴趣,
生C:同学们,最美的月色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想那一定在苏轼的笔下。它悄然从门户中溜进,动人游兴。
生D:月光如水,澄澈空明,给人一种恍惚之感,竟让人不知是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水反射月光了。
师结:同学们的分享真的太精彩了,你们营造了真切优美的意境,不仅让人如临其境,而且让身处世俗纷扰之中的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诗意和远方。陶弘景笔下的景丰富、斑斓、热闹、富有生命活力,给人一种灿烂活泼的美,而苏轼笔下的景空灵澄澈、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给人一种清幽宁谧的美。意境有别,却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三、悟其情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同学们从两位作者的描绘中又体悟到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分别谈一谈。
生自由畅谈——
《答谢中书书》:从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自然山水的那种热爱和赞美,更深层次上说是把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从“古来共谈”到现在“未复有人”,可以感受到陶弘景的一种思古幽情;同时也有对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的惋惜;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带有一种与谢灵运比肩的自许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从“欣然起行”、“亦”这些字词都能感受到他的喜悦,与知音漫步赏月的欣喜、闲适;但从“无以为乐”也可以感到一种贬谪的寂寥与失落;从苏轼描写的月色之中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清明澄净;但竹影摇曳,又感觉缠绕,有对人生很多的感慨在里头吧;细品“闲人”一词,感觉有很多韵味,结合背景,可以看出苏轼有报国之志,老师也曾给我们讲过小时候他要学范滂的故事,可现在他却只能被闲置在黄州,而且连人生自由都没有,他的内心肯定有一种失落,“闲人”一词也是一种自嘲;但苏轼绝不是一味得陷入郁闷悲伤之中,他会开解自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真正能欣赏得了这样的风景的人有几个呢?这体现出一种他在逆境中的旷达自适。
师追问:同学们文本细读的能力让老师叹服。我还想再提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位作者在人生态度上有没相同或不同之处呢?
生:他们的人生态度都是积极的,眼中都能看得见美好的事物。
陶弘景是跳脱困境看到美好,而苏轼则是身处困境依然看得见美好,更体现一种对苦难的超越。
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了《短文两篇》的景和情。不观它们有什么相同或共同之处,不论你是喜欢这篇还是那篇,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真谛:那就是:自然山水真的很神奇,我们深入其中,渺小无依会油然而生,俗世烦恼也会随之而去。心灵,只剩下空阔、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