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经典散文名篇,全文象征手法的灵活使用,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所达到的表达效果非常显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明确本课的学法,从标题入手,简明扼要探究文本内容。
2.第一环节看篇,从首尾呼应、欲扬先抑来分析篇章结构,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行文思路,同时分析出文末对比的作用。
3.第二环节看段,从句子重整排序、辨析修改标点来学习段落铺展。
4.第三环节看句,从改换句式、多样赏读、同类句、同类词整合来剖析托物言志的技巧。
5.第四环节看意,从助读资料来领悟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围绕语用探究,以训练作结,实现语用知识的积累,并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梳理篇章结构层次。
2.多种赏读方法,品析托物言志的技巧。
3.利用助读资料,领悟精气神的主题思想。
【教学流程】
导课:
人是万物之灵,人要表达对人间万象的情怀,就要抒发感情,但直接抒发感情不够“文学”,我们就需要通过“物”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的感受抒发出来。这种文章的关键点就在于需把“我”“物”“情”三者很好地融于一体。今天我们尝试一种新读法来学习作者的匠心写法。
(屏幕显示):
看篇——梳理篇章结构看段——解密段落铺展看句——品析特殊写法看意——升华主题内容
现在完成任务一:看篇——梳理篇章结构。
(屏幕显示)
任务一
看篇——梳理篇章结构
问题设计一: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
预测: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大家找得很准确。分析文章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语言标志理清文章的总体脉络。这篇文章首尾呼应的明确表达,让我们直接读出了作者的情感,同时文章中间部分反复出现的抒情句,增强了表达效果,使文章像诗歌一样读来回环往复充满美感。请大家学习这样的方法。)
问题设计二: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屏幕显示):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
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是麦浪。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预测:
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高。“抑”,指按下、贬低。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追问:文中还有哪里也用到欲扬先抑?(生自由回答,引出比喻)
(屏幕显示):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是啊,通过对比更显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请大家注意回答问题要尽可能完整。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看篇”的方法学习了茅盾先生的写作技法,就整篇文章来看,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谋篇布局呢?一起回顾——)
(屏幕显示)
首尾呼应,反复强调
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巧用对比,凸显特征
任务二
看段——解密段落铺展.
挑战一:小组活动:请大家为句子排序,组成段落,并说说理由。
(屏幕显示):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①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丈以内绝无旁枝。
③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④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学生讨论,组织语言。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预测:我首先看到了“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两处,接下来就应该先写干,再写枝。所以是2和4,叶子在枝上,所以是3,皮的话我没多想就放在叶子后面了,我认为1是总结。
预测:我们组认为首先有一个自下而上的观察顺序,所以应该是白杨树的“干”“枝”“叶”,然后,作者又把自己的视线拉回到“皮”,给白杨树穿上一件富有光泽和色彩的外衣,这样内容上更丰富些。
(屏幕显示)
整体到局部的层层递进展开段落
挑战二:观察这个段落的标点符号,是否有不妥之处?怎样修改?
(屏幕显示)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学生有理有据谈看法
师鼓励: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辨的过程,任何时候质疑精神都是那么可贵!
任务三
看句——品析特殊写法
师:我们先一起看看这些特殊的句子吧!
(屏幕显示)
改文:
它不只是树,
它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想着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原文:
难道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 读一读,谈谈反问和排比的作用。
2. 思考:作者由白杨树想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预测:反问句很明显增强了语气,错落有致的排比显得很有气势;共同点是白杨树和农民都很普通,白杨树跟哨兵一样都在守卫家乡。
(屏幕显示)
(1)北方的农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2)守卫家乡的哨兵:
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
学生齐读,读出气势。
师:那么,在“精神和意志”上有什么共同点呢?再看这样一组词语——
(屏幕显示)
(1)笔直 参天耸立 紧紧靠拢 片片向上
(2)一律向上 绝无旁枝 绝不旁逸斜出
几乎没有斜生 更不用说倒垂 哪怕只有
(3)力争上游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对抗
学生齐读后思考。
预测:第一组词语从形态上写白杨树的挺拔,第二组我读到了“一律”“绝无”“绝不”这些词更强调白杨树向上生长的状态和精神,第三组都是写人的词语,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师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作者利用白杨树本身的形象上升到“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层面,这就与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相似。这种写法很特别,一起来看——
(屏幕显示)
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师:托物言志的写法结构是什么呢?学生举手回答。
(屏幕显示)
1.开头 ,引出物。
2.托物,即描写物。“托物”部分,往往又由两部分构成: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气质精神。
3.言志,即由物及人升华主旨。“言志”部分则一般有三部分:由物到人,由人到人的精神,由人的精神到人生感悟
4. 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师:托物言志的写法更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我们一起来完成任务四:看意——升华主题内容。
任务四
看意——升华主题内容
(屏幕显示)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屏幕显示)
作者介绍
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林家铺子》。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师:茅盾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士,用巧妙的方法将白杨树与昂扬向上的精神与意志融于一体。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习近平
首尾呼应,反复强调
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巧用对比,凸显特征
层层递进,托物言志
昂扬向上,勇攀高峰
课堂练习:
一树一情怀,一花一世界,试着选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篇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