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1-12 09:4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地球的圈层结构最深的钻井,不过1万多米(大约12千米),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千米的物质到
地球表层,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
但是最深不超过450千米。地球厚度:约为6370千米探讨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哇,好大的西瓜啊!但不知道熟没熟,怎么办呢?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钻探取样研究“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情况推测一、地震波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较 快较 慢固体、液体、气体 固 体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什么感觉?纵波给人感觉
上下颠簸横波给人感觉前后左右摇晃想一想: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借助于地震波的研究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幔地核地壳17千米2900千米二、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外核地面33千米莫霍界面2900千米地心古登堡界面上地幔下地幔内核S P固体S、P增加 S(消失) P(突然减小)地
幔地壳地
核S(消失)
P(突然减小)地球内部压力大固体内核:P波速增加液体S P固体9005150332900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90033地 壳地 幔地 核上地幔下地幔外 核内 核1、固态
2、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液态横波不能通过1、可能是固态
2、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1000 2900 5000 液态固态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以铁镍为主,并含少量较轻元素。 逐


大 岩石近液态
岩浆源地地球磁场产生地地壳地幔外地核(液)内地核(固)地核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地幔三、地壳的结构与大陆漂移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地壳的厚度■组成地壳的元素 规律——地表大范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平均17千米全球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大陆漂移的证据: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相吻合 ,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惊人地相似MMMMM为南亚次大陆四、软流层、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科学家研究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时发现,上地幔接近顶部的位置有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的层,推测此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积累的热量使岩石软化并局部熔融,故称为“软流层”。 软流层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是熔融态,接近固态。有流动性,但流动性极差,不然地壳运动会很剧烈,就惨了。在莫霍面横纵波加速,到了软流层又会慢下来些。但这个层次相对地球半径来讲很薄。你想象中岩浆喷流的景象,其实是岩浆接近或喷出地表,已经不受内部高压的环境限制之后的变化。 岩石圈地壳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平均厚度约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它正好是岩石圈的下界。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造山带等分割成若干板块,板块在软流层上运动,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 读“地壳与地幔 结构示图”回答下列问题:
(l)A是—层,B是—层, C是—层,
D是_ 层。E+D十C是_ 层,
F+E十D+C是 层。
(2)地壳结构由图中字母_ 表示
的圈层组成,A+B+C合称 。
(3)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和_。
(4)被认为岩浆发源地的圈层是 层,
在图中用字母 表示。
(5 )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
G层的物质成分以
为主。
(6)莫霍界面是字母_ 表示的
两层之间的界面,
古登堡 面是 字母表示
的两层之间的界面。
硅铝层硅镁层上地幔顶部软流上地幔地幔AB岩石圈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地壳厚度不均软流层D铁、镁的硅酸盐类铁镍BCFG比一比?思考、探究: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喷泉遥感技术改进钻探技术五、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
水 圈
生物圈地球外部圈层与地理环境岩石圈 自然
地理
环境大气圈2000—3000千米范围2000—3000千米低层大气是由哪些组成的?分别有什么作用?1.大气圈保护地球避免陨石或彗星的撞击 臭氧层产生温室气体使地球保持均匀的温度无大的温差 过滤紫外线 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高度(km)大气组成 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2.特点
①连续(各种水体处于不停的运动和转化之); ②不规则(水圈没有固定和规则的形状); ③循环运动。3.组成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2.水圈1.概念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大气水陆地水生物水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海洋水3.生物圈②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③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①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返回旱


物水


物生

圈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四大圈层的结合层是土壤圈层。土壤圈层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核心。岩石圈小结地 壳地 幔地 核大 气 圈生 物 圈水 圈地面内


层外部
圈层大气上界290033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深度/km900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