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2 《孟子》三章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你读正确了吗
读准字音,巩固基础
寡( ) 夫( )
域( ) 戚( )
粟( ) 畔( )
fú
ɡuǎ
yù
qī
sù
pàn
孟子如何“雄辩”?
“辩”什么?
为何而“辩”?
知人论世(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以民为本,推行仁政”是他最重要的政治主张。但这些主张不被当时的诸侯王接受,所以他在游说时会说:“王好战,请以战喻。”
“雄辩”要靠巧妙的方法——以战喻政(比喻、类比)。
怎么“辩”?
分段落,理思路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指出“人和”的重要性,再以战为喻,从攻城、守城的角度对比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然后由“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找排比、对举的句子
1
2
排比
对举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孟子说理的特点
——雄辩
课堂总结
智慧在于雄辩中,一靠鲜明的观点
二靠巧妙的方法,三靠充分的例,
四靠严密的思路,五靠磅礴的气势
布置作业
1.阅读《读写与检测》中《桀纣之失天下也》《子贡问政》《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完成相关阅读任务。
2.背诵课文,摘抄本篇的名言警句。
3.联系今天国际形式,谈谈你对“人和”的认识。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天下顺之——战必胜
地利不如人和 失道——亲戚畔之
行 仁 政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你读正确了吗
读准字音,巩固基础
衍( ) 哉( )
冠( ) 妾( )
淫( )
zāi
qiè
yǎn
ɡuàn
yín
回顾知识
1
2
看孟子如何“雄辩”
“辩”什么?
孟子说理的特点
——雄辩
智慧在于雄辩中,
一靠鲜明的观点,
二靠巧妙的方法,
三靠充分的例子,
四靠严密的思路,
五靠磅礴的气势。
何为“大丈夫”?
——中心话题
原因一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是大丈夫,对他们羡慕又崇拜。
1
2
原因二
知人论世
为 何 『 辩』
公孙衍、张仪都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周旋于列国之间,结合、分割诸侯之间的关系,叱咤风云,威震一时。但事实上,这些人的品行历来为士大夫们所怀疑和诟病,认为他们言而无信,没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孟子一向重视德行、仁义,因此他对纵横家持否定的态度。
怎么“辩”?
1
2
3
富有
磅礴的气势
突出
鲜明的观点
运用
巧妙的方法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否定景春,鄙视公孙衍、张仪。
“此之谓大丈夫。”
——判断句式,明确肯定了“大丈夫”的标准。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类比
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只是顺从君王的意志,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是“妾妇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排比、对举,气势磅礴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实质。
怎么“辩”?
4
富有
磅礴的气势
采用
严密的思路
孟子先列出景春的观点,再直接反驳,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是“妾妇之道”,最后从正面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
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称为大丈夫? 你对“大丈夫”的标准是否有新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谭嗣同、闻一多
布置作业
1.阅读《读写与检测》中《从容就义》,完成相关阅读任务。
2.背诵课文,摘抄本篇的名言警句。
大丈夫
鲜明的观点
巧妙的方法
磅礴的气势
严密的思路
富贵不能淫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羡慕、崇拜
孟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不屑、鄙视
“妾妇之道” ——类比
三个标准 ——排比、对举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读正确了吗
读准字音,巩固基础
说( ) 敖( )
空( ) 拂( )士
áo
bì
yuè
kòng
探究本文说理的特点
①“辩”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②鲜明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充分的例子: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④严密的思路:本文先列举圣贤事迹,阐明忧患是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接着深入指出成才还需要内在的磨炼,再由个人成才到国家治理,提出一个国家同样需要内外的忧患磨炼,最后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
探究本文说理的特点
⑤磅礴的气势:运用对举、排比句式,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和人才克服主、客观因素最终成功的过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观点,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说服力。
拓展延伸
1.互相交流搜集到的孟子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阅读《韩非子·安危(节选)》(《“名师1+”读写与检测》),比较此文与《<孟子>三章》在说理特点上的异同。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拓展延伸
同:①都有中心观点,本文的观点是“拂耳,寿安之术也。”②都运用巧妙的方法,本文用扁鹊治病类比逆耳忠言对国家的好处。③都采用对举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④都有严密的思路,本文先以扁鹊治病引出逆耳的忠言,接着阐述君主应当听取忠言的道理,最后从反面强调了听取忠言的好处。
异:孟子的说理还具有例子充分的特点,而本文不长于举例。
《韩非子·安危(节选)》
说理特点上的异同
布置作业
1.阅读《读写与检测》中《治国安民》《韩非子·安危(节选)》,完成相关阅读任务。
2.课外阅读《孟子》,摘抄孟子语录。
3.联系现实国际环境,谈谈你对忧患的认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举事例,共同点:出身低微,经历磨难。
道 理:要成才必先经磨炼。 生于忧患
正面(个人)身处逆境奋发有为
反面(国家)国无忧患恒亡 ———— 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