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一、基础达标(20分)
1.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填朝代)的文学家。(4分)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默写。(6分)
(1)全文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灵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解衣欲睡(想要) 欣然起行(高兴、快乐的样子)
B.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寻张怀民(寻找)
C.怀民亦未寝(睡) 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 但少闲人(只是)
6.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被贬至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C.“记承天寺夜游”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游览的地点,“夜”点明游览的时间。
D.《记承天寺夜游》通过记叙自己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月色的清澈透明,再现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自己内心无比欣喜、陶醉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80分)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4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④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④鲁直:黄庭坚。
7.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段2处。(2分)
暗 窗 红 火 任 意 看 数 卷 书 亦 复 有 少 趣
8.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竟为雨雪阻 念无与为乐者
B.四时俱备 时欲登舟至沙市
C.盖以诱敌 盖竹柏影也
D.自叹每有欲往 有朋自远方来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乙】文中“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分别体现在哪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2-15题。(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轼的小儿子。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予欣然从之( )
(4)盖自笑也( )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B.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C.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D.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甲、乙两文都写了夜游,分别描写了什么?两文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18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清白堂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g):关锁。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庶几:但愿,希望。忝(tiǎn):玷污。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登斯亭 (4)悦人襟灵
17.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3分)
其 或 雨 作 云 蒸 醇 醇 而 浑 盖 山 泽 通 气 应 于 名 源 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甲乙两文,你从中读到了范仲淹和苏轼是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20-23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2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 ⑵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______________ ⑷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______________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安可为俗世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甲】【乙】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各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24-27题。(16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
【注】①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 ③氅:(chǎng)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2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以其价廉而工省( ) (4)宜鼓琴( )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吞山光,不可具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B.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C.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D.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27.记承天寺夜游和黄冈竹楼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谪居之时写下的散文,他们的情感抒发有何异同之处?请结合文章简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基础达标(20分)
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2.(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形容水的澄澈 (4)只是
3.(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4.D;【解析】D项正确,其余各项修改为: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B;【解析】“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6.D;【解析】表现的感情有贬谪的悲哀、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二、文言文阅读(80分)
(一)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4分)
7.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8.C
9. (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晚上,下起了大雪,当时我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夜的寂静
11.【甲】文趣在作者内心虽然充满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但仍在月色入户时,寻找好友张怀民,一起悠闲地赏月漫步。【乙】文趣在作者在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随意地翻看几卷书。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2-15题。(13分)
12. (1)高兴的样子 (2)只是 (3)跟随 (4)大概是
13. C 【解析】语句“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的意思是: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已经睡得很鼾甜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故答案为C。
14.(1)想到没有人和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2)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15.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都表现出作者对待贬谪旷达的心态。
【参考译文】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18分)
16.(1)想到 (2) 共同,一起 (3)这 (4)使……愉悦
17.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18.(1)略
(2)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19.(1)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3分)
(2)苏轼:豁达,乐观(需要结合文章)(2分)
从“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可知,范仲淹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可见他清明廉洁、克己奉公。(2分)
(四)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20-23题。(17分)
20.⑴窗户 ⑵原来 ⑶仅仅,只是 ⑷美妙
21.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22.【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23.【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翻译:【乙】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五)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24-27题。(16分)
24.(1)考虑,想到 (2)只是 (3)因为 (4)弹奏
25.(1)庭院中的月光好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1分),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啊(1分)。
(2)那辽阔绵远的景象(1分),实在无法一 一(详细)描述出来。(1分)
26.C
27.相同点:甲乙两文都书写了谪居之乐,展现一份悠闲怡然的情致(1分)
不同点:①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知音共赏的慰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1分),从文中“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字里行间都能看出(1分);
②黄冈竹楼记则表达了恬淡的生活情趣和闲适的幽居心态(1分),从文中“夏宜急雨” “冬宜密雪”“消遣世虑”“谪居之胜”等字里行间看出(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