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昆明的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辟邪(pì) 鲜腴(yú) 湿润(rùn)
B.炽红(zhì) 蟹肉(xiè) 篱笆(lí)
C.缅甸(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
D.菌子(jūn) 翅膀(chì) 暮年(m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厌烦 情味 无拘无束
B.末端 饱合 乱七八糟
C.代替 吆喝 下点工夫
D.污秽 格调 连棉不断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张没想到他会被公司辞退,张目结舌地说不出话来。
B.他讲起话来总是连绵不断,让人无法插上一句。
C.好多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D.霸王谷云雾缭绕、林木苍翠,麻阳河水天一色、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广场舞遍地开花,原因之一是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意愿不断增强的结果。
B.老师说:“生活不会因你的努力而感动,能否舍弃无效努力,才是真正的勤奋。”
C.人脸识别技术看似“高大上”,但也存在个人生物信息被过度滥用和采集的风险。
D.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热情。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没有实力,信心不过是无源之水;没有信心,拼搏只能是无本之木。
B.我的脚步轻轻叩问着书院条石铺陈的路面,眼睛注视着书院的楹联“仁义堂中无限乐,芝兰室内有余香”。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文化管家”在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大有可为。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昆明的雨季是________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2)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________比牛肝菌高。
(3)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________了。
(4)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________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A.明亮 格调 柔和 饱涨
B.明朗 格调 温和 饱满
C.明亮 风格 温和 饱满
D.明朗 风格 柔和 饱涨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三秋”“怒发冲冠”“草木皆兵”“肝肠寸断”,这些成语都是动宾短语,而且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汉语很有意思,有时某个意思不便或不愿直言,就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代替,这叫婉辞。如《背影》中“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中的“大去”就是婉辞,表示“死亡”的意思。
C.汪曾祺《昆明的雨》中“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前句出自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后句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一)。孟夏,夏季的第一个月。
D.“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句话的主干是:解放军执行命令。
8. 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①冬天,正是百花凋零、草木枯黄的季节,而在昆明,依旧处处花团锦簇、绿树成荫。②看,耀眼的阳光给植被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外套,让花和树洋溢着一股暖洋洋的气息。③通过远方的客人──红嘴鸥的到来,使冬天的昆明倍增春色。④在翠湖边、滇池畔,成群的红嘴鸥在半空中欢叫着、翻飞着。⑤看着这景象,人们会说:“也许是春天了吧,不然怎么会这么生机勃勃 ”
A.第①句中的“季节”是名词,“依旧”“处处”是副词。
B.第②句画线的句子中“阳光”作主语,“披上”作谓语。
C.第③句有语病,句子缺少主语,应将“通过”或“使”删去。
D.第④句的主干是“红嘴鸥在半空中欢叫着、翻飞着”。
9.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在于是否读懂了作者应约而作的那幅国画。
②读懂《昆明的雨》整篇文章,关键之处是什么
③原来,文与画互为映照,相映成趣。
④作者从交代画作由来,引出仙人掌倒挂的民俗、昆明雨季的各色菌子、水果杨梅和缅桂花,以及一点淡淡乡愁。
⑤那幅国画的构思布局、剪裁取舍与画意画趣,已经决定了《昆明的雨》整篇文章的行文。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⑤④③ D.②③①④⑤
10.请你参与以“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雨中有景】阅读,可借用诗文名句进行批注。对下面这段话的批注,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昆明的雨》)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2)【雨中有味】仔细品来,“雨”中也有民俗味、传统味。在对联交流活动中,有个同学拟了下联,请你结合“雨”的主题知识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皑皑瑞雪兆丰年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食笋记
杨 军
①在滇西乡下老家,春夏更替间的忠诚信使,就是竹笋。
②进入夏季,滇西的深山竹林里,刚刚经历了雨水滋润的小香笋,正一拨拨破土而出。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见面最先脱口而出的就是“吃笋子了”。
③在滇西的地理版图上,我的家乡昌宁位于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物产资源。每年入夏的首场雨到来后,在竹林遍布的广袤的深山里,野生的香笋带着一股浓烈的山土气味,在湿漉漉的土壤中破土抽芽。
④在家乡,竹笋始终被山野食客们当作最好的“菜中珍品”。后来读书求学,我在古书中读到了“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惟何 惟笋及蒲”等关于竹笋的句子。由此始知,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它在食客们的心中也有着非凡的地位。
⑤在澜沧江畔大山深处的老家,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都是采挖香笋的能手。他们的母亲,也一定是做笋子菜肴最专业的厨师。
⑥山上的竹林离家不远,在雨水落地之后十天半月内,竹林里开始飘散出竹笋鲜嫩的清香。食笋的季节到了,找笋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背上竹篮,相约进入竹林深处,将一尺高的小香笋轻轻掰下,带回家中食用。
⑦在家乡,找笋子是有讲究的。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的竹笋,不然口舌上不吉利。我记得小时候跟妈妈上山掰笋,倘若遇上破土不久的笋子,妈妈是不会让我们掰的。如果有三支以上的竹笋一起破土生长,妈妈也不允许我们全部掰光,无论如何也要留下一半。长大后回想起掰笋子的乐趣才发现,其实那是质朴的乡亲们不贪心的表现。
⑧如果说上山掰竹笋是一种乐趣,那么,制作以笋子为原料的菜肴,则是一种幸福。
⑨澜沧江河谷的雨季,山里空气湿度大,食材的保鲜期短,所以食用笋子必须讲究时间和速度。收获的笋子不及时处理,就会自然脱水,慢慢木质化,最后失去其原生态味道。所以食用香笋,人们必须和时间赛跑。
⑩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食笋,是小学毕业那年,我们一帮孩子进山采笋。晨起入山,中午采挖,到了下午,每个人都收获不菲。各自背着满满一篮子鲜笋回家后,在妈妈的指挥下,我们将竹笋坚韧的外皮剥去,将外表淡黄、肉质乳白的笋子均匀地切成薄片,再放入水中清洗浸泡,除去苦味,然后滤干水分,拌入红辣椒丝和盐巴。在阳光下稍稍晾晒,再放入罐中,山区人家特有的季节美食——腌香笋就完成了。
剩下的竹笋,当仁不让地将成为一家人当天的美餐。妈妈从阁楼里的鸡窝里抓来满满一巴掌土鸡蛋,点燃柴火,热好油锅,将鸡蛋炒至金黄喷香,再将清水泡过的竹笋沥干水分,放入油锅,和鸡蛋一起小火翻炒。在蛋香的作用下,
小香笋鲜嫩柔韧,爽滑回甘,四处飘香。
这是来自山野人家的美食,营养丰富,含有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因为竹笋生长的季节性很强,这道菜便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品味起来既有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本色,又有历经时光沉淀的口齿留香。
长大后离家渐行渐远,山野找笋、食笋的乐趣也慢慢成为不可复制的记忆。如今,偶尔漫步超市,我还会看到久违了的竹笋。它们不知来自何处,静静地待在菜架上,看上去似曾相识,只是少了红褐色的泥巴和土地的清香味。
(选自《春城晚报》2021年8月4日,有删改)
11. 阅读文章,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家乡物产丰富,盛产竹笋→ → → →竹笋是营养丰富的美食
12.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④段引用古书内容的作用。
13. 文中“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的竹笋,不然口舌上不吉利”一句有何深刻含意 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夜稻香
刘从进
①走过门前溪,前面是一片三百多亩的水稻田。田野静悄悄的,夜的薄幕在缓缓拉起。成片的晚稻叶青穗黄,稻叶吹着软的风,带着整片田野这边摇过来,那边晃过去。稻香弥漫在静谧的村庄上空,煨熟了一村的睡眠。
②稻香是一种什么样的香?那是一种清清淡淡、让人安宁的香。它不是单纯的谷粒的香,而是伴着泥土的芬芳、山水的甘洌,包含了茎秆、稻叶、稻花的气味,带着阳光的明媚和母乳的馨甜,是土地最深处的味道。
③稻香是养育我们的第一缕香。
④每年的秋天,我都要在稻田边睡几个晚上。现在的田野铺了水泥路,找一块干净地面把草席铺下,就可以躺下来。身子淹没在稻浪下,找不见了。夜,淡青色,香气一阵阵弥漫,浮动在身体的周围。此刻不只是鼻子,整个身体都浸着稻香。揽过田边一串沉甸甸的稻穗,细细数着那带芒的稻粒。正值谷粒灌浆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手掌中带着呼吸般突突地膨大。
⑤夜的最外层是湫水山上猫头鹰的叫声,咕哇咕哇的。稻田里,偶尔虫鸣,一切显得那么寂静和幽深。这样安详地躺着,似睡非睡。风缕缕飘香,摩挲得稻穗沙沙响。
⑥我正静静地将这田野欣赏,忽见前面的豇豆架下钻出一星莹亮的光,照着一片稻田,又照向田边的水沟。光亮晃到我的身上,又收回了。
⑦我走过去,原来是一位老农戴着头灯在水沟里捞小鱼。他为自己的头灯照到我而有点儿过意不去,说:“我来放田水的,顺便捞几条小鱼给孙子看看。孙子在城里,没见过稻田里的小鱼。”我的心头生出柔软,乡下的爷爷多贴心啊!但我猜,他也是顺便来田里闻稻香、看稻熟的。在水稻快成熟时,经常有老农站在田头端详。秋天里,乡村的时间全藏在一片稻田里秘不示人。
⑧我也拿手机的光亮照着身边的水沟。沟水清浅,能见到底下褐黄色的软泥。蓦地,我发现了水沟里丰富的生活。那里有好几种小鱼,细细长长的;还有泥鳅、龙虾和田螺,在水里悠游、悬停或爬行、匍匐。见有光亮照来,扭身钻到泥里,搅起一团浑水,如同放出阵阵烟雾,把自己藏起来,藏在哪里连自己都不知道了。不知何时起,稻田的环境又这么好了。一下子想起儿时沿着稻田赤脚追蜻蜓的往事。
⑨乡村的大地上,总有一片稻田供阳光的影子跳舞,给南风唱山歌,让小鱼嬉戏,让河流纳凉,给秋虫歇夜,令离人思念。
⑩我出身农家,上的是农校。刚工作那会儿,天天跟水稻打交道,在田头穿梭,看水稻长势,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收割前还要数稻穗、估产量。我最喜欢的是咬着稻粒检查它的成熟度,新鲜的稻粒里有乳汁的香。
从乡村走来的人,记忆总是停留在少年的田垄上,停在那一缕稻香上。到现在,每年的秋天,我总有那么几天待在稻田边。早些年还喜欢在乡间徒步,总是坐在田垄上一边看水稻生长一边吃午饭,闻着阡陌那边飘过来的炊烟。
夜不停地筛下来,天凉了。我忍不住又用手机的光去照这水稻,发现稻子的剑叶上渗出了细细的水珠,晶莹地闪动着珍珠似的光,探头探脑,像守望的哨兵。它们值班来了,让这稻谷放心安睡。
这是一片比秋天还要大的稻田,飘着一缕比泥土还要香的稻香。稻香飘过溪,弥漫在静谧的村庄上空,煨熟了一村的睡眠。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 10月24日,有删改)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子。
17.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8.通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19.选文第②段中写“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有何作用?
20.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吱”,分析其表达效果。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1.选文中第③段描写孩子们端午节挑鸭蛋制成“鸭蛋络子”这一细节,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C 2.A 3.D 4.D 5.D 6.A 7.A 8.D 9.C 10.(1).C (2) 示例:绵绵春雨润万物
11. 家乡的竹笋是“菜中珍品” 儿时上山掰竹笋的乐趣 小学毕业时一次食笋的经历
12. 引用古书内容,突出了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以及它在食客们的心中有着非凡的地位;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3. 家乡的民俗是要让人们在采笋时主动留下一部分,所以用拿光“不吉利”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实际上是借民俗来传承一种不能贪心的朴素乡情与美德。(
14.本文主要写了“我”在乡夜稻田边的所见所闻所想。
15.本文的明线是故乡的稻香,暗线是“我”对故乡稻香的喜爱之情。作用: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表现了乡夜稻田环境的静谧优美,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稻香的喜爱之情。
16.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稻子的剑叶上细细的水珠比作“珍珠”和“哨兵”,并将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珠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7.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稻香的喜爱之情。
18.从名声、特点和习俗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故乡的鸭蛋。
19.这是用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和北京的咸鸭蛋作比较,突出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20.“吱”生动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声音,体现出高邮咸鸭蛋油多的特点,写出了人们吃咸鸭蛋时的兴奋和快乐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21.表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和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