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
素养目标 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 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 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3.完成自学结构图
基础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黑体的句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季节)俱备。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竞跃。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③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②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横,盖(大概是)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⑤
④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⑤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所绘之景秀丽奇绝,其中描绘山高水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把月光描绘得精妙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课文精读
1.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写出朝与夕的生物活动,甚为灵动。
B.“实是欲界之仙都”直接抒情,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极言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与感慨。
C.本文通过对自然景物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之感。
D.本文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
【解析】“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表述错误,应为“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2.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文章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
B.作者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甚多的无限感慨。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
D.文章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解析】“知音甚多”表述错误,从文章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只有张怀民一个知音。
3.《答谢中书书》一文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再也没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找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从以虚写实的角度简要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藻、荇”是虚写,月光、“竹柏影”是实写,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给人以空灵明净之感。
5.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①既指两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赏月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
拓展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乙】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①。日晡②,至北固,舣③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④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⑤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⑥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⑦眼翳,翕然张口⑧,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金山夜戏》)
【注释】①兖(yǎn):兖州,在今山东西南部。②晡(bū):古代的时刻名称,指申时,即午后三点到五点。③舣(yǐ):停船。④噀(xùn):喷,吐。⑤小傒(xī):原意为傒奴,指年轻的男性奴仆。⑥韩蕲王:韩世忠,南宋名将。⑦(shā):按,揉。⑧翕(xī)然张口:形容目瞪口呆的样子。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呵欠与笑嚏俱至(都) (2)以何事何时至(因为)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月 光 倒 囊 入 水/江 涛 吞 吐/露 气 吸 之/噀 天 为 白
5.请结合选文,概述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月光之美而一时兴起,开船游于江上,来到大殿前,接着在寂静的金山寺,锣鼓震天地唱了一夜的戏。这种只为尽兴而不顾世间礼法、别人看法的行为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从中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的人。
素养提升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八年级(3)班准备开展以“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同学们搜集到了下面这则关于月亮的故事,请你阅读故事后写出下联。
明末文学家李渔和慧远方丈交往甚密。一日,两人乘着月色登山游玩,朦胧月色中慧远触景吟出上联:天近山头,行到山头天又远。李渔见水中浮着一轮明月,想象着撬开水面、月亮似乎会深陷水中的情形,吟咏道: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
2.小玥同学准备将搜集到的诗句放到《诗词之月》班刊中,不合适的一项是(D)
A.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解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意思是“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与“月”无关,不符合题目中“《诗词之月》”的要求。
3.阅读小诗《月亮》的节选部分,仿照诗句,续写一节诗,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
月 亮
有时,月亮是白玉盘
圆圆的,
映着孩子的笑脸。
有时,月亮是瑶台镜,
轻轻地,
飞在青空白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