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与朱元思书
素养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文意。 2.抓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 3.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 如何分析古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知人论世,揣摩情感。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及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审视题目,把握情感。通过题目中表露出的情感态度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关注序言,明确情感。从序言中的介绍说明性文字来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 4.紧扣“文眼”,确定情感。通过文中的关键句或关键词来确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立足意象,定位情感。从文中的意象及其蕴含的意义,来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内容。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文体清拔,工于写景。吴均善于用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
2.背景简介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因而不少仕途失意的士人寄情山水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3.完成自学结构图
基础夯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黑体的句子。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①从(跟、随)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表示约数)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①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②(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水皆缥碧(浅青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③急湍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猛浪若奔(飞奔的马)。④
③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④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负势竞上,互相轩(高,作动词)邈(远,作动词),争高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成峰。泉水激(冲击,撞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⑤鸢飞戾(至、到达)天者,望峰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经纶(筹划、治理)世务者,窥谷忘反。⑥横柯(横斜的树枝)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互相掩映),有时见日。
⑤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持续地啼叫着。
⑥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2.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蝉则千转不穷 古义:(停止,穷尽) 今义:(贫穷)
5.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散尽,消散)
(2)皆生寒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人心生寒意)
6.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课文精读
1.下列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在总写之后,用分镜头逐一描绘,先写“异水”,再写“奇山”,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B.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时,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时,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C.“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是写蝉、猿的声音,实质是以动衬静,即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
D.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四字短语和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
【解析】本文没有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2.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①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②水急处,如箭如奔马;③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④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有什么目的?
衬托山水的奇异、景物的怡人。表明了作者的人生志趣,即对山水自然的向往,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鄙弃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山水可以寄情。作者通过描写山水,表达了怎样的情志?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吴均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表达了淡泊名利、归隐林泉的愿望。
拓展阅读
【甲】《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从流飘荡(跟、随)
(2)鸢飞戾天者(至、到达)
(3)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而形成千百座山峰。
【乙】
五里,越一小岭。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①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节选自徐霞客《游太和山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郧(yún):郧县。②山、陕:指山西省、陕西省。③舂:同“冲”,下坠。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盖自郧中来者(表推测,大概) (2)日方下舂(正,正在)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自 此 连 逾 山 岭/桃 李 缤 纷/山 花 夹 道/幽 艳 异 常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自然风光,但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文作者通过描绘自然山水,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归隐山林的愿望;【乙】文作者描写翻山越岭沿途看到的奇异美丽的风光,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素养提升
1.在富春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副对联,只可惜下联已模糊不清了,请你结合课文《与朱元思书》为其拟写一个合适的下联。
上联:千丈见底,异水呈现游鱼影
下联:万峰争雄,奇山飘出飞鸟声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均在南朝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尤以“吴均体”为后人所熟知。吴均诗中“清拔有古气”者,多在五言,而尤在五言拟古诗。无论写征战之激烈,北地之苦寒,还是报国之志气,皆骨力道劲。“吴均体”诗的题材无论是赠答送别好友,与好友重逢,还是思念友人,都亲切真挚,俊丽清爽,一洗南朝绮艳之诗歌风调,又有古诗的温丽悲远。“吴均体”诗还能在当时讲求声律之风大炽的情况下注重炼字。
请依据材料,判断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吴均体”,并说明理由。
A.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B.泣听离夕歌,悲衔别时酒。
C.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D.风急雁毛断,冰坚马蹄落。
C项不属于。理由:A、B、D三项都是五言诗,都讲究炼字,如“出”“衔”“落”,表达的感情亲切真挚,符合“吴均体”的特征。而C项是七言诗,讲究押韵,如“缨”“筝”,缺少“清拔”之气,故不属于“吴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