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08: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孟子》三章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畎亩(quǎn)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fú)
B.拂乱(bì)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C.域民(yù) 百里奚(xī) 富贵不能淫(yín)
D.傅说(shuō) 衡于虑(lǜ) 空乏其身(fá)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肋骨,饿其体肤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5.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6.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先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7.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 其真无马邪
B.舜发于畎亩之中 与民由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百里奚举于市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相与步于中庭
C.孙叔敖举于海 贤于材人远矣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其一犬坐于前
9.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译: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
B.行天下之大道。(译: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C.曾益其所不能。(译:增加他所不能干的事情。)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C.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多用排比句,气势雄伟。
二、字词书写
1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_____) 傅说(_____) 丈夫之冠(_____)
胶鬲(_____) 拂士(_____) 拂乱(_____)
1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米( sù )____ (quǎn )_____亩 甲(zhòu) ____ (guǎ) _____助
三、填空题
13.《孟子》,“___________”之一,属___________(体例)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_______”,被尊称为“___________”。
1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 今义:
(2)丈夫之冠也。 古义: 今义: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四、语言表达
15.【寻精神】《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你从《<孟子>三章》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16.学完本文以后,你班开展了一次“逆境与顺境”的 辩论会。甲方认为:逆境出人才。乙方认为:顺境出人才。请分别就甲、乙双方的观点,各写一段辩论词。
五、综合性学习
17.为弘扬孔孟文化,八年级(1)班开展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认识孔孟思想]请根据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的译文,探究孔子和孟子对于财富主张的共同之处。
①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该享有。(《论语 里仁》)
②如果不合乎义,如果不合乎道,即使是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把它给别人,即使是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孟子 万章上》)
孔子和孟子对于财富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孔孟精神]下面是班上同学为学习孔孟精神而捜集、改写的一副对联,请从下面备选短语中选取一个恰当的短语,将对联补充完整。备选短语:和为贵 守礼法 择朋友 常自省
上联:居家当思别尊卑有益于己
下联:处世尤宜________无愧于心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六、对比阅读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②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③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月氏(yuè zhī):是古代游牧民族。③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富贵不能淫 淫:( ) (2)与民由之 由:( )
(3)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俱:( ) (4)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亡:( )
1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月氏遁而怨匈奴。
2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21.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是故明君制①民之产②,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③妻子;乐岁④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⑤,故民之从之也轻⑥。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⑦,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选自《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注】①制:制定,设置。②产:产业。③畜(xù):饲养,养活。④乐岁:丰年。⑤之善:致善。⑥轻:容易。⑦赡:足够,充足。⑧奚暇:怎么顾得上。奚,疑问词,怎么,哪有。暇,余暇,空闲。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委: ______
②寡助之至 之: ______
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事: ______
④故民之从之也轻 从: ______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甲】【乙】两文在观点及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试结合两文作简要分析。
七、课内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3.解释下面的加点字词。
(1)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
(3)发于声,而后喻
24.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列举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将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说服力强。
B.文中六个历史人物事迹的共同点是六人都出身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C.在前文反面论述的基础上,“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面论述了经受磨炼对于治理国家的好处,发人深省。
D.忧患与安乐相伴而生,在安乐中思忧患,在忧患中求上进。范仲淹也正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学习孟子这样的古仁人,以居安思危的“忧乐”观,鞭策自己和友人,也告诫后人。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八、作文
26.《富贵不能淫》一文,作者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指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你也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来写一个小片段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拂士(fú)——bì;
B.拂乱(bì)——fú;
D.傅说(shuō)——yuè。
故选C。
2.C
【详解】C.肋——筋。故选C。
3.D
【详解】D .有误。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选D。
4.C
【详解】A.“畔”,同“叛”,背叛;
B.“曾”,同“增”,增加;
D.“拂”,同“弼”,辅佐;
故选C。
5.B
【详解】A.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B.古今都是“所以”之意;
C.古义: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D.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
故选B。
6.A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逐句分析可知,B句强调的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C句强调的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AD两句强调的是“逆境、挫折、磨难”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D。
7.D
【详解】A项“其”意思分别是“代词”和“语气词,表示反问”;B项“之”意思分别是“结构助词,的”和“代词”;C项“于”意思分别是“给”和“从”;D项“而”都表示“顺承”关系。故选D。
8.C
【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于”字的理解。A、B、D三项的“于”都是“在”。C项,从/比。
9.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C. 应为: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0.D
【详解】D.“抒情散文”错误,应是“说理散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故选D。
11. quǎn yuè guàn gé bì fú
【详解】24.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说”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悦”,所以读作yuè;“拂”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弼”,故读作bì。
12. 粟 畎 胄 寡
【详解】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畎”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13. 四书 语录体 思想家 儒家 孔孟 亚圣
【详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14.(1)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古:男子;今:已婚女子的配偶。
【详解】(1)句意:这就是有利的时机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是:古义,这,代词;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句意:男子举行加冠礼。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1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话的意思:常处忧愁和祸患之中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常处安逸和享乐之中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积累。根据题干,从《<孟子>三章》中选择一句作为座右铭并说出理由。解答本题要了解《<孟子>三章》的大致内容,从中选出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合理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改变,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胁暴力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这三句话,是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古往今来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所以我选择这句作为座右铭。
16.(示例)甲方辩论词:晚年被贬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平和的心境洗练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一生遭尽世人的白眼,但平和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著《史记》而名垂青史。可见遭遇挫折,然后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挫折,能够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反而更能使人进步,从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乙方辩论词:杜牧,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他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梁思成能成长为一代建筑大师,离不开其父梁启超的谆谆告诫。傅聪能成长为伟大的音乐家,离不开其父傅雷的悉心教导。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当然是顺境,这难道不是他们成才的关键因素 无数的例子都能证明,顺境使人成才。(辩论词有理有据,语言简洁、犀利,有针对性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辩论词的能力。辩论词首先要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注意: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甲方观点是“逆境出人才”,可以通过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来说明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乙方观点是“顺境出人才”,可以从顺境对人才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角度来谈。
17. (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或:取得财富不能违背道义(原则)](意对即可) (2)守礼法
【详解】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仔细阅读两段话,从“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该享有”和“如果不合乎义,如果不合乎道……一点点的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可知,对财富要“取之有道”。第(2)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即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根据上联的内容和短语结构,从待选词语中选填,对应上联“别尊卑”的内容与结构即可。
18. 使……迷惑 (惑乱) 遵循 都 逃跑,逃亡 19.(1)(他们)一生气,诸侯们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2)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 20.骞行时百余人 / 去十三岁 / 唯二人得还 21.张骞能称得上“大丈夫”:①张骞虽然被“匈奴得之”,但是“骞持汉节不失”,张骞被俘虏,但是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②“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是张骞依然“持汉节不失”,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③“单于死,国内乱”,并且“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当原本好的处境破灭时,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 (惑乱)。
(2)句意:就同人民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3)句意:与随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俱:都。
(4)句意: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都逃亡回到汉朝。亡:逃跑,逃亡。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惧:害怕;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遁:指逃亡;怨:怨恨。
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一般可根据句意以及句式结构来进行划分。
大意为: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
根据句意断句为: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2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作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具体是什么;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点明“大丈夫”的标准,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接下来我们去乙文中找张骞的行为有哪些与之对应。
乙文“径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写匈奴抓住了张骞,在有了匈奴女子做妻子,有了儿子的情况下依旧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不屈服于匈奴人,也不因生活上的满足而归顺匈奴,心中仍存家国大义;可见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乙文“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写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一同攻击匈奴。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都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都逃亡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22.(1) 舍弃,放弃。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侍奉。 服从。
(2)①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3)道理论证。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如果引用名言,则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甲】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乙】文章论述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阐明了自己的治国之道,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详解】(1)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委,舍弃,放弃。
②句意: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句意:一定要让他们的收成上能够敬养父母。事,侍奉。
④句意:他们就会容易服从国君的统治了。从,服从。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2)欲:想要。之:指仁政。盍:为什么。反:同“返”,回到。本:根本。
(3)考查比较阅读。
论证方法:两文多用道理论证,观点明确,层层深入,令人信服。
观点:甲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在影响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当中,人和是最重要的条件。乙文中的“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强调了明君治国,一定要先富其民的道理。无论是“人和”还是“治国必先富其民”都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因此开明的国君在为百姓设置田地等固定产业时,一定要让他们的收成上能够敬养父母、下能够养活妻子儿女。丰年里能长年吃饱穿暖,灾年里能不被饿死。然后教导他们学好行善,他们就会容易服从国君的统治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23.(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同“横”,梗塞、不顺 (3)了解、明白 24.(1)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5.C
【解析】2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使他的筋骨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句意:内心忧困,思想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3)句意: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喻:了解、明白。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入:指在国内;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
(2)忧患:忧愁祸患;安乐:安逸快乐。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前文是正面论述,“在前文反面论述的基础上”有误。“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意思是: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从反面论述,强调了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对国家的意义;“从正面论述了经受磨炼对于治理国家的好处”有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26.示例:不会说普通话,有口难言,我就不去见领导,见女人,见生人,慢慢乏于社交,越发瓜呆。但我会骂人,用家乡的土话骂,很觉畅美。我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心里很悲哀,恨自己太不行,自己就又给自己鼓劲,所以在许多文章中,我写我的出生地绝不写是贫困的山地,而写“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
【详解】这是一个片段作文。要求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来写作。比如用正话反说,它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提意见、表达不满、对人批评时,可以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意思,不仅使话语含蓄风趣,跌宕多姿,产生出人意料的“笑果”,更能使听者悟其意却不反感,顺耳心悦。
【点睛】幽默能给人以亲切、轻松平和等的感觉。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又鞭辟入理、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