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背影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背影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05 08: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背影 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A.踌躇(chóu) 赋闲(fù) 簌簌(sù) 差使(chā)
B.交卸(xiè) 奔丧(sàng) 狼藉(jí) 拣定(jiǎn)
C.典质(zhì) 妥帖(tiě) 举箸(zhù) 行李(xíng)
D.栅栏(zhà) 游逛(guàng) 蹒跚(shān) 颓唐(tuí)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溺爱 狼籍 铭记 如梦初醒 B.燥热 呓语 娴熟 白手起家
C.不辍 妄图 咆哮 深恶痛疾 D.匿名 桅杆 镌刻 殚精竭虑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她选择种植一种调味香料——草果,一人挑起赡养公公婆婆和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实现了脱贫致富。
B.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C.小演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感受深刻,很多孩子每次排练完都会眼睛湿红,久久不能自已。
D.那个人总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在当地可谓名噪一时。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B.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各种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我之所以喜欢朱白清的散文的原因,是因为他作品的语言优美。
C.上中学以来,我们班运动员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
D.在实施“双减”之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提高。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A.蹒跚 探 攀 缩 B.慢慢 探 抓 蹬
C.静静 弯 攀 缩 D.蹒跚 转 抓 蹬
7.下列有关课文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
B.《背影》是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叙写了父亲送我乘车上学的故事。
C.《背影》的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多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手法。
D.《背影》从平凡的事件中,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厚亲情,感人肺腑。
二、字词书写
8.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 奔丧( ) 狼藉( )
妥贴( ) 踌躇( ) 栅栏( )
9.找出并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这些日子,家中光境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________改为________
(2)他再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________改为________
(3)在晶萤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________改为________
10.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惨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
情郁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11.文学常识填空。
《背影》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________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__________。
12.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2)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了向左微倾,显山出努力的样子。( )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素质
四、语言表达
13.根据提示仿写语句。
父爱,如一座山,用自己的肩膀,让孩子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修改润色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习惯。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题号 原稿 改定稿 出处
(1)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看不见,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
(2) 可我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秋天的怀念》
五、综合性学习
1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背影》一文后,老师决定在班里开展“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你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拟写一段开场白。
(2)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先生认为:《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今日的少年应该多读一点坚毅豪壮的作品。对此你有何看法?
(3)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行动回报父母”,请你向同学们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第三部分 阅读能力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轨,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6.选文第①段中,两次写到“聪明”,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7.第②段中画线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18.第②段中写到“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结合上下文说说“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19.“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句中的“轻松”与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很艰难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挥手——怀念我的父亲
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讷讷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第一次 A 父亲面带微笑
第二次 父亲送我去农村“插队落户” B
第三次 C 父亲泪流满面
21.请对文中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
22.如果把文章题目改为“怀念我的父亲”好不好?为什么?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了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选材安排上有详有略,详写父亲第一次送“我”的经历。
B.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写出父亲知道“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并没有别离的伤感。
C.“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这句话说明人的老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
D.文章第①段总领全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叙事,思路清晰。
2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材料】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比较文章第⑧段和【链接材料】在写作情感上的不同点。
第四部分 作文素养
七、作文
25.作者所写的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深深铭刻在无数读者心中。这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彩的动作描写。请你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
【课文片段在线】(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写法分析】作者运用动作描写,运用“探”“攀”“缩”“倾”等动词突出表现了父亲过月台时的艰难,简洁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动作描写的方法有:①动作拆分,慢镜头回放;②细节成就亮点;③加修饰语,丰满血肉;④善用修辞,让文字发光。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差使(chā)——chāi;
B. 奔丧(sàng)——sāng;
C. 妥帖(tiě)——tiē。
故选D。
2.A
【详解】A.狼籍-藉;
故选A。
3.D
【详解】D.“名噪一时”指一时名声很大,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噪:群鸣。由前半句“那个人总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可知,用在这里属于感彩不当;
故选D。
4.C
【详解】C.使用有误。“坐一坐、躺一躺”应为“坐一坐,躺一躺”,并列谓语之间应用逗号。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意识”;
B.句式杂糅,应去掉“之所以”和“因为”或去掉“的原因”;
C.成分赘余,“一直”和“始终”应删去一个;;
故选D。
6.A
【详解】本题考查《背影》中描写父亲句子的词语填写。可根据背诵所记填写。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表示父亲老迈、体衰。填写在第一空表意恰当;
探:描绘父亲下铁道时头及上体伸出,手伸入的情形。填写在第二空恰当;
攀:有“拉”的意思,表现出父亲跨越铁道的吃力。填写在第三空恰当;
缩:向后退,往回收。描绘父亲攀越铁路腿脚无力的吃力情形。填写在第四空恰当。
故选A。
7.B
【详解】B.《背影》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故选B。
8. chāi sāng jí tuǒ chóu chú zhà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差”是多音字,chà、chā、chāi、cī、chài,“差使”读作“chāi”。“丧”也是多音字,sāng、sàng,“奔丧”读作“sāng”。“藉”多音字,jiè,jí,“狼藉”读作“jí”。“栅”不要取半边“册”的拼音。
9. 境 景 付 咐 萤 莹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光境——光景;其意思是:光阴、时光。
嘱付——嘱咐;其意思是: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晶萤——晶莹;其意思是: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10.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详解】解释词语。答此题,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成语)含义的把握。注意对词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当然有的词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如“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不能自已”的“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点睛】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11. 朱自清 佩弦 散文 《踪迹》 《欧游杂记》 《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朱自清先生的《春》。
12.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详解】(1)这是父亲说的话,是语言描写。
(2)这是对父亲穿衣打扮的描写,是外貌描写。
(3)这是对父亲爬上月台的动作的描写,是动作描写。
13. 如一片海 用自己的博大 使孩子迎风击浪 驶向彼岸 如一行泪 溶释所有的沉重 令孩子瞬间成熟 承担责任 如一盏灯 【答题空10】闪烁不灭信念 使游子漂泊难忘 思念长长
【详解】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如一座山,用自己的肩膀,让孩子站得更高,望得更远”。要以“父爱”为陈述对象。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14.示例:(1)“再看不见”是眼睛注视之下,没有发现;“再找不着了”,说明作者在父亲的背影消失之后仍在不停地寻找,表现了他恋恋不舍的心情。所以定稿后的句子更富有表现力。
(2)“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所以定稿后的表达效果更好。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原稿和改定稿的区别在于“再看不见”和“再找不着了”的区别。“看不见”是指眼睛注视之下,没有发现,没有寻找的意思。这时候的“我”和父亲面临分别,且“我”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所感动,心情是依依不舍的,看到父亲离去的背影时应是还在极力地寻找,因此,用“再找不着了”更富有表现力。
(2)原稿和改定稿的区别在于改定稿多了“一直都”。“一直都”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结合上下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可知,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
15.(1)示例:同学们,吟诵冰心的《纸船》,我们为一颗眷恋母亲的心感动,品味朱自清的《背影》,我们为真挚深沉的父爱感动,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抒发内心真情,感念父母之恩。
(2)示例:背影体现的是伟大的父爱,以及子女对爱的感悟。体现的是人性美。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男儿流泪,不是极度的悲伤就是内心深处极度的感动!由此更能体现父亲为子女付出的多,更体现了父爱之伟大。
(3)示例: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理由:能减轻父母的一些负担,让父母少一份操心;②记住父母的生日,给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理由:能让父母感受到儿女的孝心,让父母多一份舒心。
【解析】(1)
本题考查开场白拟写。写开场白要有礼貌用语,交待活动的主题“感恩父母”,表明活动的内容、意义等,设计时语言尽量简单,这样铿锵有力,富有号召和感染力。
示例:同学们,大家好!父母之爱如阳光,温暖着我们;父母之爱如大海,包容着我们;父母之爱如清泉,滋润着我们。看着母亲那因你而露出的笑容,看着父亲那因你而撒下的汗水,你一定会有好多的话想对父母说吧!那就让我们共同感恩父母吧!我宣布“感恩父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现在开始。
(2)
本题考查看法。明确观点,结合作品的意义及生活实际表达理由即可。
示例: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孩子,当即将分别的时候,父亲穿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孩子深切的爱。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可见朱自清但是定然是伤心极了,朱自清的泪表现了其作为子女对父亲的理解,更突显父爱的伟大。
(3)
本题考查提建议。结合实际提出回报父母举动的建议并表明理由即可。
示例:父母下班后,为他们泡上洗脚水,按按肩膀;理由是:帮助劳累一天的父母缓解疲劳。为父母准备自己的拿手菜;理由是:间接的告诉父母,自己独立了,能够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了。
16.“聪明”在这里是“糊涂”(或“愚笨”)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自己未能体会父爱(或理解父爱)的后悔(或自责)的感情。 17.不能。画线部分交代了走到那边月台的不易和父亲身体微胖的特点,为下文描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艰难做铺垫。(只答“不能”没有理由不得分。) 18.因目睹父亲为我头橘子的背影而感动,因父亲背影呈现的老态面伤感。(意思接近即可) 19.因为自己尽到了父亲关怀儿子的心意而感到欣慰。(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根据第①段“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可知,这里的“聪明”是反语,指的是“我”感觉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说话很费劲,“我”自认为精明些,所以插嘴掺和,表达了“我”想自己当时没能理解父亲一片苦心的悔恨之情;
根据第①段“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可知,这里的“聪明”同样是反语,指的是“我”对于父亲临行前的嘱托以及安排茶房照顾实在是多此一举,表现出“我”当时对父亲的关心置若罔闻,清晰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1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画线句“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轨,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交代了走到那边月台的不易和父亲身体微胖的特点,为后文父亲艰难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做铺垫。因此这句话不能删去。
18.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根据第②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可知,“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是“我”被父亲买橘子时吃力的样子所感动,父亲虽然行动不方便,但依然去买橘子,父亲买橘子的经过表现了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我”因感动而哭;
根据第②段“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可知,“我的眼泪又来了”的原因是“我”与父亲即将离别,父亲再三嘱托“我”,让“我”既感动又不舍与父亲分离。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别情绪,又催人泪下。通过“我”的两次哭,表现了父子间的深情。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父亲心里“轻松”是因为父亲尽到了关爱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轻松”;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因为父亲年迈,而且经历了家庭变故和事业低谷,所以过铁道很“艰难”。这两者并不矛盾。
20.A.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
B.父亲笑容温和勉强,眼含泪光
C.“我”去大学报到,父亲坚持要在弄堂口送“我” 21.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出离别时父亲对我叮嘱与教导,表现出父亲对第一次离家的“我”的疼爱与不舍之情。 22.不好。因为文章叙写了父亲与自己离别时的三次“挥手”,所以“挥手”是贯穿文章的叙事线索;“挥手”饱含着父亲对“我”的爱,凝聚着父子间真挚的情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以“挥手”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B 24.文章第⑧段表达了对父亲日渐衰老的感伤,对父亲深深的爱。【链接材料】表达了年轻时不懂父爱的深深愧疚,对父亲现状的担忧和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解析】20.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按行文顺序找出事件,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文章第①段中“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可知文章主要写了父亲三次送我的情景。结合文章第②段“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可知,第一次父亲送“我”去郊区的住宿中学报到;
结合文章第⑥段“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可知,第二次父亲送我去农村“插队落户”,这一次父亲笑容温和勉强,眼含泪光;
结合文章第⑦段“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可知,第三次是“我”去大学报到,父亲坚持要在弄堂口送“我”;
2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要从手法、内容和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一句中“拍”“摸”等词是动作描写,“笑”是神态描写,“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是语言描写,所以该句子运用了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内容上写出了离别时父亲对我的叮嘱和教导,情感上表现了父亲对第一次离家出走的“我”的怜爱与不舍之情。
22.本题考查对标题的分析。
解答此题先明确态度,然后分析标题的作用,写出恰当的理由。
标题的好处一般有:点明写作对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概括或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的线索;点明主人公或线索人物;凸显文章的主题;寄托……的情感;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
文章题目改为“怀念我的父亲”不好。标题“挥手——怀念我的父亲”意蕴丰富,根据文章第①段“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可知,“挥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叙写了父亲与自己离别时的三次“挥手”;“挥手”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怀念我的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标题凝聚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突出文章主旨;以“挥手——怀念我的父亲”为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果把题目改为“怀念我的父亲”仅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无法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有误。根据文章第⑥段中“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可知,父亲并不是没有别离的伤感,而是怕我难过,才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所以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24.本题考查链接材料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比较两段文字在写作情感上的不同点。
文章第⑧段中“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可知,内容上写父亲的年迈。“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可知,情感上表达了对父亲日渐衰老的感伤,对父亲深深的爱。
【链接材料】是朱自清《背影》中的内容,“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回忆了父亲的衰老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可知,情感上表达了年轻时不懂父爱的深深愧疚,对父亲现状的担忧和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25.【示例】刘老师猛地站起来,厚实的手掌“啪”的一声击在讲桌上,一双严厉的眼睛射出利剑一样的光,直直盯着李欣。老师那拍击桌面的声音使李欣猛地一颤,他握着的手一抖,纸条从手指间滑了下去。他赶紧抬头瞄了老师一眼,又迅速把头低下去,盯着桌上的某一个东西,再也不敢动了。
【详解】试题分析: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要写出一个人做事情时的动作。如实地写好一个人的动作,才能够把人物写活。描写人物的动作,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学会在作文中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动作,那么人物的形象就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要进行分解,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地动作构成的。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一一进行叙述,那么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点睛:所谓“作文片断”,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其训练类型共有三种:其一,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进行叙述描绘。其二,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其三,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