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 文言文对比阅读 23《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
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即事(其一)
夏完淳(明)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①,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①酬家国:报家国之仇。家仇,指作者的父亲夏允彝于1645年兵败,投水殉国。国仇,指明朝灭亡。
【乙】
夏完淳,字存古,华亭人。年十六,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子龙战败,完淳走吴易军为参谋。易败,复与吴圣兆连谋反正,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①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承畴无以应,惟色沮而已。
时完淳妇翁②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气稍不振,完淳厉声曰:“今与公慷慨同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乎哉!”栴遂不屈,与完淳同死,完淳时年十八。
(选自《皇明四朝成仁录》)
【注】①洪亨九:指洪承畴。②妇翁:指妻之父。
【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1.(1)下列关于【甲】诗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开篇定下全词悲壮激越的基调。
B.颈联写作者穿着黑色丧服,决心为国雪耻,为父报仇,驾着坚固的战船,在烟波浩渺的太湖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C.尾联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D.本诗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的气韵。
(2)请赏析颔联“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民由之( )
②往之女家( )
③从其师陈子龙起兵太湖( )
④被执至留都( )
(2)下列各项与例句中的“以”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承畴无以应
A.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B.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停两处。
时 完 淳 妇 翁 职 方 主 事 钱 栴 同 在 讯
4.翻译文中划线句。
(1)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5.请结合【甲】【乙】内容分析:【丙】段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夏完淳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②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③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月氏(yuè zhī):是古代游牧民族。③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富贵不能淫 淫:( ) (2)与民由之 由:( )
(3)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俱:( ) (4)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亡:( )
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月氏遁而怨匈奴。
8.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 行 时 百 余 人 去 十 三 岁 唯 二 人 得 还
9.根据甲文中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乙文中的张骞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鸩。”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 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蹑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奉同“捧”。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安居而天下熄 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B.才以顺为正者 河曲智叟节以应(《愚公移山》)
C.从而谢焉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D.以待饿者而食之 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破中有玄,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快要饿死的人被人无礼呼唤时,可以拒绝嗟来之食,但当别人道歉后,他就可以去吃这些食物。
D.乙文中黔敖能为饥民准备饭食和汤水,可见他是一个为饥民着想、尊重饥民的人。
(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子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4)请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曾子认为“其嚎叫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贫贱不能移”的看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选段一)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选段二)
伯夷、叔齐①,孤竹②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③善养老,“盍④往归⑤焉!”及至,西伯卒,武王⑥载木主⑦,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⑧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伯夷叔齐:伯夷为兄,叔齐为弟。②孤竹:殷商时一国名,大约在今秦皇岛附近。③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④盍:何不。⑤归:投奔。⑥武王:周文王的儿子,名发。⑦木主:木头做的神主牌位。⑧爰:于是,就。
11.解释加点词。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及父卒
12.用“/”为文中划线句断句。(断两处)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1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孤竹君之二子也 居天下之广居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盍往归焉
C.以顺为正者 以暴易暴兮
D.而伯夷、叔齐耻之 采薇而食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15.伯夷、叔齐虽为孤竹君之子,但是不肯继位为国君,享受富贵,可见“_______________”;后又冒着生命危险指责武王不孝不仁,哪怕武王的手下要杀了他们也不屈服,可见“_______________”;武王平定殷乱后,天下都归顺周朝,伯夷、叔齐以此为耻,不食周粟,死在首阳山,可见“_______________”。伯夷、叔齐的所作所为完全印证了孟子所说的“此之谓大丈夫”。(用《孟子》三章中的语句回答)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卓群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进行群文阅读活动。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未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节远自《送东阳马生序》)
16.辨其音·走进文本: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中“间”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间不容发 B.挑拨离间
17.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不得志的时候,______。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悟其情·丰富思想: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的诗中得以体现。请摘抄下面诗中的相关诗句,并进行简要批注。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句:__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__
19.取其精·学以致用:《送东阳马生序》的选段中描写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①,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②被召诣校书郎③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④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①执勤苦:操持勤苦。②固:班固。③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④傅介子、张赛:西汉外交家,都因出使西域有功而封侯。
20.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21.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下面句子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以上两篇均选自《孟子译注》)
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与民由之 由此及彼 听天由命
B.为宫室之美 以顺为正者 勿以善小而不为 助人为乐
C.所识穷乏者得我 不得志 有失必有得 得天独厚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可忍,孰不可忍 年年如是
2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翻译:不只是贤能的人用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每个人只要用心都能做到。
理解:这里的“是心”是指用心专一。孟子认为,只要用心专一,竭尽全力,人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
【乙】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理解: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孟子认为大丈夫首先要做到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4.根据两篇选文及下面两则材料,补全后面语段中横线上的内容。
【材料一】
律①曰:“苏君②,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取材自《汉书 苏武传》)
【材料二】
丞相孛罗③等召见于枢密院,天祥入长揖。欲使跪,天祥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
(取材自《宋史纪事本末》)
注:①[律]指卫律,人名。②[苏君]与下文的“武”同指苏武。③[孛罗]人名,元丞相。
从《富贵不能淫》中我们了解了孟子对于“大丈夫”的看法。根据孟子的观点,《鱼我所欲也》中的乞人是大丈夫,因为他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做到了“_______”;苏武是大丈夫,因为他_______,做到了“_______”;文天祥是大丈夫,因为他_______,做到了“威武不能屈”。这些人是真正的大丈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阅读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舒曰敬,字元直,石马里人。万历壬辰进士,授泰兴知县。六阅月,城修政举,以杖毙奸人张耀,忤太守意,鹾①使中伤之,罢其官。士民赴阙讼令无罪得下部议,而曰敬已解绶行矣。方曰敬之在任也,廉介自励,去之日敝衣一笥②,几无还赀③,乃毁所束银带。父老见之,易以镪④,贮带于县,构“遗带亭”且肖像祠焉。
(《南昌县志·舒曰敬传》)
【注释】:①鹾(cuó):盐。②笥(sì):盛衣服用的箱子。③赀:同“资”。④镪:泛指钱币。
2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戒之曰( )
②富贵不能淫( )
③忤太守意( )
④去之日敝衣一笥(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鹾使中伤之
A.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6.用“/”为划线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士 民 赴 阙 讼 令 无 罪 得 下 部 议
27.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父老见之,易以镪,贮带于县。
28.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乙】文中的舒曰敬是【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札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
【注释】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2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 (2)往之女家 女:______
(3)或败奔 或:______ (4)适同敞自灵川至 适:______
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1.[乙]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中“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
【乙】
颜回不仕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为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愀然】 形容脸色突然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3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战 诚:真正的
B.与民由之 由:由于
C.足以为丝麻 丝麻:栽桑种麻
D.不以利自累也 累:使……受累
3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女子之嫁也 郭内之田十亩 B.以顺为正者 鼓琴足以自娱
C.一怒而诸侯惧 无为而不怍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丘之得也
3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回 来 家 贫 居 卑 胡 不 仕 乎?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36.结合文章分析,乙文中的颜回是甲文中孟子认为的“大丈夫”吗?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①之,以孝闻。举孝廉,除②汉中府丞。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渐课③民畜牸④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⑤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注释】①苦:苛刻。②除:任命、授职。③课:督促、劝勉。④牸:zì,雌性动物。⑤化:教化。
3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必敬必戒 ( ) (2) 渐课民畜牸牛( )
38.下面句子中哪个“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一样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称善者久之 B.居天下之广居 C.甚矣,汝之不惠 D.郡中化之
3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下面的句子。
(1)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 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40.乙文中杜畿的表现符合《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哪个标准?这一标准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孝景三年,吴、楚反①。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②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③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④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⑤,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①吴楚反: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②剽:强悍,勇猛。③深壁:加高营垒。④弓高侯:指名将韩颓当。食道:即粮道。⑤陬:角落。
4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居天下之广居 居:居住
C.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 绝:断绝
D.乃引而去去:前往
42.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愿以梁委之
A.屠惧,投以骨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儒家经典《孟子》,乙文选自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
B.甲文运用类比论证表达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乙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周亚夫“大丈夫”形象。
C.甲文运用对比、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雄辩有力地指出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句式精工,气势磅礴。
D.乙文周亚夫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4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B 诗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上句从听觉角度写雄劲的风中,传来军中清远的号角声;下句从视觉角度写血红的落日里,飘动着鲜艳明亮的战旗。该句突出了起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表达出作者强烈的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感。(或:“明”字一语双关,既指落日里战旗鲜艳明亮,也指明朝复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感。或:雄风中,传来军中的号角声;红日里,飘动着战旗。“角”与“旗”两个意象,“劲”与“明”两个醒目的词,突出了起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表达出作者强烈的反清复明的爱国情感) 2. 遵从 同“汝”,你 跟随 捉拿,拘捕 C 3.时/ 完 淳 妇 翁 职 方 主 事 钱 栴/ 同 在 讯 4.(1)我的年纪虽然小,但是可以牺牲生命报效国家(以身殉国),怎么能够退让呢?
(2)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5.夏完淳兵败时,洪承畴劝说夏完淳投降时,说道若投降则仍会有官职,夏完淳完全不为所动,这一点正是体现了“富贵不能淫”;甲诗中夏完淳驾着战船与敌人决一死战;乙文嘲讽怒骂叛贼,誓死不降;厉声劝导岳丈钱栴慷慨赴死,舍生取义,这些都是体现他的“威武不能屈”。
【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缟素”意为白色衣服,指丧服。选项表述“写作者穿着黑色丧服”有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意为:大风送来清脆而雄劲的角声,夕阳的余辉照在大旗上,红艳鲜明。
示例:“雄风”写出了风的强劲有力,进而突出了号角声音的洪亮;红色的“落日”和“大旗”这两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这两句从视听两个角度共同展现了一种充满力量、苍凉、悲壮的氛围,表现了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
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由:遵从;
②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
③句意:跟随他的老师陈子龙在太湖起兵。从:跟随;
④句意:被逮捕后押解到金陵。执:捉拿,拘捕;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句意:洪承畴无言以对。“以”为连词,用来。
A.介词,用;
B.介词,凭借;
C.连词,用来;
D.连词,因为;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当时,夏完淳的岳父钱栴也被捕了。
故断句为:时/完淳妇翁职方主事钱栴/同在讯。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岂:难道、怎么;让:退让。
(2)冠:举行加冠礼;命:教导。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乙】“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等内容可知,夏完淳兵被俘,叛臣洪承畴劝说他投降归顺,并以官职进行诱惑,夏完淳严词拒绝,这体现出夏完淳“富贵不能淫”的精神;由“完淳厉声曰:‘吾当闻洪亨九先生本朝人杰,嵩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震悼褒?感动华夷。吾当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可知,夏完淳嘲讽怒骂叛贼,誓死不降;厉声劝导岳丈钱栴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由此可见其“威武不能屈”的崇高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乙】夏完淳,字存古,是华亭人。他十六时,跟随他的老师陈子龙在太湖起兵。陈子龙战败后,夏完淳逃到吴易的部队做了参谋。吴易兵败后,夏完淳又和吴圣兆多次策划革命,被逮捕后押解到金陵。叛臣洪承畴想把他放了,找了一个借口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说他是率军作乱呢?只是凑巧被带到军队里面而已。如果他能归顺朝廷,还能保住官职。”完淳大声说:“我听说洪承畴原来是大明的杰出人物,在嵩山、杏山之战中,血溅征袍。皇帝都被深深感动,下令褒奖,他的壮举感动天下。我应当学习他忠诚英勇的精神,我虽然年少,以死报国,怎么可以不如别人呢。”洪承畴无言以对,神色黯然。
当时,夏完淳的岳父钱栴也被捕了,意志沮丧。夏完淳在旁勉励说:“今天我和你慷慨赴死,一起在地府拜见陈公,这不也是大丈夫所为吗!”钱栴于是宁死不屈,和夏完淳一同被杀,夏完淳当时才十八岁。
【丙】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6. 使……迷惑 (惑乱) 遵循 都 逃跑,逃亡 7.(1)(他们)一生气,诸侯们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2)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 8.骞行时百余人 / 去十三岁 / 唯二人得还 9.张骞能称得上“大丈夫”:①张骞虽然被“匈奴得之”,但是“骞持汉节不失”,张骞被俘虏,但是没有屈从于匈奴人,体现了张骞“威武不能屈”;②“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但是张骞依然“持汉节不失”,张骞不图一时享乐心中仍存家国大义,体现了张骞“富贵不能淫”;③“单于死,国内乱”,并且“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当原本好的处境破灭时,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迷惑 (惑乱)。
(2)句意:就同人民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3)句意:与随从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俱:都。
(4)句意: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都逃亡回到汉朝。亡:逃跑,逃亡。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惧:害怕;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遁:指逃亡;怨:怨恨。
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一般可根据句意以及句式结构来进行划分。
大意为: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
根据句意断句为: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作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具体是什么;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点明“大丈夫”的标准,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接下来我们去乙文中找张骞的行为有哪些与之对应。
乙文“径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写匈奴抓住了张骞,在有了匈奴女子做妻子,有了儿子的情况下依旧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不屈服于匈奴人,也不因生活上的满足而归顺匈奴,心中仍存家国大义;可见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乙文“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写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看到了归汉的机会,毅然决然归汉,体现了张骞“贫贱不能移”。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月氏族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只是苦于没有人与他们一同攻击匈奴。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与随从甘父都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匈奴抓住了他们。单于扣留了张骞十多年,给他找了一位匈奴女子做妻子,生了儿子,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的符节,不失去使者的身份。单于死去,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随从甘父都逃亡回到汉朝。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离开十三年,只有两人得以返回。张骞以校尉的身份随从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与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10.(1)C
(2)D
(3)①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②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因此才落地这个地步。
(4)“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饥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居住/经过;
B.把/来;
C.都是“跟随”的意思;
D.代词,代指食物/助词,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可见他是一个为饥民着想、尊重饥民的人”理解不正确。结合【乙】文“嗟!来食”可知,黔敖对饥民不够尊重。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得(实现),志(理想),由(遵从)”要理解正确;
②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予(我),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至(到),斯(这个地步)”要理解正确。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知,“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结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孟子心目中真正的大丈夫表现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够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才是“大丈夫之道”。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表达看法。
“贫贱不能移”是指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明确观点:不矛盾;结合【乙】文“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可知,句子的意思是: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据此可知曾子认为受辱得来的食物(嗟来之食)是要拒绝的,是要“宁死不吃的”,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饥饿的人道歉之后,饥饿的人获得应有的尊重后,可以去吃他人所给的食物,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等待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因此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11.(1)这 (2)等到 12.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13.A 14.父亲死了还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这能叫孝吗? 15.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是,这;
(2)句意:等到父亲死后。及,等到。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句话的意思是: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叔齐亦不肯立”写的是叔齐的态度,他不愿继承君主之位,后面应该停顿;“而逃之”是叔齐的具体做法,后面应该停顿;“国人立其中子”写的是国人的做法,他们不得不立他们的另外一个兄弟为君主;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13.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B.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语气词,可译为“呢”;
C.介词,把/介词,用;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故选A。
1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葬(安葬)”“爰(于是,就)”“谓(叫)”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从“叔齐让伯夷”“叔齐亦不肯立”可知,富贵不能使叔齐、伯夷的思想迷惑,他们的行为印证了“富贵不能淫”这句话;从“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左右欲兵之”可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指责武王不孝不仁,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印证了“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可知,伯夷、叔齐宁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印证了“贫贱不能移”这句话。
【点睛】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二: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还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这能叫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夏禹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可叹死期近,命运衰薄令人哀伤!”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16.A 17.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享受 18. 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批注示例:这两句诗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19.示例:以读书为乐,就能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物质诱惑,做到勤勤恳恳、专心致志地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20.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21.“安……哉”是指“怎么能……呢”,加强了反问的语气。班超认为自己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但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异域,立功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这些抄抄写写的事情呢,这也表达了班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16.考查字音字义。
例句中的“间”,读作“jiān”,意为“中间。”
A.jiān bù róng fà,相隔得非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间,中间;
B.tiǎo bō lí jiàn,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谣言,污蔑、中伤他人。间,离间;
故选A。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独,独自。其,自己的。道,道路。
(2)逆旅,旅店。日再食,每日两餐。之,的。享,享用。
18.考查诗句赏析。
根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体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过零丁洋》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是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此句悲壮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爱国之士为了民族大业而抛头颅、洒热血。
19.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可根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拟写为:只要我们把学习当作人生的最大乐事,就可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就能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把全部的身心都沉浸在学习当中,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20.考查断句。
句意: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
断句为: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21.考查词句赏析。
句意为: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安……哉”是指“怎么能……呢”,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联系前句可知,班超认为,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安能久事笔研间乎”表现了他对现在从事抄写工作的现状的不满。“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表现了他对未来能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期望与向往。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一: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文本二: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第四题译文: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22.D 23.乙 24. 贫贱不能移 拒绝了富贵的诱惑 富贵不能淫 面对威逼,拒绝下跪
【解析】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凭借/遵循/从/听从,随顺;
B.为了/作为/做/把……作为;
C.通“德”意思是感激/实现,完成/收获/获取,接受
D.都是“这,这样”的意思;
故选D。
2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及理解。
甲:关键词:独:只有;是:这;皆:全,都;句意为:不仅仅是由才德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里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这种本性,人人能坚守这种本性,就能做到舍生取义;
故选乙。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拓展延伸。
第①空:根据题干“乞人是大丈夫,因为他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可知,乞人虽然贫贱,但是也不能使他改移节操,体现的是《富贵不能淫》中的“贫贱不能移”;
第②③空:根据材料一“武不应”可知,苏武面对卫律归顺匈奴,蒙受大恩的诱惑,不为所动,拒绝了富贵的诱惑,体现的是《富贵不能淫》中的“富贵不能淫”;
第④空:根据材料二“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孛罗叱左右曳之地,或抑项,或扼其背,天祥不屈”可知,文天祥面对元人拒绝行跪拜礼,哪怕最后孛罗让左右的人把他拖倒在地,按脖子,按后背,他也不屈服,体现了“威武不能屈”。
【点睛】参考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材料一】
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
【材料二】
丞相孛罗等在枢密院召见他,文天祥进来,行长揖礼,元人想让他行跪拜礼,文天祥说:“南人的长揖礼,等同北人的跪拜礼,我是南人行南礼,岂可附加跪拜礼?”孛罗让左右的人把他拖倒在地,有的按脖子,有的按后背,文天祥不屈服。
25. 告诫 使惑乱、使迷惑 违逆、违背 离开 D 26.士民赴阙/讼令无罪/得下部议。 27.(1)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当地的父老见到这,用银钱换他的束腰带,把带子存放在县里。 28.舒曰敬是大丈夫。因为:①“以杖毙奸人张耀,忤太守意”,面对奸人,他敢于违背太守的意见也要将其杖杀,体现了【甲】文中的“威武不能屈”;②“方曰敬之在任也,廉介自励,去之日敝衣一笥,几无还赀,乃毁所束银带”,他在县令的任上,廉洁耿直、自我磨砺,城池修筑一新,推行的治理措施行之有效,但是离开的时候只有一小箱破旧的衣服,几乎没有回去的路费,体现了【甲】文中的“贫贱不能移”。
【解析】25.(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告诫她说。戒,告诫。
②句意为: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使惑乱、使迷惑。
③句意为:违背了太守的意见。忤,违逆、违背。
④句意为:离开的时候只有很朴素的衣服和简单的行囊。去,离开。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的意思:盐运使中伤他。之,代词。
A.动词;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代词;
故选D。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县里的士人和百姓到皇城去,告状诉说县令没有罪,得到圣旨发下部里复议。“士民”未主语,“赴”为谓语,“阙”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讼”为谓语,“令无罪”为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正确的断句应为:士民赴阙/讼令无罪/得下部议。
2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语:
(1)志,志向;由,遵循;独,独自;道,原则。
(2)易,交换;贮,存放。
2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内容可知,【甲】文中的“大丈夫”要具备的几条标准,再从【乙】文中筛选舒曰敬与之相符的事件加以比照判断即可。根据【乙】文“以杖毙奸人张耀,忤太守意”的内容可知,舒曰敬即便违背太守的意愿也要惩治奸人,可见他符合“威武不能屈”这一标准;根据【乙】文“方曰敬之在任也,廉介自励,去之日敝衣一笥,几无还赀,乃毁所束银带”的内容可知,舒曰敬上任县令时廉洁奉公,离任时也几乎没有带走银钱,深受百姓拥戴,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所以舒曰敬可以称得上“大丈夫”。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志愿实现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志愿不能实现时,也独自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
舒曰敬,字元直,他是石马里人。万历壬辰年中了进士,被授任泰兴知县。他到任六个月,城池修筑一新,推行的治理措施行之有效。但是因为杖杀了奸人张耀,违背了太守的意见,盐运使中伤他,罢了他的官。县里的士人和百姓到皇城去,告状诉说县令没有罪,得到圣旨发下部里复议,然而舒曰敬已经放下官印离开了。舒曰敬在县令的任上,廉洁耿直、自我磨砺,离开的时候只有很朴素的衣服和简单的行囊,几乎没有路费,于是把自己束腰的银带燬了,取其银两。当地的父老见到,用银钱换他的束腰带,把带子存放在县里,建造了“遗带亭”,并且建生祠挂他的肖像。
29. (1)行冠礼 (2)同“汝”,你 (3)有时 (4)恰逢 30.(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经过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1.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
(2)句意为:到了你家。女:同“汝”,你。
(3)句意为: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或:有时。
(4)句意为: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适:恰逢。
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阅,经过。余,多。就,接近。刃,刀。颜色,脸色。
31.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先表达观点,能作为事实论据。“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威武不能使他屈服,形容不畏强暴,是大丈夫的表现。从【乙】文“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可以看出,张同敞在兵败后没有逃跑,而是愿意留下来赴死;被捕后,坚决不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甲文“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参考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之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式耜。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四十多天后,(二人)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2.B 33.D 34.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35.(1)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我吟诵这样的话已经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是我的收获啊。(意思相近即可) 36.示例:我认为颜回是孟子说的大丈夫。颜回家庭贫困处境卑贱,老师孔子都劝他去做官,但是他却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坚持不去做官,充分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同时也与孟子说的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相符。(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句意:就同人民一起遵循正道而行。由:遵循。
故选B。
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
B.介词,依据,按照/副词,可以;
C.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但;
D.均为代词,都意为“这”;
故选D。
3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为: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回”指颜回,称呼后断开。“家贫居卑”是一个并列短语,形容颜回的处境。“胡”是为什么的意思,在此前断开。
因此断句为: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屈,屈服,使动用法。
(2)重点词:诵,吟诵;今,如今,现在;得,收获。
3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题时,首先要熟悉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标准,再结合文中对颜回事迹的描述,概括回答。
根据【甲】文,可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便是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再读【乙】文,孔子问颜回不做官的原因,“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一个不贪图荣华富贵,能坚守自己理想志趣的人,与孟子观点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相符的。
示例:我认为颜回是孟子说的大丈夫。因为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思想不为富贵迷惑,志向不被贫贱改变,意志不被权势屈服,坚守“仁”“礼”“义”,而【乙】文中的颜回正是做到了坚守自己的志趣,不因贫穷而改变,不为功名利禄诱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孔子听了深受感动改变面容说:“实在好啊,颜回的心愿!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这样的话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也是我的一点收获啊。”
37. 谨慎 饲养 38.C 39.(1)能实现志向,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志向,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2)(杜畿)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继母很孝顺(但他却以孝顺出名)。 40.杜畿的表现符合《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贫贱不能移”这一标准。根据乙文中的“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等语句可知,在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情势下,杜畿励精图治,鼓励农耕,教化民众,治下家家丰实,百姓和乐,由“残破”到“定”再到“化之”的变化,是杜畿“贫贱不能移”的具体体现。
【解析】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2)句意为: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母牛。畜:饲养。
3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女子之嫁也”中“之”的意思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助词,补充音节;
B.结构助词,的;
C.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代词,代百姓;
故选C。
3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得志,能实现志向;由,遵循;道,道路。
(2)少,幼年;苦,对……很苛刻;以,凭借。
40.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可知,杜畿从小是孤儿,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仍坚守孝道;结合“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等语句可知,他做河东太守后,在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情势下,他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督促百姓畜养牲畜,开设学堂讲学,教化民风,这些都说明了他符合《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贫贱不能移”这一标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对待继母却很孝顺。被推举为孝廉,调任汉中府丞,当时全国的郡县都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只有河东最先安定,耗损的财力最少。杜畿治理地方,崇尚宽厚仁惠,管理老百姓顺其自然。逐渐地督促老百姓畜养母牛、草马,乃至养鸡猪狗等,皆有规定。百姓勤于农作,家家都比较富裕。杜畿于是说:“老百姓富起来了,不可不教了。”于是在冬天练武讲授有关知识,又开设学堂,杜畿亲自讲学,郡中形成了良好的民风。
41.D 42.A 43.A 44.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45.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
【解析】4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D.“乃引而去”的意思是:于是就带领士兵撤退离去。去:离开。不是“前往”。
故选D。
42.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愿以梁委之”的“以”是介词,把。
A.介词,把;
B.介词,凭借;
C.介词,用;
D.动词,认为;
故选A。
4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不是“编年体”。
故选A。
4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是(这)、焉(怎么)、得(能够)、为(是)、子(你)”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5.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的意思是: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进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这个意见。
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夜里,汉军营中受惊,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时间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